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贈送的文言文初中
1、接受遺贈的表示最早時間應從何時起算
遺贈是公民以遺囑的方式將個人合法財產的一部分或全部贈送給國家、集體組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其他公民,並於遺囑人死亡時發生執行效力的單方法律行為。接受遺贈是有時間限制的,受遺贈人必須人在知道受遺贈後六十日內,做出接受遺贈的表示,否則視為放棄接受遺贈。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四條第二款,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後六十日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
2、遺在文言文中有哪些翻譯
遺 wèi 〔動〕 (1) 給予;饋贈 [make a present;offer as a gift] 相遺以水。——《韓非子·五蠹》 欲厚遺之。——《史記·魏公子列傳》 置幣遺單於。——《漢書·李廣蘇建傳》 裘葛之遺。——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2) 又如:遺賊(給予戕害;遭害);遺賂(贈送財物);遺勞(饋贈;犒勞);遺酌(濟助);遺送(贈送);遺金(贈送金錢) (3) 送交;交付 [turn over;hand over;pay] 遺趙王書。——《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遺魏王及公子書。——《史記·魏公子列傳》 遺權書曰。——《資治通鑒》 以書遺操。 (4) 又如:遺書(投書;寄信);遺使(遣使);遺秉(發放糧食);遺大(賦予重大任務) (5) 輸送 [carry] 強國之民,父遺其子,兄遺其弟,妻遺其夫,皆曰:「不得,無返!」——《商召書》 (6) 加給 [add]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遺我。——《詩·邶風》 (7) 另見yí 基本詞義 -------------------------------------------------------------------------------- 遺 遺 yí 〔動〕 (1) (形聲。從辵(chuò),貴聲。本義:遺失) (2) 同本義 [lose] 遺,亡也。——《說文》 遺,離也。——《釋言》 不遐遺。——《易·泰》 君惟不遺德刑。——《左偉·成公十六年》。注:「失也。」 得人遺契者。——《列子·說符》。注:「棄也。」 郢人有遺燕相過書者——郢書燕悅 亡矢遺鏃。——漢·賈誼《過秦論》 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後漢書·列女傳》 小學而大遺。——唐·韓愈《師說》 行若遺。——唐·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3) 又如:遺簪墜屢(失落的簪和鞋。比喻舊有的東西);遺佚(散失亡佚);遺逸(指散失之物);遺寶(遺落的寶物);遺簡(失散的書籍) (4) 遺漏,因疏忽而漏掉 [omit;leave out]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 (5) 又如:遺珠棄璧(喻遺棄俊才);遺才(有才能而未被發現或重用的人);遺賢(受埋沒而不為世所知的賢人) (6) 遺棄;舍棄 [abandon] 故舊不遺。——《論語·泰伯》 必遺乎今。——唐·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7) 又如:遺世(拋棄世事,避世);遺榮(放棄榮華富貴,辭官歸隱) (8) 不自主地排泄 [involuntary discharge of urine,etc.] 朔嘗醉入殿中,小遺殿上。——《漢書》 (9) 又如:遺溺(遺尿。不自由的排尿);遺精;遺溲(小便失禁) (10) 殘存。留下 [hand down;leave behind at one's death] 地有遺利,民有餘力。——漢·晁錯《論貴粟疏》 (11) 又如:遺孽(殘留下來的壞人);遺噍(殘存未死的人);遺黎(亡國或改朝換代後不事新朝的人民) (12) 缺失 [lack;be short of]。如:遺火(失火);遺計(失計,失策);遺策(失策,失算)遺逸(缺失);遺算(失算,失策);遺籌(失策,失算);遺兆(失算);遺帙(殘缺的書套);遺計(失策);遺紊(失誤而紊亂) (13) 遺忘 [forget] 三日遺忘。——《漢書·刑法志》。注:「忽忘也。」 審毫釐之小計,遺天下之大數。——《史記》 (14) 又如:遺失(遺忘;忘記);遺倦(忘記疲倦) (15) 遺留 [leave over;hand down] 因遺策。——漢·賈誼《過秦論》 訪其遺蹤。——宋· 蘇軾《石鍾山記》 忠烈遺骸。——清·全祖望《梅花嶺記》 (16) 又如:遺安(指隱居田園,淡泊自守,不以官祿遺留子孫,而遺之以德行);遺下(留下);遺譏(讓後人譏笑) (17) 專指死人留下的 [left by the deceased]。如:遺光(遺留的德澤);遺表(大臣臨死前寫給皇帝的奏章);遺芳(死後留傳的美好名聲) (18) 離開,脫離 [leave]。如:遺體(身體為父母所生,故稱自己身體為父母的「遺體」);遺世(脫超塵世;避世隱居) (19) 墮,落下;下垂 [fall] 目眇眇而遺泣。——《楚辭》 (20) 又如:遺英(落花);遺粒(遺落的穀粒);遺墜(掉落) (21) 廢止 [abolish;annul]。如:遺寺(廢舊的佛寺);遺塊(廢棄的土塊);遺壤(荒廢的土地) 詞性變化 -------------------------------------------------------------------------------- 遺 遺 yí 〔名〕 (1) 遺失之物 [lost articles] 高祖取楚如拾遺。——《漢書》 道不拾遺。——《史記·商君列傳》 (2) 姓 (3) 另見wèi 常用片語 -------------------------------------------------------------------------------- 遺案 yí』àn [cases left over by]∶遺留下來需要處理的案件 遺產 yíchǎn [legacy;inheritance;heritage] 先人所遺留下來的財富 遺臭萬載 yíchòu-wànzǎi [bad name for thousands of years;remainforever infamous] 死後臭名一直流傳,永遠受人唾罵。亦作「遺臭萬年」 遺傳 yíchuán (1) [heredity]∶通過細胞染色體由祖先向後代傳遞的品質 遺傳學 (2) [inheritance]∶先人所流傳下來的 遺傳學 yíchuánxué [heredity;genetics] 研究生物體遺傳和變異規律的科學 遺存 yícún (1) [leave over] 遺留下來 這些石刻遺存至今已有千年 (2) [historical remains]∶也指古代遺留下來的東西 遺毒 yídú (1) [congenital syphilis]∶病名。又名胎毒 (2) [pernicious influence;evil legacy;harmful tradition]∶過去留下來的有害的思想、風氣等 遺范 yífàn [good example set up by our predecessors] 前人樹立並留傳下來的規范 遺范尚存 遺風 yífēng [custom handed down from the past] 余風,餘音。指過去時代遺留下來的文化特點或某個時代留傳下來的風氣 其有陶唐氏之遺風乎?——《史記·吳太伯世家》 揚鄭衛之浩樂,結激楚之遺風。——《淮南子·原道訓》 遺腹 yífù [posthumous] 父親死後出生的 遺稿 yígǎo [posthumous manuscript] 死者生前沒有發表的文稿 遺孤 yígū [orphan] 父母雙亡的兒童 遺骨 yígǔ [remains of the dead] 人死後的屍骨 烈士遺骨 遺骸 yíhái [remains of the dead] 曾是有生命的軀體的化石骸骨(如人的屍體);遺體 烈士遺骸 遺憾 yíhàn [regret;sorrow over;be sorry;deplore] 遺恨;由無法控制的或無力補救的情況所引起的後悔 對過去行為的深切遺憾 遺恨 yíhèn [eternal regret] 未盡的心願,未完成的理想,遺憾 吾遺恨也。——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遺患 yíhuàn [calamity] 留下禍患 養虎遺患 遺禍 yíhuò [calamity] 留下禍患 遺跡 yíjì [historical remains;vestige;trace] 前人留下的痕跡 瞻顧遺跡。——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遺教 yíjiào [theory,work and view left over by the dead] 前人所留下來的訓誡;臨終時的教誨,也泛指死者遺留下來的學說、主張、著作等 遺精 yíjīng [nocturnal emission] 睡眠中的一種不隨意的排精,常伴有性愛色情的夢 遺老 yílǎo (1) [old fogy;survival;veteran]∶指改朝換代後仍忠於前一朝代的老年人 (2) [old people who have witnessed big social changes]∶指經歷世變的老人 遺老遺少 yílǎo-yíshào [survivals of bygone ages old and young remains of the old society] 泛指留戀過去、思想陳舊的人,有貶義 遺留 yíliú [leave over;hand down] [以前的事物或現象] 繼續存在 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 遺漏 yílòu [omit;leave out] 因疏忽而漏掉 遺民 yímín (1) [adherents of a former dynasty]∶指改朝換代後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2) [survivors of a great upheaval]∶泛指大動亂後遺留下來的人民 遺墨 yímò [caligraphy painting,etc.,left behind by deceased] 死者留下來的親筆書札、文稿、字畫等 遺男 yínán [posthumous boy] 遺孤、孤兒(父親死後才出生的男孩) 京城氏的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列子·湯問》 遺尿 yíniào [bed-wetting;enuresis] 指睡眠中小便遺出,多見於小兒,俗稱「尿床」 遺棄 yíqì [abandon;forsake;cast off] 不顧情感、忠誠或義務的約束而拋棄;拋棄應贍養或撫養的親屬 遺缺 yíquē [vacancy] 因原任人員死亡或去職而空下的官職、職位 遺容 yíróng (1) [remains]∶人死後的相貌 (2) [portrait of the deceased;body lies in state]∶死者的遺像 遺少 yíshào [young dieherd] 指改朝換代後仍然對前一代效忠的年輕人 遺失 yíshī [lose] 由於疏忽而失掉 [東西] 他的借書證遺失了 遺世 yíshì [cast aside worldly cares]遺棄人世之事。常說明人的離世隱居,修仙學道,有時也用作死亡的婉辭 非夫遺世玩道絕粒,茹之者烏能輕舉而宅之?——孫綽《游天台山賦》 遺世獨立 yíshì-dúlì [cast aside worldly cares and live independently] 指超自然獨自生活於現實社會之外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蘇軾《前赤壁賦》 遺事 yíshì [incidents of past ages] 前輩或前人留下來的事業 於其遺事。——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遺書 yíshū (1) [posthumous work of an author]∶前人留下而由後人制印的著作(多用做書名) (2) [ letter or note left by one immediately before death]∶死者臨死前留下的書信 生前沒有留下遺書 遺俗 yísú (1) [traditional customs]∶流傳下來的風俗 (2) [be abandoned by customs]∶為世俗所擯棄 有遺俗之累 遺孀 yíshuāng [widow] 丈夫死後留下的妻子 瓊斯的遺孀 遺體 yítǐ (1) [remains of the dead]∶死者的屍體 向遺體告別 (2) [body]∶指自己的身體,古人認為自身為父母的遺體 遺忘 yíwàng [miss;forget] 忘記,忘卻 遺聞 yíwén [hearsay left over] 前人或古代遺留下來的傳聞 遺物 yíwù [things left behind by the deceased] 古代或死者留下來的東西 遺像 yíxiàng [portrait of the deceased] 死者生前的照片或畫像 遺訓 yíxùn [behest of the deceased] 前人留下或死者生前所說的有教育意義的話 遺言 yíyán (1) [words of the deceased]∶死者生前留下來的話;遺囑 忠烈遺言。——清·全祖望《梅花嶺記》 (2) [teachings of men of virtue]∶指前賢的遺訓 遺願 yíyuàn [unfulfilled wish of the deceased;last wish] 死者生前沒有實現的願望 這是周總理的遺願 遺贈 yízèng [bequeath] 立下遺囑將財產的一部或全部贈給別人 遺詔 yízhào [imperial edict left by the emperor before his death] 皇帝臨終時頒發的詔書 先帝遺詔。——諸葛亮《出師表》 遺址 yízhǐ [ruins;relics] 古人遺留下來的城堡、村落或寺廟等建築基地 古城遺址 遺志 yízhì [unfulfilled wish] 死者生前未能實現的志願 先烈遺志。——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遺囑 yízhǔ [last words;testament;will] 一個人說明他死後如何處理其動產和不動產的書面文件 遺蹤 yízōng [old address] 舊址,陳跡,這里指所在地 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宋· 蘇軾《石鍾山記》
3、文言文翻譯在線
漂母:漂洗著東西的老婦。
韓信貧賤時曾有漂母憐憫他飢餓而給他飯吃。後來韓信為楚王,重報漂母。
韓才:像韓信那樣的才能。
以上二句言主人的恩惠同漂母而自己的才能非韓信之比。
銜戢:藏在心裡。冥報:死後報答。結尾二句言此惠終身不忘,到死還要圖答謝。
資料更加詳細
參考資料:http://www.stnn.cc/culture/poetry/t20060410_188372.html
此詩當是詩人晚年所作。詩中記敘了一次由於飢餓而出門借貸,並得人遺贈、留飲的活動。前四句通過具體的動作和內心狀態,形象地傳達出詩人復雜的心情;中間六旬寫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由「談諧」而「情欣」,由酣飲而賦詩的情景;末四句對主人表示感激之情,寫得悲憤而寄慨遙深。這首詩不僅比較真實地反映了陶淵明晚年貧困生活的一個側面,而且也真實地反映出陶淵明樸拙真率的個性。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1)。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2)。
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3)?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4)。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5)。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6)。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7)。
[注釋]
(1)驅我去:逼迫我走出家門。竟:究竟。何之:往何處去。之:往。
(2)斯:這。里:居民聚居的地方,指村裡。拙言辭:拙於言辭,不知該怎麼說才好。這里表現一種羞於啟齒、欲言又止的復雜心理活動。
(3)解余意:理解我的來意。遺(wèi位):贈送。豈虛來:哪能讓你(指詩人)白跑一趟。
(4)談諧:彼此談話投機。觴至輒傾杯:每次進酒總是一飲而盡。輒:就,總是。
(5)新知:新交的朋友。言詠:吟詠。
(6)感:感激。子:對人的尊稱。漂母惠:像漂母那樣的恩惠。漂母,在水邊洗衣服的婦女。事見《史記。淮陰侯列傳》:當年韓信在城下釣魚,有位漂母憐他飢餓,給他飯吃,韓信發誓日後報答此恩。後來韓信幫助劉邦滅了項羽,被封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贈以千金。非韓才:沒有韓信的才能。
(7)銜戢(jí集):謂斂藏於心,表示衷心感激。戢:藏。冥報:謂死後在幽冥中報答。貽:贈送。
[譯文]
飢餓驅我出門去,不知究竟去哪裡。
前行來到此村落,敲門卻難致詞語。
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贈來不虛。
暢談終日話投機,斟酒即飲不客氣。
新交好友心歡暢,即席賦詩表情意。
感你恩深似漂母,無韓信才我心愧。
4、贈予與遺贈的區別?
遺贈與贈與的區別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兩者的法律行為性質不同。遺贈是一種單方法律行為。遺贈人在立遺囑時,不必徵求受遺贈人的同意,即可在其遺囑中作出遺贈的規定。此遺囑在遺贈人死亡後即發生法律效力,並不受受遺贈人接受遺贈與否的影響。而生前贈與則是雙方法律行為,是一種合同關系。贈與的成立與否,取決於兩方面的意見表示,一方面是贈與人把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的意思表示,另一方面還要有受贈人同意接受贈與的意思表示。
二、兩者發生法律效力的時間不同。遺贈必須在遺贈人死亡之後才能發生法律效力,而生前贈與只能在贈與人生前發生法律效力。
三、兩者生效的條件不完全相同。遺贈只要有遺贈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並且其他條件符合法律的規定,即可生效。而生前贈與除此之外,還必須以交付贈與物為條件,否則不能生效。
四、兩者的方式不同。遺贈必須以遺囑的方式進行,要符合訂立遺囑的法定條件。而生前贈與則沒有嚴格的方式,可以書面方式也可以口頭方式。
五、接受一方負有的義務不同。遺贈在特定條件下可以附帶條件,而生前贈與則不附帶任何義務。
5、接受遺贈的表示方式
繼承人作出口頭表示、寄送接受遺贈的書面文件、通過公證方式表示、實際佔有遺產或提起訴訟等方式明確表示接受遺贈。
【法律分析】
受遺贈人要在知道受遺贈後兩個月內,作出接受遺贈的表示,如果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接受遺贈,實踐中可以通過向部分繼承人作出口頭表示、寄送接受遺贈的書面文件、通過公證的方式表示、實際佔有遺產或提起訴公等方式明確表示接受遺贈,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公民的收入;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立遺囑人對生產財產進行處理的承諾,立遺囑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將自己的財產全部或一部分指定由法定繼承人或其它的人繼承,這種法律行為屬於單方法律行為,無須經別人同意,自遺囑人死亡時起,遺囑即開始生效。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二十四條 繼承開始後,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前,以書面形式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後六十日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
6、贈筆畫筆順
筆畫數16 筆畫 名稱豎、橫折、撇、點、點、撇、豎、橫折、豎 、點、撇、橫、豎、橫折、橫、橫,贈字相對來說是筆畫較多的一個字,但是掌握了這個字的筆畫還是非常簡單的。
贈的組詞有捐贈、贈答、奉贈、遺贈、贈言。贈就是送,給予的意思,「貝」指財物,「曾」意為「重復使用的」、「二手的」。「貝」與「曾」聯合起來表示「把自己有價值的東西給了其他人,這就是這個字的含義,然後造句可以說我將什麼東西贈送給誰,在文言文中同樣也是贈送的意思。
7、遺贈送的意思在哪篇文言文中出現過
1
8、「遺贈」讀音
◎ 遺贈 yízèng
立下遺囑將財產的一部或全部贈給別人。
指遺囑中關於將全部或部分財產贈與特定人的條款。 巴金 《家》三五:「姑媽只得了一點東西,還有五百塊錢的股票,這還是列在遺贈裡面的。」
猶贈送。 晉 陶潛 《乞食》詩:「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 明 馮夢龍 《永團圓·報任寧陽》:「憶萍逢綈袍遺贈,挈游燕好爵同膺。」 許地山 《綴網勞蛛·枯楊生花》:「親戚家中既沒有女人,除年節底遺贈以外,是不常往來的。」
9、遺產有幾種繼承方式
遺產有四種繼承方式,具體如下:
1、法定繼承,遺產按照法律規定的繼承方式來處理遺產,由被繼承人的法定繼承人繼承遺產;
2、遺囑繼承,被繼承人立有遺囑的,應當按照遺囑繼承辦理;
3、遺贈,被繼承人將財產贈送給他人的,應當按照遺贈處理;
4、遺贈扶養協議,被遺囑人和他人有遺贈扶養協議的,在被繼承人死亡後,遺產應當按照遺贈扶養協議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條
繼承開始後,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
第一千一百二十四條
繼承開始後,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前,以書面形式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
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後六十日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10、遺贈的拼音
遺贈的拼音[ wèi zèng ] 、 [ yí zèng ] 。
基本解釋
遺贈[wèi zèng]
〈動〉贈送。
遺贈[yí zèng]
法律上指依據遺囑將其財產的一部分或全部,於死亡後贈與特定的人,稱為遺」。
我教你一個最便捷最可靠的方法:
遺:yi古代有3種讀音,wei yi sui
現在漢語只有一種讀音就是yi
wei 和sui只有在古文中才會出現,凡是現代用法,都用yi就不會錯。
定義
《繼承法》第16條第三款規定規定:「公民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贈給國家、集體或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
」遺贈是遺囑繼承的一種特殊形式,其法律含義是:遺贈人採用遺囑的方式,把自己的財產一部或全部(必要的遺產保留份額除外)無償地贈給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並於遺贈人死亡後發生執行法律效力的單方法律行為。
受遺贈中的「國家」,泛指國庫,具體是指國家機關、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等。
受遺贈中的「集體」是指集體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
「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是指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任何公民,可以是外國公民。
種類
生活中,遺贈主要有三種類型:
概括遺贈。即遺贈人將自己全部的財產權利和義務都遺贈給國家、集體或法定繼承人以外的公民。
特定遺贈。指遺贈人在遺囑中,特別指定將自己的某項財產贈給某受遺贈人。
附義務或附條件的遺贈,或稱附義務的遺贈。是指遺贈人在遺贈中附有某種義務,受遺贈人只有履行了該義務,才能獲得受贈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