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過端午節要戴香囊
1、端午節有為小孩佩戴香囊的習慣,戴香囊的意義是什麼?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而在端午節的時候家長都會為小孩子佩戴香囊。這樣的做法主要是因為香囊中含有很多的香料,能夠達到一定的安定睡眠。這和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有很大的關系,而且佩戴這種香囊也是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其中寄予了家長們對孩子的祝福。
作為一種傳統節日,其主要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的偉大文學家屈原。屈原在古代有很大的威望,百姓們十分愛待他。但是在屈原投江之後,當地的百姓就將許多食品放在家中來祭祀他。但是又害怕這些食物被河水當中的魚蝦所吃掉,所以就用粽葉把食物包起來,並且做成有稜角的形狀,這樣蝦魚就不會吃。隨著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就將祭祀屈原的這一天稱作端午,而且在端午節大家也會吃粽子。
除了在端午節上吃粽子之外,更令人心動的就是在端午節上會有賽龍舟。一條船上可以承載十幾個人,大家一起奮力的比賽。場面非常的鼓舞人心,而且龍舟比賽的現場也很激烈。賽龍舟的時候,隊員們都是萬眾一心的,就是這種團隊精神讓龍舟比賽傳承的越來越久。除此之外,在端午節上也會喝雄黃酒、掛艾葉,雖然在不同地區對於端午節來說有不一樣的理解,但是這幾樣是必不可少的。
粽子主要分為兩個流派,一種是甜粽子,另一種是咸粽子。根據個人的不同口味,有些人一直在比較甜粽子和咸粽子,哪一個更好吃?其實兩種都是差不多的,而且做法也一樣,只不過是用到的食材不同。甜粽子其中經常會包一些蜜棗或者紅豆,而咸粽子當中主要會包一些五花肉和鹹蛋黃。
2、端午節為什麼要做香包?
端午節作為我國傳統民俗節日,在我國南方地區習俗保存較完善。在端午節要喝雄黃酒、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吃粽子。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
古語說:「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等等」。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葯物,能散發出天然的香氣,這種香氣屬中葯學理論中的五臭范疇,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醒脾、辟穢悅神等功效。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這些葯物之所以有芳香氣味,是由於其含有大量揮發油,這些揮發油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端午節傳統香囊中的香料可以預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對防蚊驅蟲有一定作用。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戴香囊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雞趕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3、端午節為什麼佩戴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古語說: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等等。
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葯物,能散發出天然的香氣,這種香氣屬中葯學理論中的五臭范疇,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醒脾、辟穢悅神等功效。
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這些葯物之所以有芳香氣味,是由於其含有大量揮發油,這些揮發油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端午節傳統香囊中的香料可以預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對防蚊驅蟲有一定作用。為孩子系五彩繩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它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
長命鎖的前身是「長命縷」,也被稱之為「長命縷」。其意義在於鎖住小孩的命,避免病魔疫鬼侵入危害小孩。古人認為小孩一旦戴上了鎖,就能無災無禍,平安長大;長命鎖更多表達的是長輩對晚輩的祝福。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在門楣上懸掛上五色絲繩。
以避不祥;所以傳統上用五色彩絲編成繩索,配以銀鎖,纏繞於兒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災,祛病延年!在端午節的清晨,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端午線。系線的時候,孩子不能開口說話。而一些已婚的男人也被妻子逼著戴上彩繩。
很多男子擔心被別人看到笑話,就悄悄系在腳踝上。這系五色繩也有講究,必須要在太陽沒出來之前就繫上,否則就會不靈驗,而且五色繩不能任意扯斷或丟棄,只能等到端午節後的大雨天時,將它仍在自家院牆的排水口,隨雨水沖走。
端午節系五彩繩的習俗起源於漢代,至今不衰。民間把五彩繩看成「五彩龍」,端午節又稱「小兒節」,五月被古人稱為毒月,端午節拴五彩繩有保護兒童驅妖避邪之意。隨水沖走的五色繩就會變成小龍,帶走你身上的不好的東西。煩惱、憂愁都隨著雨水流走,會給你帶來一年的好運。
4、人們在端午節為什麼要做香包?
端午節的香包一說是避邪,一說是為討吉利。傳說屈原投江時正值夏天,蚊蟲四飛,民眾唯恐屈原遺體遭叮咬,紛紛用艾草點燃,以煙熏蟲,後有人建義,何不以布包檀香。後來,人們用針線縫好香包後,再串以布繩,緊掛頸間,人人一串,蚊蟲污物不敢近,相傳下來,端午做香包就成了中國傳統習俗。
農歷的五月五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過端午節,而在所有的端午的習俗中,最富於靜態美和溫馨氣息的莫過於製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於醫葯不發達,人們就把具有殺菌作用的雄黃,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來戴在胸前,利用它散發出來的香氣使夏天的蟲菌不來侵擾,這就是香包的起源。
(4)為什麼過端午節要戴香囊擴展資料
香包在《詩經》的一些篇章里已有描述,說明早在約3000年前就有了香包。《禮記》雲:「五采謂之綉。」香包用青、赤、黃、白、黑五色絲線刺綉而成,色彩絢麗,自然有裝飾衣著、把玩欣賞之審美功用,又因填有特殊的中葯材,兼有驅邪擗欹、除菌爽神功效。《禮記·類則》載,未成年男女,晨昏叩拜父母,必須佩戴香包,說明香包還有禮儀作用。
戰國時期以至秦、漢、晉,男女都戴香包,晉以後漸為女人、兒童的專用品。宋時,官史朝服上開始佩戴香包,禮儀作用愈加凸顯。
清代,香包成為饋贈佳品,特別是相戀男女以此作為饋贈的信物。現代,香包是承載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在人際交往、美化環境、陶冶情操、寄情寓志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送一個香包,傳遞一份友情,捎去一份好心情,表達一番美好的祝願,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取向。
5、端午節為什麼要戴香包
端午節要戴香包的原因:為了驅避蚊蟲和祈求安康。
端午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已有2000多年歷史。在古代,人們迷信端午節這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氣最重的日子。所以,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孩子手腕上帶上五彩繩,就是用紅、黃、藍、綠、紫五種綵線編成的線繩,以辟邪驅瘟、逢凶化吉。而掛香包,也有著同樣的寓意。在古代,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是用彩色的碎布和五色絲線縫制而成,內部裝有各種香料,戴在孩子胸前,成人的話佩戴在腰間用來驅蟲辟邪和增加香氣。鄭重聲明:回答內容僅供參考,請勿盲目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