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掛菖蒲和掛艾葉是為了什麼
1、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艾葉和菖蒲?
端午節插菖蒲艾葉的由來唐朝末年,戰亂連連,冤魂無數,人心惶惶,到處都是逃難的人。一天黃巢見到一位大嫂手攜著一個小孩子,背上背著一個大孩子,心懷好奇,便問大嫂道:「你背上背的何人,手上攜的又是何人?」大嫂流著淚答道:「背上大點是我小叔子,手中所攜小點是我親生兒子。」黃巢聽後不解又問道:「這到底為何,你為什麼這樣呀?」大嫂又答道:「小叔子雖然比我兒子年紀大,但我公婆已逃散,年老體弱生死未卜,無再生育能力,我年紀輕,就是把兒子丟了,以後還會生育,小叔子如被黃巢殺了就斷了一門香火。」黃巢一聽,面紅耳赤,自覺慚愧,心想:一個婦道人家尚能這樣孝順並懂得做人道理。我何不順水推舟,賣個人情,饒了她們吧。便對大嫂說:「大嫂,難得你有這般好心,為避殺身之禍,你可在端午節那天在門首上掛菖蒲、艾葉作標記,自會有用的。」別了黃巢,大嫂攜兒背叔回到自己村上,並沿路將此話告知眾鄉鄰。一夜之間傳遍江南一帶,尤其是台州地界最為盛行。端午節那天,黃巢指揮大軍殺奔江南而來,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菖蒲劍、艾葉,無法下手,如殺下去,又恐錯殺大嫂罩和一家橘悶李,有失諾言。故而,令手下兵將繞道而過,不可擾亂台州百姓。所以每逢端午節台圓遲州各地百姓每家每戶都在門上掛菖蒲插艾葉,成為當地習俗。並且有詩為證。艾葉為旗招百福,菖蒲似劍祛千邪。
2、為啥端午節要掛菖蒲和艾草,這是有什麼寓意嗎?
端午節是中國重要的節日之一,它也是人們紀念楚國大文學家屈原先生的日子。在端午這一天,除了吃粽子之外,每戶人家的門口都會掛著菖蒲和艾草。這是因為農歷的五月正是蛇蟲鼠蟻非常多的時候,因此掛上菖蒲和艾草可以利用它們的氣味和葯用價值驅趕這些害蟲,起到保平安的作用。
中國農歷的五月也被人們稱之為毒月,在民間也有“爛五月”一說。中國農歷的五月也被人們稱之為毒月,在民間也有“爛五月”一說。所以農歷的五月也是許多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十分旺盛和最容易繁殖的時節。同時也是人們所說的五種有毒害的動物最容易出動的時候。因為如此,人們就將門口掛上菖蒲和艾草,來保護家宅平安,在五月不被邪氣所傷害。
人們就將貼靈符一樣的,將菖蒲和艾草在端午節這天掛在門邊上。傳言草蒲是古時候防疫驅邪的靈草葯,它就像可以驅逐不好的東西的利劍一樣。同時也因為它的外形像劍一樣,於是掛在門口就像寶劍一樣可以驅逐邪氣。人們稱它為“水劍”或“蒲劍”。在清代和晉代古人有所記載,稱它為可以驅邪的寶物;艾草就是人們非常見的草葯,從中國古代開始就將它作為治病的葯材,我們平時看到的中醫治療時,艾炙就是用艾草為主要材料製成的。所以民間不僅將它用作治病的良葯,也將它掛在門口當作 驅邪的物品。
因為端午節這天,正逢農歷五月,而這個時候正是毒蟲猖獗的時候,於是人們將菖蒲和艾草掛在門口,利用它們的氣味來驅趕走這些毒蟲。在端午的節日,大家不僅要忙著挑選菖蒲和艾草,還要食用粽子,看賽龍舟比賽。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紀念投湖的屈大夫,中國的文化離不開這些已故的文人,而屈原的精神也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前進。
3、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艾葉和菖蒲?
在端午節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個民族共同的習俗。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野告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端午節的傳承:
自民國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移風易俗,端午節許多舊的所謂「迷信風俗」已被人們有意無意地遺忘了,但端午節仍是民間深受歡迎的傳統節日,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佳胡燃節食品。
2006年5月20日,端午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正式頌做明將端午節列為國家法定假日,規定農歷端午當日放假1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端午節
4、端午掛艾草菖蒲寓意是什麼?
5、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和菖蒲
端午節即將到來,大家准備好放假了嗎?在端午節到來之前,各大商場和超市已經開始做起了端午節的促銷活動,市面上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粽子,大家是喜歡甜粽子還是肉粽子呢?除了端午食粽和扒龍舟這兩個禮俗之外,端午掛艾草和菖蒲也是重要的習俗之一。那麼,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和菖蒲?
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和菖蒲
端午節之所以要掛艾草和菖蒲,是為了驅病、防蚊、辟邪。掛艾葉菖蒲是中國民間節日習俗裂螞孝,在端午節以艾葉懸於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
在端午節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如掛艾草於門,最早在《荊楚歲時記》有記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物埋穴,又可驅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肆稿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6、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
古人認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陽氣旺,且艾、菖長勢茂盛,每年端午人們有在門上掛菖蒲或艾草辟陰邪的習俗,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艾節」。
在端午節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
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艾草的其他習俗
在中國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團子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參見艾糍)。即: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再將之蒸熟即可。在中國北方,人們會採摘初生的艾蒿葉與麵粉摻在一起做食品。
在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冬季和春季採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廣東梅州客家人最喜歡的做法將老艾草曬干留存。可以將一把干艾草塞進雞肚子里,加一些薑片,就可以用電壓力鍋蒸熟。也可以揉下艾葉蒸切好的小雞塊,普通鍋蒸熟即可。還可以用小沙袋裝好,煲雞湯,加入桂圓肉、枸杞、黨參等。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端午節
7、為什麼端午節要在門上插艾葉和菖蒲?
把艾草懸掛在家門口,還有辟邪、防病的目的。並且在古代的時候端午節還是「衛生節」,人們會在這一天打掃庭院,灑雄黃水,飲雄黃酒,並且懸掛艾枝、菖蒲,就是希望能達到殺菌防病的效果。因為端午節一到,天氣炎熱了,蚊蟲、毒蛇也多了,其實這是一種值得繼承的良好衛生習慣。
不掛被太陽暴曬後的艾草。端午正值仲夏,是草本植物葯改櫻性握陪最強的時候,人們之所以會說被太陽暴曬後的艾草不能掛,是因為艾草被太陽暴曬後,葯性便變得沒有那麼濃烈,所以為了讓艾草的葯性更大,驅除蚊蠅的作用越明顯,人們一般會在端午節一大早段殲蠢時上山採摘。
不掛植株不完整、矮小的艾草。因為艾草要掛在門口的兩側,是一家人的門面,所以那些植株不完整、矮小的艾草屬於殘次品,不管是外貌還是從功效上,都沒有大棵的艾草作用好,所以這樣的艾草也是不能懸掛的。
端午節插艾葉的由來:
1、端午節插艾葉的由來:端午節有很多的習俗,就拿插艾葉來說,端午節插艾葉的由來具有相應的典故,聽起來很有趣。
2、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時節歷來就有插艾葉的習俗。這是因為端午前後,艾葉長勢正盛,新鮮艾葉散發出的強烈芳香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殺菌素,能有效起到驅蚊殺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