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冬天一般有什麼重大節日
1、冬天有什麼節日?
冬天中國傳統節日有:冬至、元旦、春節。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認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結束。春節習俗,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等。
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家家戶戶都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而今仍有沿海一帶如粵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
元旦,即公歷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 由於地理環境和歷法的不同,在不同時代,世界各國、各民族元旦的時間定位各不盡相同。現在,公歷日益為世界各國所公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採用了國際通行的公歷,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以公歷為歷法的國家,都以每年公歷1月1日為元旦日,舉國放假。
在不同的節日里就會有很多不同的習俗,有一個節日——冬至,人們對它非常的重視,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冬至這一天,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那麼大家知道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嗎?冬至還有哪些習俗呢?
一、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
在端午節人們會做粽子吃,在清明節南方會做青團來祭奠祖先,在立夏的時候人們會煮雞蛋來吃等等,那麼在冬至的時候很多地區的習俗是吃餃子,那麼有什麼寓意嗎?原來是因為餃子形狀和耳朵非常的相似,所以在冬至日的時候吃餃子意喻就是冬天的時候耳朵會得到保護,其實它還有闔家團圓的意喻,所以民間就有了「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佳話。
二、冬至還有哪些習俗
1.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之一,在江南一帶尤為盛行,湯圓是用一種糯米粉所製成的一種圓形甜品,它意喻著團團圓圓,闔家圓滿。
2.北方的一些地區,喜歡在冬至節這一天吃狗肉或羊肉的習慣,因為冬至過後天氣會進入最冷的時間,所以人們認為羊肉可以幫助人體抗凍抗寒。
3.吃餛飩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之一,深受廣大男女老少的喜愛和推崇。隨著餛飩的發展,它擁有許多的名號,製作也各不相同,但是都是鮮香味美,民間素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可以看出餛飩在人們之中的喜愛程度。
4.在我國台灣冬至節的時候,還保留著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習俗,用糯米粉捏成各種動物的形狀,象徵著吉祥意思。
5.喝冬釀酒,除了可以驅趕寒意,還可以讓人們在冬至節這一天忘記憂愁,有個圓滿的闔家夢。
以上就是關於冬至為什麼吃餃子以及冬至的其他習俗相關介紹了,冬至節的年夜飯素有「添歲」的說法,所以即使再忙,也不要忘記在冬至節這一天回家陪伴自己的家人。
2、中國冬天有什麼傳統節日
1、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2、 冬至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俗稱數九,也就是九九的開始。
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南方則是吃湯圓,古諺道:冬節丸,一食就過年。冬至無雨一冬晴。其中尤以潮汕湯圓最出名。當然也有例外,各地食俗不同。
3、 元旦,據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中國古代的元旦,其實就是現代中國所稱之「春節」的習俗。
4、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5、除夕,也就是年三十。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3、冬天有什麼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
一、冬至
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23日,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傳統節日。
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祖等習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二、除夕
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
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祖大節。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遊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
三、春節
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春節期間貼年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有其特色。春節民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四、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五、臘八節
即是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即是吃臘八粥)的習俗。相傳十二月初八這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臘八」一詞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稱為「臘日」,本為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4、東北的節日習俗
回家過年
東北人是很注重春節的,也很講團圓。所以無論身在何方,到了春節父母都希望兒女們能圍坐在周圍,全家人團團圓圓吃頓年夜飯。這可能是年邁父母一年最大的盼頭。東北人祖籍大多來自關內,還有與北方少數民族的習俗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春節習俗。
有民謠道出東北過年的習俗
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小年祭灶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灶。東北有首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老東北過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時用的是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製成,甜中略帶些酸味兒。
掃塵
臘月二十四,為掃塵之時,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在年前將房間里外打掃干凈,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掃除,也叫除舊迎新,徹底清理粉刷干凈迎接新年。
春節的准備
殺豬:在農村,舊時沒有冰箱,最好的殺豬季節為春節前,一是喜慶,二是此時天氣最冷,可以保存較長時間,殺豬的時候要宴請左右鄰居好幾桌人熱熱鬧鬧的,現在也有二十六買豬肉之說。
蒸饅頭:舊時為了春節期間來客人做飯鍋不夠之備,所以要提前蒸幾鍋饅頭備用,也為春節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即指此,也有稱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辦年貨:采購春節用品,如無論家裡已經多出多少碗筷,為了人丁興旺所以每年春節都要買幾個;給孩子買新衣服,以圖喜慶;春節期間出去給長輩拜年的禮物等等。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春聯時間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貼窗花、掛年畫
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著「幸福」、「福氣」、「福運」。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都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倒(到)了」。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寫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請財神
每家為了來年財源廣進,春節都要請財神,有的是送上門的,說是請都要花錢買,但是絕對不能說買。
祭神祭祖
春節時,老東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點,有蜜供、薩其馬等,這些不僅是東北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的食品,也是東北人家中必備的食物。東北人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就和「吉慶有餘」、「連年有餘」相聯系。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傳下家譜的就要給祖宗供奉豐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燒紙送「錢」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結束,在結束前女婿是不允許看丈母娘家家譜的。
守歲與「年夜飯」
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須要有魚(年年有餘),有雞(大吉大利),其他的隨自己喜歡的定。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
主食是餃子,餃子的說道很多,最好是豬肉芹菜的,要選兩個餃子一個放硬幣,一個放糖,看誰能吃到,誰吃到了就祝福來年一年財源廣進,幸福甜蜜。其實這個祝福很好,誰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氣。餃子煮好了要從鍋心澇第一下幾個丟外面去,據說是為了敬給過路鬼魂。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過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過年還會備很多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就是現在的什錦果脯。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閑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放鞭炮
年夜飯做好還沒吃之前要放煙花鞭炮,這是孩子門最喜歡的節目了。其實煙花春節一般要放兩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飯和年夜飯前,初一早中晚飯前都要放,還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初一初二不掃地
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孝感人不掃地、不挑水、不生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初三才開始挑水,並在井台邊燒紙錢,說是「買水」。門神要在初二取下燒掉。
拜年
年夜飯吃完後孩子要給長輩拜年,給爸媽、爺爺奶奶、叔叔伯伯磕頭,然後大人准備紅包,成年人也要給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長壽、健康。然後就是從初一開始要帶上禮物給親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戶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攜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過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門、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說。
「破五」吃餃子
「破五」吃餃子,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
5、東北的節日習俗有哪些
1、聖水節習俗:
五大連池火山聖水節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源於「神鹿示水」的民間故事,具有悠久的傳承歷史,是我國北方各族兒女的狂歡節,也是東北三省最大民俗節日,體現了多民族習俗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2、冬儲菜習俗:
每年10月都是東北秋菜采購的旺季,北方群眾往往在這個時候購買大量的白菜和蘿卜等,加工或直接儲存,以備冬天全家人吃菜的需要。隨著時代變遷,如今儲存秋菜的民間習俗逐漸被科技改變。
吉林省著名文化學者,民俗學家曹保明說,這種習俗來自東北的地域文化,因為漫長的冬季大雪紛飛,東北人就需要把糧食和青菜儲藏起來,這就是最早習俗的起源。
(5)東北冬天一般有什麼重大節日擴展資料:
事實上,東北冬儲菜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在東北個別農家,依然在房前屋後的菜地里挖出長方形的菜窖,把乾燥後的白菜、帶著泥土的蘿卜一個個放進去,再封口加蓋氈布。整個冬天每隔幾天就要翻動、檢查一下,以備整個冬天食用,甚至吃到第二年的春季播種時節。
隨著技術的進步,如今東北地區大多數鄉鎮都設立了窖儲菜基地,大多基地已經改變以往地窖儲菜的方式,改為冷庫儲存蔬菜和水果,而且還可以享受政府補貼資金。「政府採取了廣泛的現代化儲存青菜的辦法,使得這種民間儲存秋菜習俗得到了最終的改變和結束。」 曹保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