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禮物推薦 » 字畫送給李世民

字畫送給李世民

發布時間: 2022-11-14 10:49:43

1、《老郭有新番》 中揭秘帝王身份證,還有哪些奇怪的帝王私人物品?

新評書節目:

《老郭有新番》是郭德綱在優酷開的一檔新的評書節目,可以說有郭德綱在的地方,觀眾群還是非常多的。

而且郭德綱說的評書也的確是非常的好,並且他淵博的知識也是能夠帶給我們一些不同,所以還是非常期待他的評書的。

並且我現在也真的是養成了聽郭德綱的聲音睡覺的習慣,就這樣的每一次聽郭德綱的聲音也才能夠入眠,也真的是一種非常幸福的事情。

的確聽郭德綱的聲音也真的是挺幸福的,可以得到一些知識,也可以得到一些趣味,更加可以就此進入入睡的夢鄉,想來也真的是非常不錯的一種存在。

玉璽傳奇:

在這檔評書節目之中,郭德綱講訴的是長篇大書三國,而最新的一期郭德綱是講訴了帝王的象徵,玉璽的傳奇故事。

它怎樣丟失,又怎樣到了別人的手中,最終又去到了哪裡?

那麼在三國之中,大家都知道就是被孫堅給意外的撿起來了。

那麼玉璽的確是帝王的一種身份象徵,這種象徵也代表著權利,也代表著天子之位的一個傳承。

我還記得這樣一個故事,就是溥儀出宮的時候,將這個玉璽縫在自己的衣服里,十幾年都跟隨著自己。

由此可以看到玉璽對帝王的重要性。

那麼還有哪些帝王奇怪的私人物品呢?

那麼虎符應該也算是其中的一個,畢竟它也是代表著權利的象徵。

意味著可以調動軍隊,一塊在自己的手中,一塊在大將的手中,兩塊合而為一,那麼這一支大軍就可以調遣,可以說是權利巨大。

而歷代帝王喜歡文玩字畫的也不在少處,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非常喜歡字畫,相傳王羲之的真跡蘭亭集序就是陪葬給了李世民。

而乾隆更是有這種癖好,隨身也是帶著幾枚印章,看到喜歡的字畫就蓋一下,被人們成為是彈幕皇帝。

2、大臣爬到龍椅上,搶走李世民的字畫,群臣立即跪下,後面怎麼樣了?

大臣爬上龍椅上,搶走李世民的字畫,這也為李世民在後來殺了他埋下了伏筆。說起這位大臣劉洎 ,他可謂是做事,說話都比常人較為誇張。由於當時李世民較為喜歡書法,當他寫出一副給大臣們看的時候,本來其他的大臣都是站在旁邊稱贊,但是他不一樣,他直接踩在李世民的龍椅上搶過了這幅字,就這樣當場所有的人都為之震撼,於是都趕緊下跪,並說要將他殺死。不然難以立信。

雖然貴為太子的他,很是大度的將此事過去了,但是也在李世民這里留下了禍根。由於他的膽子大,敢於直接進諫,不會在乎他人的眼色,雖然這是一項優點,但卻也是毀滅他的缺點。本來皇帝李世民想看一看史官所記錄皇帝每天的所作所為,本來沒什麼,不讓看就不讓看。於是李世民好奇的問了史官一下。是否自己做錯了事也都得記下,這時,劉洎 插嘴說道,就算史官不計,天下人也會記。

要是平常記錄自己的功名的話,你說這話當然愛聽,但要是這種情況下,那隻能說是,太不知道自己的處境了。不僅如此他還經常上書說一些大臣們的壞話,這下可把其他人都給得罪了。而且在李世民要他好好輔佐太子,而他卻以命保證,搞得李世民覺得太小題大做了。

有一年皇帝病重,本來醫生說的是皇帝身體越來越不好,別人問起來劉洎 ,他也是這么答的,到了其他人嘴裡,就變成了皇帝身體很好,不會有什麼事的。結果當李世民好了的時候,以為劉洎 在咒自己,而且有二心,於是便下旨殺死他。雖然他是被冤枉的,但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

3、李世民百字銘書畫家庭能掛嗎?

是可以的,喜歡簡潔風格的人,可以掛些寓意好的四字書法,如觀山寫的室雅蘭香書法、惠風和暢書法、海納百川書法、厚德載物書法。喜歡詩詞的可以掛陋室銘、沁園春雪等經典詩詞。

4、李世民的字畫值多少錢!

真品幾十萬

5、很多人都知道唐太宗有字畫收藏癖,真的是這樣嗎?

是的,狂熱的喜愛字畫收藏,而且他還喜歡史學和文學,我們都知道最喜歡蘭亭序是吧,然後用了一些惡劣的手段是吧,就是讓自己底下一個人交易,跑去坑蒙拐騙人家,這個智永和尚實際上就是這個是吧,王羲之的後人是吧,就是先用朋友的友情打動他,然後聊天,慢慢的話題集中在書法愛好上,讓對方誤以為這是一個書法方面的鐵粉。

拿出幾幅寫得不怎麼樣的王羲之的真跡說什麼?是吧,我這個您看怎麼樣。其實智勇和尚一看,,還行,不過你這個差點兒不吭氣兒走了,第二天又討論書法是吧?你看我這還有一幅,您覺得寫得怎麼樣?還行吧,這人,就是出家人也經不起這么逗弄,到最後了,這一看,拉倒吧,你這都拿著垃圾對不對,我那兒有一幅。讓你看看你和誰有什麼東西,我都給你看了三回了,你拿拿拿,這人就怕雞媽這下這有哪經得起這個拿,當時就拿聽著,來來,坐電梯上去了,房樑上打開機關,耳聾中就地的哐一聲就拿出來了,掉落一幅世界名畫,拿出來一展示,可拉倒吧,假的都不用看。

你知道我跟王羲之什麼關系嗎?不知道,我是他孫子的孫子的孫子,我們這是有血緣關系的,你知道嗎?用血來見證。肖一看,喲,永遠不是泰山,這才,表示尊重,趕緊藏起來,收起來了,順捎了看見,,雜糧第五根旁邊有一個暗鎖,是吧,還裝了一個監控器,都記下來了沒?源於第二天找了一個借口。但是沒再把內框走了。愛一個物件可以愛到這種不擇手段的程度,但是好在唐太宗愛的是文化,咱們這么說吧,雖然後來這個東西讓唐太宗給陪葬。但是我總覺得放在志勇手裡,可能遺失的會更嚴重。

之所以我們現在還能看到這個蘭亭序的摹本,那還要歸功於唐太宗把內玩意兒偷了來,不是騙了來,誆了來之後,很快就展開了文物的這個復制的工作,那塊兒真是沒有復印機,我估計,這唐太宗要有復印機,非瘋了不可,知道不定把這些復印多少份,肯定給他復印的毫無價值,連原作都已經失去任何文物假表了,態可能落實,什麼神龍本等等,對不對?所以從這兒來看,唐太宗拿回去之後,他也考慮到這個問題,就是這個徵信是吧,所以,沒有聽主動,不用我點贊,對,但是唐太宗是這樣,他前面一半是騙子,後邊兒一半他承擔了文物的一個看護的使者,對不對,他見了內褲是吧,然後號召書法好的大臣們紛紛的復制這件文物。

臨死的時候實在不放心大家,覺得這幫傢伙一個個的鬼頭鬼腦的,算了,由我親自把它看起來,需要的時候,等到科學技術發達了,你們再把它取走。說句實在話,這也是本著文物保護的一個安全的原則,是不是最安全不過,畢竟那兒,畢竟那兒空氣稀薄,對,所以我這么想的。唐太宗確實想到這個地方,我又感動,把所有東西都帶到墳里,到最後我終於開始拔高了。

6、歷史上唐太宗是否曾點名將《蘭亭序》做自己的陪葬品?

是,唐太宗的確明確的提出要把蘭亭集序做自己的陪葬品,李世民是一個好名書字畫的人,在位期間就收藏了很多名家大作以供自己欣賞,而他自己也是個書法大家,在書法一道上有很高的造詣,而蘭亭集序做為天下第一行書,自然深受李世民的喜愛。

李世民在位期間為了得到蘭亭集序就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得到之後每日都要去觀摩欣賞,在他臨死前專門叮囑李治一定要將蘭亭序隨自己陪葬。唐太宗死後世間再也無人能一睹第一行書的風采,迄今為止世上流傳的都是臨摹,不過就算是臨摹版,那也是絕品。

蘭亭集序是書聖王羲之所作,當時王羲之在會稽山上邀請諸多文人聚會,流水曲殤好不熱鬧,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王羲之受邀趁著酒興寫下了寫一篇大作,王羲之在酒醒之後都還說道此乃我巔峰之作也,此生難及,的確在身心徹底放鬆的情況下揮毫成文,落筆生花,在筆力和情感上都到達了一個頂峰。

李世民一生文治武功都是歷代帝王的楷模,論文學修養無人能出他左右,乾隆文化素質也挺高的,一生寫了一萬多首詩,只不過他是屬於附庸風雅的,被後人稱為垃圾詩王。

不過李世民此舉實在是暴殄天物,為滿足自己的私慾將華夏的文明財產帶走,埋葬在地宮之中不見天日,實在是自私至極。到了今天一方面由於國家禁止主動發掘皇陵,另外在文物保護技術的落後不能很好的保存文物,所以一直未能開啟昭陵,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讓真品重現人間。

7、唐太宗為得到《蘭亭集序》不擇手段,那真跡是否在他的陵墓里?

如果蘭亭集序隨葬,真跡恐怕早已不在太宗墓地了!原因如下:

1、明史有載,召陵被搶唐太宗身歿,入昭陵。傳說其陵內有著名的蘭亭集序,這更是讓國人無限幻想,成為中國書法鑒賞的一大遺憾。歷史真實的記載,昭陵的被有組織地大規模洗劫過,而且破壞性極大,而這次洗劫始作俑者,正是五代軍閥李彥韜。昭陵,在這群兵匪面前,就像群狼盯上的“大肥肉“。荒蕪的昭陵,被軍隊迅速清空。他們盆滿缽滿之後,昭陵墓室滿地狼藉。而作為隨葬的薄薄書頁《蘭亭集序》,恐怕也被大頭兵們,撕取了裱糊的絲綢,咒罵著丟在地。任其面對空氣的腐蝕了

2、歷來皇陵,幾乎盜空大兵們喜悅著滿載而歸後,亂世中,窮困的百姓就緊隨而至。撿漏在所難免,他們以及恨不得用水刮一遍地板,以此再求幾個銅板,多撬幾塊磚。所以昭陵對於亂世,不過是無主的保險櫃。在社會無序的狀態下,就像其後歷代皇陵要面對情況一樣。還會被“摸金校尉”時常光顧。直至昭陵六駿都被敲毀挖走。所以蘭亭集序,要想重見天日很難了

3、太宗枕骨,幾易其主

為了財富和利益,昭陵,並因為是賢君陵墓,而不被洗劫。史載輝煌一生的李世民,最終也沒有逃脫,枯骨遍地的命運。他的枕骨,就被人用以各種用途,幾經易主。 所以,封建社會“標本”明君的遺骸,在亂世都得不到體面的對待,更別提蘭亭真跡,會有糊塗人不能認出其價值了。最終、明文記載太宗枕骨,被宋相趙普,隆重復葬昭陵。但是蘭亭真跡、卻沒有隻言片語的記載,出現在這場面子十足葬禮中

8、我是做生意的,准備給領導送點書法字畫,想要一些名人的詩詞,謝謝!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珍惜現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勵志(不是宋詞,但這個很又名很好用)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明日歌》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劉勰)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王勃)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蘇軾《浣溪沙》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1.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戰國.楚.屈原<<涉江>>
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戰國.屈原.<<離騷>>
3.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戰國.屈原<<漁夫>>
4.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5.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魏.曹操<<龜雖壽>>
6.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辭>>
7.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
8.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南朝.宋.鮑照<<代白頭吟>>
9.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唐.李世民<<賜蕭禹>>
10.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贈韋侍御黃活裳二首>>
11.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正氣歌>>
12.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絕句>>(<<烏江>>
13.長安何處在,只在馬蹄下------唐.岑參<<憶長安曲二章寄龐催>>
1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唐.劉禹錫<<酬樂天詠志見示>>
15.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難>>
16.少年心事當拂雲------唐.李賀<<致酒行>>
17.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18.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唐.李白<<行路難>>
1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唐.李白<<將進酒>>
20.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 夢游天姥吟留別>>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唐.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
22.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唐.劉禹錫<<浪淘沙>>
23.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不妨有卧龍------唐.竇庠<<醉中贈符載>>
24.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鄭思肖<<畫菊>>
25.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張孝祥<<論治體札子.甲申二月九日>>
26.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27.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明.於謙<<石灰吟>>
28.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元.王冕<<墨梅>>
29.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清.鄭燮<<竹石>>
30.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31.濁酒難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清.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9、失蹤千年的國寶《蘭亭序》,究竟在哪?

很多喜歡練字的人應該都挺喜歡王羲之的,因為他的《蘭亭序》被大家稱為是天下第一的行書。就連皇帝李世民也特別喜歡他寫的字。但是到現在為止,好像還沒有人找到真正的王羲之親筆寫的《蘭亭序》在哪裡。雖然沒有找到在哪裡,但是網上依舊有很多人猜想它可能存在的地方。

第一個就是可能在李世民的墓穴裡面。大家都知道李世民非常的喜歡王羲之,很多時候自己也會模仿王羲之的字來寫,可以想一想,這么喜歡王羲之的李世民怎麼可能不想很多的辦法去讓手下的人去收集王羲之的作品呢。而且就算是他不主動提出來,手下的人也有很大的概率是會主動去找這個來討好他的。所以我覺得這個說法的真實性還是很大的。


但是還有另外一些人會覺得不應在李世民那裡,很可能是在武則天的墓穴裡面。原因就是武則天其實要比李世民高一階級的,而且武則天之前能做皇帝的話,說明這個女人特別的不簡單。有很深的心機還有手段,很可能李世民當時會把自己喜歡的王羲之的作品送給武則天,然後武則天在自己死後就把它放入自己的墓穴裡面了。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法,但是在最後的結果出來以前大家都不知道。希望最後有一天,我們可以真正找打它,因為這個對於我們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說這是我們的國寶了。

10、王羲之蘭亭序真跡何在?

唐太宗死後,侍臣們遵照他的遺詔將《蘭亭集序》真跡作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當時名士孫綽、謝安和釋支遁等四十一人,為禊事活動,在蘭亭宴集。與會的人士都有詩作,事後把這些詩篇匯編成集,《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所寫的序言。序,文體名,是對書籍和文章舉其綱要、論其大旨的一種文字,相當於引言。
《蘭亭集序》是世人公認的瑰寶,始終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傳到他的七世孫智遠,智永少年時即出家在紹興永欣寺為僧,臨習王羲之真跡達三十餘年。智永臨終前,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辯才。辯才擅長書畫,對《蘭亭集序》極其珍愛,將其密藏在閣房樑上,從不示人。後被唐太宗派去的監察史蕭翼騙走。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後,如獲至寶。並命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書家臨寫。以馮承素為首的弘文館拓書人,也奉命將原跡雙鉤填廓摹成數副本,分賜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後,侍臣們遵照他的遺詔將《蘭亭集序》真跡作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