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節日吃魚湯面
1、家鄉六年級作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家鄉六年級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鄉六年級作文1我一直在城市工作,二十年一恍就過去了,但我一直因為工作忙而沒有回家,今年難得有一個假期,作為總經理的我,也該回家看看了。
於是,我開著小車往家趕。車子很快就進入我的故鄉建寧了,只見原來晴天走在上面一身灰塵、雨天走著一身污泥的黃泥路不見了,展現在眼前是全封閉的高速公路,一路上是車流不斷,偶爾還見火車通過,建寧火車站蓋得非常氣派。窗外,景色如畫,梨園里碩果累累,稻田裡一片金黃,荷塘里荷花映日紅,過去農民住的茅草屋變成了一幢幢小洋樓,過去低矮的小店,變成了農家超市……
不一會兒,我就到家了,我一下車,展現在眼前的是綠草、公園、新街,新樓,啊,均口鎮真是長高了,長大了,變美了,有十五層樓高的大商場,商場里各種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街上停著一輛輛小汽車……
啊,我的老爸老媽也住上了「別墅」,老媽引導我上了十四層的電梯房。休息片刻,我媽帶我參觀新居,媽媽介紹說,我們家四季如春,用上了太陽能廚房,房子還防震,防盜,防火,一遇到危險會自動報警。現在我家也實現了現代化,有高科技電腦,數字電視,可以看幾百個台……房子後面還有美麗的私家花園,綠地上有一張四方桌,我們一家人在那裡喝下午茶、聊天……我聽了,感覺真是回到了人間天堂啊。
爸爸說,這些變化都是黨的好政策帶來的,我贊許地點頭。
家鄉六年級作文2我的家鄉在湖北省漢川市城隍鎮,那裡風景優美,物產生物。
家張是個美麗的魚米之鄉,這里的風味特產有:蓮藕,雞頭包、鱔魚、小龍蝦、月半團子,油麵、油條、荷月、鍋盔……我來為大家著重介紹一下月半團子吧!
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時候,每一家都要用麵粉和一些胡蘿卜、玉米、肉等很多種食材做成月半團子。月半團子的寓意是:「團團圓圓。」月半團子是在每年的農利正月十五做的,所以只有在元宵節的時候才吃,才叫做月半團子。
家鄉也是個風景優美的地,這里有:一望無際的汈汊湖;鬱郁蔥蔥的仙女山;蜿蜒曲折的歷史悠久的武聖宮……說起仙女山,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呢。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作惡多端的孽龍掙脫了陰曹地府的束縛,帶著龍子,龍孫竄到下五屯大坎肆無忌憚地荼毒生靈,踐踏莊稼,織女為了拯救受難的人們,下凡與孽龍大戰,最後孽龍被牢牢地釘死在於龍洞前,而織女卻過了回天庭的時間,在人間變成了石人山,就是我們今天的仙女山!
家鄉不僅風景優美,它的傳統文化更美。聞名於世的民間文化有「漢川善書」,是一種流傳了260餘年的說唱藝術,要求演員做到「舌生花、口生香、臉生采、目生光」,大多都在田頭地邊、街頭巷尾、茶樓酒肆宣講,深受鄉民歡迎。
劃綵船也是春節的一大習俗,撐篙者要見景生情,脫口而出,唱出的歌詞雅俗共賞,在右逢緣,鄙俗不乏詼諧。
這就是我美麗的家鄉,你覺得我的家鄉美嗎?
家鄉六年級作文3每個人都有家鄉,家鄉養育了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祖國,祖國成就了我們。祖國的富強,造就了家鄉的美好,家鄉的美好,認可了我小小的夢想。
我的家鄉是坐落在廣東省的一座小城市——河源市。小時候,一片藍藍的天空,幾棟小小的建築物,就構成了我對家鄉的記憶。長大了,我知道家鄉是美麗的,它鑲著許多秀麗的風景線,世外桃源般的鏡花緣、四季常綠的桂山、有著丹岩赤壁的霍山……對於這一道道觸動人心的景色,我偏愛於如翡翠一樣的萬綠湖。那湖,綠得晶瑩剔透,折射出大片大片的亮光,那湖,靜得像面玉鏡,深不可測,那湖,大得一望無際,令人神往。春季時,百花爭艷,襯托著萬綠湖,使其在陽光下格外奪目。夏季到來時,湖面的綠透出點點的夏天氣息,讓人流連忘返。秋季悄悄走來,萬綠湖絲毫沒有察覺,依然盡情地放逐自身那綠色的魔力。而冬天的萬綠湖,沒有太大的變化,依舊是那麼綠、那麼靜、那麼大。就是這樣的一個萬綠湖,有著我對家鄉的未來的憧憬……
家鄉是獨一無二的,它是客家人的天地,純朴的客家氣息籠罩在你我身邊。客家人的「熱情好客,講禮重儀」正是我所驕傲的,遇到人的一聲聲問候,與人相處時的一個個文明舉動,透出我對家鄉的眷戀。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河源是客家古邑,看似沒有多大關聯,冥冥中又以「禮儀」一詞牽出絲絲因果。中國的命運伴著家鄉的繁榮,家鄉的繁榮牽出我們獨特的夢想。
家鄉六年級作文4我的家鄉在長勝河畔,那是一個美麗的村莊。村子被一條彎彎曲曲的大堤包圍著,堤外面是一望無際的沙洲——那就是我嚮往的桑樹園,家鄉情。當春風徐徐吹來的時候,在那光禿禿的桑樹枝上長出了一片片嫩嫩的、綠綠的葉子,在葉子與枝條之間綴滿了一個個橢圓形的青色的桑葚子。春雨沙沙地下著,桑樹貪婪地吮吸著這春天的甘露。漸天的甘露。漸漸地、桑葉長大了桑葚子也慢慢地成熟了,顏色從青到淡紅。從淡紅到深紅,最後簡直成了「黑棗」。
桑園里摘桑葉的叔叔阿姨不管工作多麼忙,也要品嘗幾個桑葚子,因為成熟的桑葚子,實在太好吃了。摘一個桑葚子放進嘴裡一咬,感到像蜜汁一樣甜。吃過桑葚子,嘴裡、嘴唇上都染滿了紫紅的汁水。熟透的桑葚子甜津津的,大人喜歡吃,我們小孩子更貪吃。每逢桑葚子成熟的季節,我一定要同媽媽到桑園里去。在桑園里,成熟了的桑葚子多麼誘人,我嘴裡嚼嚼這個,手伸向那個,眼睛又盯上了另一個,東攀西摘,弄得滿頭大汗,有時用手擦一把臉上的汗,竟成了大花臉,逗得小夥伴們哈哈大笑。人們喜愛桑葚子,但人們更喜愛在微風中搖曳的桑葉。因為那是蠶寶寶的美食,蠶寶寶只要吃了這又嫩又綠的桑葉,就會使又黑又小的蟻蠶長成白白胖胖的蠶「姑娘」。結成一隻只銀白色的繭子……養蠶是農家致富之路,而桑樹則是蠶家致富的「搖錢樹」。
我愛家鄉的桑樹,更愛家鄉辛勤勞動的人們。
家鄉六年級作文5我的家鄉在河南省舞鋼市,這里風景優美,山清水秀,這里有秀麗的龍泉湖,有挺拔的二郎山,有陡峭的燈台架……就讓我當一個小導游,帶大家游覽一番龍泉湖吧!
清晨,漫步在湖邊,誰都會被龍泉湖的景色陶醉,遠遠望去,龍泉湖在白霧的襯托下,如夢如幻,如同仙境一般。在微風吹拂下,白霧像一個個穿著潔白天衣的仙女,在湖面上翩翩起舞 ……走 近細看,龍泉湖波光鱗麟,那一層接一層的浪花,像一個個調皮的小男孩,在湖面上奔跑。
中午,太陽升起,帶給人們溫暖,同時,龍泉湖在太陽的照耀下,閃著金燦燦的光,像夜晚一閃一閃的星星,又像晶瑩剔透的寶石,散發出誘人的色彩,使人們留戀忘返。
傍晚,夕陽西下,火紅的晚霞映照在湖水中,龍泉湖就像害羞的小姑娘,披上了紅艷艷的輕紗等待著晚上的到來。到了晚上,龍泉湖的噴泉、水燈都在展示著自己的風采,一盞盞水燈像五彩繽 紛的花一樣,爭奇斗艷,好象在比賽哪一盞水燈更美麗。噴泉看到水燈那麼漂亮,自己也不甘示弱,你看,噴泉有的直入雲霄,有的像孔雀開屏,有的像荷花開放,還有的像滾滾波浪……它們把龍泉湖 裝點的美麗動人。人們在音樂的伴奏下,載歌載舞,享受著生活。小朋友們在玩耍,有的騎自行車,有的滑冰,還有的打羽毛球……開心極了。那白發蒼蒼的老翁,在楊柳依依的湖畔垂釣,楊柳在微風 的吹拂下,像一位位青年少女梳洗著長長的頭發,美麗極了!
家鄉的龍泉湖,真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地方,歡迎遠方客人的到來!
家鄉六年級作文6我的家鄉一年四季都很美麗,但我最喜歡的是家鄉的秋天。
晴天,燦爛的陽光普照大地。晴空萬里,蔚蘭的天空飄著朵朵白雲,就像在海面上航行的一艘艘帆船。
小河清澈見底,成群結隊的小魚、小蝦、小螃蟹在嬉戲。它們好像在玩捉迷藏,一會兒躲到石縫中間,一會兒躲到樹葉底下,一會兒又突然游向遠方。每年這個時候是我們小夥伴們最開心的時候,我們可以三五成群的到小河裡捉小魚小蝦,逮小螃蟹。不過我們只在淺水裡玩,深水裡是不敢去的。
田野里,沉甸甸的稻穗把稻稈壓得直不起腰來,細長的稻葉在陽光下閃著金色的光芒。"沙沙沙,沙沙沙"一陣陣風吹來,田野泛起金色的波浪,一浪接一浪,湧向遠方。
田徑上開滿了野菊花,就像給稻田鑲上了漂亮的花邊。遠處傳來了隆隆的聲音,那是農民伯伯開始收割成熟的稻子了。他們雖然累得汗流浹背,但是他們的臉上卻滿是笑容,那是豐收的喜悅。
秋天的夜晚更迷人。皎潔的明月緩緩升起,給大地報上了一層銀紗;頑皮的星星在夜空里快活地擠眉弄眼。晚風輕搖著樹梢,發出沙沙的聲音,像一首動聽的吹眠曲,把忙錄了一天的村民送進了甜美的夢鄉。
我愛家鄉美麗的秋天,更愛家鄉勤勞的村民。
家鄉六年級作文7透過魚湯面散發的熱氣,看到了人們一張張快樂的笑臉。人們吃著,談著,笑著……魚湯面,正是我家鄉東台的特產。它源於清朝乾隆年間一位流落民間的御廚所制,1920xx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在我的家鄉,有這樣一句話:「湯面湯面,七分湯,三分面」。魚湯面的魚湯是用上好的鯽魚熬成,製做時,先將鯽魚除去內臟並洗凈,將鍋燒熱,放入油,待油沸時,將魚投入炸酥,將魚撈出。
接下來,在鍋內放入清水,燒開。然後再將鯽魚倒入燒熬,等待魚湯象牛奶一樣純時,將魚渣撈出,這樣,第一份魚湯便「問世」了。
然後將撈出的魚渣再倒入鍋中,放入清水,用小火熬,待魚湯再次象牛奶一樣純時,第二份魚湯也好了;如此這般,再將撈出的魚渣熬制第三份魚湯,最後將三份魚湯混合下鍋,加入姜、蔥等佐料燒開,過濾去魚渣,這樣魚湯面的魚湯才算大功告成。
該下面條了,先將面條放入燒開的水中,不要攪動,耐心等待。當面條自己「漂」起來時,撈出並用涼水給它洗個「涼水澡」,再放入鍋中燒開就可以撈出來了。
將撈出的面條,放入盛好魚湯的大碗中,在面上散上些蔥花,真好似「玉湯銀絲綠翡翠」,一陣香氣撲鼻而來,光是那味兒呀,就能讓你肚中的饞蟲蠢蠢欲動,迫不及待地想去吃了!這時,你挑起一根如絲的面條,輕輕一吸,美味立即就在舌尖上久久回味……
我愛家鄉,也愛家鄉特產——東台魚湯面。
家鄉六年級作文8我的家鄉在農村。雖然比不上城裡那樣富麗堂皇,但那裡的生活環境絕對比城裡好一千倍,一萬倍。
我家門前是一個院子,院子里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大樹旁邊還種著幾十枝竹子,幾場春雨過後,到那裡去走走,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裡探出頭來,它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這美麗神奇的世界。這時,我便會挎著籃子,在竹林中挖竹筍。大樹附近有一隻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場地上覓食,它們旁邊加了一位護花使者——公雞。它在母雞和小雞的邊上走來走去,時刻保護著它們。走下台階,便是一條清澈的小河,一群鴨子在河裡嬉戲,不時地梳理自己美麗的羽毛。河兩岸有一棵柳樹,風一吹,柳樹姑娘便甩起了長長的辮子。房子右邊是植物樂園,我們總愛在屋旁搭瓜架,當瓜果成熟地時候,它們便成了我最愛吃的食物。瓜架旁邊種滿了花,芍葯、鳳仙、大麗菊……它們依著時令開放,讓院子一年四季五顏六色。
夏天的傍晚,我們便把桌椅搬到門前,微風輕輕習過,勞累一天的人們,便在這里享用晚餐,老人們享受著全家團聚的幸福。
家鄉多美麗啊,我愛這美麗的家鄉。
家鄉六年級作文9我的美麗家鄉——許昌,一片充滿希望的土地;許昌,一座富有魅力的城市。經過改革開放的洗禮,洗浴著時代的春風,古老的許昌抖落歷史的風塵,走過滄桑的歲月,更加年輕而美麗。
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美景,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多,說也說不完。有群山起伏的大鴻寨,有林木茂盛,小巧玲瓏的紫雲山;有林木茂盛、泉水淙淙、鳥兒歡唱的具茨山;山上有著各種怪石的,不用說,就是龍虎山!有樹木枝繁葉茂,花卉競相開放的許都公園……哎喲,說著說著,彷彿身臨其境呀!
我的家鄉還有許多名勝古跡,去過霸陵橋的人都知道,在霸陵橋的旁邊,至今還有「關公挑袍」的遺址。巨大的石碑雕刻在日月的侵蝕下,顯得十分斑駁。在石碑的旁邊,威武的關公手拿青龍偃月刀,騎著躍起的赤兔馬屹立在橋頭,那堅毅的眼神讓人們看見了,當年關公放棄榮華富貴追求仁、義的決心。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的家鄉不止有這些名勝古跡,還有許多名勝古跡和美景等著你去參觀呢!
對於我們家鄉的名勝古跡,郭沫若先生曾經感嘆道:「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許昌還是中國三國文化之鄉,中國陶瓷文化之鄉,中國蠟梅文化之鄉,享有「魏都」、「鈞都」、「花都」之美譽。
夠了,夠了,要是一直說下去,我說一天一夜都說不完。真是百聞不如一見,你快來欣賞我們美麗的家鄉吧!如果你來到我的家鄉,你一定會豎起大拇指稱贊道——「許昌真好!許昌,我愛你!」
家鄉六年級作文10在我的心目中,繁華的都市,穿流不息的車輛,和絢爛奪目的霓虹燈,都抵不過我的家鄉——美麗寂靜的錫林郭勒大草原。
在草原上,一碧千里,湛藍的天空在遠處和草原融為一體,顯得沉渾而魔幻。站在碧綠的小丘上,俯視著潔白的羊群和星星點點的野花,閉上眼睛,深吸一口氣,草原的清新與野花的芳香渾為 一體,沁人心脾,使人既想站立眺望,又想閉上眼睛感受草原的清香。
清晨,微風輕拂草地,山邊露出的半個太陽發出金色的光芒,撒在迂迴的錫林河上,波光閃爍,像給河面鍍了一層金。在這美麗的意境里,牧人新的一天開始了,草原熱鬧起來,在圈裡圈了一晚的 牛羊撒著歡跑起來,啃著嫩嫩的青草,草原一片生機。
漸漸的,到了黃昏,太陽在山頭站住了,牧羊姑娘從氈房裡走出來,牛羊都叫著向她打招呼,姑娘去擠奶,奶牛們溫順的配合著,她擠完了牛奶,將牛羊趕迴圈,便又去忙著製作奶食品了。
不一會兒,太陽的最後一絲光線消失了,牧民們聚在一起,點起篝火,歡歌勁舞,大家喝著香醇的奶茶,吃著油香的手把肉,歡樂異常。
草原,她聖潔,美麗,是每個草原人心裡永遠的寄託,我愛草原,我深深的依戀著她,因為,我是草原人。
家鄉六年級作文11我家鄉的山巍峨雄偉,我家鄉的湖清澈見底;我家鄉的小吃世界聞名;我家鄉的人勤勞善良;我家鄉的名勝古跡享譽世界,這就是我的家鄉——武漢。
我家鄉的山巍峨雄偉。磨山﹑龜山﹑蛇山…其中數龜山最著名。
龜山是湖北省武漢市內名勝古跡較多的山。古時候,此山名為翼際山。位於武漢市漢陽北城,為武漢市名勝古跡較多三山之一。龜山風景區在歷史上就是有名的游覽勝地。龜山前臨大江,北帶漢水,西背月湖,南瀕蓮花湘,威武盤踞,和武昌蛇山夾江對峙,形勢十分險峻,主要以歷史上留下的`名勝古跡而著名。
我家鄉的湖水清澈見底。東湖、紫陽湖…其中東湖最著名。東湖的水真靜啊!平靜的湖面像一面光滑的仙鏡;東湖的水真清啊!像一塊清澈透明的翡翠,陽光灑在湖面,就像一層金色的紙鋪在上面一樣,金光四射,美麗極了!
我家鄉的小吃世界聞名。熱乾麵、三鮮豆皮、四季美湯包…其中熱乾麵最著名。熱乾麵是武漢人經常吃的早餐,裡面的配料有甜蘿卜、小蔥花、醬油、蒜、肉末…最重要的是筋斗的面和芝麻醬,蔡林記的熱乾麵是最有名的,俗話說熱乾麵5分鍾攪2分鍾吃。吃起來香噴噴的真爽口!
我家鄉的人勤勞善良。近年來,武漢人以自己的勤勞和聰明才智建設著武漢,努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武漢。隨著武漢的天更藍、水更清、樹更綠,人也更美了,武漢市民人人爭當文明武漢人。武漢這個公認的三大火爐之一,也隨著環境的美化,開始逐年降溫了。
我愛我的家鄉——武漢。
家鄉六年級作文12我愛我的家鄉——清遠。
清遠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城市,它被譽為「廣州的後花園」這里既有高聳入雲的大樓,川流不息的汽車,也有連綿起伏的大山,清澈見底的山澗小溪。這幾年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家鄉的美化和建設當中,使家鄉越來越美啦。
當春天的腳步走近時,清遠一座座的大山一夜間煥發出了生機。小鳥開始嘰嘰喳喳地開始歌唱,加上溪水與樹葉的伴奏,這時,來踏青的人們便能聽到一首首自然和諧,婉轉動聽的樂曲。
火辣辣的太陽伴隨著夏天的來臨,城市裡的泳池也從上山引來了溪水,只要人們一跳進水裡,冰涼的山水便將炎夏酷暑的汗水一洗入空。在山上避暑乘涼的遊客也跳進山澗小溪,頭上鬱郁蔥蔥的樹木擋住了毒辣的太陽,加上清涼的溪水,使人感到十分冰涼舒爽,讓人覺得彷彿置身於仙境一般。
秋天和冬天攜手而來,冰冷刺骨的寒風席捲著大地,清遠也忙碌起來,大家都驅車前往一個又一個的溫泉聖地。
我最喜歡的莫過於松林溫泉。每一池溫泉都被一顆顆高大的松樹包圍,浸在溫暖的泉水中,聽著松樹葉發出的沙沙的響聲,一縷縷溫暖明亮的陽光從葉子的縫隙間射進來,寒冷的感覺頓時消散全無。溫暖的感覺從心底油然而生。
我愛我的家鄉,我一定會做一個環保小衛士,珍惜家鄉的一花一草,讓它們繼續點綴美麗的清遠。
家鄉六年級作文13我喜歡家鄉春天的小雨,秋天的碩果,冬天的大雪,更喜歡夏天那變幻莫測的雲。
傍晚的時候,我總痴痴地望著藍天上雲。湛藍的天空,雪白的雲彩,太陽那有些金黃,又有些赤紅的余暉鑲在雲端,如此美景真叫人心曠神怡。
那是多麼會變化的雲啊!有時像一朵白玫瑰;有時像一隻可愛的小狗;有時像一隻尖嘴巴的狐狸,大尾巴又長又蓬鬆;有時像小姑娘額前的齊眉短發,一縷一縷地隨風飄動。
天色漸漸暗下來,那雲也淡了許多,卻又都聚在一起,形成一條雲河。「河水」波浪翻滾,「小花」撒滿了河面。
忽然,我覺得自己好像也變成了一片雲。一陣風托起我飛向天空,來到雲河旁。於是,我問那條匆匆流著的雲河:「你要去哪兒呀?走得那麼急且那麼興奮?」雲河微笑著,不予回答。
「你跑得這樣快,是去看星弟弟新研製出的宇宙漩渦探測儀嗎?還是去嫦娥姐姐那兒看玉兔的新發明——自動搗葯桿?」
我興致勃勃地猜想著:「再不,就是去參觀宇宙自動化畜牧場?」
聽我說了那麼多話,雲河依然微笑不語。
「噢,再不,你就是去參加宇宙航天部的飛碟研究吧?」我迫不及待地追問。雲河了,還是沉默不語,只見河面更歡快了。
這時候,一陣涼風吹過,我感到特別的舒服和愉快。而雲卻掛得更高了,離我更遠——它飛走了。我想,它一定是去裝飾那最美好的明天了……
我愛我的家鄉,更愛那美麗、變幻莫測的雲!
家鄉六年級作文14我的家鄉在大西北,人們稱它「黃土高坡」,那裡物產豐富、風景優美。我就向你們介紹一下我家鄉的春、夏、秋、冬吧!
春天到了,小樹發芽了,小草探出頭來,在我們村裡,要數最好的只有杏花了,我們村裡什麼樹都沒有,只有杏樹,所以整個村子裡只有杏花香,你能想像那種美嗎?
夏天到了,到處都是綠油油的,如果你去我的老家,你一定要到大深溝里去,在溝底抬頭向上看,給人感覺很高很高的山。溝里還有野杏,很酸很酸,沒有人採摘,地上落了一層,看著很可惜。還有那解暑的大西瓜也熟了,你知道我老家的西瓜有多重嗎?一個大約二三十斤,嚇人吧!
秋天到了,樹葉變黃了,一片片的落下,再美的風景也比不過紅的誘人的蘋果了,掛在樹上就像一個個紅紅的燈籠,有大有小,因為蘋果含糖量高,個大的蘋果都出口了。蘋果的味道只有吃了才知道,如果你想嘗嘗可以到我的家鄉來,那裡的人們是非常熱情的、好客的。
冬天到了,家鄉的冬天是很冷的,不是一般的冷。北風吹到臉上就像刀割一樣疼。你知道那裡的人是怎麼過冬取暖的嗎?他們在屋裡架一個火爐,再把炕燒的熱熱的(我們老家的人都睡火炕),人們都坐在炕上嗑瓜子,聊天。這樣的屋裡跟我們這里的暖氣一樣暖和。
雖然我回家鄉地次數不多,時間不長,但是我很愛我的家鄉。
家鄉六年級作文15我的家鄉孝義,過新年別有一番特色, 從初一開始到正月十五都很精彩。雖然在新年 時,大家都忙裡忙外的,但是如果拿忙碌和快 樂相比,我認為還是快樂更多一些吧!
年三十是一個最值得慶賀的時候。因為在 年三十的時候,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一家人都 會團聚,一起吃年夜飯。吃完年夜飯後,我們 坐在桌子上一邊打牌,一邊講自己的奇事,體 會團圓的快樂。等花炮開始燃放時,我們便會 去大街小巷散步,感受那份喜慶。隨著科技的 不斷提高,飛速發達,燃放花炮的形式種類更 加繁多,千姿百態,五顏六色的花炮不斷涌現 。我發現今年的變化很大,從晚上八點開始一 直到新年聯歡晚會結束的二點半花炮連綿不斷 ,最精彩的就是十二點整一報時,那聲音震得 人耳朵都要破了,玻璃都跟著搖晃。這是為什 么呢?因為人們在迎接新的一年,他們都希望 在這新的一年裡財源滾滾,好運連連。
從初一到十二,我們一般都會到別人家 做客,會帶上禮品,以表示客氣之意。而別人 也會到自己家裡來做客,同樣也會帶上禮品。 在這期間最高興的要數孩子們了!他們手裡拿 著壓歲錢,還可以痛痛快快地玩,別提他們有 多高興了!
正月十五也是新年中一個重要的節日, 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吃元宵代表我們一家人 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新年真是一個快樂,令我難忘的日子, 讓我們一起慶祝吧!
2、農歷正月二十五是滿倉節,滿倉節是從何而來呢?
節日由來
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秸稈棍編制一匹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在往家托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3回,也有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在東北的一些農村依舊保留著。
正月二十被稱為小填倉,正月二十五稱為大填倉。嚴格來說,過完填倉節,整個春節才算完全結束了。
正月二十五,俗稱「填倉節」, 因「填」與「天」諧音,亦稱為「天倉節」, 是民間祀祭倉神,祈望五穀豐收的節日。舊時,在中國北方的很多地方,都盛行過這個節日。
北方「填倉節」習俗:
1、填倉
填倉日清晨,人們就用簸箕或木鍬鏟上篩過的炭灰、柴草細灰,在門前用木棒敲打,撒成一個圓圓的囤形相糧倉,有的還鑲上花邊、吉慶字樣,以及上糧囤的梯子,並在囤中撒以五穀,象徵五穀豐登,來表達人們填滿谷倉救倉官的深情厚意。
2、用各種飲食表示填倉
填倉節這天的早飯,要吃當時最好的,吃小米干飯雜面條,比喻飲食豐富腹中飽食填滿糧,有「填倉」之意。
吃飯前要先放鞭炮焚香祭神,飯後把壓糧食的磚拿開,任自家的雞狗等動物去啄吃,表示糧滿倉囤不怕雞狗吃。那時家家糧囤要添些糧,缸里添滿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
天津地區講究吃米飯熬魚湯,喻連年富裕有餘(魚);山西地區吃黃米糕,「糕」諧音高,有生活步步高吉慶之意;老北京人則全家要吃烙餅,吃薄餅卷「盒子菜」,有飽腹脹滿填倉之意。
3、找「填倉蟲」
填倉節晚上,人們打著燈籠,在院內各處找「填倉蟲」,說是找到的越多,兆頭越好。
4、老鼠娶親忌
有的地方傳說正月二十五為老鼠娶親日,所以在這天夜裡不點燈,稱為鼠忌。
參考資料:網路:滿倉節3、新正節是不是就是填倉節啊?能介紹一下么?
是的。每年農歷正月二十五日,就是中國民俗說的「填倉節」。早年間過節這天,家家都要打囤——用草木灰畫出糧囤的樣子,里頭放入五穀雜糧或錢,再畫上小梯子,把正月十五蒸的白面刺蝟、老鼠放在囤外,期望五穀豐登,讓刺蝟、老鼠往囤里送糧或叼錢。因為民俗講究喜進厭出,用以寄託著老百姓美好的願望。所以囤里要添糧,缸里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晚間點燈以祀倉神。凡是與飲食有關的地方均要置燈,俗稱「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
其實各地的過法各不相同,老北京俗傳正月二十三日為「小填倉」,二十五日為「大填倉」。清代,京師過節「官味十足」各大糧商米販均「祭祀倉神」,燃放鞭炮很盛。可是一般人家雖不致祭,但都要買些米面、煤炭來充實自家的生活儲備。正如清·《帝京歲時紀勝》載:「當此新正節過,倉廩為虛,應復置而實之,故名其日曰填倉。」而真正的「填倉」活動是在農村。在我國華北農村及北京郊區。農民們流傳諺語「填倉,填倉,小米干飯雜面湯。」平日農民生活很苦,過節時吃頓小米干飯雜面湯(雜面,指綠豆面的切面條),就算改善生活了。
到了天津過填倉是蒸米飯熬魚湯,而且撕去過年貼的吊錢,用它包裹著一些五穀雜糧放在頭一天畫好的小圓圈——糧囤內,內再壓上一塊磚,象徵糧倉已經填滿。天津有句俗話「正月二十五填倉、干飯魚湯」,因為在這天,一夜不許點燈,人們都喝魚湯,把魚喂貓,好讓貓看好糧倉不被老鼠偷走糧食。
過了填倉節,過年貼的吊錢撕去了,過年的痕跡消失了。
4、魚湯面做法
相傳,清乾隆年間,一位御膳廚師因觸犯了御膳房的條規,被逐出宮廷,流落到東台,以挑餛飩擔子營生。當時餛飩為肉餡,他初來乍到,人地生疏,生意清淡,不由想起御廚面點。便萌生了試做魚湯面的念頭,幾經試驗,雖然做的魚湯面如牛奶,但總有腥味,且濃度不夠。後根據鄉民建議:「用姜蔥並重去腥,豬油炸魚起稠,再放些蝦籽,既保下湯的特色,又別具鮮味。」按此法試做,果然見效。於是開設店鋪,打出「東台魚湯面」的招牌,生意興隆,門庭若市 [2] 。
原料配方編輯
原料配方(制200碗):
上白麵粉20公斤
活鯽魚3公斤
白醬油3公斤
蝦籽50克
鱔魚骨1公斤
白鬍椒粉25克
姜50克
紹酒50克
香蔥100克
青蒜花400克
熟豬油2.5公斤
做法編輯
1.先將鯽魚去鱗鰓,除內臟,洗凈瀝干,將鍋燒熱,放入熟豬油,至八成熟時,將魚分兩批投入炸酥,不能有焦斑。另將鱔魚骨洗凈後放入鍋內,用少量油煸透。
2.在鍋內放清水17.5公斤(不可用井水或有鹼性的水),燒開時把浮上的水泡沫打清,再將炸好的鯽魚和鱔魚骨一齊倒入燒沸,待湯色轉白後加入熟豬油250克炸魚的原油),大火燒透,然後用淘羅過清魚渣,成為第一份白湯。
將熬過的全部魚骨倒入鐵鍋內,先用文火烘乾,然後將3次白湯混合下鍋,放入蝦籽,紹酒、姜蔥燒透,用細湯篩過濾即成。
3.把麵粉加水揉成面團(面和得稍硬一些,夏季可少放些水,其它季節可多放些水),用細刀(108齒的切片)切成細面條。
4.將面下入沸入鍋後,不要攪動,當其從鍋底自然漂起後,撈出在涼開水沖刷一下,再入鍋復燙即撈出。
在碗內放熟豬油7.5克、白醬油15克和少許青蒜花,撈入面條,舀入沸滾的魚湯即成。
營養價值編輯
湯白質濃,滴點成珠,營養豐富,清爽可口。
東台魚湯面不僅味道鮮美,還具有較好的養生作用,能夠潤脾健胃,補虛療腸。經常食用,可強身健體。這是因為東台魚湯面在湯料上,選擇了野生鯽魚、鱔魚骨、熟豬油等原料,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且富含活性鈣和各種氨基酸的特點。食後不上火、不口乾,營養豐富,符合當代人所追求的膳食養生 [3] 。
民間常有「吃碗魚湯面,賽過老壽星」之說。東台魚湯面如此美味,也難怪當地老百姓常說「吃一碗,想三年 [3] 」。
特產功效編輯
魚湯面不僅味道鮮美,還具有較好的養生作用,能夠潤脾健胃,補虛療腸。經常食用,可強身健體。這是因為魚湯面在湯料上,選擇了野生鯽魚、鱔魚骨、熟豬油等原料,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且富含活性鈣和各種氨基酸的特點。食後不上火、不口乾,營養豐富,符合當代人所追求的膳食養生。民間常有「吃碗魚湯面,賽過老壽星」之說。
上白麵粉20公斤
活鯽魚3公斤
白醬油3公斤
蝦籽50克
鱔魚骨1公斤
白鬍椒粉25克
姜50克
紹酒50克
香蔥100克
青蒜花400克
熟豬油2.5公斤
做法編輯
1.先將鯽魚去鱗鰓,除內臟,洗凈瀝干,將鍋燒熱,放入熟豬油,至八成熟時,將魚分兩批投入炸酥,不能有焦斑。另將鱔魚骨洗凈後放入鍋內,用少量油煸透。
2.在鍋內放清水17.5公斤(不可用井水或有鹼性的水),燒開時把浮上的水泡沫打清,再將炸好的鯽魚和鱔魚骨一齊倒入燒沸,待湯色轉白後加入熟豬油250克炸魚的原油),大火燒透,然後用淘羅過清魚渣,成為第一份白湯。
將熬過的全部魚骨倒入鐵鍋內,先用文火烘乾,然後將3次白湯混合下鍋,放入蝦籽,紹酒、姜蔥燒透,用細湯篩過濾即成。
3.把麵粉加水揉成面團(面和得稍硬一些,夏季可少放些水,其它季節可多放些水),用細刀(108齒的切片)切成細面條。
4.將面下入沸入鍋後,不要攪動,當其從鍋底自然漂起後,撈出在涼開水沖刷一下,再入鍋復燙即撈出。
在碗內放熟豬油7.5克、白醬油15克和少許青蒜花,撈入面條,舀入沸滾的魚湯即成。
5、正月二十五吃什麼飯呢 正月二十五吃什麼食物比較有傳統意義
1、吃米飯:米飯大家都吃,但是在正月二十五這一天吃有著它特殊的意義。因為本身正月二十五這一天就是填倉節,預示著我們的糧倉收獲滿滿,五穀豐登,所以在這一天一定要吃上一碗滿滿的米飯,讓我們能夠在來年有一個好收成。所以正月二十五當天早上,家家戶戶都會煮上一鍋飯,給每一位家庭成員都盛上滿滿的一碗飯,用食用米飯來慶祝這一天。
2、喝魚湯:在一些地區,正月二十五這天會喝魚湯。因為大家都認為是有福氣的招財貓守護糧倉,才讓我們能夠衣食無憂,所以在二十五這一天,大家都會熬上一鍋魚湯來招待守護糧倉的貓,感謝它的付出。因此直到現在也有正月二十五喝魚湯的習俗,當然現在的魚湯都是家人們來享用了。
3、吃餃子:餃子真的是只要是節日就不會缺少。在天津一帶,在正月二十五這一天一會一定要吃上一頓餃子。餃子是填滿糧倉的意思。所以家家戶戶等到正月二十五這一天都會趕早製作餃子皮,和餃子餡兒,然後製作一頓好吃的餃子,邊吃餃子邊來慶祝,也希望通過吃餃子來給自己帶來好運,讓自己在新的一年裡能夠財源滾滾,衣食無憂。
4、吃韭菜盒子:正月二十五也有吃韭菜盒子的傳統的習俗。韭菜盒子是用麵粉和韭菜製作而成的,外皮酥脆非常的好吃,飄著韭菜的香味、吃韭菜盒子也就是滿糧倉的意思,讓我們的糧倉裡面的糧食能夠越來越多,也是一種寓意的象徵、所以到了正月二十五這一天很多地方也包上一些韭菜盒子來品嘗。魚湯的習俗,當然現在的魚湯都是家人們來享用了。
6、為什麼正月十九是天倉節?
正月十九,是添倉節(也叫打囤),是祭「倉神」的日子。生活在農村的時候,每年的這一天,我很早就能聽到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但在市區,今天好像沒有多少人過這個節。按著老家的習俗,我今天吃的餃子。
添倉節源於何時我不清楚,只記得在我小的時候,每年的正月二十五都看到爺爺很早起床,先敬神上香,然後爺爺把灶膛里的柴灰淘一些出來,用簸箕端到院子里,然後在院子里用柴灰畫5個大圓圈,代表五個糧倉,在五個圓圈裡分別放上玉米、高粱、穀子等不同的糧食,並在五個圓圈的一側用柴灰化成梯子的圖案,表示糧食滿囤,代表著五穀豐登,糧倉畫好後,爺爺會放一掛鞭炮,可能是慶賀豐收吧!
據有關資料記載,添倉節時間在河南各地不一,有的在農歷正月十九日,有的在正月二十四日,林縣人則分別稱其為「小填倉節」和「大填倉節」。節日這天,家家用白面蒸制一些形如麥穗、麥垛、麥堆和布袋的饅頭,全家人分而食之;以「填」飽為止,預示新的一年全家不缺糧食。許多人家在中午包餃子,下鍋時配以面條,雅稱「金絲纏元寶」,以示一年「纏福」,謠稱「吃布袋,喝好面,一畝地,打兩石」。是日,人們還將過年時放在香壇里的食物「填」入糧倉,標志新的一年倉內已經添滿了糧食。在偃師一帶,多於此日撒灰圈於地,內置些糧食,以示「填倉」。有的則在此日「送窮」,將過所扔垃圾送至十字路口。陝縣、方城等地,於正月十五元宵節上娘家『躲節』的新婚女子,要在此日帶些小米、小麥或其他雜糧回婆家,以為婆家「添倉」。河南各地填倉節是春節活動的尾聲,之後人們便全力以赴投入春耕生產,家人也可出遠門。兒歌稱:「盼過添倉沒啥盼,男去拾糞女紡線』。填倉節走親串友者,必須當天回家。20世紀50年代以後,填倉節已漸淡漠,僅在偏僻地方還有以節日相待者。
下面是我從網上搜到的相關資料:
天倉,星官名,屬婁宿,共六星。《晉書"天文志》說:「天倉六星,在婁南,倉谷所藏也。」更確切地說,「倉谷」所藏之星是「胃星」,如《史記"天官書》所記載:「胃為天倉。」唐張守節正義:「胃主倉廩,五穀之府也。占:明則天下和平,五穀豐稔;不然,反是也。」看來胃星負責糧倉,關系著五穀豐歉,是人們需要祈卜的。倉廩不僅事關天象,也與人體相關,這種觀念起源很早。戰國末期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認為:「脾胃者,倉廩之宮,五味出焉。」即因胃可包容五穀,所以是倉廩之官。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也解釋胃為谷府。古人將對人體的認識比附天象,認為胃星是天倉。誠如前引光緒《寧津縣志》作者所說:「以胃星為天倉,所謂以人合天也」,「而吾鄉則以灰畫倉囷之形,而置種粒於中,仍仰觀天象而祈年」,道出了天倉節的來歷。古人基於天倉之說,又產生了倉神。光緒《寧津縣志》引《春秋緯》說:「天廩倉神名均。」而後世俗傳倉神則有韓信、蕭何等人。
天倉節的風俗正是基於上述理論展開的。首先是要作倉存糧。明嘉靖所修河北《霸州志》卷九《風俗》記載:「二十日、二十五日以灶灰圍囤形,中撒五穀,以磚石壓之,名曰填倉。」這是取天倉藏谷之意,以兆豐年。清雍正(1723~1735年)山西《朔州志》也記載:「炭灰布地,剜窯、蓋窯,名為天倉。」作倉,同治河北《鹽山縣志》等將其稱為「打囤」。由作倉引申出添加貯藏的風俗,道光(1821~1850年)山西《直隸霍州志》記載:「各家囤添糧、添水、點燈焚香以祀倉神。」道光山西《大同縣志》又有「乘此日糴米而以添倉者」的記載。這是取填「天倉」之意。既然要添倉,也就忌諱出財。乾隆山西《長子縣志》說是日「忌出喜入」。乾隆河南《輝縣志》:「二十一日為填倉,前十九日為小填倉。貲財必謹,即人口亦不輕令出入。」由於作倉置糧祈盼豐收,自然想到防止老鼠耗費糧食,乾隆山西《平陽府志》就說當地「夜不張燈,俗呼鼠忌」。
其次是祭倉神。嘉慶山西《介休縣志》說:「造面作人如倉神狀。」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也說:「每至二十五日,糧商米販致祭倉神,鞭炮最盛。」不僅祭倉神,凡能存物者皆祭。光緒山西《榆次縣志》記載:「二十日,各家以谷面為摶,昏夜燃燈,祀倉、箱、簏(lù)之神,曰填倉。二十五日,昏夜燃燈焚香,曰老填倉。」燃燈除了「照虛耗」的作用外,也有祭神的含義。此外,道光河北《南宮縣志》認為用燈是取五穀豐登之義。倉神亦名倉官,乾隆陝西《府谷縣志》說:「夜用米面作燈盞,或作人物捧盞,名曰倉官。」咸豐河北《固安縣志》記載:「正月二十五日,俗以倉官誕辰,用柴灰攤院落中為囤形,或方或圓,中置爆竹以震之,謂之脹囤,又謂之填倉。」
再次是飲食方面的變化。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說:「念五日為填倉節。人家市(買)牛羊豕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盡飽而去,名曰填倉。」乾隆河北《永平府志》也記載:「是日必具食饜飽。」在山東淮縣,「天倉二字,邑中俗習天或轉為填,倉則轉音為嗓,於是以『天倉日』為填嗓日,謂宜以美食填嗓,故每屆是日,家家食物較平時必加豐腴」。這是填腹中的胃倉。
明清時代填倉節與天穿節有相混的現象。有人認為填倉節起源於天穿節。這是由於天倉節與天穿節日期相同或相近;二節名稱發音也接近;加上天穿節起源雖早,但在明清衰落,而天倉節卻興起於明清。比如在山西省,明嘉靖《曲沃志》卷一《風俗》說:「二十,作煎餅,邀婿填倉。」填倉節的名稱下是天穿節的風俗,二節已混。清同治《陽城縣志》記載:「新正念日前夕,各家以粱、黍為屑作餅,虔祀倉官,名曰補天穿,俗曰添倉。咸於室隅處燃燈,名曰照鼠嫁。」把添倉作為天穿的俗稱,而所記風俗事項,糅合了天穿節和添倉節。一般來說,上述混合是將天穿節更改為天倉節。所以地方誌中記載多數如前舉《曲沃志》一樣,把煎餅說成是填倉風俗。
不論添倉節的起因如何,添倉節自然是在乞求農家倉房囤子里糧食增添,盼望著在原有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增加收成,多多增產,寄託了人們對於糧倉豐裕,財運通泰的良好願望。民以食為天,糧倉不能不滿,「倉神」不能不敬。敬「倉神」其實就是敬勞動。教育後代節約糧食,尊重農民的勞動,這是添倉禮儀的實際意義。
7、幫我找5個民族的節日、習俗、飲食
民族:傣族
傳統節日:潑水節
生活習俗:傣語屬漢藏 語系壯傣語族傣語支。有招贅的風俗。男婚女嫁時,相互潑水以示祝福。跳「跌腳」 舞。男、女穿對襟或斜襟大袖短衫,長褲,纏頭。以農業為主。
飲食文化:傣族的飲食與飲食結構由其居住的環境決定,因炎熱所致,味喜酸、辣、苦(涼),三者皆可助開胃化食,消暑解毒殺菌。其食物種類極為繁多,除庭園種植和家庭飼養的物產以外,山野河流所產,似乎都可入食,戲言:「凡是綠的都是菜,凡是動的都是肉」。更有一些奇異之物如螞蟻蛋、蟬蛹、花蜘蛛、竹蛆、沙蛆、青苔等成為傣族喜愛的食品,使外人驚異不已。食物的烹制方法主要有烤、蒸、炸、煮、腌、剁、舂,特別講究佐料的配製。
二
民族:京族
傳統節日:唱哈節
生活習俗:京族人住在海島上。過去的房屋全是用竹木構造,以茅草或竹篾做壁,或塗上泥巴,或用石頭壓著。屋內鋪設竹條或木條,鋪上草席,入屋脫鞋,全家人就在草席上坐卧或吃飯。現在京族人的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或三層樓,室內設施非常整齊、美觀,房屋周圍種植果樹、劍麻、仙人掌等。京族家庭實行一夫一妻制,嚴禁姑表通婚和族內通婚。京族人對訂婚和結婚非常重視,在禮俗方面也相當講究,要經過測八字、定彩頭、以定聘禮、「送日子」、「哭朝」、「開容」、迎親、拜堂、回朝等諸多環節。
飲食文化:以大米為主食,玉米、番薯、芋頭為雜糧。逢年過節喜歡吃糯米飯和糯米糖粥。肉食以魚蝦為多。
三、
民族:阿昌族
傳統節日:耍白象
生活習俗: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下穿黑色褲子,褲腳短而寬。小夥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後則改換黑色包頭。有些中老年人還喜歡戴氈帽。青壯年打包頭時總要留出約40厘米長的穗頭垂於腦後。男子外出趕集或參加節日聚會時,喜歡斜背一個「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更顯得英俊而瀟灑。 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梁河地區的少女也喜歡穿筒裙。已婚婦女一般穿藍黑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喜用黑布纏出類似尖頂帽狀的高包頭,包頭頂端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綉球,頗具特色。每逢外出趕集、做客或喜慶節日,婦女們都要精心打扮一番。戴上大耳環、花手鐲,掛上銀項圈,在胸前的紐扣上和腰間系掛上一條條長長的銀鏈……,此時的阿昌族婦女,全身銀光閃閃,風采萬千。 當你走進阿昌族山寨,你還會發現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歡在包頭上插飾一朵朵鮮花。這朵朵鮮花,不僅美觀,而且他們還視之為品性正直、心靈純潔的標志。
飲食文化:阿昌族日食三餐,喜食酸性食品。過去青年男女有嚼煙、檳榔的習慣,牙齒往往被染成黑色,故又有「齒黑為美」的舊俗。 阿昌族以米飯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製成餌絲、米線作為主食。阿昌族喜吃芋頭,傳說古代慶豐收時,殺狗和吃芋頭必不可少。肉食主要來源於飼養的豬和黃牛。稻田養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多將鮮魚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 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魚(栽秧時將魚苗放入田內,谷熟後取魚,稱谷花魚)最具特色。腌制的鹹菜、鹵腐、豆豉常年必備,每餐不少。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斷的飲料,婦女常飲用糯米製作的甜酒,有濃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飲白酒。典型食品主要有:涼拌芹菜糝、冷凍、酸(火+巴)菜、過手米線。
四、
民族:土家族
傳統節日:趕年
生活習俗: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風俗。為了准備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學習哭嫁。觀摩、學習如何哭,很小時就陪哭。在哭嫁時,口中念念有詞,叫做「送嫁飯」。哭嫁時,同村親友的女該都來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傷心越動聽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會哭嫁,就會受到歧視和譏笑。男方必須送粑粑到女方家,參加哭嫁的人多、范圍廣,而且有專門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時間短則五、六天,長則一二個月。哭的內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滿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喪葬基本是土葬,古代巴人也有火葬、懸棺葬、船棺葬的習俗。
飲食文化: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閑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 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幾乎餐餐不離酸菜。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 土家族的飲酒必不可少。常見的是用糯米、高粱釀制的甜酒和咂酒。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糍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饊;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五、
民族:錫伯族
傳統節日:抹黑節
生活習俗:錫伯族十分注重禮儀, 錫伯族人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忌諱之處。夜晚睡覺不得在炕上橫卧,不能把脫下的褲子、鞋襪等放在高處。不得從衣、帽、被、枕等物上跨過,如事出無意,須立即在燈火或火盆上把該物搖晃幾下,才算還凈。吃飯時不得坐在門檻上或站立行走,嚴禁用筷敲打飯桌、飯碗,他們認為要飯的才敲打碗筷。子女在偶數年齡時禁婚,起碼有一方是奇數,才能舉行婚禮。停靈在家時,禁止貓、狗在靈前繞過屍體,出殯忌申日。從正月初一到十五,婦女不做針線活兒。二月初二,禁止在地上劈柴。家有病人,要在大門外掛上布條或一束草,意為禁止外人入內。禁止婦女在西屋西邊小解(小便)。獻給海爾罕瑪法之馬,婦女不得騎用。媳婦不能與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遞刀給別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對方,忌食狗肉,族內同姓禁止通婚等。錫伯族能歌善舞。最喜愛的彈撥樂器叫"冬布爾",口弦也是錫伯人愛用的吹奏樂器,又稱口琴、口簧、響蔑,錫伯語稱為"瑪肯"。鮮卑獸――類馬似牛,吻上生角,背上長翼。是北方鮮卑等游牧民族喜愛的裝飾。傳說東漢鮮卑人南遷時,曾引導他們走出大興安嶺,平安到達南方大澤。因而成為鮮卑人崇拜的圖騰。錫伯族先民曾以此為准鉤繪出圖案。
飲食文化: 錫伯族飲食習慣有獨到之處。因其居住地區不同而有一些差異。錫伯族男子一般都有吸煙和飲酒的嗜好。據傳說,從前家家戶戶都做黃酒。家家戶戶都養豬、雞、鴨、牛、馬、羊,肉食自給自足。同時,也喜歡野味,每逢冬雪融化都外出打獵捕魚。農歷四月十八日,煮麵醬做「米順」盛入瓦缸中,用於做菜調味,或用青黃瓜、青椒等蘸著吃。到秋末,用韭菜、青椒、包心菜、胡蘿卜等切成細絲,腌制「哈特混素吉」。此外,錫伯族韭菜合子、南瓜餃子、魚湯等也別有風味。錫伯族以米、面等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提示:錫伯族忌食狗肉,要注意哦!)
8、為什麼端午要吃魚?
因為在端午節要吃「五黃+一魚」——黃鱔、黃小米、黃瓜、鹹蛋黃、雄黃酒,再加上丹江魚(雄黃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黃酒代替雄黃酒)。在豫鄂陝三省,這是端午節大家經常會吃的一種魚。
在端午節的中午,最適宜吃五黃加魚餐,就是把五種黃色食物混在一起,再燉一盆丹江魚湯,這就是家家戶戶的端午美食了。因為中醫認為,端午節是在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節氣抑制霉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8)什麼節日吃魚湯面擴展資料:
端午習俗
1、吃粽子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2、賽龍舟
賽龍舟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3、配香囊
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9、東台的魚湯面為什麼不能中午吃呢
需要預定。東台的魚湯面沒有規定要什麼時候吃,只不過中午吃的人很多需要預定位子,還實行了限量供應。魚湯面,為東台地區傳統名點,源於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已有近200年歷史,相傳是一位被趕出皇宮的御膳廚師所制。
10、東台魚湯面是用什麼魚做的
東台魚湯面是江蘇東台市漢族傳統麵食,屬於蘇菜,主要原料是面條,湯白汁濃,滴點成珠,清爽可口。東台魚湯面不僅味道鮮美,還具有較好的養生作用,能夠潤脾健胃,補虛療腸。經常食用,可強身健體。這是因為東台魚湯面在湯料上,選擇了野生鯽魚、鱔魚骨、豬骨等原料,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且富含活性鈣和各種氨基酸的特點。食後不上火、不口乾,營養豐富,符合當代人所追求的膳食養生。民間常有「吃碗魚湯面,賽過老壽星」之說。
主要的食材是用鯽魚和麵粉做的,口味比較鮮美可口。
參考網路http://ke.baidu.com/linkurl=udrxuuCuFOcoFD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