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端午節是怎麼過
1、端午過節方式通常是怎麼樣的?
端午節人們的過節方式通常是一吃、二拴、三采。
一是吃「五黃」,即名稱中帶有黃字的食物,寓意「青黃不接」的時候「接起來」;也有飲雄黃酒的習俗,有句古語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
二是要拴葫蘆、掃把以及掛五毒圖。
三是采艾蒿,把整棵艾蒿插在門上或者掛在門上。
民間還有給孩子戴五彩繩、掛小辣椒、穿老虎鞋,在孩子頭上寫「王」字的習俗,這些都有驅除災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裡面。
端午節的特色飲食
1、粽籺:端午節食粽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2、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3、五黃: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也有其它說法,咸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
2、端午節傳統習俗
每年農談虧歷的五月初五,是我們漢族人民延續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午日節、端午、重五、艾節等等。雖然名稱不盡相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大致還是相同的。在端午這天,一般有下面八大民俗:
一、賽龍舟
傳說五月初五這天,屈原跳進汨羅江後,當地的老百姓聞訊後,大家就馬上劃船過來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也沒發現屈原的屍體。那天恰逢下雨,湖上的小船就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邊。當其他人知道這件事情後,也都冒雨前來,爭相劃船到洞庭湖上來。為了寄託大家對屈原的哀思,此後就逐漸發展為龍舟競賽。
賽龍舟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二、吃粽子
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就是粽子。傳說屈原於五月初五日投汨羅江後,被水中蛟龍所困,人們哀憫同情屈原,每到這一天的時候,就將五色絲的粽子投入江中,以驅趕蛟龍。後來,粽子便成了最受人們歡迎的端午節食品。
三、跳鍾馗
跳鍾馗,是中國一項古老的民俗表演活動,現在主要分為南北兩派。
「南派跳鍾馗」,以古徽州歙縣地區最為突出,又稱「嬉鍾馗」。盛行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歙縣跳鍾馗多在端午節演出,寓意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以求驅邪降福,保佑村民平安。跳鍾馗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種內容,體現了民眾崇尚鍾馗剛正含灶神不阿、除害降福的美好願望。
「北派跳鍾馗」,以陝西省西安市戶縣最為突出。古時跳鍾馗常用在送孤、除煞之科儀,所謂送孤意即普度之後送走孤魂野鬼,以免邪魅駐留不去。
四、掛艾草、菖蒲、榕枝,祈求平安
在端午節期間,民間還有在門口掛艾草、菖蒲、榕枝的習俗。艾草大家都很熟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草葯,針灸里的灸法,就是以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位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把它插在門口,也可以使身體健康;菖蒲,被老百姓視為百陽之氣,插在門口上,可以避邪;門口掛榕枝的寓意是使身體矯健,百病不生。還有的地方是掛石榴、胡蒜、山丹,都是寄託人們對平安、健康的美好願望。
五、戴長命縷,保佑安康
端午節的另一個重要習俗,就是戴長命縷,也稱續命縷、續命絲、長壽線、延年縷等。長命縷一般用五種顏色的線搓成彩色線繩,或者做出各種形狀的小飾品,在端午節的那一天,掛在小孩子的手腕、腳腕,或者脖子上,希望可以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六、戴香包,防病健身
香包,又稱香囊、香袋、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也有用碎布做成的,裡面可以裝上各種香料,比如一些中草葯,還有茶葉、荷花等等,然後佩戴於胸前,香味撲鼻,還可以防病健身。因為戴香包老少皆宜,深受人們喜愛,現在的香包做得越來越精緻,已經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工藝品。
七、飲雄黃酒,殺毒避邪
端午節飲雄黃酒與屈原有關。傳說屈原投江以後,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就紛紛往江里拋入粽子。有一位老醫生,將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蛟龍。過了不久,水面上果然浮起一條蛟龍。人們於是就把蛟龍拖到岸邊,抽筋剝皮,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脖子和手腕上,然後用雄黃酒塗抹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希望孩子們能夠免受蟲、蛇的傷害。
八、采百葯,防禦疾病
采百葯,也叫「采百草」。農歷五月,正是天氣炎熱,疾病多發的季節,很多毒蛇害蟲都開始繁殖活躍起來,很容易給人帶來傷害。於是,為了抵禦疾病,康健身體,人們在端午到來之時,就開始遍尋百草,採集葯材,然後將這些葯材用於飲食、沐浴、熏煙,或者當作門飾,以防禦各種疾病。
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辯昌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3、過端午節的風俗是什麼呢?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有吃粽子。
端午食粽
粽,即「粽籺」,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四角狀等。粽子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
傳入北方後,用黍米(北方產黍)做粽,稱「角黍」。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4、端午節是怎樣過節的?
一、吃粽子
端午節裹角黍(故宮博物院藏)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二、賽龍舟
端午節龍舟競渡(故宮博物院藏)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三、觀競渡
端午節觀競渡《清史圖鑒》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三、掛菖蒲
端午節賣菖蒲草《太平歡樂圖》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5、端午節怎麼過?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給個外國人參加中國龍舟節的圖片吧:
2、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6、端午節怎麼過
端午節通常會舉行賽龍舟、端午食粽等活動。
1、賽龍舟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賽龍舟歷史悠久,已流傳兩千年以上,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古粽籺、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讓亮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端午節的文化價值:
端午節的起源蘊含著時代需要的傳統倫理道德規范,在中國古代人的生活中,節日是農歷歷法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態滑襪,因此,關於端午的起源最早有源於夏至一說。而民間社會卻把它與屈原、伍子胥、介子推、曹娥等真實或者傳說中的歷史人物結合起來,賦予其情感、道德色帆激彩,並衍生出豐富多彩的節日傳說。
如此一來,端午節的文化屬性從純粹歲時節令的產物,又增添了一份歷史人文的色彩,而且在後世的流傳中與歷史的關聯度被不斷強化和凸顯。在這樣的演變過程中,端午節的思想內涵也悄然發生著變化,由探索、認識自然的智慧結晶衍生出對國家的忠誠和對至親的孝道。
7、端午節,人們都是怎麼過的?
1、端午節在家包粽子、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節應節的食品,可能大多數人都不陌生。每個地方的粽子可能會略有不同,味道和餡也多種多樣。包粽子可能現在很多年輕一輩的人都不會包了,只是去買現成的,但作為中國的傳統,我覺得還是要有人去把這個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2、端午節去江邊看賽龍舟。
龍舟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賽龍舟的來歷。據說古代的人是捨不得屈原投江,便劃船營救,當他們去到那裡後,不見屈原的蹤影。為了紀念屈原,每年的五月五日便用賽龍舟以此做紀念。
3、端午節小孩佩戴香囊,情侶傳遞香囊表愛意。
香囊傳說有辟邪驅瘟的意思,實際只是用來裝鉓服裝的,但是為了圖個好意頭,而且味道很香,可放在家中或房間,芳香怡人。另外還有的傳說,男方送女方香囊是表達愛意,表示女方是男方的意中人。
4、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前掛艾條。
端午節這一天,要打掃衛生,要在門上掛艾條。要喝雄黃酒,目的是為了辟邪,殺菌以及防病。
5、端午節去河裡洗澡。
有些地方不一樣,在端午節那一天要去河裡洗澡,據說去河裡洗澡也是一種美好的意頭,表示把身上的不好的東西洗去,從些順風順水,生活幸福美滿。
6、端午節家人團聚。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最重要的還是要和家人團聚,在外的遊子,應該在如此隆重的節日,回到家鄉,和家人一起共度佳節。
或者你端著午飯過!(笑)
8、端午節過節的過程
端午節在家包粽子、吃粽子。端午節去江邊看賽龍舟。端午節小孩佩戴香囊,情侶傳遞香囊表愛意。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前掛艾條。端午節去河裡洗澡。不會水不要去。端午節家人團聚。
傳統民俗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仲夏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
此外由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根據陰陽術數,午為陽,重午為至陽。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陰邪。
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陽動於上、陰迫於下,午月純陽正氣,為陰邪所懼。夏季也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是草葯一年裡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這天採的草葯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
由於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匯聚最利辟陰邪以及這天的草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辟陰邪與祛病防疫內容,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葯水、薰蒼術祛病防疫等等習俗。
9、端午節的習俗
每年進入芒種之後,氣溫不斷升高,隨著滾滾熱浪翻湧而至,農忙時節來了,端午也帶著濃濃的粽香隨後而至。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等,節期是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端午節)之一。端午節的習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不同地區的節日習俗可能會有一些區別,但是主要的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采草葯、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放紙鳶、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打馬球、跳鍾馗、鬥草等。
我認為這端午節怎麼多的習俗種值得一提有4個,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端午節的習俗之一: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已流傳兩千多年。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賽龍舟是龍圖騰的產物,本是一種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動,其目的是為了祛病、保健、消災、辟邪,由於生產力的發展而成為了娛民的活動,屈原精神的出現又使其得以繁榮,後來經過歷代人民的改造流傳,就成了一項規則齊備的競賽活動。社會主義新時期,它的價值得以充分的展現,它的民族凝聚力,它的振奮精神,都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和學習。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多種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到戰國時代。比賽中,鼓聲急促,眾槳翻飛,刻成龍形的獨木舟你追我趕,不相上下 ,既是競渡游戲,亦是以祭神與樂人的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英國等。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春鬧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了首屆國際龍舟節。此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將賽龍舟列入比賽項目。2011年5月23日,賽龍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的習俗之二: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的又一傳統習俗。各地包粽子的用料、粽子的形狀不盡相同,花樣繁多。如包成牛角狀的叫角粽,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稱筒粽,包成四角形的叫四角粽,放肉的叫肉粽,放棗的叫大棗粽……統稱叫粽子。
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是在晉代。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有用大黃米(粘黃小米)的,還有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扒友罩用作交往的禮品。
唐代時,粽子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包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
元、明告州時期,包粽子的用料已由菰葉變為箬葉,後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粽子米里已開始加上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品種益加豐富多彩。
從古到今,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來包粽子,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大棗和小棗的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肉粽子最有代表性。現在交通這么發達,網上交易紅火,就是西北地區的人想吃南方的粽子已不是什麼難事。大家也可以學習包起來。吃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端午節的習俗之三: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節傳統習俗之一。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
香囊,亦稱「容臭」。俗稱「香袋」。為了清香、驅蟲、避瘟,香袋中常會填充一些具有「芳香辟穢」功能的中葯,如丁香、白芷、藿香、紫蘇、薄荷等。它們都含較強的揮發性物質,可以提神醒腦,振奮精神,舒筋順氣。是一種裝有香料的小囊,多以色彩鮮明的絲織物縫制。青少年男女佩戴於身,取其芬芳,並作為裝飾。起源甚古老,直用至清代。亦有系於麻帳或為輦上的。
香囊,以錦製作,也稱「錦囊」或「錦香袋」。一般系於腰間或肘後之下的腰帶上,也有的系於床帳或車輦上。三國魏朝繁欽在《定情》中詩雲:「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唐朝同昌公主的步輦綴五色香囊,每出遊芬香滿路。由於奇特香料多來自外國的貢品,朝廷還把香囊作為賞賜之物。佩帶香囊之俗,也在民間盛行。「榴花角黎斗時新,今日誰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風客,卻隨蒿葉上珠門。」這首古詩是描述當時人們歡度端午佳節的種種習俗。
《禮記.內則》:「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咸盥漱......衿纓皆佩容臭。」鄭玄註:「容臭,香物也。」
古詩《為焦促卿妻作》:「紅羅復頭號帳,四角垂香囊。」三國魏繁欽《定情》詩:「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下:「咸通四年,同昌公主出降......乘七寶步輦,四面綴五色香囊。囊中貯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鳳香。」
《紅樓夢》第十七回:「[黛玉]生氣回房,將前日寶玉囑咐他沒做完的香袋兒,拿起剪子來就鉸。」
🌷端午節的習俗之四: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唐玄宗一次游幸驪山,回來後染了瘧疾。白天卧床養病,朦朧睡去,夢見一個小鬼偷了楊貴妃的香袋和玄宗常吹的玉笛。玄宗喝問他是誰,那麼大膽。小鬼回答說:「我嘛,叫做『虛耗』,能耗盡人家財物,讓喜事成憂。」皇帝大怒,正想喚武士擒拿,突然見一個大鬼奔來,戴著破帽,穿著藍袍,圍著牛角腰帶,一隻腳赤,一隻腳套著舊朝靴,一隻眼是瞎的。小鬼一見大鬼,便繞殿狂奔逃走,但仍然被一把抓住。那大鬼伸出手指挖出小鬼的眼睛,然後將他身體劈開,啃吃個乾乾凈凈。玄宗問道:「你是什麼人?」那大鬼奏說:「臣是終南進士鍾馗,武德間應舉中了進士,卻因長得丑被黜,臣撞死在階下。皇上憐憫,賜我進士綠袍下葬,臣感謝聖恩,發誓為陛下清除虛耗鬼和其他妖孽。」話說完,玄宗也就夢醒,纏身多日的病痛一時全消。玄宗召來吳道子,將夢中形象述說一遍,讓他畫出鍾馗像。吳道子奉詔,立即構思,恍惚中似乎眼見鍾馗在前,便展開素毫,一揮而就。玄宗一看,那畫上鍾馗與自己夢中形象完全一樣:左手捉住小鬼,右手挖它的眼睛。玄宗驚嘆吳道子畫得逼真傳神,說道:「就像你和朕同做一夢似的。」
吳道子的鍾馗畫精絕一時。到了五代時,後蜀皇帝對此畫極為欣賞,但對畫上鍾馗用食指挖鬼眼有些不滿,便召來當時名畫師黃筌,說道:「這鍾馗如果用拇指去挖鬼眼,便更加有力。你給我改一下。」幾天後,黃筌將吳道子畫仍然呈回,自己另外畫了張用拇指挖鬼眼的鍾馗,皇帝不滿地問道:「我是讓你改吳道子的畫,為什麼不照辦?」黃筌回答:「吳道子畫的鍾馗,一身之力,神氣摶聚眼色注視,全在食指,不在拇指,所以不敢輕易改動。只好按陛下意思另畫一幅呈上。」從黃筌以後,畫鍾馗的越來越多,各依自己理解巧加構思,所以流傳在民間的鍾馗也是千姿百態。不過,貌丑而威猛,正氣凜然,則是所有鍾馗像的共同特點。他的使命呢,也都是為人們驅邪捉鬼,所以多被懸掛在廳堂、居室。也有將他的畫像掛在後門的,因為根據民間傳說,鍾馗碰死的地方,在皇宮的後宰門前,所以請他來做了後門的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