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節日感悟怎麼寫
1、春節的收獲和感悟
我們的節日——春節
我們的春節,以上海的一場紛飛的雪為前奏,急匆匆地趕來了。還沒到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門前都貼上了喜慶的春聯,大街上人們都忙著買年貨,家長忙著給孩子們添新衣。長輩們們忙著清洗房屋,小孩們忙著數手頭的壓歲錢。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春節即將來臨!
春節終於到了,當鍾聲響起時,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響遍每個角落。那是人們在自家的院子里放鞭炮,鞭炮聲一浪高過一浪。窗外黃綠的草地上已經鋪滿了紅火的鞭炮花。我從睡夢中醒來,霎那間感覺春意盎然,精神倍增。
吃著奶奶包的熱騰騰的餃子,看著表弟表妹在屋子裡鬧騰,真覺得有一股濃濃的節日氛圍。姑姑們都從老家趕來拜年,一大家子擠在一起,其樂融融。走親訪友,收收壓歲錢,還是會經常令我們喜出望外的。
歡聲笑語之後,夜幕降臨了。這是精彩的煙花大顯身手的時候了。隨著「嗖」的一聲,頓時煙花四射,驚雷般的響聲緊接著出現。每每這個時刻,都讓我感慨生活的精彩。夜空那曠遠的深黑,添上燦爛的煙花,裝點了我們五彩繽紛的夢。煙花褪去後,留下的是無盡的回味,和內心久久不能平息的波瀾。地上傳出人們的歡聲笑語,歡呼聲隨著煙花飄盪在節日的夜空中!
在這個春節里,我們也做了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節前不久,十幾個同學組織去兒童康健園看望殘疾兒童。我們被他們的堅強勇敢,不畏懼病魔的精神深深的打動了。看著他們懵懂稚嫩的小臉,一聲聲清脆的「哥哥姐姐新年好」,令我們尤為動心。我們也為他們精心准備了精彩的演出和游戲,讓孩子們的心中充滿了歡樂與愛。還有那些在園里長期工作的志願者們,他們的善良與執著將一直鼓舞著我們。
只是,迷信的說法也充斥在人群中。我想這點我們可以聽著樂呵,但不能全信。這會為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威脅。因此,我們應該以健康的心態來過春節,不要在乎別人怎麼說怎麼做,只要家裡開心和睦,歡歡喜喜,就是個好年!
我們的節日——春節,它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熱鬧喜慶,還給予了我們希望與動力。一切都將是新的開始,不管曾經如何,我們都應對自己充滿信心!樂觀地面對人生風雨,確立新的目標,開始新一輪的拼搏!
2、我的中秋節感受
一、中秋節是人們一直喻為最有人情味,最有詩情畫意的傳統節日。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遠在異國他鄉的我們更是深切感受到中秋之夜月是故鄉明。
二、每至中秋月夜,當氤氳的霧氣漸漸彌漫開來,緩緩升起的月亮便出現在眼前。清晰而奪目,如同裸露在淺水中珍貴的寶石一般,晶瑩剔透,瀲灧流轉。溫馨和樂的一家人落座樓閣上或斜依窗前,邊吃月餅邊賞月
三、不一會兒,在微風的吹拂下玉足輕點,倩影隨即淡柔旋轉,一顰一笑間,清靈得近乎縹緲。 時間匆匆流逝,一秒又一秒,一分又一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念那回憶,一幕一幕,在眼前。雖然身在異國他鄉不能回家團圓,但濃濃的情意在不斷綿延傳遞。
3、關於端午節的感悟或感想
端午節隨想
端午臨近,看到沿街叫賣的香囊、艾葉、粽子,不由得勾起了兒時的記憶。
記得上小學時,那時的日子還苦,每當端午時節,平日里指望母雞下蛋賣錢過日子的母親,總是照例狠狠心,攢上十個八個雞蛋,讓我們姐弟幾個飽口福。我們呢,拿著捨不得吃的雞蛋,揀個大皮厚的,到學校里和其他孩子們玩碰雞蛋游戲,不管誰的雞蛋先爛,也不計較輸贏,因為都有雞蛋吃呀!那一年一度的簡單游戲,總是讓我樂此不彼,至今回想起來仍然是那樣的留戀。
現在看來,端午節在兒時的印象中只不過是可以吃雞蛋解讒的日子,而不是記念屈原大夫的節日。但似乎也有點模糊的知道,屈原是一個愛國的大臣,因為報國無門而投了汩羅江,卻一直對人們紀念他的方式有點不理解,你想,好端端的雞蛋投進河裡,那有多可惜呀!而慶幸的是,我們那裡每家每戶都是將雞蛋投進了「五臟廟」里,而沒有白白地扔掉。現在回想起來,要是有什麼思想教育收獲的話,那就是覺得屈大夫是個好人,起碼是因為他,我們才有機會吃上雞蛋。
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兒時那溫飽不濟的日子也漸漸地淡出了記憶,兒時的我現已為人父,而我試圖讓孩子也像我一樣過端午節的想法,卻得不到女兒的贊同,望著女兒眼瞅雞蛋嘟著小嘴的表情,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今天的端午節到底該怎麼過?難道僅僅是為了吃或是敷衍一下過節的形式?物質只不過是節日的載體,在物質貧乏的年代,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填飽肚子,而在物質豐富的時代,我們應該追求的是如何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作為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日,表現了人們對他不為個人謀私利而心系國家人民的崇高精神的敬仰之情,是對孩子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熏陶的載體。而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憶苦思甜或者創新過節的形式,而是要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特別是要對孩子們進行優良傳統文化教育。在物質貧乏時代走出的一代人缺少傳統文化教育的缺憾,應當從孩子們這一代重新找回來。
在當下洋節泛濫的時代,許許多多的年輕人漸漸對中國傳統節日失去了興趣,而對西方的節日,什麼情人節、愚人節卻極力推崇,過得津津有味。就連不少從傳統里走過來的人也都在嘆息:年味淡了,節味變了。難道中國的傳統節日真的過時了嗎?那流傳了幾千年、承載了中華歷史文明與優良傳統的節日難道還不如沒有傳統文化基礎的洋節嗎?
一位學者說過:「許許多多的習慣,凝結成一個傳統,許許多多的傳統沉澱為一段歷史。」中國節日作為一種民族習俗,一種歷史傳統,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流轉變遷和先民們對人生的思索與追求。每一個節日都蘊含著我們民族的血脈與精神。如春節追求普天同慶、社會和諧,七月七歌頌人間美好愛情,「仲秋」祈禱團圓豐收……千百年來,無論是「大米流脂栗米白」的開元盛世,還是「萬戶蕭凋鬼唱歌」的艱苦時代,不管是白饃換成了窩頭,還是窩頭換成了菜團,中國人仍然用無限的虔誠演繹著曾經被祖先演繹過的節日,把祖先的印記一路帶到今天。
由此看來,過傳統節日,重要的不在於過節的形式,而在於節日的內涵,年糕、月餅、粽子、雞蛋等只不過是節日的道具,倘若忽視了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那麼節日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暴殄天物的借口,或是刺激消費的機會,那麼過傳統節日的意義必將大打折扣。
4、我的端午節體會30字
寫作思路:主要寫出你的端午節的來源。
正文:
每逢端午節,就會放一天假,家家會包粽子,看賽龍舟比賽。可是,中國人為什麼要過端午節?過端午節又為什麼要包粽子、賽龍舟呢?
原來,端午節起源於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楚國王室貴族,可因為楚王身邊遍布奸佞,屈原屢次被流放。
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屈原接到了楚都淪陷的消息,他萬念俱灰,來到汨羅江邊,跳江自盡。沿江的百姓知道這個噩耗,紛紛駕船來到江心,將一筒筒米倒進江裡面喂魚,以防魚吃掉屈原的遺體。
後來,劃小舟演變為賽龍舟,竹筒倒米演變成包粽子。農歷五月初五成了中國人民為紀念屈原而特定的節日——端午節。
今年的端午節到了,我和爸爸媽媽來到奶奶家吃粽子。剛一進屋,一陣清香就撲鼻而來,是粽子的香味,誘人的香味把我肚子中的小饞蟲一下子就勾了出來,攪得我一個勁兒流口水,畢竟一年吃不了幾回粽子。
開飯了,看著餐桌上的魚和炒土豆,我和小弟弟誰也沒動筷子,我們都在等那香噴噴的粽子。粽子來了,小弟弟馬上就搶了一個用黃線捆的粽子(奶奶說捆黃線的粽子是豆沙餡的),可包開粽子一看,是個蜜棗的。
於是,他又迫不及待地包開了第二個、第三個……直到第六個才包到豆沙餡的。小弟弟一邊埋怨奶奶騙人,一邊大口大口地吃著可口的粽子。一會兒,他的小臉上、鼻子上就灑滿了白米粒。那滑稽的花臉兒,逗得我忍俊不禁。伴著好吃的粽子,涼涼的糯米帶著粽子葉清香,讓人回味無窮……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可現在很多人更喜歡過外國的情人節、聖誕節,外國節日反倒比我們的傳統節日過得更紅火,真讓人不舒服。我覺得中國的傳統節日蘊含著那麼深刻的含義,又有可口的美食解饞,我們還是應該讓我們的傳統節日越過越紅火,讓端午節的習俗一代一代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