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過的傳統節日是什麼節
1、年輕人為什麼喜歡過洋節,不喜歡過傳統的節日呢?
現如今的年輕人都喜歡過一些洋節,對於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他們卻不喜歡過。就是因為現如今社會的發展,國外的一些節日走進了中國。尤其是聖誕節、西方的情人節,這是年輕人們不會錯過的。但是很多人疑惑,為什麼年輕人會喜歡過一些洋節?
現如今的社會是非常的混亂。這之前我們重大的節日就是中秋節,還有春節,但是現如今很多人對待春節並不是特別的重視。反而聖誕節每個人都會聚在一起慶祝。尤其是學生們,到聖誕節他們都會互相的送蘋果,因為寓意的就是能夠平平安安。但是在春節的時候,很多年輕人不懂得跟父母們在一起,他們也討厭過春節,覺得過春節是越來越沒有意義,然後很多人難以理解為什麼年輕人會喜歡洋節。
其實現如今的年輕人,他們的思想是特別的前衛,覺得過一些國外的節日,自己就是特別的時尚潮流。中國節日他們從小就知道的,而且他們也不看好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其實作為現如今的年輕人,我們一定要懂得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這些節日才是屬於我們的節日,像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春節這些節日都是特別的重要。尤其是中秋節跟春節,一定要懂得陪伴在家人的身邊。
現如今年輕人們的思想是有問題的,就是因為他們崇洋媚外,才會喜歡過一些國外的節日。其實七月初七才是中國的情人節,2月14號是西方的情人節。年輕人們一定要過好中國的節日,而不是過國外的節日。在2020年的時候,聖誕節就不允許聚會,這就是一個好的開端。
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們,一定要懂得過好中國的節日。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發展才會變得更好。
2、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有什麼風俗
中國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除夕、臘八節、龍抬頭、社日節、上巳節 、寒食節、中元節、寒衣節、小年。
1.春節
習俗: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游神賽會、年例、押舟、祈福、廟會、游鑼鼓、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2.元宵節
習俗: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3.清明節
習俗:習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遊中享受春天樂趣,文化傳承與身心調適是清明禮俗文化的重要功能。清明是傳統社會節氣、節日合一的重要時間,節氣是「天時」,是純粹的自然時間,節日是「人時」,它是社會文化的時間選擇,充分體現了人們「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
4.端午節
習俗:吃粽子:節慶飲食端午食粽,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來久遠,花樣繁多。「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古粽籺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成為端午節慶食物。五彩絲線:在東晉葛洪的《抱朴子》中又記述有將五色紙掛於山中,召喚五方鬼神的巫術,大概是以五色象徵五方鬼神齊來護佑之意,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另外,可能源於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俗。《漢書·地理志》記越人「文身斷發,以辟餃龍之害」。晉人劉義慶《世說》等書,記以五色絲纏繞粽子,以投入江中,為蚊龍所憚。雖系傳說,卻透出了一絲值得玩味的信息。五色絲系於臂上,或為文身遺俗。
5.七夕節
習俗: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祈禱姻緣、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七夕習俗。古時候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會在這個晚上,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
6.中秋節
習俗:中秋夜,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人們會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特別是月餅,邊吃月餅等邊在庭院賞月。「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祭月,先秦已有此神祭祀活動,稱為「夜明」或「夕月」。古時在廣東地區,人們有著在八月十五晚上祭拜月娘的習俗。賞月,早在魏晉初期民間便有了賞月活動,唐朝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到了宋朝,夜市還會通宵營業,遊人絡繹不絕,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拜月,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宋代以後開始在全國范圍流行,至於具體的儀式,一般是到了農歷八月十五晚上,人們在家裡或者戶外擺上「月神」牌位,然後放好瓜果梨桃、月餅等供品,然後進行叩拜,祈求福佑。觀潮,中秋觀潮的習俗;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吃月餅,中秋節節日食俗;月餅圓又圓,又是合家分吃,象徵著團圓和睦;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俗稱「小餅」和「月團」。除了這些有些地方還有賞桂花,喝桂花酒,燃燈,猜謎,燒塔玩兔爺等。
7.重陽節
習俗: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每到重陽,人們就會想起王維寫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是人們敬老愛老、思念雙親、渴望團圓的日子。具體習俗如下所列:登高、吃重陽糕、賞菊並飲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喝重陽酒。
8.冬至節
習俗: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家家戶戶都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而今仍有沿海一帶如粵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清末明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9.除夕
習俗:除夕主要有貼年紅、年夜飯、壓歲錢、辭歲、守歲等習俗。除夕,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歲火起源於古代驅邪的需要。除夕守歲,除了歲火外還有「燃燈照歲」的習俗,即大年夜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說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除夕,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北方人風俗大致一致,過年包餃子、蒸饃等等;而南方各地則風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湯圓、吃米飯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著諸多不同的過年風俗。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10.臘八節
習俗:臘八節主要習俗是「喝臘八粥」,泡臘八醋。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年。「臘八」本為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才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傳說在臘月初八,釋迦牟尼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因此,臘八節又稱「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
11.龍抬頭
由於節期重疊,南方部分地區「二月二」既有龍抬頭節習俗又有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二月二」(古時為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多以祭社(土地神)為主,祭龍多在「龍飛天」的端陽。二月二龍抬頭節日據傳說是上古人物的生日,應為附會,因上古不慶生,恐遭人厭勝,真實誕日情況絕不泄露。
12.社日節
又稱土地誕(農歷二月初二),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古時代的社日節期依據干支歷法來定,後來因歷法變動改用陰歷定節期。春社按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戊,五行屬土)推算,一般在農歷二月初二前後,秋社按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約新谷登場的農歷八月。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
13.上巳節
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的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 上巳節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上古時代上巳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春和景明,人們走出家門,集於水邊,舉行清除不祥的祓除儀式。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內容。
14.寒食節
關於改火的習俗,在先秦就有了。《論語·陽貨》:「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這里,宰予將農作物生長周期與改火時間相聯系。據《後漢書》說,最初的寒食節時間很長,最長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個月。寒食節期間不得生火,只能吃冷食。寒食節由兩項內容組成,一個是官方的改火儀式,一個是民間的禁火寒食。冷食折射出先民曾經歷過的食物匱乏階段,改火儀式則標志著新耕作期的開始。關於民間寒食習俗的記載,幾乎是突然地出現在東漢的文獻中,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區。即使在寒食習俗頗為盛行的唐時代,其傳播范圍也不出北方。
15.中元節
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16.寒衣節
陰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鬼頭日」等。我國北方地區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寒衣節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十月朔,秦歲首,送寒衣。秦人過年的節日食品是「黍臛」,《荊楚歲時記》記載:「十月朔日,黍臛,俗謂之秦歲首。」陰歷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秦朝雖然早亡,但秦歲首之習,不僅在漢初沿用,而且在漢行《太初歷》之後,仍有影響。宋人蒲積中編《古今歲時雜詠》卷38載詩人沈遘的《初冬近飲酒作》,其中詠道:「吾民久已作秦民,迄今十月猶遺俗。」從中可以看到秦文化至宋代,仍有遺存。農歷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寒衣節是流行於北方的節日,在南方等地鮮有人知道。
17.小年
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臘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祀。《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中說,乾隆一朝,每年臘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於坤寧宮。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民間百姓相效仿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3、大家如何看待不提倡過聖誕節的行為?
一、思路
1、第一段提出觀點。
2、第二段描寫聖誕節。
3、第三段對比描寫我們自己的節日。
4、第四段總結。
二、看法
我是不提倡過聖誕節的。我認為這是對西方文化的過度宣揚,可能會對本國文化帶來一定的損害。
當國人過分戀上國外節日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想像一下街邊的景象了。街頭張燈掛采,處處赫然寫著「聖誕節快樂」什麼聖誕帽、聖誕服、聖誕禮物、聖誕飾品,人與人之間互道著聖誕快樂。
而當我們的端午節、中秋節、冬至等傳統的大節,街邊也有傳統節日的氣息,但是卻總是少了那麼一點味道。國人不熱衷傳統節日了,導致商家錢少賺了,再導致政府稅少收了,最終導致冷冷清清,而人與人之間的問候都放在社交平台上了,微信上道一聲「節日快樂」,成了傳統節日最大的看點和悲哀。
外來節日的步步緊逼、傳統節日的節節退讓,這已經是一個讓我們不得不正視的現象。而現在許多人,只想過西方情人節與聖誕節而不想過什麼端午節、冬至節,只知道聖誕老人而不再過問屈原,這也已經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無奈現象。
(3)不想過的傳統節日是什麼節擴展資料:
西方節日流行的原因:
1、新時代的驅動下,人們熱衷於追求新鮮事物,唱神曲,奔潮流,尤其是90後引領之下,不拘束於傳統,甚至是反傳統的90後思想,導致市場大熱。
2、 中國傳統節日多,習俗多又復雜,在煩憂的國度里尋求簡單的節日確實是有點兒難,而恰恰國外的熱門節日簡單粗暴,已經漸漸失去對傳統文化認識的國民們,再加上被商家引誘、「烏合之眾」的推動下,大家的思想就形成了「反正是節日,過誰的不是一樣過。」「省時省力省人情」的國外節日就這樣風靡中國了。
3、與此同時,由於教育的缺失,對傳統文化的引導少之又少,「一己私利」過重,把儒家思想該要的不要,不該要的倒是展現得淋漓盡致。導致全民喪失對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