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族傳統節日是什麼節日
1、傣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傣族的傳統節日
傣族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比如: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花街節等等,而這些節日大多與宗教活動有關。
傣族的簡介
傣族又叫做泰族,其民族語言是傣語。傣族的吉祥物是孔雀和大象。傣族的人民一般是生活在水邊,並且非常愛干凈和愛沐浴,因此還被稱為水的民族。傣族分布的范圍比較廣泛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都有,其中我國的傣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
2、傣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節
傣族傳統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巡田壩節、花街節、窩巴節等。關門節:傣語叫進窪,意為佛主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開門節:傣語叫出窪,意為佛主出寺。雲南傣族的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舉行。其活動內容與關門節一樣。
傣族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巡田壩節、花街節、窩巴節等。
1、關門節。傣語叫進窪,意為佛主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九年十五日(農歷七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三個月。
2、開門節:傣語叫出窪,意為佛主出寺。雲南傣族的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舉行。其活動內容與關門節一樣。傣歷十二月十五日,將進窪時擺在佛座後面的東西拿出燒掉,表示佛已出窪,十六日和尚出窪,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
3、潑水節:傣族新年。時在傣歷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夏歷四月中旬),節期三、五天。節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賧佛,即給佛像灑清水洗塵,然後互相潑水,除疾消災。
4、巡田壩節:每年農歷正月十三日舉行,節期一天。這是當地傣族獨特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村民們組成隊伍,杠彩旗、吹喇叭、敲鑼放炮。按預定的路線走完田壩,便聚在一起制定春耕大忙時期的村規民約,以保證春耕能按節令完成。
5、花街節:又叫熱水塘花街節,每年農歷正月初七舉行,節期一天。主要習俗是就熱水塘的溫泉沐浴,以除去舊年的污穢,迎接新的一年。這一天,未婚青年男女還舉行對歌,尋找伴侶。
6、窩巴節:是傣族祈求漁業和水稻豐收的節日,於每年農歷三月初七在大姚灣碧舉行。舉行隆重的儀式以祈禱風調雨順。
3、傣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傣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花街節。其中,最出名的是潑水節。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花街節是花腰傣的特殊節日,被稱為「東方的情人節」;開門節:是信奉小乘佛教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等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傣歷十二月十五日,開門節象徵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關門節:信奉小乘佛教的傣、布朗、德昂等族和部分佤族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傣歷九月十五日開始,歷時3個月,關門節定下許多戒規。
(3)泰族傳統節日是什麼節日擴展資料:潑水節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它是在傣族稻作文明基礎上融匯11至13世紀南傳的上座部佛教而逐漸形成的,是南傳佛教宗教儀式與德宏傣族傳統禮儀相結合的產物,呈現著傣族傳統文化的顯著特點。
以下內容供參考:網路-潑水節
4、詳解:傣族的三大傳統節日
傣族其實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特色文化的民族,在我國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等地區。傣族的節日也有很多,而人們最關注的就是傣族最重要的三大 傳統節日 。
那麼,傣族的三大傳統節日是什麼呢?接下來就讓我帶領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傣族的三大傳統節日
浴佛節
浴佛節,又名「潑水節」,源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隨佛教傳入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浴佛節成為傣族的一種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
浴佛節一般在傣歷六月舉行,相當於公歷四月中旬。浴佛節這一天要用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後來逐步發展到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
在西雙版納地區,浴佛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經過西雙版納自治州政府的多次推動,浴佛節被宣傳成「潑水節」,成了西雙版納傣族最隆重的節日。
入夏節
傣語稱「豪窪」,意為入夏。時間在傣歷9月15日(農歷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3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
出夏節
傣語稱「昂窪」,意為出夏,源於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時間在傣歷12月15日(約在農歷九月中)。象徵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解除「關門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故人們稱之為「開門節」。忌禁解除後,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獻。祭拜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唱歌跳舞。青年們還將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游村寨。這時,正逢稻穀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5、傣族的傳統節日
傣族的傳統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花街節等,其中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傣族主要聚居在中國雲南部分地區,他們以孔雀和大象為吉祥物,有著非常鮮明的名族特色,並且傣族人喜歡依水而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 關門節關門節,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信仰南傳上部座佛教民族的宗教節日,每年傣歷9月15日(農歷七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
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3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
開門節開門節,亦稱出窪,傣語為豪瓦薩,我國信奉上部座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地區,源於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時間在傣歷十二月十五日(約在農歷九月中)。開門節,象徵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表示解除關門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
潑水節潑水節,亦稱浴佛節,又稱楞賀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當日,中國西雙版納、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地,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花街節花街節,一種是群眾游園式的交流盛會,這主要分布在雲南的花腰傣和文山壯族群眾中;一種是雲南宜良的花市,時間和形式各有不同,但都有著其獨特的魅力。花街節是花腰傣的特殊節日,因為花街節是青年男女交流擇偶的重要形式,當地稱為趕花街,被稱為東方的情人節。
對歌節每年五月端陽這天,紅河兩岸的傣族男女青年,都要匯集於馬街鄉烏灣村的那丙大龍潭過對歌節。對歌這天,各村男女青年盛裝而來,開展男女之間和村與村之間的對歌比賽,從太陽出山一直到日落西山。老人小孩帶著干糧來聽唱。對歌節是男女青年交朋友,找對象的極好機會。
巡田壩節巡田壩是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迎春歌集會節日。農歷正月十三日這天清晨,能歌善舞的傣族男女,穿著節日的盛裝,匯集在村寨中的大青樹下,敲鑼打鼓,喜氣洋洋。歌手們端著香噴噴的米酒,唱起歡樂的迎春歌、四季歌。人們隨著鼓點,跳起對扭舞。
6、傣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傣族的傳統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潑水節。
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
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
潑水節: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
花街節:農歷正月十三。
(6)泰族傳統節日是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傣族是指泰老民族,分布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家,中國跨境民族之一。
中國傣族按分布地區有傣泐、傣那、傣亞、傣綳、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亞」,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綳」,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綳支系。漢族稱傣泐為水傣,傣那為旱傣,傣亞為花腰傣。
中國傣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傣族人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因此有「水的民族」的美稱。
7、傣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傣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花街節、巡田壩節,傣族的傳統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潑水節最為隆重,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潑水節相當於傣族的新年,這一天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在這期間大家用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
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通常是現舂現吃,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我國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等縣。
中國傣族按分布地區有傣泐、傣那、傣亞、傣綳、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亞」,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綳」,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綳支系。漢族稱傣泐為水傣,傣那為旱傣,傣亞為花腰傣。
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稱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婦女用長達丈余的特製花腰帶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花腰傣」獨具魅力的頭飾、服飾,與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國青銅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著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徵,證明了兩者之間的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