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瑤族傳統節日是什麼

瑤族傳統節日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3-06 07:35:00

1、瑤族過的是什麼節

2、瑤族的傳統節日叫什麼節日

盤王節是瑤族祭祀祖先盤瓠的重大節日,海內外的瑤胞都十分重視這一民族祀典。 在廣西的富川、鍾山、八步、恭城,廣東連州、連南、連山、乳源,湖南的江華、江永等粵湘桂三省區十縣(市)發起,現已成為全國瑤族同胞最盛大的節日。每年的農歷十月十六日,瑤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節日盛裝,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歡度盤王節。他們唱的歌是以《盤王歌》為主的樂神歌(下面將有專門介紹);跳的舞則是每人手拿長約80厘米的長鼓群舞,一般為雙人或四人對舞。關於盤王節、盤王歌以及長鼓舞,都有它們源遠流長的來歷。

3、瑤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盤王節
趕鳥節
達努節

4、瑤族,苗族,傣族,白族,彝族,藏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瑤族:瑤族的民族節日較多,主要有盤王(即盤瓠王,畲、瑤族傳說中的始祖,傳說是一隻名叫「盤瓠」的龍犬)節、達努節等。達努節是為紀念創世女神密洛陀而過的節日,日期為農歷五月二九日。此外還有「耍歌堂」節,又叫「耍望」節、曬衣節、乾巴節、月半節、祝著節等。 

苗族: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

傣族: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白族: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 、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節饒有特色。

彝族:彝族年,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節。根據彝族的歷法,一年10個月,每月36天。年節無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擇一吉日舉行,此外還有跳公節、插花節及二月八年節等。

藏族:藏族的節慶活動很多,幾乎每月都有一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傳統節日中以藏歷新年、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此外還有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扎熱甲節、俄喜節、羅讓扎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等等。

(4)瑤族傳統節日是什麼擴展資料

彝族

開年節

那坡縣彝族傳統節日。彝語稱「嘈堂創」,意為節日的開頭。每年正月初八、初九舉行。活動內容為:聚眾祭祖;占定當年重大節日歌舞和族祭頭面人物;為當年各種節日活動集資籌糧。

護林節

彝族傳統節日。亦稱忌歡節。流傳於隆林、那坡縣部分彝族區。分別於農歷三月初三和五月十六日舉行。古代彝族靠山吃山,形成花卉樹木有靈的觀念,每年春夏草木和農作物萌發時,擇日敬祭草木和作物幽魂,以示保護它們茁壯生長。

那坡縣彝族還於節日期間組織象徵性的「打獵」活動,數名小夥子分別扮獵人、獵犬和獵獸,在林中嬉戲狩獵。從節日當天起,將銅鼓、葫蘆笙和彝胡等樂器封存起來,宣告一年一度的禁忌期開始,直至十月初十才開禁。

苗族

苗年

黔東南方言區苗族傳統節慶活動。苗語稱努倫。始於都柳江流域,由北而南經融水的大年、拱洞、桿洞、洞頭、紅水、白雲到安太、安陲、香粉、四榮而止,以農歷九月卯日到十二月半,歷時3個多月。

年前,大家清掃房屋,修整村道,殺豬、做糍粑,做好迎賓的准備。除夕夜老少守年,四更後姑娘們搶新水、挑金銀,小夥子們上山趕牛羊入欄,預祝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初一安龍神,趕鬼邪。初二給已出嫁的女兒送年飯。初三以後上蘆笙坡,以村為單位「打蘆笙同年」,全村老少一起到他村作客3天。

節慶期間,大苗山共有十三坡、十六坡、十七坡三大坡節,村級、鄉級坡節無數,坡節除吹笙踩堂,進行蘆笙比賽外,還舉行斗馬、斗鳥、鬥牛及對歌、摔跤、鳥槍射擊等活動。男女青年自由往來,以歌會友,以笛傳情,尋找自己理想的伴侶。直到大年二十方告結束。

社節

苗族祭祀土地神和祖先的傳統節日。分春社和秋社,在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戌日舉行。春社接神,秋社送神,有固定的社廟和社坪。社節供祭用的豬,在前一年抽簽決定。需敬土地神的人,社節前30~40天內不得參與紅白喜事,女人和家有孕婦的男人禁止參加。

祭社之前,各家交一斤糯米用以釀酒和蒸飯。是日晨,由師公挨家挨戶求福,早飯後,大家齊聚社坪、社廟,殺豬蒸飯,燒香化紙,祭拜社神,祈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祭畢,與土地神共餐同樂。社日忌晾衣、下地勞作、上山燒火、挑柴進寨等。

5、瑤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瑤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小節幾乎每月都有,各地過得也不盡相同。大節日有春節、清明、社節、盤王節、「祝著節」、「耍望節」等。

6、瑤族傳統節日

瑤族的民族傳統節日較多,除了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以外,還有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盤王節、祭春節、達努節、耍歌堂、啪嗄節等。

7、苗族、瑤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一、苗族的傳統節日:

1、四月八節

「四月八」是苗族一個隆重的傳統節日,流行地區較廣,但各地的意義不同。貴陽等地,是為了紀念戰死的先輩英雄亞努。每逢農歷四月初八日,貴陽附近幾縣的苗族,都穿上盛裝來到貴陽市噴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對歌談心,紀念傳說中的英雄。

2、跳花節

「跳花節」是苗族地區一個民族情趣濃厚的傳統節日,主要是苗族男女青年交友求偶和群眾性社交娛樂的節日。「跳花」又名「跳月」、「踩花山」、「扎山」等,各地無統一日期,但大多是農歷正月或春天。

二、瑤族的傳統節日—盤王節:

盤王節又稱「做盤王」、「還盤王願」、「跳盤王」,是盤瑤紀念始祖「盤王」的盛大傳統節日,20世紀80年代前一般在秋後至春節前的農閑期間,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1984年將全國瑤族過盤王節的日期統一定在每年農歷十月十六日。

(7)瑤族傳統節日是什麼擴展資料

苗族和瑤族的風俗習慣:

一、苗族:

1、飲食

苗族飲食習俗自有其特點。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為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子、燕麥等為主食。

2、建築

苗族通常聚族而居,村寨周圍茂林修竹,風景幽美。村寨大多設有寨門,寨內種植有常青的保寨樹。苗族地區盛產木材,因而房屋大多為木結構建築,以瓦或杉木皮、茅草等蓋屋頂。

二、瑤族:

1、飲食

瑤族以玉米、稻米為主食。嶺南四季溫暖,適宜蔬菜生長,園圃冬夏常青,人們終年都可以吃到鮮嫩的蔬菜有芥菜、白菜、蘿卜、辣椒、茄子等;瓜豆類有南瓜、黃瓜、冬瓜、豆角、黃豆、飯豆等;肉類主要有豬肉、雞肉、鴨肉、牛肉、羊肉等;油類有豬油、花生油、茶油、火麻油、向日葵籽油等。

2、建築

瑤族是個山居民族,其村落大多位於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密林中,通常建在山頂、半山腰和山腳溪畔。瑤族房屋建築主要有四種形式:橫寬式、桿欄式、曲線長廊式和直線長廊式。

8、瑤族是什麼節日

重要節日

討念拜
討念拜,意譯是月半所過的節,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至十七日舉行。這三天,瑤家山寨歡騰得像點燃的鞭炮。那些泡在清泉綠澗里長起來的姑娘,本是水色如玉,苗條多姿。這幾天打扮得嬌氣滴流,一個個身穿綉花襯衫,腰系多種圖案的挑花筒裙,戴著銀項鏈和鍍金耳環,微笑著遮在花綢傘下。小夥子們,頭裹方格巾幘,穿著具有民族特色的掛褲,虎身大眼,結實健壯,逗人喜愛。連老大爺、老大媽也換上節日的盛裝,四面八方,熙熙攘攘匯聚在水洞坪墟場,歡度傳統佳節。
說起討念拜,有個悲壯動人的歷史故事。
相傳康熙年間,封建統治者的軍隊進逼瑤山。擄掠劫殺,無所不為。瑤家山寨,暗無天日,面臨著滅族亡種的悲慘絕境。
在這危險之際,一位瑤家姑娘名奉姐,精明干練,沸騰著滿腔熱血與無比悲憤,把山山寨寨的青壯年兄弟姐妹組織起來,壘石為堡,砍樹作寨,據險守防,抵抗來侵的敵人。在追擊進犯者直到他們的官衙後,放了一把火,將官衙化為灰燼。
瑤族
這時,司門前巡檢司上奏清廷,派來了大兵。由於地形崎嶇復雜,奉姐指揮合竅,群眾團結一致,善守能攻,官軍一籌莫展。最後設了一個詭計,使一個青年悍卒化裝成賣貨郎,挑著滿擔瑤家日常生活物品,如鹽、布之類,上寨叫賣。奉姐見單人一個,不足為俱,便接進室內。哪知這貨郎接近奉姐時,拔出利刃向奉姐刺殺,外面亦金鼓齊鳴,伏兵四起,帶傷的奉姐在一陣慌亂中沖了出來,在現今的水洞坪一帶,率眾與官軍殺了三天三晚,600多位瑤族同胞因寡不敵眾,全被官軍殺死。
英勇的奉姐姑娘犧牲了,卻永遠活在瑤族人民心中。人們紀念她,但又怕引起封建統治者的懷疑與嫉忌,於是在每年的五月十五至十七日三天,瑤家男女老少,都來到水洞坪舉行集會。青年男女,談情說愛,賽歌賽舞,以特殊的形式,表達他們對英烈的弔唁。最後形成為如今人人趕墟購物的傳統盛會——討念拜。

討寮皈節
討寮皈節,意譯是逃脫凶惡的菩薩。此節分兩段,第一次是農歷七月初二在茅勒舉行,這一帶的瑤民要過了這個節日,才吃黃瓜和白瓜。傳說宋朝末年,當地瑤民的祖先在江西吉安田盧地帶,遭到當地趙、魯二督統鎮壓。七月初二,有些孕婦逃到鵝頸大丘的黃瓜和白瓜叢中,哀求饒命,才倖免於死。因而起誓:永傳後代,要越過七月初二,才能吃黃瓜和白瓜,違者子孫不昌。第二次是農歷七月初八至初十,在小沙江舉行,傳說清朝雍正元年(1723),當地一豪紳追趕麻洞瑤族四姓六姐妹而引起反抗,豪紳卻謊報瑤民謀反,請求清兵鎮壓。瑤民先後在今大沙江和小沙江奮戰後退至麻塘山居險而守清兵只好議和。當時瑤民把戰地稱作大殺光和小殺光,以後為求民族團結,才改名大沙江、小沙江。如今節日里,瑤民都盛裝,到集會地點盡情歡樂,周圍漢人,也參與同樂,人們趕集聚會,青年男女賽歌對舞、談情說愛,充滿喜慶氣氛。
瑤族的節日比較多,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陽節、乾巴節、新米節、目蓮節等,盤王節(又叫達努節或瑤年)是最大的節日。瑤族人民喜愛唱歌,每逢節日或喜慶,都要唱起嘹亮動人的歌謠。

成人禮
度戒
度戒是瑤族男人的成人儀式,是瑤族特有一種習俗,是瑤族男人成長程中不可少的神聖一課,比娶新嫁女還要隆重。瑤族不認為18歲是成人的年齡,在他們看來年齡無論大小,只要度戒過關,就是男子漢,就得到了神靈的保護,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可以擔任全寨的公職,獲得男性人生的社會價值。沒有度戒或度戒沒有過關的男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有價值的男人,就沒有社會地位,得不到姑娘的愛慕,甚至找不到老婆。年長者如未舉辦度戒,必須找機會補辦,否則就不認是瑤族人。流傳至今,度戒在江城瑤族社會生活中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瑤族的度戒比較復雜,准備的時間也就比較長。男孩長到10歲時父母就請識字先生推算吉利年份來給他度戒,決定度戒年後,父母提前一兩年為度戒作準備,並在度戒年內確定度戒的具體時間。時間確定後又請師父,師父越多越好。度戒前男孩要蒙被入睡5天,等到度戒儀式時才能出門。之前師父給男孩讀經教授,並設立高桌反得練習度戒儀式上的動作,同時對男孩進行本民族傳統道德規范的教育,在師父的訓導下自覺修身。
度戒的整個儀式繁雜冗長,太陽尚未出來,儀式便已開始。主師父先替男孩誦經做法事,然後身著紅袍的引教師指導男孩穿上其同樣的神袍,系紅腰帶,頭戴瑤族的「上元」聖像。引教師把一條紅布條的一端系在自己腰上,把另一端系在男孩的腰上,象徵著徒弟像嬰兒一樣尚未分娩離開母體。引教師拿著神劍和神咒引領男孩走向度戒場院,路上引教師還拿出早准備好的小錢給擋路人,以求買路放行。到了天台後,引教師又領著男孩在天台下從左到右轉3圈,然後手持樹葉神咒首先從正面的梯爬上天台,口中念念有詞,下來把男孩領到天台的戒桌,解開系著的紅布條,表示嬰兒從娘體分娩。並給男孩講誓言,拜叩完後將木梯撤掉。男孩對天發誓:不殺人放火,不偷盜搶劫,不奸女拐婦,不虐待父母,不陷害好人……發誓完畢,由師傅用一個三角形的印章在男孩手上打上一個紅色印記,至此度戒儀式結束。
江城的瑤族度戒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自始至終貫穿著本民族的傳統道德和戒律條文訓導,並藉助這一形式給即將走向社會的男孩子灌輸傳統道德,使受戒者在人生轉折關頭受到教育和熏陶,度戒對學習、繼承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達努節
「達努」是瑤語,意為「不要忘記」。節日定在農歷的五月二十九日。相傳這一天,是瑤族始祖「祖娘」的生日,所以又叫「祖娘節」。
傳說祖娘叫密洛陀,她曾派三女兒帶著穀子到山裡墾荒。密洛陀將珍藏的銅鼓送給三女兒,並幫助她驅逐鳥害,使糧食獲得豐收。從此,祖娘的三女兒就在山區安居樂業,繁衍子孫,成為瑤族。瑤族人民為了紀念密洛陀,就把她的生日定為「達努節」。
過節這天,瑤族村村寨寨都要打掃得乾乾凈凈,並祭獻給祖娘甜米酒和糯米粑粑,按照傳統習俗,家家都要殺雞宰羊,穿著節日盛裝的青年男女約聚在預訂的地點,敲擊著象徵祖娘遺留下的銅鼓,虔誠地為祖娘祝壽,並祝瑤家人畜兩旺,年年豐收。在表演擊鼓的時候,人們還爭相給最佳鼓手敬酒祝賀,賜予「鼓王」的美名。此外還要唱傳世的「密洛陀」古歌,跳起歡快的舞蹈,歌頌祖娘的功德。

牛節
瑤族的牛節也和農業生產有關。在瑤族地區,牛是重要的畜力,犁地耙田都用牛力,過去一些地區的瑤族還用牛力拉車運輸東西,牛在生產勞動中所起的這種重要作用,使人產生愛牛、惜牛的心情,從而形成敬牛習尚,並形成牛節。據瑤族民間傳說,每年夏歷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所以,人們將這天作為牛節。牛節這天,禁用牛一天,不能對牛高聲吆喝,更不能用鞭、棍打牛。廣西田林潞城一帶瑤族,牛節這天,各家各戶要殺雞、殺鴨、撿田螺、捉泥鰍來祭祀牛欄。將牛鼻圈脫下,連同3塊石頭、3個桃子、1個小稻草人(象徵牧童)裝進竹簍掛在牛欄上,俗稱「保牛魂」。廣西富川一帶,人們用酒和雞蛋拌飼料喂牛,將牛趕到水草最好的地方去放牧,眾人則坐在草地上品嘗從家裡帶來的食品。傍晚,將牛洗刷得乾乾凈凈,才趕牛回家。牛回欄後,人們點香放鞭炮,祭祀牛神,祝福牛無災無難。廣西桂平一帶的瑤族,家家戶戶用新鮮芒葉包五色糯米飯,拿到牛欄前供祭,燒香拜祭牛神,祈求耕牛無災無難,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然後將糯米飯喂牛。

盤王節
「盤王節」是瑤族最為盛大的節日,節日時間為農歷十月十六日。
但根據各地瑤族傳統習俗和穀物收成、人畜康泰的情況而定,每三五年才過一次,甚至有的12年過一次。每逢「盤王節」,村寨房舍要打掃干凈,男女老幼梳妝打扮,換上節日盛裝,載歌載舞,盡歡而散。除此以外,瑤族還過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木蓮節(也稱祖先節,時間為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等。大年初一婦女不串門訪親,不吃青菜,有些還在門外插一青枝或木牌。正月初三、初五、初六家人不出門。
盤王節可以一家一戶進行,也可以聯戶或者同宗同族人集聚進行。但不管以哪種形式舉辦,都要殺牲祭祀,設宴款待親友。節日一般為三天兩夜,也有的長達七天七夜。
節日期間,瑤族人民殺雞宰鴨,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匯集一起,首先祭祀盤王,唱盤王歌,跳起黃泥鼓舞和長鼓舞,追念先祖功德,歌頌先祖英勇奮斗精神。其次,歡慶豐收,酬謝盤王,盡情歡樂。與此同時,男女青年則開展對歌活動,抓住良機擇意中人。有的地方還要打花棍、放花炮及請戲班子唱戲等。
盤王節儀式由4名正師公主持,各司其職,還願師、祭兵師、賞兵師、五穀師,每人1名助手,共8人,此外還有4名歌娘歌師、6名童男童女、1名長鼓藝人和嗩吶樂隊參與盤王節。其傳承方式以師承和家傳為主。
其儀式主要分兩大部分進行。第一部分是「請聖、排位、上光、招禾、還願、謝聖」,整個儀式中嗩吶樂隊全程伴奏,師公跳《盤王舞》(《銅鈴舞》、《出兵收兵舞》、《約標舞》、《祭兵舞》、《捉龜舞》等);第二部分是請瑤族的祖先神和全族人前來「流樂」,流樂的瑤語意思是玩樂。這是盤王節的主要部分,恭請瑤族各路祖先神參加盤王節的各種文藝娛樂活動,吟唱表現瑤族神話、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社會生活等內容的歷史長詩《盤王大歌》。流樂儀式一般要舉行一天一夜。

奇風異俗
瑤族拋花包
拋花包是富寧縣瑤族男女青年的一種娛樂形式,瑤語叫「武多」。
瑤族的花包用紅、黃、藍、白四色布拼縫而成,內裝玉米。活動人數不限,男女各為一方,每人都握兩個花包,距離約一丈,左手接來右手拋去,男女對擲,往復循環,一時滿場彩花飛舞。
傳說從前有對青年相愛,男的叫盤阿思,女的叫劉三娘。瑤族頭領想討三娘為妾,被三娘拒絕,轉而逼迫盤阿思,要盤阿思一天以內制一件五色鳳凰衣,否則不準與三娘結親。阿思歷經艱辛,連一隻鳥兒也沒有獵獲。在他一籌莫展之際,一位仙女為阿思的精神所感動,送給阿思一件鳳凰衣。阿思和三娘在鄉親們的幫助下,打死了瑤族頭領,結成了夫婦。為了紀念仙女的恩情,三娘按鳳凰衣的顏色,綉了四個花包,保留了紅、黃、藍、白四色,摒棄了黑色,以表示沖破黑暗、走向光明。自此以後,便有拋花包的活動。
富寧瑤族的拋花包活動,是青年男女的一種交際活動,許多青年男女都是通過拋包活動結為終身伴侶。
在瑤族新婚之夜新郎新娘不能同床共枕,新郎慨地讓出自己的床位,由陪伴新娘來的同胞姐妹、知心女友與新娘同床共枕,說說知心話。新郎讓出床位後,便邀請未婚青年男女到村旁徹夜對唱山歌,其內容主要是與未婚青年話別,說明自己已成家立業,肩負家庭責任,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跟大家一起玩耍,並希望同齡青年盡快找到心上人,早日成家立業。新郎要待第三天早上新娘返娘家回來以後,方能進入洞房與新娘共度良宵。

9、瑤族的民族節日是什麼節

瑤族的民族節日較多,除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盤王節、祭春節、達努節、耍歌堂、啪嗄節等。
山歌節
瑤族的民族節日較多,除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盤王節、祭春節、達努節、耍歌堂、啪嗄節等。節日里因為人多,飯一般不用鐵鼎鍋煮,而用木甄蒸,這種飯香氣更濃。每逢節日。瑤族人家還要做粑粑。節日菜餚主要是雞、鴨、魚、豬肉、豆腐、粉絲以及各種蔬菜。有的地方瑤族四月八還要煮烏米飯。在湖南江水縣的瑤族姑娘,每年農歷四月初八過「野餐節」時要吃花蛋,製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們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時,小夥子不許偷看,違者還要受罰。
歌堂節
「耍歌堂」節,又叫「耍望」節,是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瑤族自治縣瑤族人民的隆重節日「耍歌堂」是瑤語譯音,意為慶豐收。也是青年男女對歌覓友的節日。三五年舉行一次,一般在金秋季節,十月十六日左右,歷時三天、九天不等。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