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送給唐僧袈裟的話
1、觀音菩薩送給唐僧的袈裟,可以消災避難,唐僧為何不穿
觀音菩薩送給唐僧的法衣,可以消災避災。唐僧為什麼不穿呢?根據佛陀的命令,觀音菩薩到東唐去尋取經人。臨行前,佛祖送給觀音菩薩五寶,一件是「袈裟」,一件是「九環錫杖」,是藏經人親自使用的。如果你願意來這里,「袈裟」、「九環錫杖」都給你,穿上我的袈裟,避免轉世;拿著我的錫杖,百毒不侵。」這是給藏經人的見面禮。
當觀世音菩薩到達長安時,他正在街上賣寶藏,第一個開口是五千兩:「法衣五千兩,錫杖兩千兩」,唐太宗問他值多少錢?觀音菩薩把這兩件佛教寶物詳細介紹給太宗皇帝。一件「袈裟」是連皇帝都享受不到的珍寶--袈裟的功能非常神奇:「這袈裟,能免於大鵬之災;一隻鶴接著一縷,可以超凡脫俗。一舉一動,都有七佛相隨。」
這件袈裟確實是一件寶物,可以幫助人們擺脫災難和困難。但令人不解的是,唐僧拿到法衣後,並沒有上路,而是把袈裟藏了起來。為什麼?原來,當佛陀來給觀音菩薩一些佛教寶藏時,他有一個特別的解釋。雖然「穿上我的袈裟避免輪回,拿著我的錫杖不被毒死」,但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如果你願意堅定地來這里」。
觀世音菩薩正是按照佛陀的旨意,沒有明確表示要袈裟的作用:「閑暇的時候,可以折起來,遇到聖人的時候戴上。你可以穿上它。它會嚇壞所有的神和鬼。」不是唐僧不想穿,而是不能隨便穿。這樣,袈裟就成了一件只能在盛大場合穿著的「禮服」,而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規禮服」。唐僧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他們在任何地方都會遵守佛陀的命令。
2、觀音送的袈裟,為何唐僧不敢穿呢?
大家都知道,唐僧是一個十世修行的好人,金蟬子轉世,而且一心向佛,不辭千辛萬苦,歷經十萬八千里之遙的路途去大雷音寺如來處取經,為的就是度化東土芸芸苦難之人。
在唐僧西行取經之前,曾經獲得觀音菩薩送予的兩件至寶,錦蝠袈裟一領,九環錫杖一根。西行路上,九環錫杖唐僧拿的倒是寸不離手,為何不見他穿上觀音菩薩送的袈裟呢?
首先,這件袈裟是佛界的寶貝,如來直接授意觀音菩薩送予唐僧的,(原著第八回:即命阿儺、迦葉,取出錦蝠袈裟一領,九環錫杖一根,對菩薩言曰:「這袈裟、錫杖,可與那取經人親用。)為何說此件袈裟是佛界的寶貝呢?
這在原著第十二回中有所描寫:「這袈裟是冰蠶造練抽絲,巧匠翻騰為線。仙娥織就,神女機成。上邊有如意珠、摩尼珠、辟塵珠、定風珠。又有那紅瑪瑙、紫珊瑚、夜明珠、舍利子。偷月沁白,與日爭紅。條條仙氣盈空,朵朵祥光捧聖。條條仙氣盈空,照徹了天關;朵朵祥光捧聖,影遍了世界。照山川,驚虎豹;影海島,動魚龍。沿邊兩道銷金鎖,叩領連環白玉琮。」
唐僧之所以在西行取經路上不穿這件袈裟,主要是對佛的一種敬仰,同時也是對如來和觀音菩薩的一種無比崇高的敬意。其次,在原著第十二回中還寫到了穿此袈裟的好處:「著了我袈裟,不入沉淪,不墮地獄,不遭惡毒之難,不遇虎狼之穴,便是好處。」穿此袈裟既然有如此好處,唐僧西去取經路上為何不穿上呢?
因為唐僧深知珍奇之物不可使見貪婪奸偽之人,否則必生枝節的道理。這在原著第十六回中寫得很清楚,三藏道:「古人有雲,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見貪婪奸偽之人。倘若一經入目,必動其心;既動其心,必生其計。」果不其然,這也應驗了唐僧所說的話,袈裟先是落到了觀音院方丈金池長老手中,並與徒子徒孫施計險些燒死了唐僧,最後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袈裟沒有得到,害的自己被房梁木棍活活砸死,為黑風山上的一頭黑熊精做了嫁衣,讓他如魚得水,盜了此袈裟。終得觀音菩薩解救,奪回了袈裟,送還唐僧。
所以說,這件寶貝袈裟是絕不可以隨便在眾人面前,尤其是在貪婪奸偽之人面前拿出招搖,否則必生枝節,一則延誤了取經行程,二則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唐僧為了盡快完成取經大業,所以西行取經路上才不穿這件袈裟的,除非是特殊情況。
最後還有一個直觀的原因,那就是唐僧授了觀音菩薩之意。這在原著第十二回中有所交代:「這袈裟,閑時折疊,遇聖才穿。」
3、觀音菩薩送給唐僧的袈裟,可以消災避難,唐僧為何不穿?
觀音菩薩送給唐僧的袈裟,其實是如來佛祖送給取經人的寶物,如來佛祖已經規定了,必須要意志堅定的取經人才能穿,而且必須是重要的場合才能穿此袈裟。唐僧自身已經是各種妖怪盯著的肥肉了,再穿著華麗的錦襕袈裟招搖過市,會被旁人惦記,根本無法取經。
一、佛祖硬性規定
如來佛祖在交給觀音菩薩袈裟的時候,就明確的說了「若肯堅心來此」才能穿,是要求取經人必須堅定取經的決心,不能投機取巧走近路,必須歷經磨難,方才可以。接下來觀音也遵守佛祖的要求,把命令傳達給唐僧,而且還安排了「四聖試禪心」來考驗唐僧。
二、觀音的明示
觀音明確傳遞如來佛祖的命令,告訴唐僧:「閑時折迭,遇聖才穿」,這就表明了這件袈裟雖然神奇,但是平時你要藏起來,放到行李之中收著,到了重要的場合,遇到重要的事情,才能拿出來穿,以示莊重。
三、財不外露
錦襕袈裟可是佛祖賞賜的寶物,平時要是穿著這個華麗貴重的袈裟,會被多少人眼饞?在觀音禪院里,不小心拿出來與金池長老比試,就直接惹出來了大麻煩,出家人尚且把持不住,一般人如何能夠抗拒如此巨寶的誘惑?本著低調的原則,出門在外,財不外露是最基本的。
唐僧是金蟬子轉世,吃一塊肉可以長生不老的消息都走露了,已經惹了足夠多的麻煩,再穿上扎眼的錦襕袈裟,這一路上可就不止九九八十一難了,根本就是寸步難行。
因此,可以消災避難的寶物,另一個角度講也是招惹災難的禍害,平時必須把它放入行李之中,好好隱藏。
4、西遊記如來讓觀世音菩薩贈送西天取經的唐僧的三件寶物是是什麼?
三件寶物乃:錦襕袈裟:九環錫杖、緊箍咒。《西遊記》第十二回:「……你道他是何寶貝,有一件錦襕異寶袈裟,九環錫杖,還有那金緊禁三個箍兒,密密藏收,以俟後用,只將那袈裟﹑錫杖出賣。」同是第十二回:「……(唐王)隨即宣上寶殿道:『御弟,今日是出行吉日,這是通關文牒。朕又有一個紫金缽盂,送你途中化齋而用。』」《西遊記》第十四回,觀音菩薩化身老母,將緊箍咒傳授於唐僧,如此才是三件寶貝!南無阿彌陀佛!
5、西遊記觀音送給唐僧什麼東西?
觀音送給唐僧的東西分別是:錦襕袈裟,九環錫杖,金、緊、禁三個箍
1、九環錫杖,《西遊記》中的寶物。如來佛祖命觀音菩薩去東土尋找取經人,臨行時交給觀音五件寶貝,分別是:錦襕袈裟,九環錫杖,金、緊、禁三個箍,佛祖吩咐金、緊、禁三個箍用來降伏神通廣大的妖魔,袈裟與錫杖則送與取經人使用;這錫杖,上有九環,持在手中,不遭毒害。
2、錦襕袈裟,《西遊記》中的袈裟,這錦襕袈裟,上嵌七寶,水火不侵,可以防身趨祟。
3、緊箍咒,小說《西遊記》中唐僧用來制服孫悟空的咒語,能使孫悟空頭上的緊箍收縮,頭痛欲裂。後用來比喻束縛人的東西。
(5)觀世音送給唐僧袈裟的話擴展資料
唐僧為如來佛祖第二弟子金蟬子投胎。他是遺腹子,由於父母凄慘、離奇的經歷,自幼在寺廟中出家、長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終遷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戶、修行。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在寺廟僧人中脫穎而出。最終被唐太宗選定,與其結拜並前往西天取經。
九環錫杖的作用:
1、為驅逐野獸害蟲用。
2、為年老人用。
3、為保衛自己。此杖頭部用錫,中部用木,下部用牙或角製成。僧人持杖往外雲游時叫做『飛錫』,住下某處叫做『留錫』或『掛錫』,外出布教時叫做『巡錫』。佛教舉行宗教儀式時,有時也用短錫杖,一面揮動此杖,一面口唱梵唄。
6、觀音為了能讓唐僧管住孫悟空,送給了唐僧什麼東西?
西天取經,九死一生、磨難重重,成功與否關鍵要看取經人。因此,利益攸關的各方無不下足本錢。
首先是如來佛祖。作為取經行動的總策劃,不僅拿出一個成佛的指標,而且還送出兩件寶物:錦鑭袈裟和九環錫杖。
其次是唐王李世民。作為取經成功後的既得利益者,先是與唐僧義結金蘭,然後賜予大唐國姓並指名「三藏」,再是奉上人間至寶紫金缽盂,可說是既有名,又有義,更有利。
上面這些東西雖然好,但對於西天路上的唐僧來說很可能成為負擔。之前我們說過,錦鑭袈裟名義上能驅魔避害,但實際只會招人眼紅,引來殺身之禍,所以唐僧平時並不穿戴。九環錫杖說是也能降妖除魔,但好像只是一個累手的擺設外並未見有何功效。「御弟」和「唐三藏」這兩個稱號也談不上有多好,倒是樹大招風讓妖魔四處打聽其下落。紫金缽盂就更別提了,除了能拿去化緣,再就是當作財物換回經書。
唐僧師徒是趕路的苦行僧,一切財寶都是禍害,所以他們幫助了別人都是分毫不取;那些所謂「正果金身」也只是任務完成之後的獎賞,除了強化取經信心外,對於解決路上的困難和問題沒有半點貢獻。
相比於如來佛祖和李世民,觀音菩薩這個西天取經總導演就細心的多,也務實的多。她送給唐僧的寶物,老和尚不僅非常受用,而且一路伴隨,寸步都不能離開。這就是白龍馬和它身上的一套鞍轡。
當年如來交給觀音三個緊箍咒,是要她為唐僧尋覓三個徒弟,這裡面並沒有小白龍的指標。菩薩確實是有心人,知道那唐僧肉身凡胎,莫說是沿途遭遇妖魔襲擾,就是能平平安安地走過十萬八千里都困難,所以要優先考慮出行問題。這時剛好遇到了受難的小白龍,菩薩不辭辛苦專程面見玉帝將其救下,從而為唐僧准備了坐騎。
唐僧在鷹愁澗遇阻,觀音親來收服小白龍。孫悟空埋怨被戴上緊箍咒,便對菩薩嗆聲道:「你怎麼又把那有罪的孽龍,送在此處成精,教他吃了我師父的馬匹?此又是縱放歹人為惡,太不善也!」觀音振振有詞:「那條龍,是我親奏玉帝,討他在此,專為求經人做個腳力。你那東土來的凡馬,怎歷的這萬水千山?怎到得靈山佛地?須是這個龍馬,方才去的。」菩薩此話十分有理,刁鑽的猴頭也無言以對。
小白龍雖化身龍馬卻沒有配套的鞍蹬轡頭,唐僧起初只能騎在光溜溜的馬背上,十分不便。正所謂「好馬配好鞍」,細心的觀音又令落伽山山神土地變身老翁,代其送上一套上等鞍轡。自此唐僧的屁股享了福,隊伍行進速度也明顯加快,他動不動還會「放開龍馬,徑奔而去。」在枯燥的取經路上,騎馬成為唐僧少有的樂趣之一。這可要全拜觀音菩薩所賜呀。
7、觀音菩薩變贈袈裟給唐三藏
觀音菩薩送唐僧的袈裟叫:錦襕袈裟。
如來佛祖命觀音菩薩去東土尋找取經人,臨行時交給觀音五件寶貝,分別是:錦襕袈裟,九環錫杖,金、緊、禁三個箍,佛祖吩咐金、緊、禁三個箍用來降伏神通廣大的妖魔,袈裟與錫杖則送與取經人使用;
這錦襕袈裟,上嵌七寶,水火不侵,可以防身趨祟。
錦襕袈裟又稱為「佛衣」,典故應該是出自五祖傳六祖「衣缽」的故事,「佛衣」有二解,一解是,「衣」乃外在的形式,「佛衣」也者,經文詞句也;
二解是,「衣」者,「依」也,「佛衣」者,「依佛」也!皈依於佛也!「九環禪杖」又是什麼呢?禪杖為可「持」之物,「九環」則是「九轉還丹」(丹經學說)之簡稱(只能是九環,不能是三環四環)。「佛衣禪杖」,代表的是「信解受持」,依於佛為信解,行不倦為受持。
(來自網路)
8、觀音菩薩送的袈裟唐僧為何不穿,背後藏有什麼玄機?
《西遊記》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不僅是必讀的書,而且當它被拍成電視劇之後更是家喻戶曉,幾乎人人都看過。那麼在這部劇中其實有很多細節還是耐人尋味的,就比如當初觀音菩薩在唐僧西天取經之前送了唐僧一件袈裟,可是唐僧為什麼卻不穿?這背後有什麼玄機嗎?
第一,袈裟是佛界的寶貝。
當時的這件袈裟是如來派觀音前去送給唐僧的,可是佛界的一件寶貝。而且這件袈裟在原著中也有詳細的描寫,可是用神女機成,上面還有如意珠、定風珠等。所以唐僧之所以在前往西天取經的路上不穿這件袈裟,主要是為了表示對佛祖的敬重之意。
第二,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這件袈裟的來歷不凡,而且放在外面一眼就可以看出。那麼在西天取經的路上,一路上有著無盡的苦難在等待著他,而且會遇見各種各樣的人,人性的貪婪是無法滿足的。如果他把這件袈裟穿在身上,無疑就會給自己招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第三,觀音的囑托。
而且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觀音也考慮到了諸方面的原因,對唐僧有囑托,說「這袈裟,閑時折迭,遇聖才穿」。那麼作為出家之人,唐僧既然答應了觀音的囑托,自然不會毀了自己說過的話。畢竟出家之人從不打誑語,而且唐僧對觀音是十分敬重的。
9、觀世音菩薩變成_,將錫杖袈裟賜予玄奘;玄奘願去西天,太宗封其為「_」,賜號為「_」。
1、第十二回梗概
觀音菩薩變成疥癩游僧,將錫杖袈裟獻給太宗。太宗將其賜予玄奘。觀音上台對玄奘言大乘佛法的妙處,玄奘願去西天,太宗封其為「御弟聖僧」,賜號為「三藏」。三藏唐僧出關而去。
2、《西遊記》簡介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創作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的長篇神魔小說。主要描寫了唐朝太宗貞觀年間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四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歷經磨難(連同唐僧出生到取經前的磨難共九九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大唐西域記》和《大唐慈恩寺法師傳》對此事有詳細記載)。取材於《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民間傳說。
3、作者簡介
吳承恩(1500~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祖籍安徽省桐城縣高甸(今樅陽縣雨壇鄉高甸),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
10、如來托觀音轉交給唐僧的袈裟,為何唐僧從不敢穿在身上?
如來托觀音菩薩交給唐僧的袈裟之所以唐僧不敢穿。是因為一開始的時候,菩薩就已經告訴過唐僧,這件袈裟不能隨便穿,否則會帶來劫難,只有在遇聖的時候才可以穿。
在《西遊記》原著中,如來佛祖讓觀音菩薩送給唐僧兩件法寶,一個是袈裟,一個是錫杖,但是如來佛祖還說了這樣一句話“穿我的袈裟,免墮輪回。持我的錫杖,不遭毒害”,唐僧有這么厲害的袈裟,但是一路上也沒見他穿幾回,這是為什麼呢。
一,如來送的袈裟必須遇聖才可以穿。
觀音在送袈裟的時候就說過,這件袈裟平時疊放,只有在遇聖的時候才可以穿著,而且必須是有緣之人才能穿,要是無緣之人強行穿它,沒有好處。唐僧取經,這一路走來,遇到的都是一些妖魔鬼怪,邪惡之徒,所以他不能穿如來送的袈裟,雖然他也見過一些神仙,但這些神仙大部分都是微服私訪,所以唐僧也不能穿袈裟。
二,袈裟不是誰想穿就可以穿的。
前面觀音菩薩在送袈裟的時候就說過了,袈裟只能有緣者穿,無緣的人穿了它,是要倒霉的。事實也確實是如此,唐僧在取經的途中,包袱幾次被搶,甚至還有人覬覦他的袈裟,偷走了袈裟,這個人就是金池長老,他是一個袈裟收藏者,而且他還心思不正,他偷穿袈裟以後,果不其然,一命嗚呼了。
三,袈裟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有七佛隨身。
現在我們知道,穿這件袈裟,可以免墮輪回,換句話說也就是擁有了不死之身,這袈裟為什麼這么厲害呀,那是因為它有七佛隨身,具體哪七佛咱就不說了,反正都是非常厲害的佛,有它們隨身,那就是有保護神了。正是因為這件袈裟這么厲害,所以只要唐僧穿上它,三界都會知曉,所以唐僧根本不敢隨意穿,畢竟如果穿了它,引起的轟動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