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主要干什麼
1、端午節要做什麼
端午節要做的有以下幾項:
1、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2、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3、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2、端午節干什麼
端午節扒龍舟,掛艾草與菖蒲,吃粽子,放紙鳶,拴五色絲線。
1、扒龍舟
古代的越民族以龍為圖騰,為了表示自己是「龍種」身份,他們不僅有斷發文身的風俗,而且在每年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便有類似於今天的競渡游戲,這就是競渡習俗的由來。
2、掛艾草與菖蒲
菖蒲葉片呈劍形,又稱「蒲劍」,古人認為它可以「斬千邪」;艾草是葯草,古人認為它可以保持身體健康,招百福。民間傳統,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插或懸在門上。
3、吃粽子
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4、放紙鳶
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
5、拴五色絲線
在端午節這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驅邪。傳統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3、端午節都幹些什麼
端午節主要做些與端午節習俗有關的事:
1、吃粽子
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歷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後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風俗。粽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粽子」。
2、掛艾草
端午節當天,人們會在院門前和房檐下掛艾草或菖蒲,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
因為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古人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人們便會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會掛在門楣,起到驅魔祛鬼的效果。
3、賽龍舟
傳說楚國人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王作楫說,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為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
4、吃五毒餅
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於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據說,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5、鬥百草
古時人們到端午節,會結伴去郊外采葯,采葯途中會鬥草玩,逐漸形成習俗。參與游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游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6、收五毒
端午節時,女孩要在胸前別上「繒子」,據說這種用彩色絲線縫制、樣子跟粽子類似的布藝可以驅邪避惡。男孩則在頸上掛一個葫蘆,裡面收進「五毒」圖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貼葫蘆花
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古時人們會用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裡麵包括「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
8、點雄黃酒
在端午節還有點雄黃酒的習俗,會把酒在男孩的額頭上寫「王」字,在女孩的頭上點五個點,人們認為,這樣蚊蟲蒼蠅會被雄黃酒破解,驅邪避害。
4、端午節都要干什麼
端午節要包粽子,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系五彩繩、拜神祭祖、采草葯等。其中,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最初是當作拜祭祖先和神靈的貢品。後來,端午節包粽子和吃粽子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端午節都要干什麼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端午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葯水、打午時水等。其中,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粽,即「粽籺」,俗稱「粽子」,屬「籺」的其中一種。
5、端午節要干什麼
端午節要做的事情自然與習俗相關:
賽龍舟,食粽子,配香囊,塗雄黃葯酒。(以下配圖展示)
端午
粽子又稱「角黍」、「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漢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蘇軾《六幺令·天中節》上闕
該詞作寫出了我國極具特色的端午節民俗文化。在我國傳世的名畫中,以「端午」為主題的畫作也為數不少。欣賞這些傳世名畫,你會體味到獨特而又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
元 吳廷暉《龍舟奪標》
端午節最重要的活動之一是龍舟競渡,這幅作品畫了三艘龍舟在河中競渡,主龍船裝飾華麗,舟中設有一亭,亭子內有許多侍女環侍著一名貴人,前後兩舟則搖旗吶喊,鑼鼓喧天,溪流兩旁,林霏朦朧,侍衛儀仗遊行於其間,場面十分熱鬧。畫中線條好似游絲般的細致柔和,人物精密生動,龍舟工整華麗。
吳廷暉,乃浙江吳興人,擅長青綠山水和花鳥畫。
元 王振鵬《龍池競渡圖》局部
王振鵬,字朋梅,浙江溫州人。元代著名的畫家,擅長人物畫和宮廷界畫,被元仁宗賜號為「弧雲處士」,官至漕運千戶。
明 陸治 端陽即景圖 紙本設色 133.2x 64.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陸治 (1496—1576),字叔平,江蘇吳縣(今蘇州)人,因為居住在太湖的包山,號包山子,後隱居在支硎山中。他是吳門派大家文徵明的重要門生,詩、文、書、畫都有相當的造詣。「其於丹青之學,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一時好稱,幾與文先生埒」。在花鳥畫方面,與文徵明的另一個得意弟子陳淳同為明代大家;山水深受宋元人和文徵明影響而又能創立自己的風格。
陸治晚年清貧,居於支硎山下,種花自娛。若有好友佳客至,即設席花竹之間。
《端陽即景圖》所畫即是端午節時陸治所植花木的芳姿。畫中坡石用淡墨乾筆疏疏勾出,然後重點刻畫萱草、蜀葵、石榴等花果。花葉均以勾花點葉法畫成,勾筆細勁如鐵線,而點葉則用筆較拘謹,但溫潤沉著。後部之石則僅以墨筆渲染造型,加以苔點,頗顯生機。整幅畫景物前後襯托,錯落有致,表現了端陽時節的江南風情。款署「嘉靖癸亥仲夏,包山陸治畫並題」,陸治時年六十八歲。鈐「陸治之印」白文方印、「包山子」白文方印。
清 余樨繪《端陽景圖》
該畫作以挺秀細潤的筆法,將菖蒲、蜀葵、豆娘、蟾蜍和青蛙等動植物生動逼真地刻畫出來:在日麗水暖的郊外,野花競相綻放,各種植物蓬勃生長,青蛙、蟾蜍等動物在明媚的陽光中跳躍、飛翔,一派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
此圖既然以「端陽景圖」為名,畫中的動植物自然與端午風俗有關。菖蒲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 ,有香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與蘭花、水仙、菊花並稱為「花草四雅」。
此圖上方所繪乃兩只豆娘,有人誤認為是蜻蜓。古代端午節這天,江南一帶的婦女有佩戴豆娘頭飾的風俗。它是用絲絹等材料做成仙、佛、蟲、魚、百獸之形,或八寶群花之類,固定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支架上,插於婦女發髻上。
《端陽即景圖》是中國明代畫家陸治的國畫作品。該畫為紙本設色,縱133.2厘米,橫 64.3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陸治 (1496—1576),字叔平,江蘇吳縣(今蘇州)人,因為居住在太湖的包山,號包山子,後隱擾攜居碼友在支硎山中。他是吳門派大家文徵明的重要門生,詩、文、書、畫都有相當的造詣。「其於丹青之學,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一時好稱,幾與文先生埒」。在花鳥畫方面,與文徵明的另一個得意弟子陳淳同為明代大家;山水深受宋元人和文徵明影響而又能創立自己的風格。
《端陽即景圖》中坡石用淡墨乾筆疏疏勾出,然後重點刻畫萱草、蜀葵、石榴等花果。花葉均以勾花點葉法畫成,勾筆細勁如鐵線,而點葉則用筆較拘謹,但溫潤沉著。後部之石則僅以墨筆渲染造型,加以苔點,頗顯生機。整幅畫景物前後襯托,錯落有致,表現了端陽時節的江南風情。款署「嘉靖癸亥仲夏,包山陸治畫並題」,陸治時年六十八歲。鈐「陸治之印」白文方印、「包山子」白文方印。陸治晚年清貧,居於支硎山下,種花自娛。若有好友佳客至,即設席花竹之間。此圖所畫即是端午節時陸治所植花木的芳姿。
清·任伯年 端午圖
任伯年的《端午圖》則素樸清雅,以直立的遲李槐艾草、菖蒲、蜀葵為主要表現對象,以地面上擺放的枇杷、蒜頭為輔。寥寥幾筆,韻味十足,似乎可見作者飲黃酒小酌的悠閑場景。端午節吃黃魚是江浙一帶的風俗,任伯年小酌的時候自然忘不了這一點。
清·羅聘 端午圖 1795年作
此畫所繪均為端午節常見之物,看似漫不經心,實則苦心孤詣。著色鮮麗,艷而不俗。
清·郎世寧 午瑞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一幅近似於歐洲靜物畫的作品,青瓷瓶內插著蒲草葉、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盤里盛有李子和櫻桃,幾個粽子散落一旁。圖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畫是為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而繪制的。宮中檔案說此圖「端陽節備用」,表明當時宮廷也有端午使用菖蒲、艾蒿的習俗。
齊白石《五日吉祥》1943年作
端午節時令畫。「五日節」家家掛艾葉菖蒲以僻邪驅瘴。艾葉偏倚右側,左側菖蒲又稱蒲劍,畫中數筆,以花青寫之,濃墨勾莖,不失「劍氣」。簡單幾筆便微妙地表現出棕子的稜角轉折,濃墨乾筆寫出棕繩,旁搭配造型簡潔的酒壺、酒杯。
齊白石《端午》
齊白石 端午美味圖 1953年作
此幀端午圖作於1953年,已是白石老人最晚年之作。雄黃酒、咸鴨蛋、粽子、荔枝、櫻桃,都是端午節應景之物,白石老人以少勝多,以寥寥幾筆將之描繪得淋漓盡致,讓人有酒溫果鮮之感。此等形象,在前人畫作中極其少見,他們代表了與普通人同樂同憂的東西,蘊涵著樸素的思想感情。
齊白石《端午》
一盤紅櫻桃、兩個粽子,巧妙點出作品的主題。凸現出老人節日的歡愉及生活的熱情,詩一般雋永感人。最精彩處當屬散落盤外的三粒櫻桃及右上角的款識,一下子將畫面平正的布局激活了。
張大千 端午習俗 1979年作
款識:雄黃大蒜千年俗,簪艾懸蒲萬戶歡。祗有老夫枵腹坐,畫符嚇鬼近來難。古來午日俱畫赤靈符,今無復見矣。六十八年午日戲作,八十一叟爰。
陳半丁 天中五瑞 圖
唐雲 端午即景
「夏月枇杷黃似桔,年年新果第一批。」「楊柳枝枝弱,枇杷對對香。」端午前後,正式江南名果枇杷成熟的季節,畫家的筆下除了粽子,當然也少不了又好吃又好看的金枇杷。
圖/朱屺瞻 《端午佳節》
端午當代畫粽子作品欣賞
(作品排名不分先後)
國畫 劉蔭祥(天津)
國畫 陳彥舟(福建)
《粽子櫻桃》國畫 余德水(北京)
國畫 關興慶(北京)
國畫 關興慶(北京)
國畫 關興慶(北京)
《端午趣意》國畫 黎汝曹(廣東陽江)
《粽子》水彩 曾傑(廣東)
《粽情》水彩 謝杏衿(廣東陽江)
《粽子》水彩 劉翔(陝西西安)
《粽香》水彩 卓華斌(廣東陽江 )
《一見「粽」情·1》水彩 黃鳳儀(廣東台山 )
《一見「粽」情·2》水彩 黃鳳儀(廣東台山 )
插圖《粽子》蘭瀟
插圖《粽子》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