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的別稱
1、古代定情信物
古代定情信物
古代定情信物,愛情需要見證者,而只屬於彼此贈送出去的具有特殊意義的象徵物就此流傳下來,千百年後的現在依然盛行,也許定情信物並不昂貴,但意義非凡,下面分享古代定情信物。
古代定情信物1手鐲電視劇或者電影里都會有這么一幕,手鐲也作為男性送給女性貴重定情信物的一類。
梳子作為每天和你的頭發接觸最多的梳子,它代表著思念和愛情,白頭偕老,定情之物的絕品!
同心結這個自然不必說了,百年同心,百年好合,預示著二人的愛情和和美美,上下一心,定情信物的佳品!
香囊古代有互贈香囊之說,一般都是女贈男居多,暗示女性對男性的歡喜和傾心,不知道你收到過沒有?
玉佩俗話說黃金有價玉無價,玉在古代有著特殊的地位,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玉代表一種品格和期盼,是一種很好的定情贈品!
簪子玉搔頭就是指代簪子,是一種尊貴和尊嚴的象徵,也是寵愛的一個代名詞!
耳環這個比較常見,是女性一種最基本的配飾品,也是最貼心的一類物件兒,和梳子一樣,寄託相思和愛情!
玉釵金釵,銀釵,玉釵,都是女性的一種發飾裝飾品,也是貼身物件兒之一,釵表示相互纏繞一起,表示天長地久,永不分離!
戒指不要以為戒指只存在現代,其實在古代就已經有了戒指了,它也代表一種形影不離和思念!
古代定情信物2古今通用的戒指
如今婚禮上新婚男女總要互換戒指,求婚時也要用到戒指,人們多認為這種習俗源自西方,其實以戒指定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南朝劉敬叔在《異苑》中記載沛郡人秦樹在冢墓中與一女子婚合,臨別時,「女泣曰:與君一睹,後面無期,以指環一雙贈之,結置衣帶,相送出門」。《太平廣記》里說書生李章武與華州王氏子婦相愛,臨別時王氏子婦贈李章武白玉指環,並贈詩曰:「捻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玩,循環無終極」。後來李章武再去華州,王氏子婦已憂思而死,二人遂神會於王氏宅中。
釵中飽含著「離別情」
釵為珠翠和金銀合製成花朵或其它造型的發鈿,連綴著固定發髻的雙股或多股長針,使用時安插在雙鬢。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物品。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辛棄疾詞《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納蘭性德詞中「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濕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愛分離的痛楚。
簪子適用於「女追男」
簪總與愛情有關,比如其別稱「搔頭」。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寵愛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頭,故而得名。古代男子也戴簪,所以簪常為女性饋贈男性的信物。《鼓吹曲詞·有所思》中寫一個女子為遠方的情人准備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飾這支簪子,加上雙珠還覺不足,再加上玉飾,如此珍重,自是出於一往情深。卻不料「聞君有他心」,於是她把那簪子「拉雜催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
仙女動凡心饋贈手鐲
古代文學作品中,常見仙女以手鐲贈予凡人男子的情節。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仙女萼綠華曾贈凡夫羊權以金玉跳脫,跳脫即手鐲。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白於玉》中寫吳生偶入仙境艷遇一紫衣仙女,臨別時,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釧送給吳生留念。現代女性佩戴的手鐲不少為翡翠材質,這種審美取向源自清代。
送梳子表示「結發同心」
明纏枝葉花卉紋金梳元代詩人姚燧在《虞美人·玉梳贈內子》中寫道:「新妝又得水蒼梳」,贈送妻子玉梳,言明其功用與他的苦心,平實無華、天然無飾,卻也誠意滿滿。我國古時,送梳子代表一輩子都要糾纏到老,有結發、私訂終身的`意思。古代女子出嫁前有家人為其梳頭的習俗,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堂」,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願。
細水長流送荷包
如果您囊中羞澀,實在買不起昂貴的信物,那麼荷包也是不錯的選擇。荷包是古時人們隨身佩帶的一種裝零星物品的小包,多用於裝錢。荷包的造型有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也有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荷包的圖案有繁有簡,花卉、鳥、獸、草蟲、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語、詩詞文字都有,裝飾意味很濃。荷包上綉鴛鴦常用作定情之物,妻子送給丈夫,以示含情脈脈、細水長流。
古代定情信物3互相交換定情信物,是僅次於正式結婚的社會性質的重要禮儀,這就是我們現在人常說的儀式感,信物可以不必過於昂貴、也不必是特殊的什麼東西,但是總得是有一定來歷,或者和自己有些關系,精神上的含義,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一旦交換了信物,就表示把自己的忠心,也交付給了對方。
一般的定情信物,大多都是戒指、手鏈、羅漢錢等東西,在古代的時候,定親一般都是父母之命,或者有些時候,男女雙方產生了感情,但迫於禮教的壓力,所以私下裡互相交換信物,表達自己的感情,而且信物一點要保管好,丟失了就代表對對方的不忠,要是感情破裂,就會把信物,退還給對方。
雖然定情信物是流行於古代的,但是現在人們,也會在談戀愛的時候,或者是各個重要的節日,送給自己男朋友或者是女朋友,一些自己精心挑選的禮物,也代表著自己的心意,也表示兩個人的關系,我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古代和現代,有什麼通用的定情信物呢?
先來說說戒指這個東西,用戒指定情這種習俗,已經在我國由來已久,南朝時期至晚唐之前,戒指都是男女互贈的,後來到了晚唐之後,就漸漸變成了,只能男子贈予女子,直到現在,有很多款式的時髦的戒指,是人們定情最喜歡送的禮物,而且在兩人訂婚、結婚時,都要有戒指作為紀念。
再來說說手鏈這種東西,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是都有的,也是人們會送到的一種信物,一般都是銀質的,也有寶石、水晶等材料製作而成的,大家要注意,這里的手鏈就是我們通常見到的鏈狀的,和手鐲手環等,都不一樣。
手鏈的一個作用,除了美觀之外也有祈求平安的意思,也表示了以他之愛,冠你婉間牽手終身等的含義,是定情信物中,除了戒指之外,送的最多的一件禮物了。
耳環也是古代和現代,女子們都喜愛的一種裝飾,早在《山海經》中就有了,女子佩戴耳飾的記錄了,所以穿耳的起訴,從三代起到現在一直都在流行,耳飾分為耳釘、耳環、耳墜等樣式。
清初的李漁李笠翁,有名的文學家、戲劇家和美學家,就曾經在《閑情偶記.生容》中說到過,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見耳環這種東西,在古人的審美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還有一種信物是裙子,裙子也是古代現代女子,都穿的一種衣物,但是古代的裙子和現代, 又有些不同,古代的裙子有不同的材質,其中絹做的最為普遍,皇家公主比較尊貴,用的起百鳥的羽毛,用這羽毛織成了百鳥狀的裙子,但畢竟奢華的貴婦還在少數,普通人家的女子,都穿的是簡單的布裙。
古代也有不少著名的裙子,有石榴裙、鳳尾裙、月華裙、彈墨裙等,各個朝代有各個朝代的風俗,頗具古風,現在很多人喜歡漢服、唐朝服飾,也會偶爾傳出來紀念傳統,而現代的裙子,樣式要更多了,這就不贅述了,相信大家在平時也都看過不少。
古代關於裙子,最經典的一首詩,那就是女皇武則天曾經給李治寫的一首,其中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這兩句話最為經典,縱然後來成了一代帝王,但她的心中,總是留有綿長的相思。
2、古代收到書信叫什麼
尺牘——古時書函長約一尺,故名尺牘,亦稱「尺素」「尺翰」「尺簡」「尺紙」「尺書」,皆泛指書信。
雁足、雁帛、雁書、鸞箋——《漢書》記載蘇武故事,言蘇武被拘匈奴,牧羊於北海,後來漢朝廷要求匈奴放歸蘇武,匈奴謊稱武已死。漢使則謂單於,漢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著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澤中,單於只得放蘇武歸漢。於是,書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書等代名詞。再如,宋時蜀地善制十色彩箋,箋上隱然有花木麟彎圖案,這樣,書信又多了一個別稱:鸞箋。
八行書——舊時豎式信箋,多用紅線劃分八行,書信也別稱八行書。
簡: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我國曾用削成狹長的竹片作為書寫材料,人們把這種竹片稱為簡。用於寫信的竹片便稱為竹簡。
牘:古代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稱為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字時,詔書律令寬不超過三尺,一般書信寬不過一尺,所以將書信稱為尺牘。
柬:在古代,柬與簡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類的統稱,如請柬、賀柬、書柬等。
素:古代稱白絹為素。用白絹( 或綢 )寫成的書信稱為尺素,後來「素」成為書信的代稱。
箋:箋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們題詩或作畫用。一般信紙也叫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郵遞,這種匣子叫函。後來就稱信件為函,如函件、來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書信,公私文書。札原意為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現仍通用「信札」一詞。
其他別稱如下:
鴻雁:古代傳說鴻雁能傳書,這個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所以,後來用鴻雁代稱書信。
鯉魚: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以鯉魚代稱書信有幾種說法,有「雙魚」「雙鯉」「魚書」等。而且古代人還常常把書信結成鯉魚形狀。
書簡:書簡原指盛書信的郵筒,古代書信寫好後常找一個竹筒或木筒裝好再捎寄。後來書筒也成了書信的代稱。
3、收到用文言文怎麼說?
文言文一般說「收訖」,現在很多嚴肅的信件也會這么說。
滿意的話請採納我的答案
4、當中西方的人們收到禮物時有什麼不同的禮節?
西方人收到禮物時會 當面拆開,他們共同注重禮物所代表的心意。
相反,中方會在你走之後拆開,比較傾向於貴重吧。
5、送禮的別稱??
送禮對上級,長輩可以叫:孝敬,套關系對下級,晚輩可以叫:關照,問候對同級,朋友可以叫:聯絡感情對病人,叫慰問,問候
6、古代的書信有哪些別名?
古代書信有許多叫法,如書札、手札、書牘、尺牘、尺翰等。對唐以前的名人書信,後人稱之為帖,是重視它的書法。今年故宮博物院為院慶80周年展出的鎮院之寶《平復帖》,就是西晉陸機問候患病的朋友的書信,這9行84字的草書,是我國存世最早的書法真跡和名人手札。
書信的傳遞,是人類交往的重要手段,古代書信的傳送大體有以下方式:
羽檄 : 就是插有羽毛的書信。顏師古註解:「檄者,以木簡為書,長尺二寸,用徵召也。其有急事,則加以鳥羽插之;示速急也。」意思是古代戰事緊急時,把羽毛插在書信上,稱之為「羽檄」。
羽書 :古代征調軍隊的文書。
雞毛信: 古代羽書的一種,就是在書信上粘插雞毛,因此又叫「雞毛信」。這種傳遞書信的方式一直到抗日戰爭時期仍在沿用。我國西南地區的佤族、拉祜族、景頗族等少數民族直到民主改革前夕,仍然使用這種方式傳信。
信鴿傳書 : 古代用信鴿傳遞書信的方式。這樣傳遞書信的方式歷史悠久,西漢的張騫、東漢的班超,先後出使西域時,都曾用信鴿傳遞消息。
傳竹筒 : 古代用竹筒傳遞書信的方式,從唐代一直到明、清時期,相沿成俗,竹筒起著保護和傳遞書信的作用,類似今天的信封。
急腳遞: 古代傳遞緊急軍事情報的一種方式,俗稱「傳金牌」。始於宋代,元代稱為「急腳鋪」。相傳岳飛一日接連收到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令他退兵,這就是金宇牌急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