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思親佳節指什麼節日
1、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佳節是什麼節日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佳節是指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節。此句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文如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意: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這是一首描寫遊子思鄉懷親之情的七言絕句。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今天為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2、「每逢佳節倍思親」中佳節是指哪個節日?
在這句詩中佳節指的是九九重陽節,出自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是王維的一篇思鄉懷親的名作。這兩句寫自己獨自漂泊在遙遠的他鄉,日夜思念著故鄉和親人,每逢佳節來臨,孤獨的感覺更加深刻,思鄉懷親之情也會倍加銘心刻骨。這里所說的「佳節」,特指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 ,現在泛指一般的美好節日。
重陽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據現存史料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遠古時代。《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遠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
「重陽節」之名稱記載,見於三國時代;至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倍受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