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贈送麵皮
1、捐贈抗疫物資橫幅怎麼寫?
捐贈抗疫物資橫幅可以這么寫:
1、在疫情防控攻堅戰的關鍵時期,我們只是盡了一點綿薄之力!
2、多盡自己的綿薄之力,捐款捐物,保護好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生死面前,大家的心肯定是在一起的。
3、雖然捐的不多,但是希望能早日戰勝病魔,一線人員平安回來。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4、持此願投贈,與君同急難。
5、一點綿薄之力,希望能早點戰勝疫情,向英雄致敬,前線的人們一切平安。
2、易烊千璽為上海加油,還有哪些明星都送去了援助?
上海疫情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受到了全國人民的關注。前不久,著名演員、歌手易烊千璽錄制VCR為上海加油打氣,除了他之外,還有哪些明星為上海送去了援助?目前我知道的有李立群、馬伊琍、吳越、姚安濂、陳龍、滕華濤、平安、肖戰、蔡徐坤、彭於晏、洪冰瑤、毛華鋒、黃渤、譚晶、黃聖依、黃齡、黃曉明、胡歌、唐嫣、鄭愷等眾多明星。
目前住在上海浦東的著名演員李立群在網上發視頻呼籲大家在現在這個特殊時期不要製造麻煩,不要做「害群之馬」,他還鼓舞大家,麻煩總會過去的。出生在上海的女演員馬伊琍目前在重慶工作,她在網上發布視頻稱贊一線的抗疫人員。同樣出生在上海的演員吳越和姚安濂也發布視頻,為上海加油打氣,在視頻中感謝奮斗在一線的所有抗疫人員。
演員陳龍主動當了一名防疫志願者,拿著喇叭在小區里督促居民去做核酸。歌手平安在網上發文為上海加油。演員肖戰的粉絲響應號召,為上海萊英社區送去了100箱自熱自熱米飯和自熱餛飩。蔡徐坤的粉絲團向上海抗疫醫護人員贈送了600箱瓶裝水。彭於晏目前也居住在上海,前不久他在上海某地做核酸被居民認出,他大方的和民眾及醫護人員合影,後來他也發視頻聲援上海。
演員洪冰瑤為上海捐款20萬元。上海多家企事業單位共同出品抗疫主題短視頻《信念有光·守「滬」你我》,毛華鋒、黃渤、譚晶、黃聖依、黃齡等多位明星作為聲音大使。黃曉明為上海捐贈了一輛消毒車和10萬個醫用外科口罩。胡歌、唐嫣、鄭愷等也錄制視頻為上海加油。
3、中國援助黎巴嫩抗疫物資,我國還對該國提供過哪些幫助?
中國援助黎巴嫩抗疫物資,我國對黎巴嫩提供過疫苗,電動醫療床,制氧機等物資。去年我國向黎巴嫩提供過核酸測試劑和額溫槍,還向他們提供過人道主義援助,給當地的人們提供了葯品,食物,水等物資。
一、中國援助黎巴嫩抗疫物資中國一直都在援助黎巴嫩,全世界都在爆發新冠疫情,中國援助了很多國家,中國向黎巴嫩運送了很多抗疫物資。中國向黎巴嫩運送的第二批抗疫物資已經到達了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今年是我國和黎巴嫩建交50周年,中國再次向黎巴嫩贈送新冠疫苗制劑。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一直以來都和世界各國友好相處,中國一直在幫助那些弱小的國家,疫情爆發後中國多次無償援助各國抗疫物資。
二、中國援助黎巴嫩的抗疫物資有新冠疫苗,電動醫療床,制氧機等中國和黎巴嫩建交50周年,黎巴嫩擁護中國,黎巴嫩支持中國,黎巴嫩是中國的好朋友。中國先後多次援助黎巴嫩抗疫物資,中國援助黎巴嫩的抗疫物資有30萬劑新冠疫苗,電動醫療床,制氧機等。這是中國援助黎巴嫩的第二批抗疫物資,之前中國向黎巴嫩援助了很多抗疫物資。
三、中國援助黎巴嫩核酸測試劑和額溫槍黎巴嫩疫情爆發後,中國向黎巴嫩援助了核酸測試劑,額溫槍。黎巴嫩向我國表示了感謝,黎巴嫩一直是我國最好的朋友,我國向黎巴嫩給予了很多支持和幫助。中國是一個熱情好客的國家,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對待黎巴嫩就像對待兄弟一樣,當黎巴嫩發生危險時中國總會及時伸出援手。
四、中國向黎巴嫩提供過人道主義援助,給當地的人們送了葯品,糧食和水黎巴嫩人民多災多難,中國向黎巴嫩提供過人道主義援助,給當地的人們送了葯品,買了食物和水。中國積極幫助黎巴嫩,不斷援助黎巴嫩,希望黎巴嫩能早日戰勝疫情,希望黎巴嫩人民都能平安。
4、西安全城都在給抗疫人員送餃子,這種雙向奔赴的善意是否更令人感動?
在西安疫情面前,醫護人員忠於職守,舍小家顧大家,不計較個人利益的得失,不在意將自身置於險境。而西安人民也沒有坐以待斃,除了積極配合防疫工作,還在特殊的節日為一線防疫人員送上熱騰騰的餃子,這種雙向奔赴的善意,讓人聞之動容。防疫人員堅守在一線崗位上幾個小時不吃不喝,一心只為做好工作;普通百姓牢記恩情,用點滴的善意回報防疫工作者的大愛,這充分說明了疫情無情人有情。
第一,防疫人員不懼病毒,忠於職守,上演最美逆行。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防疫戰爭中,醫護人員忙著為大家做新一輪的核酸檢測,交警、社區工作人員忙著維持現場秩序……在寒風凜冽的冬日,沒有人抱怨,也沒有人退縮,奮戰在一線的工作人員,為了讓西安早日遠離病毒的威脅,都在加班加點的奮戰在各個防疫點。那麼西安市民除了配合進行相應核酸檢測外,還自發組織為防疫人員送餃子,這充分說明防疫人員的艱辛與不易,被他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第二,疫情無情人有情。因為此輪新冠疫情的蔓延,西安被按下了慢進鍵,疫情高風險地區及社區被封閉,全市人民按要求進行核酸檢測。在肆虐的疫情面前,西北人的熱情與關愛被沒有被淹沒,他們通過自發行動,為一線工作人員送去的餃子中,包含著一顆又一顆的愛心。也希望通過所有防疫人員的堅守,通過西安市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古城早日恢復璀璨的動力。
冬季是疫情的高發期,也希望大家要做好自我防護,科學佩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防疫不可掉以輕心。假期臨近,也要服從組織安排,不亂走動,不給防疫添麻煩是每個人應盡的職責。
5、過去兩周,中國為印度運送急需醫療用品,都送了些什麼?
在五一假期,我們都在出門旅遊,在走親串戶,感受假日的愉快。可以另一個國家印度的情況就不是那麼樂觀了!
新冠疫情反反復復,這次更加厲害了!新冠疫情從2020年就來了,現在已經是2021年了可是新冠還是沒有完全離開!
中國疫情已經得到了初步的控制,正在全面推廣實施免費自願接種新冠疫苗!而印度新冠疫情再次爆發,據相關媒體統計:印度新冠確證人數已經超過20萬人。這是多麼龐大的一個數據!簡直讓人難以想像!
印度疫情再次反彈,中國成為印度制氧機、呼吸機等關鍵抗疫物資的最大提供國,迄今至少已有2萬多台制氧機和5000多台呼吸機從中國輸往印度,接下來印度還向中國企業遞交了至少4萬台制氧機的訂單。
中國慷慨送物資!在去年因為邊境原因,使得兩國關系就很“尷尬”,印度方拒絕國際聯合部的捐款。
上次熱搜:印度3000確證新冠病人離奇失蹤,手機關機,手機也沒有放在家中!
3000人一下就失蹤了,這會帶來多大的輿論,盡管印度警察也在積極尋找,但是他們不想出來又怎麼能夠找到呢!
中國在關鍵時刻,對印度伸出援助之手!中國為印度送制氧機、呼吸機等關鍵抗疫物資。中國駐斯里蘭卡大使館4月26日在社交網站透露,已有800台制氧機自中國香港空運至印度德里,一周內,還將有10000台運抵。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對此表示,中方願為印方抗擊新一輪疫情提供必要支持和幫助,以及根據印方具體需求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
6、穰皮和麵皮的區別?
前不久,寧夏石嘴山大武口區涼皮協會捐贈了500份涼皮,陸續送到石嘴山市弛援湖北醫療隊醫護人員手中。在抗疫前線的醫護人員一邊吃著涼皮一邊不忘發視頻感謝:「沒想到今天吃到了家鄉的涼皮,真過癮!」兩天後,甘肅白銀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同樣收到了家鄉寄來的一份特產美食:涼皮。收到涼皮的護士滿心感動地在日記中寫下幾個字:「吃出來家的味道。」
2020年年初的「宅家馬拉松」把全國人民逼成了廚子,而在這場不見硝煙的「朋友圈廚藝大賽」中,C位出道的美食非涼皮莫屬。微信、微博、豆瓣、抖音、快手甚至是B站,幾乎凡有社交APP處便能發現涼皮教學指南。在各色攻略與直播中,人們操持著十八般廚具洗麵筋、攤涼皮、澆辣子……有些人最終靠著錫紙、樂高積木和電風扇練成了「邪典」涼皮大法,而更多的人則在糟蹋完家裡的麵粉後對著碎成豆腐渣的麵皮發出靈魂吶喊。
中國美食千千萬萬,為什麼是偏偏是涼皮點點燃了大江南北春節的廚房?甘肅白銀與寧夏石嘴山相距400餘公里,風土民情大不相同,為什麼涼皮會成為兩座城市共同的「家書」?
如果說在朋友圈「C位出道」還有些偶然因素的話,那涼皮同時「兼任」不同城市的「家書」就顯得不足為奇了。非但是白銀和石嘴山,在西北,但凡叫得上名號的地方,幾乎「城」手一碗涼皮:西安、漢中、蘭州、石河子、克拉瑪依……但如果你認為涼皮只是「一帶一路」的專屬美味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將視線投至整個中國,你會發現以涼皮為家鄉特色小吃地方簡直數不勝數:河南濮陽、山東東營、江西貴溪……毫不誇張地說,如果要在中國選一種「全民家鄉小吃」,那涼皮一定是最有力的角逐者之一。
涼皮到底有什麼魔力,能夠橫行九州、南北通吃呢?
涼皮是什麼?你要問我,我便不知
聖奧古斯丁有一句名言:「時間是什麼?沒人問我,我很清楚;一旦問起,我便茫然。」涼皮,也是這樣奇妙的事物。從命名上來看,涼皮雖然和涼面、涼粉結構相同,但含義卻含糊得多。
「涼面」與「涼粉」均為偏正結構,「面」與「粉」作為中心語都指向特定的食材,修飾語「涼」則可以自由替換。面可以是冷麵、湯面、熱乾麵,粉也可以是冰粉、炒粉、酸辣粉,而涼皮則不同——單獨一個「皮」字會讓食客不知所雲,可以煮一碗面、嗦一碗粉,但沒法下一碗皮,而結構相似的(東北)拉皮、(南康)湯皮等小吃則與涼皮有著完全不同的「血統」。「皮」與餃子、餛飩、包子相連就成了後者的附屬物,唯有與「涼」字相連,涼皮才能成為一個整體。
之所以對涼皮的名稱咬文嚼字,是因為涼皮的的內涵同樣曖昧不明。從詞義界定角度來看,蒸的、擀的、烙的涼皮都應屬於涼皮,然而從約定俗成的角度來看,似乎只有「蒸出來」的涼皮才是真正「原教旨主義」的涼皮。但即使將范圍收縮得如此之窄,也依然不同將涼皮與麵皮之間劃上等號,因為「蒸出來」的涼皮也分類兩大類:一種是用大米熬漿製成的皮,屬於米皮;另一種是用麵粉去筋製成的皮,屬於麵皮。沒錯,雖然「朋友圈廚藝大賽」中被糟蹋的幾乎清一色是麵粉,但少了大米的涼皮界,註定是不完整的。
米皮製作工序大致分為三步:磨米成漿、過濾澄清、上籠蒸制。出名之後的米皮勁道軟糯,趁熱折疊好切成細條,蘸上秘制的辣椒油,再來些蒜汁水醋,一口清涼,兩口舒爽,三口便是人間至味。
米皮在陝西以外的省市流傳不廣,但在陝西涼皮界的「四大旦角」中米皮就佔了半壁江山:分別是秦鎮米皮和漢中熱麵皮——沒錯,漢中熱麵皮名為「麵皮」實際卻主要以米漿為原料,嚴格來講應當稱為漢中熱米皮。而用麵粉做成的「皮」,漢中人稱之為「面麵皮」,「面面」大體為粉末之意。
關中一帶素有「乾州的鍋盔岐山的面,秦鎮的皮子繞長安」的民諺,從中不難品出秦鎮米皮在陝西地位有多尊崇。製作精良的秦鎮米皮吃起來「筋、薄、細、軟」,無論是單吃還是配上芹菜丁、豆芽、黃瓜絲等小菜,都是一般的妙不可言。而漢中熱麵皮則是漢中人每天腸胃的鬧鈴:一口熱麵皮,一口菜豆腐,豆腐蘸著米皮湯的那一瞬間,那才是一天真正的開始。
除了秦鎮、漢中兩大重鎮,甘肅隴南的文縣、武都也盛產米皮。不過作為家鄉小吃,文縣的麵皮同樣不遑多讓;而武都的米皮則常常與麵皮、洋芋攪團、油麵茶等小吃統稱為涼粉,一句「涼粉吃了沒」,武都人聽了,自會會心一笑。
涼皮的另一大分支,就是橫掃六合的麵皮。麵皮製作工序與米皮幾乎一致:釋面成漿、過濾澄清、上籠蒸制。在製作面漿之前,如果加一道洗面的工序,就能制出氣孔密集的麵筋;如果直接用麵粉加水調和成面漿,便沒有麵筋。賈平凹在《陝西小吃小識錄》曾提到過麵皮的做法為「一斤麵粉用二斤水,分三次倒入,先和成稠糊,再陸續加水和稀……蒸籠上鋪白紗布,面漿倒其上,攤二分厚,薄厚均勻,大火暴蒸」,這里的麵皮未經洗面,自然是沒有麵筋的涼皮。
除去米皮與麵皮,西北地區廣泛分布著一種名為「釀皮」的美食。「釀」讀「瓤」,釀皮與涼皮事實上是同一種食物——秦鎮米皮又名「穰皮兒」,「釀」恰與「穰」同音。雖然釀皮界中比較出名的蘭州釀皮、天水釀皮、武威釀皮、巴盟釀皮均是麵皮,但考慮到各地對米皮、麵皮、涼皮甚至涼粉的叫法多有混同,「釀皮」之名很可能是穰皮的訛變。
一千碗涼皮就有一千種靈魂
可以看出,「涼皮」是一各極具包容性的稱呼。它可以是米皮,可以是麵皮,可以帶麵筋也可不帶麵筋,更不用提各地完全可以在「皮」的基礎上輔以不同的佐料與小菜。這種「殊途同歸」式的內涵,讓涼皮有了成為「全民家鄉小吃」的可能,但另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究竟哪種涼皮才是最正宗呢?這個問題,連涼皮「最大輸出省「陝西自己也是一筆糊塗賬。
「四大旦角」除了秦鎮米皮和漢中熱麵皮,還有岐山擀麵皮和麻醬釀皮:岐山擀麵皮2011年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而麻醬釀皮則用芝麻醬挑起了濃濃的回民特色。「四大旦角」之外,陝西涼皮界同樣群星璀璨:安康蒸面、漢陰蕨粉皮、扶風烙麵皮、彬縣淤面、陝北肝子釀皮、涇陽涼皮……聞名陝西內外的「三秦套餐」是涼皮、肉夾饃再加冰峰汽水,但這里的涼皮只能稱得上「種類物」而非「特定物」,不同陝西人心中自然有不同的涼皮風韻。陝西涼皮「十里不同醬,百里不同皮」,只不過有些「王孫高名滿天下」,早已隨著各地的小吃連鎖店成為陝西的名片;而另一些則「藏在深閨人未識」,只在千里之外的遊子心中,悠悠譜寫出一曲鄉音。
陝西涼皮花樣最多,影響最大,流通最廣,文化根基最深。涼皮若是帝國,陝西就是當之無愧的首都。但如果說陝西涼皮能一匡天下、九合諸侯,那恐怕各地要「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了。
自漢中向西或咸陽向北,便到了甘肅的隴南與慶陽,這同樣是兩個釀皮重鎮。甘肅是釀皮大省,而隴南與慶陽寧縣則是這條「釀皮之路」的東部起點。由此驅車向西,一路可以嘗盡天水釀皮、定西釀皮、蘭州釀皮、臨夏釀皮、武威釀皮、金昌釀皮,及至吃到一碗敦煌釀皮時,已經到了甘肅的最西端。
出了甘肅,新疆浩浩盪盪的涼皮大軍又已列陣在前。哈密涼皮、烏魯木齊涼皮、昌吉涼皮、石河子涼皮、克拉瑪依涼皮、伊犁涼皮、喀什涼皮……涼皮隨著鐵路的延伸滲入黃沙戈壁,成為新疆人腸胃裡最美味的「綠洲」。
相比於甘肅陝西兩省,新疆涼皮呈現出更強的包容性與更豐富的口感。哈密涼皮的配菜極為奢華,從紫甘藍到酸蘿卜到野蘑菇,大有萬川歸海的氣魄;昌吉黃皮涼皮以蓬草灰水和面,故稱為「黃皮涼皮」,口感厚重扎實;石河子涼皮湯料講究,用桂皮、花椒、草果、香葉等十餘種香料熬制而成,湯料甚至比麵皮更誘人;克拉瑪依涼皮則能用番茄醬攪拌,在胡蘿卜與綠豆芽的襯托下大有「涼皮沙拉」的即視感;喀什涼皮還會輔以腐皮及特殊的鷹嘴豆,軟糯中更添滋補……可以說只有涼皮擁躉們想不到的吃法,沒有新疆涼皮加不了的料。
沿著「涼皮之路」走到伊犁與喀什,已經半隻腳邁出了中國國界,但這並不是涼皮帝國疆域的全部。回頭向東,內蒙古的巴盟釀皮、寧夏的大武口涼皮都配擁有姓名,「大武口涼皮」五個字還是國家地理標志集體商標;再向南轉折,青海釀皮同樣蔚為大觀——涼皮若是家鄉小吃,那廣袤的西北大地就無一處不是故鄉了。
涼皮是西北集體的家鄉小吃,這依然不是涼皮帝國疆域的全部。從中原到江南還存在著一塊塊涼皮「飛地」,在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裡,涼皮同樣與兒時記憶劃上了等號。河南濮陽的裹涼皮、山東東營的包涼皮、安徽蕭縣可卷可拌的麵皮、江西貴溪和德興加入黃芥末汁拌涼皮……吃著這些特立獨行的涼皮長大的人們,離開了家鄉見到了別處的涼皮還多多少少會有些驚訝:這也叫涼皮?這聲質疑,要是讓一個陝西人聽到,真不知會做何感想。
沒辦法,這就是涼皮。如果說一千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利波特」,那一千碗涼皮有一千種靈魂。
涼皮通史:「全民主食」的起源猜想
涼皮在地在物博的中國的確近乎「全民家鄉小吃」,但它為什麼有如此大的魅力呢?再進一步,究竟哪裡的涼皮最「正宗」?史書未曾明確涼皮的起源,但民間卻給了涼皮多個版本的傳說。
比如秦鎮米皮,相傳是秦始皇嬴政時秦鎮遭旱災無新米上貢,鄉紳們遂將陳年大米浸泡後磨製成米漿,竟而創造出了米皮。又如漢中熱麵皮,相傳是漢高祖劉邦時期漢中一帶的農民所發明,劉邦「微服私訪」時對這一由「面」成「皮」的美味贊不絕口,贊曰「此乃麵皮也」,因此漢中熱米皮至今還以「麵皮」為名。再如蕭縣麵皮,又將起源鎖定到了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曹操南征時糧食被雨浸濕,廚子便機靈一動將這些麥子磨成粉蒸制,最終發明了涼皮。
如果這些傳說為真,那涼皮便已度過了兩千年左右的歲月,在美食界也算得上長壽了。不過傳說畢竟只是傳說,通過對史料的按圖索驥,還是能找出涼皮起源的大致時間。
無論是米皮還是麵皮,都需先將原料磨成粉,這就要用到石磨。石磨發明於戰國時期,經歷秦漢隨著腳踏碓、水碓、風車、礱磨和連轉磨等糧食加工器具而普及,這也標志著中國飲食由「粒食」向「粉食」的過渡。兩漢時期,食餅之風漸漸鋪開——這里的「餅」指的是所有麵食的統稱,如湯面最早就稱之為「湯餅」。秦漢以降,湯餅與蒸餅已是餐桌上的常客,東漢農學家崔實在《四民月令》提到「立秋日食煮餅及水溲餅」。魏明帝曹叡為了試探「膚白貌美」的何晏是否傅粉,用的方法便是在正夏月讓何晏吃熱湯餅。從生產工具的角度來看,涼皮在漢代的確已經有了出現的可能,不過宋代以前的湯餅實際上是一種「片兒湯」,面片不是用刀切,而是用手撕,可以說此時還有「面」無「條」,涼面尚未問世,遑論工藝更為復雜、以刀切為主要工序的涼皮。
湯餅雖然美味,但不適合在夏季食用,解暑開胃的剛需最終催生出了涼面。唐朝時期出現了一品名為「槐葉冷淘」的小吃,采青槐嫩葉搗汁和入麵粉,做成細面條,煮熟後放入冰水中浸泡,撈起以熟油澆拌,再放入井中或冰窖中冷藏,待食用時加佐料調味——從製作工序來看,「槐葉冷淘」與涼面極為相似,唯一的疑問就是,「槐葉冷淘」到底是「面片」,還是「面條」?
五代何光遠所著的《鑒誡錄》中載,前蜀時馮涓與王鍇行酒令,王鍇令曰:「樂樂樂,冷陶似餺飥。」餺飥即面片湯,冷淘既然與餺飥相似,顯然不是用刀切。不過唐朝的確已經出現了刀切的面條,唐末馮贄所著的《雲仙雜記》中載「並,代人喜嗜面,切以吳刀,淘以洛酒,漆斗貯之」,這與唐代案板、刀、杖之類廚具的使用潮流相吻合。
廚具的豐富會促使麵食推陳出新,分化細致。至宋代時,人們已習慣將面條用刀切成細長湯面,在以《夢梁錄》為代表的宋人筆記中,面條的種類已蔚為大觀。更為重要的是,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已經現出了麵筋:「凡鐵之有鋼者,如面中有筋,濯盡柔面,則麵筋乃見」。《夢溪筆談》是以麵筋比喻鍛鋼,可見麵筋的製法已然普及,所以一個比較合理的推斷是,涼皮的成型很可能出現於唐宋時期,也即刀切技法與麵筋製法成熟之後。
從美食發展史與烹飪工藝的角度來看,涼皮無疑源於涼面。《雲仙雜記》言「並,代人喜嗜面」,將面條的流行范圍大至鎖定在山西、河北一帶,但涼面——包括涼皮——無疑天然有著大眾美食的「天份」,恰如湯餅與蒸餅在漢代當屬「全民主食」一樣。
涼皮斷代史:三線建設里的新羈絆
通過涼皮歷史的推斷與分析,可以大致判斷涼皮天然是「全民主食」。但涼皮若果真如此流行,為何千餘年後以涼皮為「家鄉小吃」的城市依然多位於北方尤其是西北?涼皮這一「春風」為何遲遲難綠「江南岸」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將視線投入中國的自然地理中了。
中國幅員遼闊,一道「秦嶺——淮河」線大致分割了南方與北方,降水、氣候、濕度等因素造就了南稻北麥、南米北面的格局。除此之外,南方物產遠較北方尤其是西北豐富,這種先天性的差異勢必會影響到南方與北方美食的發展進路。
江南人可以在同一碗面上「窮奢極欲」地放置各種澆頭,但西北人就沒有這么得天獨厚的條件了。作為涼皮最重要的「出口省」,陝西與甘肅自古以來多旱少雨,晝夜溫差大,這一自然條件限制了蔬菜的種植,麵食在飽腹之餘不得不承擔更多滿足食慾的使命,與此相對人們也自然會在麵食上投入更多的想像力。
明人蔣一揆在《長安客話》中記載了當時的麵食之盛:「水瀹而食者皆為湯餅。今蝴蝶面、水滑面、托掌面、切面、掛面、餺飥、合絡、撥魚、冷淘、溫淘、禿禿麻失之類是也。」雖然這里的「長安」指的雖然是北京,但北方對麵食的鍾愛卻是一理通萬理的。北方物產雖少,但只要不是災年,小麥基本俯拾即是,一個地方發明出一種新的麵食,其他地方立刻便能夠群起而效仿。涼皮的原料不過米與面,哪怕是在塞外,只要能保證最基本的收成,就能用涼皮「打牙祭」,這種強大的適應力才是涼皮「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資本。而在江南,畢竟飲食品類豐富,涼皮想要在「水稻圈」打下一片江山自然就不容易。
製作取材方便的另一面就是因地制宜,這也是涼皮「十里不同醬,百里不同皮」的原因。產米的可以做米皮,產面的自然就做麵皮;民風尚酸就多加些醋,嗜辣就多加些辣子;喜歡厚重的可以用蓬草灰水和面,喜歡軟糯的也可以做得輕薄如紙。了解了這一點,就知道涼皮的靈魂原本是個多選題了。
涼皮的靈魂是麵筋嗎?是醋湯嗎?是油潑辣子嗎?是花生黃瓜豆芽香菜紅椒蘿卜絲紫甘藍嗎?是水醋大蒜花生醬芝麻醬黃芥末蚝油味精嗎?都是,也都不是。可能會有人抖個機靈:涼皮品種再多,總要有個盛它的碗嗎?聽到這句話,拿著裹涼皮的濮陽人笑了,拎著包涼皮的東營人笑了,捧著卷麵皮的蕭縣人也笑了……
不過,關於涼皮的故事,還沒有完。從美食「通史」的角度來看,的確能夠解釋涼皮在陝西、甘肅等西北地區的流行:這些地區正處於中原與塞外的交叉部,飲食文化與物產分布決定了這一地區是涼皮紮根最深的地方。但是,新疆涼皮和散落在中原的各種涼皮之所以能夠成為很多人的「家鄉小吃」,卻源於另外半部美食「斷代史」。
翻開中國地圖,會發展除了陝西、甘肅之外,其他以涼皮聞名的地方大多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共和國建國後發展出來的新興移民城市或地區。克拉瑪依因克拉瑪依油田而興,東營 因勝利油田而興,石嘴山因煤礦而興,貴溪和德興因銅礦而興。此外,石河子曾經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總部所在地,伊犁六十六團涼皮、烏魯木齊米東區羊毛工涼皮、濮陽一機廠涼皮從名稱中就能聽出濃濃的計劃經濟時代感。
20世紀60年代起,共和國曾開展過一聲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運動。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來自五湖四海的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湧入「大三線」地區,在很多荒蕪了幾千年的土地上白手起家建起了新的樂園,這些人在帶來了知識技術的同時,自然也帶來了各地的飲食習慣。物產的相對貧乏讓涼皮成為了最佳選擇之一,而不同的飲食風俗則讓不同地區的人試圖在涼皮身上重現故鄉的味道……一個地方移民的人數越多、家鄉分布越廣泛,涼皮也就越富有想像力。
時過境遷,那些引進、改良涼皮的移民們可能不會想到,這些伴有鄉愁的涼皮最終會演化成新的故鄉,為他們的後輩、後後輩們構築起新的羈絆。歲月無情,很多移民城市在新一輪潮流中逐漸褪色、沒落甚至消失,於是在這些後輩心中,涼皮又成了歲月的絕響,只是無法為外人道也了。
麵筋、辣子、蒜汁,哪個更「原教旨」?野蘑菇、番茄醬、黃芥末汁,哪個是「異教徒」?在涼皮「全民主食」的光環面前,這些都不值一爭。涼皮的真正魅力在於其適應力,它製作簡單、取材方便,人們因此在食物匱乏時也能擁有到更好的食慾享受。進一步說,涼皮的適應力其實正是中華民族的適應力,涼皮界的百花齊放背後,也正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百家爭鳴。
涼皮用一千年的時間蛻變成陝西、甘肅的家鄉小吃,又在時代的洪流下散播於祖國各地,如果不細細品味,很難想像一份輕巧涼皮里會有如此厚重的歷史。一種美食的命運,固然源於其自身的味道,但它背後,又何嘗不折射著宏大的歷史行程。
這種行程會隨著涼皮的腳步走向未來么?錢鍾書曾引《西齋偶得》言:「由古溯今,惟飲食、音樂二者,越數百年則全不可知。《周禮》、《齊民要術》唐人食譜,全不知何味;《東京夢華錄》所記汴京、杭城食料,大半不識其名。」涼皮身上承載了如此多的集體回憶,只希望這種蒼涼,不要再次降臨在它身上吧……
7、致敬英雄,東風風神S30為愛出發,抗疫之在家包水餃
以前羨慕豬的生活,天天吃了睡、睡了吃,可當我經歷之後,我才發現豬的生活也是非常枯燥無味的……今年的確是很特殊的一年,有人為了大家不能回自己的家,有人為了大家不能離開自己的家,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戰勝疫情,通過全國上下的努力,終於在春天到來的時候,我們戰勝了疫情,通過這次疫情,真的看出來中國人的團結,中國人的偉大,向英雄致敬,最終疫情得到了好轉。向大家介紹下抗疫居家的日子裡包的水餃。 餃子,是中國傳統食物。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鄧州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
抗疫戰友東風風神S30,開車去買食材。
買了一大塊肉,買了120塊錢的肉
將肉打碎
沒用韭菜,用的蔥
自己種的蔥
加幾個雞蛋
蔥切碎
剁碎的肉和切碎的蔥,加雞蛋和油一起攪拌
攪拌後開始包水餃。
完工
包了很多,放點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