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給老師畫什麼
1、首先准備好需要的材料:剪刀、膠水、彩筆、卡片、彩紙等。
2、然後選擇一張自己喜歡的卡紙顏色,然後裁剪出一張16K左右大小的卡紙(其實沒有規定的大小,只要自己喜歡,多大都可以,但是賀卡還是建議不要過大,會沒有那麼美觀),然後將卡紙對折。
3、選擇一張白色和黃色卡紙,在白色卡紙上畫出自己喜歡的兔子圖案,最好一大一小,在黃色卡紙上畫出一個圓形,然後將它們剪下來,放在一邊備用。
4、由於賀卡是雙層的,所以這里還需要取一張軟一點的彩紙,大小比卡紙稍微小一點,然後對折。為了讓賀卡更加精緻,所以我們要確定好位置之後再繼續下一步,將彩紙展開,把之前剪好的兔子和月亮放在賀卡上,確定好擺放的位置,並用鉛筆標記定位。
5、在彩紙上畫好三個長條,這三個長條的作用非常關鍵,長條的位置要對應好剛剛標記好的位置,月亮的擺放位置比較高,所以長條也比較長,注意長條靠上的位置,要多劃分出一小段,如圖所示。
6、沿著剛剛畫好的長條,將它剪下來,注意,只有豎線才剪,橫線的位置折起來就可以了,如果不好剪,可以用刀劃出來(刀口鋒利,注意安全)
7、將已經劃好的彩紙貼在卡紙上,就會有三條呈立體裝的長條
8、這一步可以自由發揮,用彩筆給小兔子添加上耳朵的顏色及眼睛嘴巴,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為小兔子加上好看的衣服。
9、將畫好的小兔子和月亮粘貼在賀卡上的長條上,注意位置的擺放,月亮當然貼在最長的長條上哦,賀卡完成了,現在可以在空餘的位置寫上祝福。
2、小學中秋節畫畫,畫什麼好?
畫:月亮、月餅、柚子。
拓展:
1、簡介: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習俗。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的「舉杯邀明月」,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在中秋節,每個地方的習俗不同,但每一種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