學校里每年舉行吃湯圓是什麼節日
1、吃湯圓是什麼節日呀?
吃湯圓是元宵節。
元宵又叫湯圓,正月十五吃湯圓,是咱們傳統的元宵節習俗,寓意著團團圓圓老輩人們以和為貴,總希望咱們每個家庭在新的一年裡都能夠和和美美、萬事團團圓圓,陪在老人身邊吃一碗湯圓,圖一年的好兆頭。
元宵燈聯
元宵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元初南宋末,南宋有個叫賈似道的人鎮守淮陰(今揚州)時,有一年上元燈節張燈,門客中有人摘唐詩詩句作門燈聯「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里小紅樓。」據說,此聯為我國最早的燈聯。此後歷代都有人爭相效仿,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鑲掛壁燈聯、門燈聯,不僅為元宵佳節增添了節日情趣,也為賞燈的人們增加了欣賞的內容。
被稱為「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皆能詩善對。有一年元宵佳節,張府照例張燈掛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聯試子「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小廷玉思索時聽到門外一聲花炮響,頓時領悟,對曰「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沖天。」對仗工整,天衣無縫,堪稱妙對。
2、吃元宵是什麼節日來著
吃元宵是元宵節,正月十五。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
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原意為「 上元節的晚上」,因 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 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
3、吃湯圓是什麼節日?
吃湯圓是元宵節。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專家介紹稱湯圓也稱「湯團」或「圓子」「團子」,南方人還稱為「水圓」「浮圓子」。每到正月十五,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
民俗專家表示,煮湯圓時,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里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著團圓吉利。因此,吃湯圓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調查同時也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熱愛。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樣的味道。
來歷
元宵是中國漢族傳統小吃之一,屬於節日食俗。元宵的做法是以餡為基礎,先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曬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
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里,倒上江米粉,「篩」起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江米沾到餡料表面變成球狀,就成了元宵。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