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端午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1、天津端午節風俗
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扮汪野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
端午節是普天同慶的節日,全中國的人好像都在吃粽子。但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風俗,總有一些特有的習俗與我們不同,天津也不例外。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天津端午節風俗之一:額間抹雄黃💕🌹
端午節時,天津人額間抹雄黃來驅邪避害的習俗。古人認為雄黃「善能殺百毒、避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由於小孩不便飲用雄黃酒抹七竅,所以,在端午節這天,人們就用雄黃酒塗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並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
額間抹雄黃寓意孩子們身體健康、平平安安;為孩子驅除災害、瘟疫,象徵著喜慶、吉祥。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天津端午節風俗之二:食五毒餅💕🌹
老天津衛曾經有一項端午風俗,即食五毒餅,天津人還要吃五毒餅,五毒餅是人們為端午節特製的一種圓形糕點,其實就是玫瑰餅,將五毒(蛇、蜈蚣、蠍子、蜘蛛、蟾蜍)的圖案印在小餅上或用模子做出五毒形狀來也曾是天津人端午節走親訪友互相饋贈的常見禮物。
在傳說中是變化自元末第四十二代天師親筆書寫的厭勝符,吃了能夠驅邪避疫,但是早於有中文記載前,外國傳教士已經在天津觀察到與五毒餅相似的天中節風俗食制。天中節在五月五日端午節的午時。這種在五月五日驅邪避疫的厭勝風俗,可以上溯至漢代以前。而能夠吞服的厭勝符則是宋代被稱為書天地的天師秘法。從宋代開始,書天地的天師符往南北兩個截然相反的方向流傳,演變成清末天津端午節的五毒餅習俗。
🌹💕天津端午節風俗之三:佩香囊💕🌹
端午節也稱「浴蘭節」,佩香囊也是天津人的陵悔端午習俗之一,將具有芳香開竅效用的中草葯如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等製成葯末,裝在特製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際、臍中等處,具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也可以掛在車里、家裡。我國民間自古就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的說法。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三國魏朝繁欽在《定情》中詩雲:「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唐朝同昌公主的步輦綴五色香囊,每出遊芬香滿路。由於奇特香料多來自外國的貢品,朝廷還把香囊作為賞賜之物。佩帶香囊之俗,也在民間盛行。「榴花角黎斗時新,今日誰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風客,卻隨蒿葉上珠門。」這首古詩是描述當時人們歡度端午佳節的習俗。
🌹💕天津端午節風俗之四:戴老虎搭拉💕🌹
天津人口中的「老虎搭拉」是一種端午節的民俗飾物,是手工布藝製作的老虎、粽子、笤帚、葫蘆等,用絲線穿綴起來的掛件,這種布藝製品用五色絲線縫制,內部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等辛香草葯填充,在夏日可起到驅蟲避瘟作用。
舊時,每逢端午節,家中的婦女就要把手縫的「老虎搭拉」系掛在孩子的衣領後面,為的是驅邪辟祟,一生平安。現在會做「老虎搭拉」的人少了,只有極個別的老人會做,比如我三姑,自從有了我家寶貝後,每年三姑姥姥都會新手給孩子做一個「老虎搭拉」,圖個喜慶、吉利。
🌹💕天津端午節風俗之五:插艾草💕🌹
天津傳統的端午民俗中,趨福避邪的內容比較多,插艾草是重要一項,天津人叫蒿子。艾有香氣,廳喊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所謂門懸艾葉菖蒲,就是指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或懸於堂中。
在端午節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端午節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對過去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也是面向未來的節日。通過開展各種習俗活動,將文化傳承融入節日之中,讓孩子們在每年的端午重溫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感受偉大愛國詩人人格的高尚,增強民族意識與傳承文化的使命感。
2、端午節的風俗
端午節的風俗有:賽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葯水、祭祖、浸龍舟水、吃龍舟飯、吃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已流傳兩千多年。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
掛艾草
天津傳統的端午習俗中,趨福避邪的內容比較多,插艾草是重要一項,天津人叫蒿子。艾有香氣,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所謂門懸艾葉菖蒲,就是指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或懸於堂中。除此之外,天津市民還有灑掃庭院的習俗。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戴香囊主要是避邪驅瘟的,香囊中包有硃砂、雄黃、香葯等,用絲布包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