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節日怎麼過
1、在經濟文化發達的宋朝,人們是怎麼慶祝春節的?
眾所周知,宋朝是一個經濟非常發達的朝代,所以相對於其他朝代而言的話,他們的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是比較的高的,所以在進入春節之前,宋朝人民就會開始准備年貨了。
臘月時節的時候,宋朝的家家戶戶都會開始腌制豬肉,魚肉這樣的臘味,市場上也會是一片節日紅火的氣象。各種大的,小的商鋪都會出售一些新日歷,大小門神,桃符,鍾馗等等這樣的裝飾品,特別的熱鬧。街上都會賣一些冬季的實書,比如韭黃,蘭芽,胡桃等等。
在臘月24的時候,這一天是宋朝立法上的一個膠粘,家家戶戶,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都會准備一些五色米,食花果,膠牙湯等等的祭灶用品。從臘月24到除夕的這幾天時間裡面,家裡面都會開始做一個大掃除,把家裡面的一些器具里里外外的都洗一遍,有灰塵的地方也就擦一遍。意思是推陳出新,辭舊迎新要把一切不好的窮運晦氣,全部都掃出門去。
等到大年30的時候,每家每戶都要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拜完祖宗和灶神之後,又是一家人的團圓年,一家老小就會歡歡樂樂的圍在一起,吃一頓團年飯。吃完飯之後,小孩子們就會迫不及待的到外面去燃放煙花爆竹。為了打發晚上的無聊時光,家人們還會給小孩子們准備一些小零食,來度過愉快的晚上。
等到大年初一的時候,新年的第一天,朝廷會舉辦一個盛大而又隆重的朝會。皇上上朝之後,會先給太後拜年,然後再給文武百官拜年,大街上的話更加的熱鬧,到處都是張燈結綵的歌舞宣揚。大人會領著小孩子挨家挨戶的拜年,特別的熱鬧,很喜慶。
2、宋朝時期的古人是如何過重陽節的?儀式感有多強?
登高,實際上登高是由來已久的習俗,宋朝僅僅將這一傳統式傳承了下來罷了。但是宋朝人要想登高,面前人相較,還比較麻煩,宋朝的首都是開封,是平原,算得上是一馬平川,因此,大家只能爬上去城樓上以表登高了。
但是宋朝階段的人口數量是偏大的,城樓上幾乎不可能容得下這么多人,即便容得下,士兵不會讓大量的人在牆上搞聚會活動。
因此這些士人們便去豪富之家做客,豪富世家一般都有高樓大廈,喝完酒後就到樓上,也就能解決登高難題。
戴花,這大概是宋朝的一大與眾不同設計風格,關鍵在於戴花的基本都是男生,而女性都沒戴。而男人戴花,並不是為了能愛美,更是為了討吉利。全部宋朝三百年期內,除開迫不得已逃散的階段,基本上每一年重陽節,朝中都是會賜花給重臣配戴,每一年九月初八賜予朝臣每個人兩朵花,到九月初九那一天,都需要戴到頭頂。但是群眾們可沒那麼好運,在重陽節那一天如果要戴花,只有自掏腰包選購或是採收了。
宋朝女性雖然沒有戴花,可是都會將山茱萸果實摘下,用小布包下去,將這個小布包配戴往身上,別名「山茱萸囊」。
吃糕,實際上嚴格上來說,吃這一點似乎是每一個中秋節的特性,但因為有一個重陽糕獨特的種類,因此也算是一大習俗了。宋朝的重陽糕品種多、口感多、食用方法大量。
重陽節肯定是要吃重陽糕的,簡單的叫面糕,用小麥麵粉拌糖,燙面煮熟,切成棱形塊狀,然後用胭粉點色;略微復雜一些叫黃米糕,一半小麥麵粉,一半糜子,放糖,加紅豆沙,分層次鋪放到模具里,灑進水,灑打油,集鴿煮熟,然後用柏枝裝飾設計。實際類型和食用方法很多,這兒就不一一細說了。
聽說現今江浙人過重陽,習慣在重陽糕上插小旗,這實際上也是宋朝習俗,但宋朝人不僅僅是在重陽糕上插小旗,還愛在的重陽糕上並置一些造型獨特這個小重陽糕,都把其揉成各種各樣造型設計。
還有一有趣的事,在《新編醉翁談錄》記載,在九月初九天亮時,大人早早的蒸熟重陽糕,首先會切一片晾涼,等到孩子早上起床後,將那片重陽糕和一枚柿子餅貼住小孩的頭頂,讓兒童掰著吃,聽說這也是暗示著百事高(掰柿糕)。
3、宋朝的春節是怎麼過的呢?
其實宋朝的,跟我們現在也沒有太大的一個差別,只不過說根據一些不同的地區或者是民族的話,會有一些不同的習俗,但是整體來講的話,大部分都是相似的,基本上說我們有的他們都擁有。其實我們現在過的節也是他們過的大同小異,本來春節這個東西,他就是從古傳承而來的,每一個朝代它只是起了一個延續的作用而已。很危險。
第一點就是他們也一樣放鞭炮,只不過他們是用紙來包住火葯,來做成一個鞭炮,在一些比較重要的節日裡面都是要燃放的,比如說春節,除夕,元宵等等,在除夕夜的時候一樣會守歲,在過完大年三十之後,一樣是要起床到處去拜年的。我們現在一樣,每年大年初一就起來跟著家長這里去拜拜,那裡去拜拜收紅包,收的不亦樂乎的。長大之後,雖然沒有紅包可以收了,但是還是一樣要去拜見長輩,恭賀新年。
宋人在過年的時候都會喝屠蘇酒,這個風俗在當時特別的流行,屠蘇它是一種草葯的名字,而用這種草去釀造的酒就叫做屠蘇酒。據了解,他最開始是由華佗製造的,是用桂枝,花椒,白術,大黃等等這樣的一個中葯放到酒裡面泡製而成。平常喝酒的一般都是年長的人先喝,而這種酒的話,就正好是相反的,是從年輕人開始先喝。
除夕夜的,人們就會守睡,家家戶戶都會點亮自己家裡的燈,一家老小把酒言歡,熱鬧的不得了。等到初一的三更之後,五更來臨之際,就會家家戶戶一起放鞭炮,開啟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一個活動,非常的繁榮熱鬧。其實宋朝離我們並不遙遠,所以說很多習俗都相近。
4、宋朝人慶祝節日有哪些方式
慶祝方式
• 春聯
早在節日降臨前一個月,一般華人家庭都開始忙碌,准備一番。為了接待親戚朋友上門拜年,家家戶戶都在節日前把住家裡里外外,打掃得乾乾凈凈。一些家庭還在門上貼上春聯,寫上吉祥聯語,祈求好運,年年豐收。
春聯的習俗據說起源於漢代。那時候,人們是把神仙「神荼」和「郁壘」 的畫像貼在兩扇門上。傳說這兩個神仙是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人們把他們貼在門上可以消災避難。宋朝的春聯已演變為在對聯上寫吉利聯語的習俗。傳統的對聯是在紅紙上寫上黑色或金色的聯語,常見的有「財源廣進」「步步高升」「富貴滿堂」 等等。
春聯在我國華人社會已逐漸簡化了。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人們把象徵吉利的「春」「福」等單字當作裝飾品掛在門上或牆上,有者還特意把這些單字倒貼,那是因為「倒」與「到」諧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
• 送灶神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道教徒的重要節日,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的事情。人們都希望灶神上天說好話,因此這一天道教徒特別准備了豐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 年糕
在春節前夕,一般家庭都忙著製作糕餅等食品,既可當禮品,也可用來款待到訪的親友。年糕(又稱黏糕〕是一種象徵吉利的春節必備佳品。這種用糯米製成、帶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稱與「年高」諧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義。
• 送禮
送禮是向親戚朋友表示敬意與愛意的表現,根據華人尊老敬賢的傳統,幼輩應送禮物給年長者。比如女婿在春節前一周送禮給岳父岳母,為了表示吉利,禮品都是雙數的,在傳統禮節上,受禮人都要回禮,以表示謝意。這種互贈禮物的習俗,正是華人「禮尚往來」的處事態度。
• 團年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准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 祭祖
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死去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 迎春
根據華人的計時方法,新的一年及生肖是晚上11點鍾開始,因此傳統的迎春時間多在晚上11時正。不過,在新加坡,大多數人是在午夜12時正迎春。
一般華人仍有迎接財神爺的習俗,人們也在這一天涌到寺廟去許願或祈求平安。
• 拜年
傳統上,拜年的習俗是晚輩向長輩跪拜、祝福。不過對於年輕一代的新加坡人來說,跪拜是令人感到別扭的,他們都不再遵循這種習俗,今天普遍的做法是,雙手捧著一對柑向長輩祝福。
送柑是中國南方人的過年習俗,由於廣東話「柑」與「金」諧音,送柑(送金〕就表示吉利、好運。而華人有「好事成雙」的觀念,因此當人們提著一袋袋柑向親友拜年時,袋裡裝著的柑不是兩粒就是四粒。
為了對長輩表示尊敬,送柑須用雙手奉上。按照習俗,當客人告別時,主人也得以柑回禮,以示互祝好運。
• 紅包(壓歲錢〕
除了送柑,派「紅包」也是華人新年的另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
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里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5、宋朝的經濟是十分繁榮的,那麼在一些重大節日的時候他們是怎麼慶祝的呢?
宋朝的經濟非常繁榮,不亞於盛唐時期。因此,宋朝的大小節日,都會辦得十分熱鬧,民間也是如此。宋太宗在位時期把中秋、元旦,還有端午列為了三大節日,這三個節日在宋代也是最為熱鬧的,場面最為壯觀的。
宋朝的元旦尤為重視,也就是現在的春節。農歷元旦這天,朝廷要舉行盛大、隆重的大朝會。一大早,皇帝起身上朝,先虔誠上香,為蒼生祈百穀於上穹。隨後,皇帝給太後拜年,然後文武百官向皇帝拜年。不僅朝堂熱鬧,民間更是熱鬧。在東京開封,從馬行、潘樓街、州東宋門外、州西梁門外、州北封丘門外,以及州南一帶,到處都是彩棚。商人會銷售冠梳、珠翠、頭面、衣著、花朵、領抹、靴鞋等物品,也還有各種好玩的小商品。在臨安杭州,市民不論貧富,遊玩琳宮梵宇,竟日不絕。家家飲宴,笑語喧嘩,此杭城風俗。
端午節在宋代也很看重,有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活動。端午節祥物有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團等。在這一天,宋人會把艾草紮成的艾人掛於大門或房門上,這是他們辟邪的習俗。還有宋人會包各種各樣的粽子,也有飲用菖蒲酒、艾酒的習俗。時人認為,這些葯酒具有開竅、理氣、活血和散風等功效,久服不僅可以耳目聰明、延年益壽,還可以去邪毒。
宋朝的中秋節慶祝方式也繁多,有賞月、賞桂、觀潮、賞燈、吃月餅、飲酒賦詩等習俗。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四篁鼎沸,近內庭民居,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6、過年我們會放鞭炮、貼春聯,王安石生活的宋代是怎麼過春節的?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舊的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由此開始。春節是個除舊布新的日子,家家戶戶都喜氣洋洋地過春節。春節從漢代的時候就有了,在漫長的歷史中,我們積累了許多過年的風俗習慣。
宋代有一首寫春節的詩非常著名,這首詩告訴我們宋代人是怎麼過春節的,這就是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就是正月初一,即春節這一天。這個說法從先秦時代就有了。爆竹,就是鞭炮。從這首詩里,我們可以看到宋代人也像我們一樣是放鞭炮辭舊迎新的。
還有一項活動,我們現在不經常見了,就是飲屠蘇酒。屠蘇酒是一種葯酒,主要用來驅除瘟疫,在新年的時候飲用,作為一種風俗是希望新的一年之中不得病。而且飲屠蘇酒還有個有趣的規矩,通常飲酒都是要從長輩開始的,而飲用屠蘇酒要從家中最年幼的人開始。
這是什麼原因呢?過新年孩子又長了一歲,大家要祝賀他,含有希望他早日長大成人的意思。而年老的人過年,則意味著生命又減少了一年,最後來喝屠蘇酒,似乎就是舊的一年晚點過去,含有祝福他長壽的意思。
03、新年的早晨,太陽升起的時候,宋朝人家家戶戶還要做什麼呢?就是換桃符。這個風俗似乎和我們今天也有不同,可是又有點聯系。桃符究竟是什麼呢?
傳說在東海的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樹冠伸展達三千里之遠。在它的東北方有鬼門,每天鬼怪由此進出。樹下有兩個神將叫神荼和郁壘,他們兩個專門捉那些惡鬼。
於是人們就在每逢過年的時候,找來兩塊桃木的板子,在上面畫上神荼、郁壘的畫像,或者直接寫上他們的名字,掛在自家大門上,用來鎮邪驅鬼,保佑自家平安。
到五代的時候,人們為了表達更豐富的意思,就開始在兩塊桃木板上寫其他的文字。
比如五代君主孟昶就寫過「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被認為是我國第一副春聯。
所以說,我們今天的春聯就是從桃符演變來的。在北宋王安石那個時代,人們過春節時在自家大門上還是習慣掛桃符,以祈求新的一年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通過王安石這首《元日》,我們大體上可以想像北宋人是怎樣過春節的。他們用放爆竹來送走舊的一年,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由小及長喝屠蘇酒,希望來年身體健康,無災無病。
到新年的太陽初升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把大門上的桃符換成新的。新年的陽光照耀著千家萬戶,各家各戶都在忙著更換桃符,這真是讓人感動的祥和安樂景象。就像我們如今過春節,家家戶戶喜氣洋洋。
7、在經濟文化發達的宋朝,人們是如何慶祝春節的?
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從古到今都備受重視,在春節,全國都會停工停業,外出的人都會趕回老家和親人團聚,並開始歡度春節。在這段時間,每個地方都有過春節的各種習慣,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娛樂方式也越來越多,大家過春節的方式也是越來越多樣化。不過春節都是從古代繼承而來的,那麼在經濟文化發達的宋朝,人們是如何慶祝春節的呢?
置辦年貨
宋朝對於過節是非常重視的,再加上宋朝經濟文化水平的發展,節日的氛圍非常濃厚,尤其到了春節,更是重視。從臘月開始,宋朝的人們就開始有了春節的氣氛,家家戶戶開始置辦年貨,而這時候大街上也是擺滿了各種各樣商品,宋末元初周密創作的一本雜史《武林舊事》裡面就有描寫了宋朝春節時候商戶售賣的豐富物品“競售錦裝、新歷、諸般大小門神、桃符、鍾馗、狻猊、虎頭及金彩縷花、春帖幡勝之類,為市甚盛”。
唱儺戲,守歲
到了除夕的這天,皇宮會舉行以儺戲驅邪的儀式,表演的節目非常多,而且規模也是非常大,數量達到一千多人,從皇宮南薰門開始,一直到轉龍彎,通過這樣的表演來驅除邪祟,慶祝來年平安順暢,而且這一天,皇宮裡面會一直放爆竹,聲音非常響亮,一直傳遞到皇宮之外。其他的普通人也會在這一天一家人圍著火爐,吃著東西,談論著各種事情,一直到天亮。
貼春聯
宋代除夕這一天也是少不了貼春聯,不過那時候還不是叫春聯,而是叫桃符,相信很多人都學過王安石的一首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里就是描寫宋朝的春節,這里就寫了人們在這一天會更換新的春聯。
8、宋朝時候的文人是怎樣過中秋節的?
宋朝時候,中秋節成為全民狂歡的節日,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都可以享受節日帶來的愉悅。文人當然不例外。
宋朝時期中秋節興盛的原因,與官方的重視密切相關,在太宗年間,皇帝正式下令以八月十五為中秋節。
那麼,宋朝時候的文人究竟是怎樣度過中秋節的呢?下面從兩個方面來說清楚——
一是從共性方面來看,文人與其他人一樣登樓賞月、飲酒、吃月餅。宋朝的中秋節活動是當作一件大事來辦的。而那些文人,基本上都是有著一官半職的,因為是採取科舉取士制度,文人遲早都能夠通過科舉考試而走上官場,獲得一官半職,因此,文人與那些達官貴人是一樣的高調度過中秋節。
我們可以從當時的記載中看出他們的豪華與做派。在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寫道:「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前爭占酒樓觀月。」就是說,在中秋之夜,那些當官的在自己家的歌榭樓台上飲酒賞月,怡然自得;而一般的市民,也同樣是爭先恐後地登上沿街的酒樓,去觀賞中秋明月。
吳自牧在《夢梁錄》中也寫到:「王孫公子,富貴巨室,莫不登高樓,臨軒觀月……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不肯虛度。」這同樣是說達官貴人是登樓賞月,一般人家也是團聚賞月。從這些記載來看,文人與所有其他人一樣,都是在中秋之夜飲酒賞月,團圓歡聚。
文人還有著自己的特別之處,那就是在飲酒賞月之際,還要吟詩填詞,或者寫文章,以此抒發情懷,寄託情感。宋朝文人,可以說是風華絕代,他們在中秋之夜歌詠中秋的詩詞,實在是舉不勝舉,最為人熟知的就是蘇東坡的那首《水調歌頭·中秋》了,其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成為千古名句。
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加盛行,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與唐人不同,宋代文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文人的傷感。
除了那首「中秋詞」,蘇東坡還寫過題為《月餅》的小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由吃月餅而生感慨,不禁寫到了「相思」還「淚沾巾」了。這是典型的「文人過節」,太敏感、易感而忍不住觸景生情,大發感慨。
蘇軾一生坎坷,參透人生,養成豁達性格,但每逢中秋佳節,仍然不禁詩興大發,感慨人生。他還曾經寫過《中秋月》一詩:「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依然是在賞月中想到人生無定,即所謂「此生此夜不長好」,感慨命運多舛。
文人在中秋節對月吟詩,成為宋代的普遍現象。下面再舉幾個名氣不大的詩人所寫的「中秋詩」——
黃庚 中秋對月
十分蟾影照人間,一片山河古影寒。
惆悵年年今夜月,人生能得幾回看。
黃公度 中秋西江上
月色今宵萬里,笛聲何處孤舟。
世事堪驚流水,鄉心不忍登樓。
連文鳳 中秋夜坐
寂寞無如此夜坐,西窗剪燭讀離騷。
可鄰塵世多風雨,天柱峰頭月正高。
從這些詩歌中,我們是否能夠由此看出文人的過中秋節的情景,並清晰地感受到宋代文人過中秋節時的那種特別的情懷呢?這應該就是宋代文人區別於一般人的獨特之處吧!
9、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那宋朝人怎麼過春節呢?
春節是我國流傳已久的節日,因為春節象徵著去舊迎新。所以自古以來,我國對待春節的態度都是特別鄭重和認真的。而在我國的宋朝時期,就有許多春節的習俗,甚至有許多習俗沿用至今,下面我們就來大致盤點一下,在我國宋朝時期,宋朝是怎麼過春節的。
首先,不僅我們現在過春節有吃餃子的習慣,其實在我國宋朝時期,就流行春節吃餃子了。不過我們現在有蒸餃之類的,但是宋朝人吃餃子一般都是煮的,他們更加喜歡將餃子和湯一塊兒吃下去。其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在我國古代,肉和麵粉之類的東西都屬於比較難得的,所以餃子湯自然也是好東西,大家一般都一並吃下去。
其次,在我國宋朝時期,宋朝人也是會在春節的時候守歲的。從《東京夢華錄》中我們就能發現這一點,《東京夢華錄》記載,「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也就是說在宋朝時期,老百姓會在春節的晚上圍著路子坐著,一晚上不睡覺,來守歲,祈求來年安康。
最後,在我國宋朝時期,宋朝人也是會在過新年的時候放鞭炮,其實這也是因為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關於趕走「年」這個怪獸的神話故事,以至於我國千百年來都有春節放鞭炮的習俗,宋朝也不例外。據《東京夢華錄》中描述,「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於外」,意思是說宮裡面的鞭炮聲都傳到了宮牆之外,宋朝的老百姓便效仿皇宮,在春節的時候放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