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妃送給
1、歷史上慈禧害死了珍妃,珍妃一生究竟有什麼過錯呢?
清朝末年雖說整個皇室已經是七零八落,日薄西山。但是,統治者們長期高高在上的思想很難一時間改變,慈禧尚且能為了自己的生辰置國家大事於不顧,按照傳統禮制,皇帝的選妃數量也依舊不能少。
珍妃,這個在歷史上飽受爭議,深受光緒皇帝寵愛,卻又在妙齡芳華永逝的女子。究竟是否就如同傳聞中那般紅顏薄命,被慈禧太後迫害而死呢?
珍妃出生在他他拉氏家族,相較於其他“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貴族小姐,珍妃是幸運的。她和她的姐姐(後來的瑾妃)雖然沒能跟在父母身邊,但她成長於廣州。廣州是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受到當時西方先進思想的影響最深,思想也較為開放。在這兒,珍妃與姐姐不但接觸到了許多新鮮事物,而且他們的伯父長善還重金聘請了文廷式教習她們姐妹二人。
而且他們的伯父長善廣交名人雅士,其中不乏具有鮮明思想的先進人物,並且他的兄長們也都是思想開明之人。家庭的熏陶加上珍妃本身的聰明機警,耳濡目染之下,珍妃不但在文學上有著不小的造詣,對於時政大事也頗有自己的心得體會。
這樣美好的少女時代一直持續到了珍妃十歲。伯父長善結束了外放,帶著家眷返回了北京。照理說,一個小姑娘突然換了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肯定是會感到無比拘謹的。但珍妃的運氣很好,雖說她的母親只是一個妾室,但也是落魄世家的女兒,受過良好的教育,思想相對開通,因此,珍妃在北京得以繼續保持她爛漫純真的天性。起先她們二人還只是冊封為嬪。
但無憂無慮的日子也沒能持續很久,到了珍妃十三歲,瑾妃十五歲時,宮中舉行大選,她和姐姐就這樣步入了高高的宮闈之中。
這場選秀中光緒帝不但冊立了不少嬪妃,也選出了自己的妻子—隆裕皇後。隆裕皇後不過是中人之姿,加上又是慈禧太後“強買強賣”安插給他的探子,光緒帝看隆裕皇後是百般不順眼。而這時的珍妃,十三歲的水靈靈的小姑娘,則與木訥沉悶的隆裕皇後形成了鮮明對比。
尚處豆蔻年華的珍妃活潑可愛、天真爛漫,與那些只為曲意逢迎、獻媚討好的女子截然不同。這自然吸引了光緒皇帝。而且後來有一些宮女回憶說,珍妃十分會哄光緒帝開心,甚至穿上了男子的衣物來侍奉光緒。
而我們也說過,珍妃胸中是有一定丘壑的。她不但寫得一手好字,而且對於新鮮的玩意事務也充滿好奇,加之她在廣州也見到了許多光緒帝從未見過的事務。如此種種無不吸引著光緒皇帝,漸漸地,光緒皇帝就只愛往她那裡跑,說是獨寵後宮也不為過。就這樣,在慈禧太後生辰之日,她被晉升為了妃。
“獨寵後宮”的人終結是太過扎眼,說珍妃恃寵而驕也罷,率真單純也好,她沒有學會深宮之中的生存之道,位份上升後,依舊張揚,絲毫不知危險的逼近。
事實上,慈禧一開始也挺喜歡她的,畢竟一個嬌憨美麗的少女誰不喜歡呢。但是自古以來,婆媳關系千古一理由。慢慢地,兩人的沖突矛盾就出現了。
光緒皇帝有著自己的政治抱負 ,卻苦於慈禧的壓迫無法實施,只有珍妃理解他。也就是在她的支持下,光緒皇帝越來越堅定自己的決心。其實不論別的,就這“挑唆”光緒皇帝與自己離心,就已經足夠慈禧不滿了。再加上光緒帝引珍妃為知己,對她愈發寵愛,甚至有些失去了分寸。
有一次,光緒帝得到了幾十顆大小一致,品相上好的東珠。他沒有多加思考,就把它們全部賜給了珍妃,全然忘記了要“孝敬”自己的“皇爸爸”。珍妃也是被喜悅沖昏了頭,就這樣大大方方的接下了賞賜,甚至還把他們鑲在了衣服上,到處游覽炫耀。
沒曾想這被慈禧太後給看到了。奢靡如慈禧太後都震驚了:我都捨不得用如此多,如此珍貴的東珠來裝飾衣服,你個小小的妃子竟敢如此奢侈浪費,還越過了我?慈禧太後有多嫉恨惱怒,可想而知。
更令慈禧震怒的是,相傳珍妃為了固寵,對宮中的太監宮女大加賞賜,出手還頗為大方。要知道清朝的時候皇後的年俸不過千兩,妃子更是只有300兩。依仗寵愛,珍妃經常向光緒蹭銀子彌補自己的虧空。然而,光緒皇帝的那點家底也遠遠不夠啊。
珍妃也是膽大包天,為了銀子,竟然起了賣官鬻爵的心思。一國之君對自己言聽計從,而慈禧太後又已經逐漸放權頤養天年,天真的珍妃以為自己已經“戰無不勝”。對著光緒帝吹吹枕頭風,把具體工作交由自己的兄長處理,而贓銀則源源不斷進了自己的腰包。
雖說這些是見不得光的私下交易,但紙終究包不住火。沒多久,珍妃的事情就敗露了。慈禧大怒,下令嚴查,並指責珍妃破壞祖宗家訓。珍妃腦子一熱,竟然頂撞到:“祖宗家法若不是早被人破壞,我怎麼敢做這種事情。這不是您教的嗎?”
確實,若說“賣官”一事,慈禧也沒少做。但這里我們要為慈禧“澄清”一下,她賣的官大多都是一些沒有油水的虛職,哄哄那些有錢沒權的土大款罷了,真正的肥缺要職還是不曾賣的,可以說是很有自己的“底線”了。珍妃則不同,她不了解官職的具體職責,只管大刀闊斧的賣錢罷了。
種種矛盾的積壓,終於在八國聯軍入京時爆發了。慈禧不願帶走珍妃,又害怕她惹是生非,逼令她跳井自殺。
也許偉大的愛情真的能超越階層國界甚至歷史。但人的貪欲真的會毀了這一切。珍妃之死固然令人遺憾,但她又何嘗沒有錯處?這是珍妃的局限,同樣是那個時代,那個制度的局限,人的貪欲,絕對的權力帶來的腐敗,終究是打敗了珍妃與慈禧的婆媳之情,也打敗了珍妃與光緒帝的愛情。
2、歷史上真實的珍妃是怎麼樣
恪順皇貴妃(1876年—1900年),即珍妃,他他拉氏,原任戶部右侍郎長敘之女,滿洲鑲紅旗人,光緒帝妃嬪,也是最為受寵的妃子。
光緒十五年(1889年)與姐姐(瑾妃)被入選宮中,封為珍嬪,後因慈禧太後六旬萬壽加恩得晉珍妃,光緒二十年因賣官鬻爵、忤太後,降為珍貴人;次年復升為珍妃。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因慈禧太後出逃不想帶著珍妃而被投井殺害,享年二十四歲,被慈禧太後表面上追封為珍貴妃,草草下葬在別處,後來她姐姐瑾妃做了太妃,統領後宮,才把她葬回她原本就該葬的地方——崇陵妃園寢。 她容貌出眾,性格中有那麼些傲氣,即使是在自己被慈禧推下的那一刻。這一切,不過是封建王朝那悲情故夢罷了,她死後文面上殊榮再大,這女子終究是將魂送給了已經冰冷的紫禁城。
人物生平
珍妃滿洲鑲紅旗人,人們一般習慣按她曾獲封的珍妃來稱呼她,為清朝光緒皇帝的僅有的兩個妃嬪之一。[1]
珍妃生於光緒二年二月初三,為原任戶部右侍郎長敘之女。長敘有三子、五女。長子、次子、長女、次女、三女均為原配妻子所生;三子、四女、五女皆為妾生。四女就是後來的瑾妃,五女就是珍妃。
珍妃性格開朗,活潑好動,獵奇心強。她對皇宮中的繁文縟節、呆板的生活方式十分厭惡,尤其對宮中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極為反感。她喜歡新生事物,喜歡過無拘無束的瀟灑生活。珍妃的性格,有先天因素的影響,也與她的成長環境有關。
珍妃與其姐瑾妃自幼隨伯父長善在廣州長大。廣州將軍長善雖為武將,卻喜攬交文人墨客,他曾聘文廷式教習兩位侄女讀書。文廷式乃一代名士,後連榜高中得為榜眼。廣州是五口通商的最主要口岸城市,開放最早,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接觸最早最多,受影響也最大,思想較內地開放許多。加之長善本人廣交名人雅士,其中多具有先進思想的著名人物,這些都對珍妃的思想和個性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再者,他的兩位長兄志銳、志鈞也都是思想比較開明的人物,她的母親也很開通,整個家庭對她的熏陶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珍妃十歲那年,長善卸任廣州將軍,她與姊姊隨同北返北京。
珍妃白皙無瑕,五官清秀俊美,而且聰明伶俐,性格開朗。瑾妃稍遜於其妹,但也稱得上美人。光緒十四年(1889年)十月初五,珍妃兩姊妹被入選宮中,慈禧太後選定其弟(副都統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氏(即隆裕皇後)為光緒帝之後,同時封13歲的她為珍嬪,15歲的姐姐封為瑾嬪(嬪為八等後妃中的第五等,次於皇後、皇貴妃、貴妃、妃)。
直至光緒二十年(1894年)正月初一,因慈禧太後六旬萬壽加恩得晉嬪為妃(前面還有皇後、皇貴妃、貴妃三個等級)。敦宜皇貴妃著封為敦宜榮慶皇貴妃,瑜妃著晉封瑜貴妃,珣妃著晉封珣貴妃,瑨嬪著晉封瑨妃,瑾嬪著晉封瑾妃,珍嬪著晉封珍妃。
十月二十九日因賣官鬻爵與瑾妃一起降為貴人。
據說在降珍、瑾二妃為貴人的前一天,光緒帝在給慈禧請安時,慈禧鐵青著臉,不理睬他,光緒帝竟在地上跪了兩個多小時。最後慈禧惡狠狠地說:「瑾妃、珍妃的事,你不管,我來管。不能讓她們破壞家法,干預朝政。下去吧!」根據清宮檔案記載,證實珍妃在十月二十八日這天遭到了「褫衣廷杖」,即扒去衣服打。皇妃遭此懲處,這在有清一代是極為罕見的。翁同龢曾在慈禧面前為珍、瑾二妃求情,建議緩辦,但遭到拒絕。結果,不僅珍妃受到懲處,連瑾妃也受到妹妹的牽連。
被牽連的不止瑾妃一人。十一月初二日,慈禧再降懿旨,將珍妃手下的太監高萬枝處死。在這樁事件中,先後受到株連的珍妃手下的太監還有永祿、宣五、王長泰、聶德平等數十人,有的被發配充軍,有的被秘密處死,有的被立斃杖下。就連伺候珍妃的白姓宮女也被驅逐出宮。
光緒二十一年恢復妃號。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初,八國聯軍集結兵力進攻北京,慈禧太後挾持光緒帝慌忙出逃。行前,命太監將幽禁於北三所壽葯房中的珍妃喚出,使其推入位於慈寧宮後貞順門的井中溺亡。當時,珍妃年僅24歲。
得寵
《國聞備乘》:光緒大婚之後,隆裕皇後逐漸失寵,而瑾妃與光緒相處漠漠。惟珍妃生性乖巧、討人歡喜,工翰墨會下棋,日侍皇帝左右,與光緒共食飲共玩共樂,對於男女之事毫不在意,「德宗尤寵愛之,與皇後不甚親睦。
折疊獲罪
珍妃光緒為何喜歡珍妃,一方面是因為珍妃年齡尚小,活潑可愛,閱歷較淺所以毫無心計,另一方面是因為珍妃崇尚西學,對朝中之事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與光緒帝的維新思想不謀而合「德宗尤寵愛之,與皇後不甚親睦。」(《國聞備乘》第11頁)
唐海沂《我的兩位姑母—珍妃、瑾妃》記載「白大姐說,隆裕為了報復,就和李蓮英及珍妃宮內的太監勾結起來,把一隻男人靴子放在珍妃的宮里,妄圖污衊她有姦情。為了這件事白大姐也受過拷打。後來又因珍妃有一件衣服的料子和經常進宮演戲的一個戲子的衣料一樣(據說戲子的衣料是光緒送的),隆裕抓著這件事又大作文章,致使珍妃遭受廷杖(扒開衣服,用塗有黃油漆的竹竿打)。"其中白大姐為珍妃身邊的宮人,所說值得重視。
而皇後對於珍妃打擊後來也得到了太後的支持,由於珍妃的一些新潮思想如照相機事件等也引起了慈禧的反感,終於又一次引發了挨打事件,此次見於小德張過繼孫子張仲忱根據記憶其祖父的口述所輯《我的祖父小德張》光緒成年大婚時,老祖宗作主,把她娘家的內侄女隆裕立為皇後。這正是光緒內心最不滿的大事,婚後對隆裕皇後就非常冷淡,對珍妃極為龐愛。珍妃聰明、伶俐,有才學,也會哄人,討光緒的喜歡,老祖宗看見後特別生氣。光緒經常臨幸珍妃宮,隆裕皇後就氣肚子,向老祖宗訴苦,說珍妃不好。「除正宮隆裕皇後及珍妃外,還有瑾妃。珍妃與瑾妃是親姐妹,以珍妃長的漂亮,有學問,最得光緒寵愛,每日形影不離。光緒曾用庫存的珍珠、翡翠為珍妃串制珍珠旗袍一件,在陽光下,光彩奪目。有一天二人在御花園散步,正在玩賞高興時,被老祖宗撞見,珍妃來不及換衣服了,老祖宗大怒道:『好哇!連我都沒捨得用這么多珍珠串珠袍,你一個妃子竟敢這樣做。想當皇後怎麼著,誰封的?皇帝也太寵你了!』光緒和珍妃馬上跪在地上叩頭,請罪。老祖宗立即叫隨身的崔玉貴二總管給扒下來。回宮後還打了珍妃30竹竿子。小德張所談到珍妃此次珍珠串珠袍事件細節和其他材料如德齡的《瀛台泣血記》中珍珠串珠袍事件能吻合,所以此事不能以傳說看待,並且有可能是有史可據的珍妃二次獲罪受杖的記載。
珍妃還很大方,對宮中太監時有賞賜,太監們得些小恩小惠,也都竭力奉承這位「小主兒」。時間一長,這位「小主兒」也被捧得有點不知所以,漸漸失去自我節制。
清宮有制,皇後每年例銀不過千兩,遞減至妃這一級別,每年僅300兩,嬪為200兩。珍妃用度不足,又不會節省,虧空日甚。野史傳言,其有過賣官鬻爵的拙劣行跡。
胡思敬《國聞備乘》中亦載:「初太後拷問珍妃,於密室中搜得一簿,內書某月日收入河南巡撫裕長饋金若干。
光緒當年十月二十九日下旨:「朕欽奉慈禧……皇太後懿旨,本朝家法嚴明,凡在宮闈,從不敢幹預朝政。瑾妃、珍妃承侍掖廷,向稱淑慎……乃近來習尚浮華,屢有乞請之事,皇帝深慮漸不可長。據實面陳,若不量予儆戒,恐左右近侍藉以為夤緣蒙蔽之階,患有不可勝防者。瑾妃、珍妃均著降為貴人(第七等),以示薄懲,而肅內政。」雖瑾珍二妃俱責受罰,但重點在珍妃。於是珍妃被施以"褫衣廷杖"的酷刑(褫衣廷杖,意為脫去衣服直接對肉體施刑),這一刑罰主要針對朝中大臣,在此之前還沒有過對嬪妃施刑的先例。慈禧太後對珍妃下此毒手,是希望藉此來警告此時帶領著帝黨大臣和後黨關於甲午戰爭之戰中戰與和的問題產生巨大分歧展開口水戰的光緒帝。
此事同樣見於唐海沂《我的兩位姑母——珍妃、瑾妃》記載「珍妃、文廷式、志銳的行動引起了主和派的忌恨,加之文廷式、志銳又奏過李鴻章一本,因此李鴻章授意其心腹——御史楊崇伊,反奏「文廷式企圖支持珍妃奪嫡,取代隆裕皇後;反對慈禧聽政,支持光緒皇帝自主朝綱。」這樣,慈禧恨透了文廷式、志銳和珍妃。她本來就想廢掉珍妃,正無碴兒可找,藉此機會正可解心頭之恨。就下旨以「交通宮闈,擾亂朝綱」的罪名,將文廷式革職,趕出毓慶宮,永不錄用;志銳從禮部侍郎被貶職,出任烏里雅蘇台(蒙古境內,距烏蘭巴托正西1800里)參贊大臣。珍妃之事也把姐姐瑾妃牽連進去,姐妹雙雙受了廷杖,二妃從貴妃降為貴人。」
此次珍妃挨打,應發生於光緒二十年十月二十八日,學界注意到珍妃脈案奇怪記載,,太醫張仲元脈案記載:「抽搐氣閉,牙關緊閉」、「人事不醒,周身筋脈顫動」、「惡寒發燒,周身筋脈疼痛」,這些現象只能以受過廷杖解釋。
另外光緒帝在1894年曾杖責過慈禧太後寵監李蓮英,慈禧太後杖責珍妃,從某些方面來說,也是為了私憤。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光緒帝被幽禁,作為為光緒帝發展了不少維新人才(如文廷式,志銳)的珍妃受到牽連,再次被施以褫衣廷杖,並幽閉於鍾粹宮後的北三所。
《故宮通覽》中說珍妃被囚禁的這個小院原是明代奶媽養老居留的地方,珍妃入住後,正門被牢牢關上,打上內務府的十字封條,珍妃住在北房三間最西頭的一間,屋門從外面倒鎖著,吃飯、洗臉等均由下人從一扇活窗中端進遞出。珍妃所食為普通下人的飯,平時不準與人說話。逢年過節或每月初一、十五,這些別人高興的日子,看守她的一位老太監就代表慈禧對她進行訓斥。訓斥在午飯時進行,老太監指著珍妃的鼻子列數罪狀,珍妃得跪著聽訓。訓斥結束,珍妃還必須向上叩頭謝恩,她每天只許上一次廁所。
沉井後事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7月20日,八國聯軍兵臨北京城下。慈禧決定攜帶光緒等一行人出走西安。此時,大家都換了百姓布衣聚在寧壽宮後殿的樂壽堂,慈禧忽感觸前事,出珍妃於牢院。以「珍妃年輕貌美,必遭洋人侮辱,愧對列祖列宗。」等藉口,強詞帶走珍妃不便,留下又恐其年輕惹出是非,因命太監將樂壽堂前的井蓋打開,要珍妃自盡,珍妃不肯死。眾人遂令太監將珍妃推入井中,年僅二十五歲。執行此命的是慈禧的領班太監崔玉貴和宮女王德環。
主流史學界認為珍妃的死因是因為支持光緒進行戊戌變法,向慈禧爭奪最高權力而觸怒了慈禧太後,但部分史學家認為,珍妃主要因多次違反宮闈禁忌,賣官受賄,再加上清德宗對她情有獨鍾,冷落了慈禧的親侄女隆裕皇後,最終落得被殺害的下場。
1901年春,清廷與八國聯軍講和,慈禧、光緒等准備還朝。慈禧見珍妃所投之井依然如故,便命人將屍骨打撈出來,裝殮入棺,葬於阜成門外恩濟庄太監公墓南面的宮女墓地。並企圖以「貞烈殉節」的名義掩世人耳口,並為此將珍妃追封為珍貴妃。太後死後,載灃將珍妃的死因從「投井自殺」改為「被崔玉貴投入井中溺死」。光緒和慈禧先後去世,宣統(溥儀)繼位,隆裕皇太後聽政,再將珍妃追封為恪順皇貴妃。而後民國四年(1915年),其姊瑾妃(時為兼祧皇考瑾貴妃)將珍妃遷葬光緒崇陵妃園寢,並在珍妃井北側的門房為她布置了一個小靈堂以供奉珍妃的牌位,靈堂上懸掛一額紙匾,上書「精衛通誠」,頌揚珍妃對清德宗的一片真情。
3、珍妃有一件價值連城的珍珠衫,她去世後被太監倒賣,最後究竟去哪裡了?
珍妃有一件價值連城的珍珠衫,她去世後被太監倒賣,倒賣後被買家拆開,做成了很多的珍珠項鏈、手鐲、頭飾等的東西,化整為零的賣掉了。
珍妃是光緒的一個妃子,當年珍妃和謹妃一起被選進後宮。當時的後宮風俗就是你要見光緒就要收買光緒身邊的太監,而你要見慈禧也要收買慈禧身邊的太監。而珍妃是一個比較直爽的一個人,認為這樣的風氣是非常的不好,就面見慈禧來說明這個風氣的不好,這個風俗是慈禧默許的,慈禧也不便說什麼。
但是這件事情被光緒知道了,當時的光緒是非常渴望自由,渴望擺脫慈禧的控制。當他聽到了珍妃的舉動之後,便對這個女子產生了濃濃的興趣,便經常和珍妃在一起,兩個人的感情也不斷升溫,就這樣道光讓內服務給珍妃訂做了一件價值連城的珍珠衫送給了珍妃。
到光緒二十六年,因為政局的不穩,慈禧和道光准備放棄京城到外面避難,而珍妃則非常爽直的說作為一個君王應該要堅守京城,以社稷為重。慈禧聽到後讓人把珍妃給沉入井中。
就這樣珍妃死了,她的珍珠衫在慈禧和道光到外逃亡的時候,被一個太監私自帶出了皇宮,到了街上找了一家當鋪店賣掉了。而這個當鋪店的老闆知道這個東西的來路不明,以後恐怕會有災禍,便偷偷的將這個珍珠衫拆開,化整為零,做成了很多的頭飾、項鏈等等小東西再次賣掉。
4、慈禧太後的陪葬品翡翠玉白菜,是珍妃結婚時的陪嫁,是真的嗎?
光緒皇帝在後宮有三個女人,隆裕皇後是慈禧太後的親侄女,瑾妃、珍妃都是原任戶部右侍郎長敘的女兒,兩人是親姊妹。
隆裕皇後,不僅人長得不漂亮,據說待人接物的氣質也不夠高雅,實質上她是慈禧太後特意安排監視光緒皇帝的眼線,從一開始,光緒皇帝與她就貌合神離的厲害,他們之間,僅大婚當晚勉強在一起演了一回戲,後來從未合房共枕過。
比起隆裕皇後,珍妃無論在相貌上還是在性情上,都要勝出去很多,而且她與光緒皇帝的關系很單純,就是簡單的兩情相悅,沒有復雜的政治目的。
瑾妃是一個平淡無奇的女人,夾在隆裕皇後和珍妃之間,更多的時候她像一個看客,一個擺設。
說到珍妃的悲劇,一般都說她是被慈禧太後害死的,事實上,珍妃在後宮也不是省油的燈,她的悲劇很大程度上也是她自己作出來的。
有位白姓老宮女曾這么評說過珍妃,她並不是塊美玉,更不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物。她也弄過權,賣過官。
珍妃弄權,可以這么理解,她有取代隆裕皇後,奪嫡的野心;這還不算完,她還想著攛掇光緒皇帝,以維新變法的名義從慈禧太後手中奪權,進而成為能夠自主朝綱的實權皇帝。
珍妃賣官,這個就簡單了,也許是年輕的緣故,也許本身就少了些操守,珍妃在後宮很虛榮,也很貪圖享受,錢不夠花怎麼辦,只能仗著光緒的寵愛,幹些賣官鬻爵的勾當。
賣官壞祖制,弄權過了慈禧太後的底線,可以說,隆裕皇後要跟她宮斗,慈禧太後收拾她,那都是必然的。
據說,隆裕皇後為了報復珍妃,曾與李蓮英以及珍妃宮中的太監勾結起來,偷偷地將一隻男人的靴子藏進珍妃宮中,妄圖污衊她有姦情。
還有一次,隆裕皇後又拿珍妃一件衣服的料子做文章,說她衣服的料子跟一個入宮戲子的一模一樣,為此,珍妃遭到了廷仗。
在後宮,珍妃遭廷仗不止這一次,據說她另一次遭受廷仗就是因為奢侈無度,穿了一件用珍珠、翡翠串製成的旗袍,叫慈禧太後撞見了。
慈禧太後的邏輯是,連我都捨不得用這么多珍珠串珠袍,你一個妃子,這么奢侈,想干什麼?想當皇後嘛,誰封的你?
說到這里,不妨來說說翠玉白菜。
有種明顯有抹黑慈禧太後的說法,說慈禧太後的陪葬品中有一棵翠玉白菜,這件稀世珍寶原本是珍妃的嫁妝。
事實果真如此嗎?
據《愛月軒筆記》記載,慈禧太後的陪葬品中的確有一棵大型的翠玉白菜,綠葉白心,菜梗上刻有一隻振翅的蟈蟈,另外還有兩只紅白相間的馬蜂。
只可惜,1928年孫殿英盜掘清東陵乾隆和慈禧兩座陵寢後,這棵舉世無雙的翠玉白菜也就不知去向了。
如此說來,現如今藏在台北故宮中的那棵品相最好的翠玉白菜,並不是慈禧帶走的那棵。
那台北故宮中的翠玉白菜,究竟是不是珍妃的陪嫁呢?
據珍妃、瑾妃的侄女,溥傑的第一任妻子唐石霞說,原先這棵翠玉白菜一直放在紫禁城永和宮,因為永和宮是瑾妃的寢宮,於是就有了一個很流行的說法,說這棵翠玉白菜是瑾妃的嫁妝。
但永和宮的太監說,這棵翠玉白菜本是光緒皇帝送給珍妃的禮物,白菜寓意潔白無瑕,白菜上的兩只小蟲,寓意取自《詩經·周南·螽斯》篇,希望珍妃能多生子嗣。
後來珍妃被囚禁,她便將這件珍愛的寶物交到了姐姐瑾妃手中,請她代為保存,所以翠玉白菜後來一直就放在了永和宮里。
唐石霞回憶說,也許永和宮太監的說法並不準確,但即便如此,這棵翠玉白菜也不可能是珍妃的嫁妝,原因很簡單,當初是兩姐妹一同嫁給光緒,不可能妹妹有這樣一件價值連城的陪嫁,姐姐沒有,這不符合規矩。
但蹊蹺的是,在侄女面前,瑾妃卻從來不說這棵翠玉白菜的來歷?
再說回光緒的這三個女人。
瑾妃在這三個女人中活得最長,珍妃在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1900年)那一年,讓慈禧太後投進井裡害死了;隆裕皇後多活了三年,1912年清廷在她手裡覆滅後,1913年她也就郁悶死了。
瑾妃的命好一些,1924年她前腳剛死在永和宮,後腳就發生了馮玉祥逼宮事件。
可能有人會問,溥儀當年出宮,為什麼沒有帶走永和宮的這件稀世珍寶,翠玉白菜呢?
馮玉祥逼宮,只給了溥儀兩個小時的打包時間,溥儀有更重要的東西要帶走,根本顧不上這一件東西。
所幸,翠玉白菜後來沒有徹底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這還是相當不容易的,畢竟故宮經歷過混亂時期,那時候不知多少人想打故宮珍寶的主意,其中不乏一些道貌岸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