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驚喜
1、求電視劇三國演義隆中對那一段的台詞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2、在敵人曹操死後,為何劉備會表現得那麼傷心呢?
曹操死了,劉備為什麼會傷心?他不會傷心,他更多的應該是一種同病相憐的嘆息和一種悲傷的驚喜。
曹操死於公元220年3月,三個月前,關羽被殺,首級被孫權送給了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關羽下葬,當劉備得知關羽被殺、荊州三郡被孫權奪走的消息後,更多的是憤怒,想到的是復仇。
劉備
曹操與劉備兩個人,鬥了一輩子,也是一輩子的對手,而在公元219年三月 ,也就是一年前,劉備與曹操還在漢中親自打了一仗,結果劉備避而不戰,曹操無奈只得退兵,將漢中百姓遷走之後,留給了劉備一座空城。
而十年前,曹操更是當著劉備的面稱贊劉備說道: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曹操可是相當看得起劉備,就連程昱勸說曹操殺了劉備,郭嘉勸說曹操軟禁劉備,曹操都沒有聽從,只因為他捨不得劉備,他還想用劉備這個人才。
劉備稱帝
對於劉備來說,曹操是他一生實現夢想最大的敵人,沒有之一,劉備畢生的理想就是建立一個統一天下的政權,漢中之戰劉備打敗曹操後,躊躇滿志,准備一舉打敗他的對手曹操,於是接連又發動了上庸之戰和襄樊之戰。
一時之間,劉封與孟達攻佔了曹魏的上庸三郡,關羽攻佔了曹魏的襄陽與樊城,起初蜀軍節節勝利,似強大的曹魏不堪一擊,結果曹操與孫權私下聯合起來,偷襲了劉備的荊州三郡,結果就導致了關羽敗走麥城,荊州三郡被孫權搶走,蜀漢勢力徹底退出了荊州。
曹操
這個時候正是劉備一生最為憤怒的時候,曾經盟友的背叛,更讓劉備咬牙切齒,雖然這個時候曹操去世了,但是劉備手中並不是傷心,而是嘆息。
因為劉備只比曹操小6歲而已,曹操去世就意味著劉備差不多也要去世了,劉備想的是:人活一世其實很短暫,現在還沒有完成理想,就到了人生的晚年,我現在活著的唯一目的,就是在自己的暮年做最後的放手一搏,我要在人生的最後時刻奪回荊州,給自己兒子留一個好點的政治局面。
曹操與劉備
於是一年之後,劉備就發動了夷陵之戰,曹操不在了,只會讓劉備感到悲傷的驚喜,悲傷的是自己也處於生命的晚年,驚喜的是曹操這個老對手終於死在了自己的前頭,所以劉備就有機會發動對孫權的戰爭,同時還可以忽悠下曹操的兒子曹丕,畢竟曹丕的能力跟曹操不在一個量級的。
人就是如此,在面對自己的老對手時,劉備是心情復雜的,有悲傷,也有驚喜,更多的只是未完成事業的嘆息。
3、劉表錯失了哪一位謀士和哪一員虎將而讓劉備很高興?
荊州自古以來便人傑地靈,在人才輩出的漢末三國時代,更是涌現出了不少著名的文臣武將。而將荊州治理成世外桃源的劉表,卻立意自守,無四方之志,不但在糧草充足,且帶甲十萬的情況下,沒有開疆拓土,參與到諸侯爭霸之中,還錯失了大量的人才。在謀臣中,他最大的損失,大約是曾寄居荊州的諸葛亮。畢竟諸葛亮不但是一個理政小能手,還擁有一定的軍事才能,曾“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謀略與辯才也非常過人。雖然劉備生前,他幾乎沒有插過軍事,但是劉備地跨荊襄,雄據巴蜀,他卻居功至偉。
除了文臣之外,他還錯過了一員不輸魏延的一流名將。後來這員大將投靠劉備,被委以重任,展現了自己卓越的能力,為劉備立下了大功。這個人是誰呢?說到此處,可能很多人都想到了黃忠。的確,黃忠原是劉表的屬下,曾提任中郎將一職,在劉表的侄子劉磐麾下效力。只不過,他並不是直接從劉表手下,到往劉備手下的,中間還曾為曹操效力。而且,雖然黃忠有陣斬夏侯淵的功勞,但是說他是一流名將,還是有些水分的。
因為,我們稱贊他老當益壯,武藝高強,謀略過人等,大都是根據演義而言的,真實歷史上的他,唯一有記載的戰功,就是陣斬夏侯淵,而這一戰主要是因為突襲,而且離不開法正、黃權等的謀略。所以,黃忠最多是一員猛將,大約沒什麼將才,畢竟他在劉磐手下時,曾被東吳名將太史慈壓著打。那麼我們今天要說的主人公,到底是誰呢?
他不是別人,正是霍峻。說到此處,或許有人會一臉茫然,有人會問,霍峻不就是個“警報器”嗎?的確,在《三國演義》中,霍峻存在感非常低,他雖然曾得到孟達的舉薦,隨孟達一起守葭萌關,但是當馬超率兵來攻時,他所起到的作用並不大,僅是向劉備報告了此事,網友調侃他為“警報器”,並不過分。可是,他在演義中的表現,並不同於歷史。真實歷史上的他,是一個智勇雙全的存在,能力非常卓越。為什麼要這么說呢?
《三國志》記載:“先主自葭萌還襲劉璋,留峻守葭萌城。……後璋將扶禁、向存等帥萬餘人由閬水上,攻圍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才數百人,伺其怠隙,選精銳出擊,大破之,即斬存首。”意思是說,劉備發動入川之戰的時候,留霍峻守葭萌關。當時霍峻手下僅有幾百人,而劉璋派遣大將扶禁、向存,率一萬兵馬前來攻城,攻打了一年之久,葭萌依舊沒有被佔領。更令人嘆服的是,在兵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他還趁敵軍懈怠之機,斬殺了敵軍主將之一的向存。
他的這一戰績,並不比魏延守漢中遜色。畢竟,魏延雖然保得漢中十餘年無失,但期間也沒有爆發過什麼大規模的戰爭。而霍峻卻在與敵軍,有著十數倍兵力差距的情況下,堅守了一年。而他守住葭萌的意義,也不容小覷——葭萌關是蜀中與外界的通道,如果葭萌失守,劉備便相當於被劉璋截斷了退路,他的糧草、援兵也都不能及時到達。也就是說,霍峻守住葭萌,對劉備最終拿下益州,有著重要意義。
說完了霍峻的能力,那麼劉表錯過他,又是怎麼回事呢?
《三國志·霍峻傳》記載:“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兄篤,於鄉里合部曲數百人。篤卒,荊州牧劉表令峻攝其眾。表卒,峻率眾歸先主,先主以峻為中郎將。”意思是說,霍峻的哥哥霍篤,原本是一個民間武裝組織的頭領,霍篤去世之後,劉表僅是讓霍峻統領霍峻的部曲,卻並沒有任命霍峻擔任什麼職位,根本就引起重視。
後來劉表去世,霍峻就率部眾投奔劉備了。而劉備不愧以知人善任著稱,劉表不在意的小將領,被他任命為了中郎將,之後又被委以重任,而霍峻最終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反而給了他巨大的驚喜。只可惜霍峻英年早逝,劉備親率群僚臨會弔祭,留宿墓上,當時的人都為他感到榮幸。
4、關於劉備的評價
劉備是一個堅韌不拔的英雄。
說劉備是英雄,許多人可能難以接受。因為在一般人心目中,劉備是很窩囊的。他的本事,一是會跑,二是會哭。這是《三國演義》給我們的印象。其實這是誤解。首先,劉備並非只會跑,只會哭,他還會別的。其次,在那個時代,會跑會哭也不丟人,並不能證明這人就窩囊,就不 是英雄。劉備會跑,曹操就不會跑?曹操狼狽逃竄的記錄也不在少數。劉備會哭,曹操就不會哭?曹操號啕大哭的故事也史不絕書。怎麼就沒有人說曹操窩囊?可見不能這樣簡單的看問題。跑,要看為什麼跑。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就跑得有道理。哭,也要看為什麼哭。為朋友的情誼而哭,就哭得不丟人。劉備的跑和哭,就多半是這種情況。
當然,相對曹操而言,劉備要跑得多一點,哭得多一點,因為他更弱小。劉備出道的時候,除了兩個忠心耿耿的兄弟——關羽和張飛,可以說是一無所有,一文不名。他沒有自己的軍隊,或者說雖然有,也很可憐。劉備初起兵的時候,也是靠財團資助。中山王國(在今河北省定縣)的兩個大商人張世平和蘇雙「多與之金財」,讓他招兵買馬。但劉備參加討伐黃巾的戰爭,最後也只得了個「安喜尉」的官職。安喜尉就是安喜縣(故治在今河北省定縣東)的縣尉,是個副縣 級的公安局局長,可見人馬不多。所以劉備經常要向別人借兵。他那兩員大將關羽和張飛也等於是光桿司令,只能自己去逞匹夫之勇。
劉備也沒有自己的根據地,好不容易有那麼一兩塊地盤很快又會失去,只能東奔西走地寄人籬下,反復無常地投靠他人,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從初出江湖到赤壁之戰,劉備可謂半生顛沛流離。《三國演義》講,有一次,劉備曾在酒後悲憤地說:「備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也。」這話雖然是演義,卻也在理,可以看作他的心裡話。
劉備還沒有什麼像樣的戰功。什麼「溫酒斬華雄」,什麼「三英戰呂布」,都是羅貫中幫他打的。實際上,赤壁之戰前,劉備在戰場上每每是落荒而逃,「先主敗績」的記錄屢見不鮮。《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魏書》說,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征討他的時候,他認為曹操正在和袁紹作戰,不會來打他。等到他親眼看見曹操的旗幟,便嚇得掉頭就跑,完全不顧部下死活(見麾旌,便棄眾而走),哪裡像個英雄?當然,劉備也不是一次勝仗都沒打過,史書上也有「數有戰功」的記錄,但那都是些小仗。事實上,諸侯混戰的時候,沒有一個軍閥是被他消滅的,劉備的戰功實在乏善可陳。
這樣的人當然也不會有多大的名氣,袁術就曾經極為不屑地說:「術生年以來,不聞天下有劉備。」這話是袁術對呂布說的,見於《三國志•呂布傳》裴松之注引《英雄記》和《後漢書•呂布傳》。還有一件事情也能說明問題。據《後漢 書•孔融傳》,孔融任北海相的時候,被黃巾軍包圍,無可奈何,派太史慈向當時官任平原相的劉備求援。劉備驚訝地說:「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耶?」馬上派出三千救兵。這段話在《三國志•太史慈傳》里,是「備斂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三國演義》也這么說。但我以為,《後漢書》的「驚曰」比《三國志》的「斂容答曰」要准確,而且「驚」的背後是「喜」,即「驚喜」。這說明什麼呢?說明當時劉備確實沒有名,又很希望有名。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要啥沒啥的劉某人,一個到處求人的劉玄德,所到之處卻備受歡迎和款待。劉備被呂布打敗,投靠曹操,曹操讓他做豫州牧,表他為左將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劉備被曹操打敗,投靠袁紹,袁紹出城二百里相迎,父子「傾心敬重」。袁紹和曹操是當時最牛的人,尚且如此,何況他人?不把劉備放在眼裡的,只有一個袁術。
那麼,劉備為什麼會受此待遇呢?
解釋只有一個,就是袁紹、曹操,還有陶謙他們,都認為劉備是英雄。
曹操曾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也說過「劉備,吾儔也」(劉備,是我的對手啊!)看來,曹操是把劉備當成了自己的對手,一個足以與自己抗衡的人物。
易中天在《品三國》中總結「劉備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氣,英雄之魂,英雄之義」。
《三國志•陳登傳》說,劉備在荊州的時候,曾經和劉表一起討論天下英雄,說到陳登。一個名叫許汜的人說,陳元龍(陳登字元龍)架子大,不講禮貌。鄙人到下邳見元龍,元龍半天不和鄙人說話,然後自己去睡大床,讓我睡小床。 劉備說,足下素有國士之名,可惜並無國士之實。現在天下大亂,帝王失所,大家都希望足下「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然而足下怎麼樣呢?「求田問舍,言無可采」,這正是元龍所不齒的,他為什麼要和足下說話?這也就是碰上元龍了,還算客氣。如果是小人我,恨不得自己睡在百尺高樓,讓足下睡在地上,還說什麼大床小床!這就是辛棄疾詞「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的出典。
《三國演義》讀多了,總認為劉備是個忍氣吞聲的窩囊廢,其實不然。實際上,劉備也是個豪氣沖天的性情中人,也有怒發沖冠拍案而起的時候。比方說那個「督郵」,就是劉備打的,不是張飛打的。當然,由於勢力小處境差,常常要投靠他人,劉備不可能像曹操那樣「笑傲江湖」。同樣,由於性格的原因,或者斗爭的需要,劉備沉默寡言(少語言),不動聲色(喜怒不形於色),不像曹操那樣高談闊論,眉飛色舞,肆無忌憚地表現出英雄本色。但這不等於說劉備就不是英雄。在他那沉默寡言不動聲色甚至忍氣吞聲的背後,仍然盪漾著一股英雄氣。這種英雄氣不是表面上的,而是骨子裡的。
劉備的「英雄」,表現為他的堅忍不拔。劉備起兵以來,一直不順,可以說是「人不窩囊事窩囊」,幾乎沒過過一天舒心的日子。但我們何曾見過他垂頭喪氣?只見他屢敗屢戰。他先是參加討伐黃巾軍的戰爭,當了個副縣級的公安局長安喜尉,結果被自己一頓鞭子打沒了。後來因為和黃巾軍打仗「力戰有功」,好不容易熬到一個正縣級的高唐令(其間丟官一次),又被黃巾軍打敗,只好去投靠公孫瓚。碰巧陶謙病故,托他代理徐州,卻又被呂布驅逐,只好去投靠曹操。以後,又投靠過袁紹和劉表。可以說,赤壁之戰前,劉備一直寄人籬下,而且頻繁地更換投靠對象,不斷地在敵我友之間周旋。換了別人,尤其是那些以英雄自許的人,恐怕早就不耐煩了,甚至早就自殺了。然而劉備卻一直隱忍了下來。他甚至短時間地依附過呂布。《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魏書》說,當時呂布的部下也看出劉備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便對呂布說,劉備「反復難養,宜早圖之」。可惜呂布不聽,後來果然死在劉備手上。但是,換一個立場,所謂「反復難養」,不正說明劉備有英雄之志和英雄之魂,因此才不會長時間地甘居人下嗎?
據《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袁紹對劉備有一個評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這個評價,應該說是准確的。袁紹到底是袁紹,他也並非總是看不清問題。但這個評價,和前面的說法是矛盾的。一個「反復難養」的人,難道可以說是「弘雅有信義」嗎?其實這要看對誰。對於投靠對象,劉備確實「反復難養」;對於依靠對象,劉備就「弘雅有信義」了。為什麼呢?就因為劉備是一個有英雄之志的人。有英雄之志,就不會甘居人下,也必須不斷地調整策略,尋找機會,因此「反復難養」。同樣,有英雄之志,就必須團結同志,凝聚力量,也就必須「弘雅有信義」。其實,我們只要指出一個事實就夠了:關羽和張飛,可都是當時一等一的人才。而劉備呢?不但一無所有,而且半生坎坷,很長時間幾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這兩個人卻一直死心塌地地跟著他,忠貞不渝,至死不悔,關羽甚至還來了個「千里走單騎」。為什麼?就因為劉備「弘雅有信義」。 按照《三國志》的說法,劉備和關羽、張飛,是「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的。關羽和張飛,對劉備則名為事之如兄,實際事之如君。可見維系三人友誼的,就是英雄之義。只不過我們不知道,這三個人「寢則同床」時,他們的太太在哪裡?
應該說,劉備的能力是不如曹操的,甚至是遠遠不如。《三國志》里陳壽評價劉備「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劉備的能力不如曹操,所以他的基業也就較小。諸葛亮說「先帝每稱操為能」,也證明了劉備自己知道曹操能力太強,自己比不上。事實上,劉備這輩子只怕一個人,那就是曹操。前面說過,劉備當年在徐州的時候,曹操去征討他,他說曹操不會來的,沒事兒,大家在這兒坐著,後來人家說你看曹操來了,旗子都看見了,劉備一看見曹操的旗幟掉頭就跑,老婆孩子都不要了——他就怕曹操。
但是,「怕」就能說劉備不是英雄嗎?當然不能。古人語「不以成敗論英雄」,當然更不能以能力論英雄了。
5、三顧茅廬的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樊市.一說為今河南南陽城西)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原作如下:
卻說玄德訪孔明兩次不遇,欲再往訪之。關公曰:「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
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於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況吾欲見大賢耶?」張飛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今番汝休去,我自與雲長去。」飛曰:「既兩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後!」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禮。」飛應諾。
6、「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都得到了為什麼最終還是失敗呢?
曹操赤壁戰敗退回北方,東吳周瑜病死實力大減,正在此時劉備集團卻欣欣向榮,一路高歌凱進,佔領了荊州不說,還得到了和諸葛亮齊名的龐統。劉備高興的說:昔日水鏡先生司馬徽曾說,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今天我兩人全部得到,漢室可以中興了。可結果我們是知道的,龐統在進攻西川時戰死,劉備命喪白帝城,諸葛亮雖鞠躬盡瘁,也沒能完成統一大業。得到伏龍鳳雛的劉備,為什麼最後會失敗呢?
這就要先知道劉備是在何時何地從何人嘴裡聽到這句話的,當時劉備去荊州赴宴,差點被伏兵殺了,還好的盧馬神勇越過檀溪,救了他一命,此時劉備失魂落魄,滿身的水,要多狼狽有多狼狽。在這時遇到世外高人水鏡先生司馬徽。
劉備掩蓋他逃難的實情,說偶爾經過此地,司馬徽一語道破。人在落魄的時候最需要安慰,司馬徽便問起劉備手下有哪些人,劉備說了關張趙,孫乾、簡雍等人。司馬徽說關張趙可以,孫乾、簡雍不行,你需要一個經綸濟世之才。劉備也不在意自己的形象,急忙向司馬徽請教這位大才是誰。
此時的司馬徽就像一個賣假葯的,一頓賣關子,不直接告你名字,而是唱了一段歌謠,什麼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子遺。到頭天命有所歸,泥中盤龍向天飛。並說,劉備你要真龍升天了。劉備這時既驚喜又著急。不要說這些沒用的,我自己什麼德行我清楚,快告訴我那位大才的名字。
司馬徽說:“天下奇才,就在這里,需要你去請。”劉備忙問是誰,司馬徽又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再問時,司馬徽什麼也不說了,一直拍掌一直笑。劉備都快急死了,問你多少遍也不說,這個糟老頭子故意吊我胃口,壞的很。以至於從那以後,劉備見誰都像伏龍和鳳雛。
司馬徽明明可以直接告訴劉備,也可以約出來一起喝喝茶,泡泡澡,為什麼不呢?其實就是為了給諸葛亮做廣告,抬高身價,讓劉備知道求之不易,才會知道珍惜。這是一種宣傳造勢,欲擒故縱,得到伏龍鳳雛就可以安天下了嗎?不一定,但這樣說正好可以戳中劉備的痛點。
這就是一句廣告詞,不看廣告看療效。徐庶也幫諸葛亮打廣告,說他堪比管仲樂毅。司馬徽再次推薦諸葛亮時更誇張,把他比作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漢四百年的張子房。吹牛都吹上天了。這就是現在很流行的“名人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