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端午節的別稱是什麼意思

端午節的別稱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3-05-17 10:30:57

1、端午節別稱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本是南方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2、端午節還有什麼其他別稱?

端午節的一大特點,就是名稱繁多。曾有人做過統計,它的名稱、叫法超過二十個,其中人們比較熟悉的有「端五」、「夏節」、「五月節」、「女兒節」等等。

這些名字的由來和端午本身的習俗、文化內涵有關系。在古漢語中,「端」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是「初五」。《風土記》提到「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另外,古人紀年使用天乾地支,以此推算,一般農歷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被認為是「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如上所述,端午節是農歷五月五日,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所以它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有意思的是,此時的一大習俗是吃粽子,古人曾有個小游戲,就是吃完粽子會比較一下各自解下粽葉的長度,粽葉長一些的那個人就算勝了,所以就有「解粽節」之稱。

明代,沈榜《宛署雜記》中亦提到:「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一個有溫度的傳統節日

實際上,端午節正處在仲夏時分,是一個充滿生命挑戰的時節,也是一個充滿人倫溫情的節日,是民間社會生活的重要節點。

福建漢服天下協會志願者按照古時候端午習俗,為現場觀眾「沐蘭湯」。

炎熱的夏季,氣候濕熱,在古代更是難以忍受。為了自身健康和安全,古人們在端午節提倡點硃砂雄黃、門口掛艾蒿等習俗,最終目的是護衛生命。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日報-端午節冷知識:別名超過20個,能否互祝快樂?

3、端午節別稱是什麼?

端午節別稱有: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等。

據統計,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當中,端午節的名稱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最初的「端午」為千支歷的午月午日,第五個月即為「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到了漢代時,由於南北統一之後的歷法變動,朝廷為了方便過節,規定每年的端午節改為陰歷五月五日。

文化內涵

端午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被賦予了很多文化內涵。

文化意蘊:關於端午祝福是該說「快樂」還是「安康」的討論,背後其實是民眾對節日精髓、傳統面目的探尋,是希望能原汁原味地還原端午節的文化意蘊。

愛國之情:人們紀念屈原,不只是因為他的藝術造詣,更是因為他偉大的靈魂和深沉的愛國之情。

家國情懷:端午節里的家國情懷,更有大力弘揚的必要。對於很多人來說,端午節是個小長假,但對於醫務工作者、社區工作人員、客運工作者、環衛工人等許許多多奮戰在一線崗位的人來說,依然是「戰斗」的節奏,正是他們的默默堅守和負重前行,才有了「安康」的端午節。他們的行為本身,就是對家國情懷的詮釋,也值得全社會感念。

4、端午節的別稱有哪些?

端午節的別稱有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蒲節、草葯節、詩人節、浴蘭節、屈原日、解粽節等二十多種,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但通常是叫端午節。

在這些叫法中,有人稱端午節為詩人節,除了紀念詩人屈原,還因為從古至今有很多文人墨客都寫過與端午有關的詩詞。

習俗:

端午吃粽子習俗源自中國東漢,當時,人們已習慣於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間開始吃獨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後世也象徵包粽=包中(諧音),意味著考試金榜題名的好兆頭。

5、端午節別稱有哪些呢?

端午節別稱有: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

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祥日子,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端午節習俗:

1、戴長命縷,保佑安康

端午節的另一個重要習俗,就是戴長命縷,也稱續命縷、續命絲、長壽線、延年縷等。

2、賽龍舟

傳說五月初五這天,屈原跳進汨羅江後,當地的老百姓聞訊後,大家就馬上劃船過來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也沒發現屈原的屍體。那天恰逢下雨,湖上的小船就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邊。當其他人知道這件事情後,也都冒雨前來,爭相劃船到洞庭湖上來。為了寄託大家對屈原的哀思,此後就逐漸發展為龍舟競賽。

3、吃粽子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6、端午節有哪些別稱?

端午節別稱有:端陽節、龍日、龍舟節、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

1、賽龍舟

賽龍舟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2、端午食粽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

(6)端午節的別稱是什麼意思擴展資料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

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7、端午節的別稱

端午節的別稱有: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莒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

上古干支紀元法,以天乾地支來作為載體,紀元通用天乾地支。最初端午為干支歷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個月即為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到了漢代時,由於南北統一,歷法變動,朝廷為了方便過節,規定每年的端午節改為陰歷五月初五日。

端午節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龍舟競渡最早是江浙地區吳衫燃越部或敬虛族祭龍祖的一種祭祀活動形式,古代的百越民族稿鉛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分,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江河水裡祭祀龍神,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端午節

8、端午節又稱叫什麼?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本是上古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傳統民俗: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仲夏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此外由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根據陰陽術數,午為陽,重午為至陽。

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陰邪。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

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陽動於上、陰迫於下,午月純陽正氣,為陰邪所懼。夏季也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是草葯一年裡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這天採的草葯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