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燒花紙是什麼節日
1、關於端午節的資料
【端午節簡介】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端午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鎮邪。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端午節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由來】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屈原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於是,與詩人節合並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端午節別稱】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 、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等等。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棕節,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端午節食俗】
粽子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還是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後還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的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嘉興「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
漢族端午節食品,流行於甘肅、寧夏一帶。把發面做成扇子狀,有數層,每層間撒有熟胡麻粉,表面捏有各式花紋,蒸制而成,並塗上五彩。亦作為饋贈的禮品。 流行於甘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端午的衛生習俗
①采葯。 ②沐蘭湯。
③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 ④採茶、制涼茶
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將艾扎作虎形,稱為艾虎,《荊楚歲時記》注文雲:「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取戴之。」同時也在門上掛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劍,蒲束扎的蒲龍。《帝京歲時紀勝》:「(端午)插蒲龍艾虎。」《清嘉錄》卷五:「戴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頭被認為是象徵武器銅錘,與蒲劍、蓬鞭相配,以趕卻鬼祟。另外還焚燒艾蒿等以驅趕蚊蠅。在湖南、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掛於門相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鬼辟邪。
與采葯、采艾蒲等相聯系的有蹋百草、鬥百草等游戲,是古人往野外游藝之遺俗。後來發展成為插花等裝飾藝術。 五毒圖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青蛇、蜈蚣、蠍子、壁虎和蟾蜍)出沒之時,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這是一種辟邪巫術遺俗。民間又在衣飾上綉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
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於神荼、郁壘之神話,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續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後世的昧符、吉祥葫蘆即源於此。《夢粱錄》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於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這是宋代之俗。《燕京歲時記》又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於門闌上,以泄毒氣。」這是清代之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於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意為「倒災葫蘆」。
在唐代,專於五月五日午時於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辟邪之意(見《唐國史補》)。所以後世多於門前掛鏡驅邪。
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台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 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葯。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雨,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葯,歲無災。雨則鬼曝葯,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龍舟競渡與祭祀屈原、曹娥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 《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采雜葯。」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之一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綉對聯、花草等,還有綉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么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檐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有的地區龍舟還存有古風,很精麗。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這些詩句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婦女們平時是不出門的,如今也爭著來看龍船,銀釵耀日;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錦綺彩竿,作為標志。龍舟向著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近年來,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
劃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游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浙江餘杭縣龍舟,有的是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雲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著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隻,戲於湖中」。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遊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於游戲之類。《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綵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又有夜龍舟。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夜龍舟,在四面掛起小燈以競渡。四川五通橋從1982年起出現了夜龍舟,在舟上裝電燈,配焰火,漂浮河燈,輝煌奪目。浙江少數地方還於水上設堆堆浮焰,讓張燈結綵的龍舟從焰中穿過。
又有旱龍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如《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為旱龍舟,令數下人異(y6,共同拾東西)之,傳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義縣,過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認為可除邪祟。另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旱地劃龍舟之俗,實際上是一種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時的旱地龍舟最為壯觀。又如《徽州府志》載:「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游緒市。」另有把小型旱龍船給小兒做玩具的。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般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流傳於廣西北部桂林、臨桂等地的龍船歌,在競渡時由眾橈手合唱,有人領呼,表現內容也多與龍舟、端午節俗有關,歌聲宏遠動人。《廣西民間音樂選集》中收有臨桂縣(4龍船歌》組曲,如號子般的節奏鮮明、熱烈,唱起來必定十分動人。
2、六月六是什麼節日?有什麼風俗?
六月六是以下5種說法:
1、洗曬節
農歷六月初六,民間稱為「洗曬節」。因這時天氣已非常悶熱,再加上值雨季,氣候濕,萬物極易霉腐損壞。
中國節日民俗有洗浴、曬物、洗象、曬經、賞荷、看谷秀等。因這時天氣已非常悶熱,再加上值雨季,氣候潮濕,萬物極易霉腐。所以在這一天從皇宮到民間,從城鎮到農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曬物的習俗。當年一般百姓家沒有洗浴設備,但人們也很講清潔衛生,習慣在每個節日或節氣時,都要進行沐浴潔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潔凈之軀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誠。
2、曬秋節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洗曬節也叫曬秋節,中國傳統節日之一。農歷六月初六這一天,中國民間傳說東海龍王每年的這天要出水曬鱗,人們也在這一天洗曬衣服,以求吉利,因此這天又叫「洗曬節」。漢代劉熙曰:」暑,煮也,熱如煮物也。」進入數伏,以農歷六月初六為中心。
3、洗象日
元明清時期,農歷六月六還是法定的「洗象日」。那時皇帝在朝會、祭祀或出巡。洗象,明清時,皇宮中例於三伏日為畜養之象洗浴,屆時遣官以鼓樂引導,監浴。往往河兩岸觀者萬眾,其情形多於詩人的描述。
4、伏羊節
伏羊節,是於每年傳統農歷初伏之日開始,至末伏結束,持續一個月。「伏天吃伏羊」在安徽蕭縣連同江蘇徐州地區有悠久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堯舜時期。自古以來,淮海地區民間就有「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葯方」的說法。
3、六月六節的節日習俗
六月初六日,晉南地區稱為「回娘家節」。
傳說春秋戰國時,晉卿狐偃驕傲自大,氣死親家趙衰。一年晉國遭災,狐
偃外出放糧,說好六月初六日回家過壽。女婿決定乘狐偃祝壽之機,刺殺丈人,以報父仇。女兒探知此事,趕回娘家報了信。狐偃放糧歸來,看到了民間疾苦,後悔未聽親家忠告,痛恨自己作錯事情。不但不怪罪女婿,還當眾承認了自己以前的錯誤。後每於六月初六日,狐偃必將女兒、女婿接回家中團聚。傳到民間百姓效仿、相沿成俗。溯其原因,晉南盛產小麥,六月六日前後,小麥已經收打完畢,正處在一個農閑階段,是探親的絕佳時期。民間就有「六月六,走罷麥」的俗語。六月六姑娘回娘家,要用新產的小麥麵粉,蒸一個大月形的角子饃,意喻自家又獲得了豐收。丈母娘招待姑爺,要做七、八樣飯菜。主食有涼粉、涼面、蒸饃、烙餅等等。在安邑、解州一帶,招待姑爺以吃「胡餅」為榮,傳說是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由於西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被東床擇婿時,裸體睡覺,口裡大嚼的就是「胡餅」,故相沿成俗。這種「胡餅」用南瓜絲絲和精麵粉做成,松軟可口,非常好吃。萬榮一帶要吃煎餅、配以椒葉、呈五色,取意女媧煉五色石補天,暗喻女兒的精明強干。如果是新出嫁的姑娘,這一天,娘家還要給親家送饃,饃內夾以碎肉,蒸熟後必須呈開口形狀,稱為「張口饅頭」,象徵著早為婆家生兒育女。這種特殊的民俗,其源蓋出於遠古時期的原始崇拜,屬於女性生殖器崇拜的遺俗。
六月初六日,晉北地區習慣稱為「蟲王節」。季節上正是農作物害蟲繁衍的時期。「小民以食為天,無螟塍自然康樂;百姓望天如歲,有蟊賊幸年驅除」。這個時期也是農家盼望雨水的季節,俗語稱「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而下雨又能有效地抑制蟲害的泛濫。是日,農家要進行集會,宰牲、設供、焚香、敬紙,(蟲子)(蟲方)廟里祭蟲王,龍王廟里祭雹神,祈求保佑莊稼豐收。正如一副聯語所言:「生蝗滅跡三農泰,旱魃無聞四野安」。如今,宰牲設供已不再進行了,但民間卻習慣在這一天舉辦開園活動。凡有菜園之處,都要邀朋飲酒。六月六,晉西北人習慣郊遊,稱為「踏青」。
六月初六日,民間亦稱「曬衣節」或「曬書節」。是日,要將自家保存的皮大衣、皮套子、毛衣之類統統拿到太陽底下曝曬,據說這樣可以一年之內不生蛆,不返潮。農家這一天還盛行作曲。說是用這一天做的曲拌醋,做出的醋特別酸,味道特別醇美。讀書人這一天除曬書外,還講究給先生送禮,或是烙餅饃、做菜盒請先生吃飯。而做先生的講究給學生反饋一枚桃,或面桃、或鮮桃,含桃李滿天下之意。佛教與道教界還把六月初六日稱為「天貺節」。傳說宋代此日曾有天書降臨。後來,寺觀望的僧道要在這一天翻曬經卷,據說可得靈氣,讀起來悟解要深。
六月初六日,民間亦稱「牛羊節」,這天,東家要設宴延請牧工。
六月初六日,在許多地方也演化成了廟會。
鄉寧縣六月六日,要祭祀河神,抬「城隍出巡」。靈邱縣六月六日要為南嶽府君慶賀聖誕。據《縣志》載:「士民祭祀唯謹,四方商賈畢至,邑之人終歲口用所需,以及男婚女嫁釵裙衣帕之錦,皆於此日置買。市易三日畢,居民各歸農業。商賈亦行,歲以為常。」一九八四年廟會期間,趕會者達六十六萬人次之多。大同人六月里趕廟會,踩青逛唱是不可缺乏的內容。趕會時或騎馬、或乘車。要攜帶酒飯、水果、糕點、餐具,男女老少,合家出動。到達目的地後,利用樹林、空地,支起帳篷,打起地攤,撐開旱傘。因地制宜、各據地盤。然後輪流到廟會上燒香敬佛,買小吃、看雜耍,聽大戲。孩子們則互相結伴嬉戲,撲蝴蝶、捉螞蚱。姑娘們習慣採集野花,摘取他椒,填充香囊。到了中午時分,便各自生著火鍋,進行野餐。飯後,愛唱者盡情地唱,喜畫者隨便地畫,人人根據自己愛好縱情歡樂,玩個痛快。除一些戲迷要留下看夜戲,在廟會留宿外,多數人家當日趕回。六月里的廟會,從時間、規模上講,五台山最負盛名,從六月初一到月底舉辦一個月。趕會者有漢、蒙、藏各族人民及國際友人,近年來每日不下萬人,是融合宗教、文化、旅遊、物資交流、科學考察為一體的綜合盛會。山內村民在一個月內,全部精力為盛會服務,其收入往往佔到全年總收入的一半以上。
農歷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節」外。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天貺節起源於宋真宗趙恆。某年的六月六日,他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遂定是天為天貺節,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貺殿。
天貺節的民俗活動,雖然已漸漸被人們遺忘,但有些地方還有殘余。江蘇東台縣人,在這一天早晨男女老少都要互道恭喜,並吃一種用麵粉攙和糖油製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的說法。還有「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的俗諺。「紅綠」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此諺的後一句,又作「家家曬龍袍」,在揚州有個解釋,說乾隆皇帝在揚州巡遊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濕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換,只好等待雨過天晴,將濕衣曬干再穿,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曬龍袍」之說。江南地區,經過了黃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來曬一曬,可免霉爛。此外還有給貓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貓兒狗兒同洗浴」。「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區把這一天作為嘗新節,有的地方擇吉日嘗新。六月六這一天,親戚朋友都過來慶祝。白天有激烈的對歌比賽,侗戲演出等。晚上蘆笙隊便會在鼓樓坪上登場,蘆笙聲音動聽優美,鼓樓坪中間熊熊燃燒的篝火照射著每一位熱情好客的侗族人民,侗族人民一邊吹蘆笙一邊跳舞,整個寨子一片歡騰。吹完蘆笙,就是六月六晚上最後一個節目「多耶」,即踩堂歌。多耶一般由主寨進行,男女手拉手圍成圓圈,合唱一句,重復一句,然後挪動一步,邊唱邊舞。
在貴州黔東南黎平縣,稱「嘗新節」為「天貺節」,俗稱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這天包粽粑,又稱粽粑節。特別是肇興、岑岜、龍額、水口、東郎、新平等鄉的侗族過得特別隆重,僅次於過年。
這一天,甲寨的姑娘要有寨門前攔一道繩子,上面插上一些巴茅,地上擺上一張桌子,桌子上放著酒具。乙寨的小夥子要進甲寨,姑娘們便唱攔路歌:「標致小伙哪方來?是鷹遠飛或來玩?借問哥哥哪裡走?未進侗寨先歌盤。」小夥子答唱:「後生有緣來做伴,雙燕遠飛有家還。屋檐樓下把窩做,早出晚歸要團圓。」就這樣,小夥子要被姑娘們盤唱許多首歌才准進寨子。到晚上吃飯,盤歌繼續,每飲一杯酒就必須對一首歌,小夥子如果對不上,就要被罰喝酒,稱為「啞杯」,後來,姑娘小伙們聚在一起,姑娘們或、或綉花、或納鞋墊,小夥子們則彈著琵琶,拉著牛腿琴,與姑娘們低聲吟唱著情歌。這種對歌,就叫「行歌坐月」,侗語的意思就是「月下對歌交流感情」。等到歌唱完,天也差不多亮了,姑娘們拿出油茶招呼小夥子,大家吃完才散去。臨行前,姑娘們將小夥子們送到寨門,唱著歌送小夥子遠去。「六月六,請姑姑」。過去,每逢農歷六月初六,農村的風俗都要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個宰相叫狐偃。他是保護和跟隨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國的功臣,封相後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幹,晉國上下對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過生日的時候,總有無數的人給他拜壽送禮。就這樣狐偃慢慢地驕傲起來。時間一長,人們對他不滿了。但狐偃權高勢重,人們都對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兒親家是當時的功臣趙衰。他對狐偃的作為很反感,就直言
相勸。但狐偃聽不進苦口良言,當眾責罵親家。趙衰年老體弱,不久因氣而死。他的兒子恨岳父不講仁義,決心為父報仇。第二年,晉國夏糧遭災,狐偃出京放糧,臨走時說,六月初六一定趕回來過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這個消息,決定六月初六大鬧壽筵,殺狐偃,報父仇。狐偃的女婿見到妻子。問她:「像我岳父那樣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兒對父親的作為也很生氣,順口答道:「連你我都恨他,還用說別人?」他丈夫就把說出來。他妻子聽了,臉一紅一白,說:「我是你家的人,顧不得娘家了,你看著辦吧!」
六月六節
從此以後,狐偃的女兒整天心驚肉跳,她恨父親狂妄自大,對親家絕情。但轉念想起父親的好,親生女兒不能見死不救。她最後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訴母親丈夫的計劃。母親大驚,急忙連夜給狐偃送信。狐偃的女婿見妻子逃跑了,知道機密敗露,悶在家裡等狐偃來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親自來到親家府上,狐偃見了女婿就像沒事一樣,翁婿二人並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壽筵上,狐偃說:「老夫今年放糧,親見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來做事有錯。今天賢婿設計害我,雖然過於狠毒,但事沒辦成,他是為民除害,為父報仇,老夫決不怪罪。女兒救父萬分危急,盡了大孝,理當受我一拜。並望賢婿看在我面上,不計仇恨,兩相和好!」從此以後,狐偃真心改過,翁婿比以前更加親近。為了永遠記取這個教訓,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請回閨女、女婿團聚一番。這件事情張揚出去,老百姓各個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閨女,應個消仇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年長日久,相沿成習,流傳至今,人們稱為「姑姑節」。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傳說唐僧到西天取經回來,不慎將所有經書丟落到海中,撈起來曬幹了,方才保存下來。因此寺院藏經也在這一天翻檢曝曬。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傳統佳節,由於居住地區差異,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有的地區六月初六過節,稱為六月六;有的地區六月十六日或農歷六月二十六日過年,稱為六月街或六月橋。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視這個節日,有過「小年」之稱。
節日來臨,各村寨都要殺雞宰豬,用自紙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雞血或豬血,插在莊稼地里,傳說這樣做,「天馬」(蝗蟲)就不會來吃莊稼。節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領青壯年舉行傳統的祭盤古、掃寨趕「鬼」的活動。除參加祭祀的人外,其餘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習慣,都要穿上民族服裝,帶著糯米飯、雞鴨魚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當地漢族人民稱為趕六月場)。祭祀後,由主祭人帶領大家到各家掃寨驅「鬼」、而「躲山」群眾則在寨外說顧長今,並有各種娛樂活動。
夕陽西斜時。「躲山」的群眾一家一戶席地而坐,揭開飯籮,取出香噴噴美酒和飯菜,互相邀請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處響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聲,人們才選出身強力壯的人,分成四組,到祭山神處抬回四隻牛腿,其餘的人,相攜回到家中,隨後各家派人到寨里領取祭山神的牛肉。節日娛樂活動,以丟花包最為有趣。花包是用各種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頭,內裝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邊沿綴有花邊和「耍須」。丟花包時,男女青年各站一邊,相距數米,互相投擲。其方法有右側擲、左側擲和過頂擲,但不準橫擲。要求甩得遠,擲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飛來飛去,煞是好看。如果小夥子將花包向自己心愛的人投擲,沒有過肩,包就落地,姑娘由向對方送一件禮物,如項圈、戒指、手鐲等物,所送之物,被視為愛情的信物,小夥子將長期保存。 「六月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民族共同的傳統節日。火把節古代稱「回星節」,它歷史悠久,最早見於元代李京的《雲南志略》 :「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縛火炬照明。」
節慶期間,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儀式和游樂方式,但點燃火把這一點毫無例外的。節日之夜,雲南高原處處火把燦爛,又如繁星降地,令人眼花繚亂;村村寨寨歌舞狂歡,熱鬧非凡,常常通宵達旦然而關於火把節的由來,更有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
納西族傳說,玉帝嫉妒人間的美好生活,命掌火天神去放火。天神不忍毀滅人
間,於是教人們連點三夜火把,以瞞過玉帝。火把節就是為了紀念這位保全人間的天神。撒尼人說,天上阿育神把五穀撒到地上,人間豐衣足食。天王對此不滿,派大力神去毀壞莊稼。英雄朵阿惹與大力神摔跤而獲勝,大力神撒下香爐灰,變成各種害蟲,人們便點火來趨害蟲。拉祜人說,世上出了專吃人眼的惡人,善人用蜂蠟裹羊角,點上火,找到惡人,並在六月二十四日制服了他。於是人們便定這一天為火把節。撒梅人說,在保衛撒梅人家園的戰斗中,撒梅王被入侵部落的人殺死,點火是為了尋找他的靈魂。傈僳族的傳說更有趣:諸葛亮南徵到維西,幫助百姓開田種稻,派兵回四川運稻種。路上遇猛虎、瘴氣,老百姓點火驅散瘴氣,趕走猛虎,於六月二十四日接回運稻的士兵,後來這天就定為火把節。這種種美麗的傳說,就像火把節本身那樣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