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安的端午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1、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感謝您的邀請,以下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再加上受氣候,歷史因素,環境影響,每個地方都有自己不一樣的特色,即便過同樣的節日,不同的地區也有不同的風俗習慣。
飲食: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原本是上古先民祭祀龍祖的節日,現在人們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因此,也有了吃粽子的習慣。
南方愛吃咸粽子,一般會用鹹蛋黃,香菇,排骨,肥豬肉包粽子,而北方喜歡吃甜餡,比如,紅棗,蜜棗,豆沙,果脯等甜食作為包粽子的餡料。
除了餡料不一樣之外,南北方包粽子的方式也不一樣。南方包粽子包法豐富多樣,比較常見的是三角形,還有火炬形,方形,而北方的包法相對來說比較單一,比較統一。
熱帶地區的海南喜歡用芭蕉葉包粽子,廣東地區愛養生,因此做出來的粽子餡料也是豐富多樣的。
而北方地區包粽子的包法比較傳統,以糯米和各種甜食為主。
戶外活動:
端午節的時候,南方有賽龍舟的習慣,這其實是一種原始的祭祀活動,目的在於保健,消災,辟邪。而北方以打馬球和馳馬射為主。不過現在已經很少見了,有些地區會舉行大規模的端午愛國詩文活動,以此來紀念屈原。
習俗:
端午節當天,南方的人們會把菖蒲,艾條插在門楣,旨在辟邪。以前還有搶龍水的風俗,當地居民會跑到汨羅江搶第一桶水。這個「第一桶水」可以用來洗臉洗頭,還能辟邪。而北方,主要是以佩戴五毒銅錢來辟邪。
2、統計一下端午節熏黃煙是哪些地方的習俗?
因為時間、距離、忙碌的生活
你或許有很久都沒有跟家人
去認真度過一個傳統節日了
但作為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部分
中國的傳統節日怎麼能平淡而過?
它需要相聚、它需要狂歡,
它更需要一種儀式感
在福建,過端午節的形式已有五花八門
如果你還不知道,
就讓小SHUI來告訴你
福建各地這些顛覆你想像的端午民俗
看看你知道幾個?
福州:熏煙喝茶賽龍舟
賽龍舟:福州自古就有賽龍舟的傳統,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龍舟長3丈多,寬5尺左右,首尾如龍形,兩側繪有五彩的龍身。劃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執旗、鑼鼓手、放鞭炮者,合計有34至38人之多現在,雖然像「采蓮」及掛香火袋的傳統習俗已不多見了,但人員組成、訓練及參賽等事宜仍然由各鄉村農民自發組織。
熏黃煙:端午節當天中午時分,每家每戶都要點燃黃煙往牆縫、屋角等邊邊角角處噴。
煮粽水洗身:福州人在煮好粽子後,會把留在鍋里的水用來洗腳、洗臉、洗身子等據說洗後夏天不會生痱子,不會被蟲咬。
喝「午時茶」 端午當天,人們到山上、田邊鄭指等野外採集許多野草樹葉,或切成片,或切成段,跟茶葉等混在一起曬干,收存備用。因為它是端午節時製作的,所以就叫它「午時茶」,它對咳嗽、肚子疼、消化不良都有效果,還能防暑降溫。
福州-端午進獻公婆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
長樂-水稻拋房梁 長樂等地農民在田野里撥回數棵水稻,把這水稻拋在房屋的房樑上,認為這樣房子不會受白螞蟻等害蟲侵蝕。
長樂-淹鵝和蛇 長樂等地還在端午日殺鵝和蛇,取其油用鹽淹,供日後遇蚊蟲咬腫等腫痛時用。
福清-蒸起家粿 五月初二福清家家戶戶都做起家粿。「起家尨」即起家粿膨脹起來了,粿炊熟了。起家粿是米粿,糯米發透後磨成漿,用白棉布袋裝著壓干,加入酵母發酵後,做成圓餅狀,墊著粿葉蒸熟。因為粿蒸熟後會膨脹起來,所以命名為「起家粿」,寓意發家致富。
福清、平潭-煎麵餅 福清和平潭都有端午煎麵餅的習俗,用粗面,即小麥浸在水裡發後,磨成漿,在大鐵鍋里煎成。面餅的吃法跟春餅一樣,卷上炒或煮熟的豆芽、韭菜喊笑配、蟶肉等食用。因為福清方言的「面」與「綿」諧音,有「福壽綿長」的美好祝福在裡面。
閩侯-「分節」習俗 閩侯女婿要在端陽日給岳家送禮,俗稱「分節」。《閩侯縣志》載:「端午節民間還有『送節』的習俗,即已出嫁的女兒以豬腳線面為禮品孝敬父母。此俗主要流行於荊溪、上街、竹岐、白沙、鴻尾、洋里、大湖、廷坪等山區、半山區鄉鎮。」
閩侯-送「紅節」和「白節」 閩侯縣大湖等部分鄉鎮端午節有送「紅節」和「白節」的習俗。送紅節是己出嫁的女兒向娘家送端午節禮物,有粽子、線面、蛋、豬蹄、荷葉包等,送禮時間必須在初三和初四兩天。送白節是向節前失去大人(做父母了的)親戚贈送粽子,收粽者回以切面,按當地風俗,上年端午節後至本年端午節前失去親人的家庭,端午節不能包粽子,否則會不順利,送「白節」的時間必須在初二之前,現時送「紅節」、「白節」很多人都用現金代替了。
閩侯-「討夏衣」習俗 甘蔗端午節有「討夏衣」習俗,上年端午節後至今年端午節前有女孩出嫁的,初三日,岳父母要向女婿家送衣服、褲子、竹席、枕頭、扇子、毛巾、粽子等禮物。也有的鄉鎮在端午節期間外祖母為外甥、外孫女送衣服,民間稱為「送夏衣」。
廈門:水上賽捉鴨、燒生辰
廈門的海峽兩岸龍舟賽,名聲在外,水上賽捉鴨是流行於閩南地區的端午節獨特風俗。龍舟競渡時,在桅桿上掛上一個裡面藏著鴨子的籠子,也有裝小豬崽的。桅桿橫放,由岸上伸向海面,桿上塗抹油脂,自願參加抓鴨子的人,要沿著桅桿快速走向海面,到達桅尾抓住籠子,這時鴨子飛入海中,再游泳追趕把鴨子抓住。好多人走到桅桿中途就滑跌海中,引起岸上觀眾陣陣歡笑聲。據說這是當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操練水兵的方法,這種習俗在泉州等地也很盛行。
水邊燒焚生辰八字 廈門同安等縣則在端午日午時,寫全家人的生辰八字,送到水邊燒焚,曰「辟瘟」。並用松樹枝、稗谷插於門首,以求避邪求福。
漳州:走"貢王"、洗古井
詔安-走「貢王」漳州市詔安縣數百年來端午節走「貢王」的民俗,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每逢端午節,當地鄉人分別從兩廟中抬出「開漳聖王」陳元光的部將沈世紀、李伯瑤二將的神像出行,環繞北關遊街時,由廟宇燈籠前導,刀斧戈戟羅列雙行,社眾排隊隨後,齊唱原名龍船鼓歌的「貢王歌」,十分熱鬧。升態在漳州,人們把端午節視為僅次於春節的節日,民間有裹粽、鹵面、備菜餚敬祖先、拜神明的習俗,同時還有是年喪家不蒸粿做粽及向喪家贈粽的風俗。
華安-給古井「洗澡」 華安縣仙都鎮大地土樓群二宜樓內,每年端午節給古井「洗澡」,這是他們延續200多年的習俗。端午節當天中午12點後,清洗者先是拆開古井的地面部分,清洗一片井蓋和兩瓣副井蓋。接著抽乾井水,由一人下到4米深的井底,清除淤泥、雜物等。清理完後,還要往井內撒放5斤鹽,以清除異味,接著封上井蓋。
泉州:「嗦啰嗹"、午時聯、吃煎堆
每年的五月初五,泉州民間的「嗦啰嗹」民俗都很出彩。「嗦啰嗹」也稱「采蓮」,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據稱「嗦啰嗹」乃古越族人的遺風,歌唱中的「嗦啰嗹」就是古越族人辟邪去災的咒語。此外也有人認為,「嗦啰嗹」是古越族人對龍舟的稱呼,所以才有「嗦啰嗹」這種音譯詞。過去泉州城內「嗦啰嗹」頗為鼎盛,一般在各鋪(以前泉州分為四隅三十六鋪,鋪下面又分為境)內進行。五月初五一大早開始,先往本鋪境人家采「頭蓮」、「二蓮」和「三蓮」,之後便沿街沿巷,挨家挨戶一路采過。
泉州-寫午時聯「午時聯」是用黃色的「雄黃酒」或「黃枝水」書寫,貼聯的。位置僅限於廳門上,張貼的時間為正午。「午時聯」常用聯語有:「菖蒲驅惡迎喜慶,艾葉避邪保平安」、「端陽艾葉如旗招百福,午日菖蒲似劍斬千妖」等。
泉州-吃煎堆 泉州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端午節之前,泉州一帶正是梅雨季節,雨下個不停,古時據說是天空「漏了」所致。人們盼晴心切,仿效女媧氏煉石補天的做法,因此有了「煎堆補天」的民俗。
石獅-海上潑水節 石獅蚶江的閩台對渡(海上潑水節)習俗,是早已聞名於世的傳統獨特的民俗活動。蚶江位於石獅市北部的泉州灣南岸,曾為泉州總口,與台灣鹿港對渡。每逢端午節,兩地對渡船隻上的人們身披盛裝,同江競舟潑水,交融情誼,互祝吉祥,逐漸形成這全國乃至世界僅此一絕的民俗。端午節這一天,蚶江古渡沸騰,四面八方的人流湧向海濱。只見百舸在泉州灣競渡穿梭,人們用各種勺、桶盛滿海水,相互追逐傾潑,男女浴情,熱氣火紅。人們視此水為「吉祥水」、「幸福水」,要讓這聖水情雨淋個透,以圖吉祥、幸福、興旺。
龍岩「四腳狗」祈平安
「四腳狗」祈平安 以前過端午,大人要給小孩做「四腳狗」。其實這四腳狗和其他地方掛香囊的風俗是一致的,只是所掛的東西不一樣。母親要給兒女做四腳狗,掛在脖子上,以祈求平安、發財。所謂「四腳狗」其實就是布老虎。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漳平-包假粽漳平縣等地用竹葉包穀皮為假粽,在端午時送到屋外,稱「送蚊蟲」,並且在五月初一要包「乖粽」給兒童吃,認為吃了「乖粽」,兒童就會聽話。
三明端午送禮有講究
三明送禮有好多講究,在三明建寧客家端午習俗就自有許多新穎的地方。送節的時間一般從五月初二開始,多為晚輩向長輩送節,如剛訂婚的女婿給岳父母家送節,外甥給娘舅家送節。送節的禮品除粽子外,還有豬肉、雄黃酒、玩具、扇子、面條等。送這些禮品也有講究,比如送扇子,意為送涼風、送清爽、送健康;送面條,取的是面條的白色,有潔凈之意,送面條就是送潔凈、送順心之意。
沙縣-腌制菖蒲沙縣端午節有腌制菖蒲的習俗,端午節當天采菖蒲根洗凈切片用鹽腌制,以備家中有人夏令腸胃不佳、肚痛時服用。
寧化-不飲江河中或井中 和其他地區飲午時水不同,寧化等地則認為端午日水有毒,是日不能到江河中或井中吸水飲食。其劃龍舟自初一到初九,初九日劃龍舟俗稱「送瘟船」。
寧德「送節」
在寧德過端午節,新嫁女的娘家於節前要給女兒送肚兜、巾、扇、香袋等物,由新媳婦分贈家中老小,連續三年,俗稱「送節」。女婿則要給岳父母送「節魚」,一般為黃花魚,越大禮越重,意為「黃金有餘」。左鄰右舍的小孩,在端午節這天會簇擁到新娶親人家,由新媳婦將五色索繫到手腕上,俗稱「記節」。午時,大人喝過雄黃酒,點孩童之額。
在周寧,女兒出嫁的第一個端午節,女方父母要送兩斤豬肉、至少二十個粽子,還要備青絛、紅頭繩、避邪丹等禮物。全村男女在端午節這天上午去新媳婦家「絞假」,青年人去用青絛,兒童則用紅頭繩纏住手腳,意為將來會心靈手巧,會攀高,會「高升」。
霞浦-媽祖走水·龍舟競渡 端午霞浦松山村有別具風格的「媽祖走水·龍舟競渡」活動。松山村地處沿海,當地的群眾信仰媽祖已有1000多年歷史,端午當天,信眾抬著媽祖神像來到海邊,把媽祖神像抬上花船,在海面上沿村莊繞行,5條龍舟緊跟其後浩浩盪盪,形成「龍王朝聖母」的壯觀景象。在船隊靠岸時,還需要把坐著媽祖金身的轎子不斷地往海里上下沾水36下,寓意著媽祖在一年的365天里,天天庇護信眾平安吉祥,緊接著熱熱鬧鬧的龍舟賽才拉開了序幕。
壽寧-五月初四過端午節 壽寧,至今仍保存著在五月初四過端午節的習俗。紀念為壽寧建縣立下功勛的劉良、李球、劉斌等13人的「義勇大夫」,明朝起,每年農歷五月初四提前過端午的習俗在壽寧流傳至今,相沿560年不變。
莆田念口訣過節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蛋」這俗語概括了莆田賽龍舟之外的端午節所有習俗。
「初一糕」是指五月初一,田民間做米糕。糕的樣式雖有不同,但製作的原料與方法大致相同,都以大米磨成粉,後加糖、香料、花生等蒸制而成,叫「早米糕」;也有以佐料特徵命名的「薄荷糕」等。
「初二粽」指的是初二包粽子,其製作與其他地方大致相同,只是多為四角粽。
「初三螺」是指初三時,民間百姓大多要吃螺,意在明目。
「初四艾」指初四這天,家家戶戶在門上插艾葉、菖蒲避邪也有插艾會使人清醒的意思。
「初五蛋」指初五這天要煮蛋、吃蛋。清晨,人們採集香草、菖蒲、石榴枝、桃枝、柑橘枝等,統稱「午時草」。中午,將「午時草」與雞蛋一起煮,味道芳香。人們以煮蛋的湯水洗澡,浴後換上夏令新裝,每人再吃上兩個雞蛋,以圖吉利。
仙游-獻紙於虎嘯潭 仙游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
南平賽竹筏做鳳凰蛋
賽竹筏在武夷山,端午龍舟賽不以龍舟為賽具,獨以泛遊九曲溪上載客竹筏爭流競技,比起龍舟,竹筏顯得古樸簡陋,可它是武夷山千百年來傳承水上文化的標志物,不是一般的龍舟可替代。
做鳳凰蛋 武夷山鄉村端午節還有做鳳凰蛋的習俗,這倒和紀念屈原沒啥關系。鳳凰蛋比雞蛋小,黑褐色,其貌不揚,卻是當地農家必備常用土葯,對頭疼腦熱、兒童積食等尋常病有一定效果。鳳凰蛋的製作時間是五月初五端午節,其做法是採集二三十種草葯風干後混合搗爛,捏成蛋形後再風干,而採集草葯的時間集中在農歷三月初一或三月十五。
邵武-「竇娘」 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系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建陽-曬葯囊 建陽縣以五日為葯王曬葯囊日,各家皆於此日作醬。
建甌-送瘟神 在建甌民間認為五月多瘟役,因此舊時每年都要在端午節的傍晚舉行隆重的「送瘟神」活動,祈望驅邪消災。這是全城人共同參加的大型活動,「舟歌」(「舟歌」,是建甌端午之日表演的傳統節目之一。)隊位列其中。領唱、幫唱、伴唱者多達幾十人,肩扛船槳,高聲歌唱。隨著隊伍的行進,平安幸福的美好祝願沿途送進每家每戶……
作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這一天包粽子、吃粽子可是必不可少的。
但你知道嗎?
咱們大胡建的粽子可是各有不同呢!
現在,小SHUI就帶大家了解一下福建粽子大盤點!
福州白粽
福州自古就有做白粽的習俗,還會在其中加入花生。由於白粽沒有餡料,全是糯米製成,所以食用時大多會蘸白糖。
粽子煮好後,會把鍋里的水留下,用來洗腳、洗臉、擦身體等,據說能消毒解暑,夏天不會生痱子,不容易被蟲咬。
閩南燒肉粽
燒肉粽是福建廈門、泉州、漳州,閩南一帶特有的漢族傳統名吃。肉粽以香菇、蝦米、芋頭粒、栗子、豬肉、糯米為原料,包好後的粽子要等開水煮沸時才下鍋燒。煮好後撥開棕衣,香氣撲鼻,粽子色澤紅黃閃亮,味道香甜,油潤不膩。吃時配上沙茶醬、蒜茸、甜辣醬等調料,更是美味可口。閩南話「熱」與「燒」同含義,所謂「燒肉粽」,就是要趁熱而食的粽子,熱食更有風味。
閩南鹼粽
閩南人鍾情的粽子另外一種就是鹼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煮熟而成,兼具黏、軟、滑的特色,端午正值夏季,鹼粽冰透後加上蜂蜜或白糖,尤其受到歡迎。
寧德畲家寨獨特菅粽
如果端午的時候來寧德上金貝畲家寨,可以嘗嘗這里獨有的菅粽。每年端午節,畲家人就用山上隨處可採的長長的菅葉來包做成圓圓長長的菅葉粽。吃菅葉粽的時候,畲族人會早早備好紅糖液,蘸一蘸,很美味的哦~
福安豹紋粽
所謂的豹紋粽,其實就是包了一層曬干竹葉的粽子。豹紋粽以浙江寧波一帶的最為有名,咱福安也有哦。
龍岩牛角粽
聽說,龍岩人也管端午叫五月節,通常小朋友穿新衣,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大餐。因為龍岩人喜歡吃香,通常會將蔥,香菇,肉一起炒,作為粽子的餡。通常有兩種粽子,一種是平常見到的形狀,另一種是「牛角粽」,頭大,尾巴尖。
本地人常對小孩說:「別吵,給你『八嘎槍』吃。」這八嘎槍是一種槍,因為牛角粽很像槍,所以大人常在端午這樣哄小孩。
南平包粽子要搶先
閩北地區端午的重頭戲也是粽子,但是南平人民包粽子一般都是在節前,趕早不趕晚。因為他們有個講究,最早包粽子的家庭是最吉利的。但是一般頭籌總是比較難拿,所以大多數人會選擇在初二、初三包,初四才包的可是要吵架的。
3、閩南傳統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端午節的風俗: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閩南地區, 家家懸鍾馗像, 用以鎮宅驅邪。
唐明皇開元, 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 夢見二曳, 一大一小, 小鬼穿大紅無襠褲, 赤腳, 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 繞殿而跑。 大鬼則穿藍袍戴帽,赤雙足。捉住小鬼, 挖悼其眼睛, 一隻吞下,明皇喝問, 大鬼奏日, 臣姓鍾馗, 即武舉不第, 願為陛下除妖魔, 皇醒後, 瘧疾愈, 於是令畫工吳道子。 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圖像, 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以艾葉懸於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榻, 有驅魔法鬼之神效。 在端陽節,家家都以菖蒲、 艾葉、 榴花、 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 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長生, 漢武帝欲求長主之術,曾吃菖蒲兩年。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 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趕迫拯救, 是為尤舟競渡之起源, 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 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 盛行於吳,越、楚。
台灣開始有尤舟競渡是始於清乾隆二十九年, 由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均舉行尤舟競賽, 香港有競渡之舉,近英國人亦仿效我國人作法, 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據近代著名的愛國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說:「端午節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妃的節日, 而賽龍舟便是祭儀中半宗教。半娛樂性節目。」
四五千年前, 居住在原始圖騰社會的水鄉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蟲、 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脅,為了抵禦這些天災, 他們尊奉想像中的具有威力的龍作為自己的祖先兼保護神(即圖騰), 並把船建造成龍形、 畫上龍紋, 每年端午舉行競渡。以表示對龍的尊敬,也說明自己是龍的子孫,龍的傳人。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雄黃本屬礦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與酒混合。即成雄黃酒,用以驅蟲解五毒,小兒塗於頭額。耳鼻,手足心。 並灑牆壁問, 以法諸毒。流傳民間之《白蛇傳》故事,即是以雄黃酒解蛇虺諸毒,而現白蛇原形。此種習佰,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為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遊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時左右, 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樂。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老年人稱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藏有硃砂。 雄黃。香葯, 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帶葫蘆:端午節帶葫蘆是歷來的風俗,小孩、成人佩帶葫蘆,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佩帶傳統文化寓意"福祿"的葫蘆,可以化戾氣為平和,增強福緣氣場
4、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全國各地乎汪升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下面就跟我一起來了解一些端午節的習俗吧~
端午節習俗
一、吃粽子
粽子作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現在過端午在粽子上多花點時間,它製作精細,形狀各異。粽子是糯米團包成若干形狀表示寓意和祝福。主要有竹葉粽、藤條粽、荷葉粽和五色粽,每一個都充滿了甜蜜的期待。
二、貼對聯
貼對聯是另外一項端午節習俗,一般用紅紙寫上和諧友愛的話語,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貼春聯。這是端午節最盛大的習俗之一,每年都有無數的家庭貼聯表達他們的祝福。通常每個字的顏色都會比較醒目,能夠看得出來是由用心去設計的。
三、劃龍舟
劃龍舟可以說是端午節最為出名的習俗之一,每年都會有許多人參加龍舟比賽,這項習俗象徵著團結協作和拼搏精神。參與者一般會分成四個小組,每一組以不同顏色的龍舟,朝著指定的方向前進,歲老進行激烈的比賽。
四、掛香腸
掛香腸也是端午節的陵顫一項代表性習俗,它用繩子將香腸穿過門洞,穿過門洞的香腸象徵著祝福,追求的是繁榮安寧的生活。香腸的顏色一般是紅色,代表著健康吉祥,因此也被稱為「吊紅」。一般掛在家中門洞旁邊,最好在國家定好的時間里進行,效果更佳。
五、吃湯圓
吃湯圓也是端午節的一項代表性習俗,湯圓以圓形為主,因此也被人們稱為「圓子」,是一種用糯米、黑米或其他米粉做成的食品。口感柔軟,味道香甜,配上燕麥、核桃、芝麻等其他食材,它是端午節里最受尊敬的食物之一。
端午節的起源說
(一)紀念屈原說
戰國時期,屈原實行政治改革的主張未能實現,被削職流放,後楚國滅亡,屈原內心痛苦,於五月初五投江自盡;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各種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二)紀念伍子胥說
春秋時期,伍子胥楚國人,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大敗越國,越王勾踐請和,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賜伍子胥寶劍,伍子胥以此死。後令取伍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是紀念伍子胥之日。
(三)紀念孝女曹娥說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苦。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報出父親屍體。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5、閩南傳統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由於地域關系和歷史原因,閩南端午習俗在延續中華民族傳統習俗的同時,也保留了各自獨特的民風習俗,形成了形態各異、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福建省民俗學會常務副會長石奕龍教授說,閩南過端午共同的習俗有三類:一類是驅毒、驅蟲、避邪類,如端午節午時用蘭草水洗浴、炒鹽作為午時鹽、采草葯作為午時茶;一類是吃鹼粽子、發糕等端午儀式食品;一類是劃龍舟,兼有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點。閩南各地還有各自獨特的端午習俗。據介紹,泉州端午節有很多祈福消災習俗,包括門楣插「五瑞」(即五種植物)、小孩胸佩香袋、泡雄黃酒、炒午時鹽等。另外還有一種諧趣的驅邪消災的習俗叫「采蓮」,采蓮隊伍中有鋪兵、鑼鼓陣、花童或男扮女裝的提花婆,由一位扮相邋遢不堪、手舉長桿幡旗的「醉漢」充當前導,最後由四人抬著一具木雕龍頭壓陣,為沿途的民眾入室舞旗拂掃。漳州市詔安縣數百年來走「貢王」的民俗為當地鄉親喜聞樂見。每逢端午節,當地鄉人分別從兩廟中抬沈世紀、李伯瑤二將的神像出行,環繞北關遊街時,由廟宇燈籠前導,刀斧戈戟羅列雙行,社眾排隊隨後,齊唱原名龍船鼓歌的「貢王歌」,十分熱鬧。清代進士黃開泰有一首《端陽走貢王竹枝詞》記其盛況:「滿城競唱貢王歌,結隊遊街鼓伴鑼。端午舁神因底事?開漳英烈績難磨。」廈門市的端午習俗也熱鬧非凡,據清道光年間的《廈門志》記載:「五月五日,端午懸蒲、艾、榕枝於門,粘符制采勝及粽相饋遺。競渡於海濱……或十餘日乃止。」另外,端午期間,廈門還有民間傳統競技活動「抓鴨子」,競技場設在水面上,參加者要走過一根塗滿滑油的圓木柱,然後打開一隻盛鴨子的木箱,再跳進水裡去抓掉下去的鴨子。
6、端午節都有什麼習俗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天中節等,是中國傳統節日,對於老百姓來說,端午節意味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提到端午節,人們通常會想到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那麼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呢,一起來跟我來了解一下吧~
端午節習俗
一、吃粽子
粽子作為端午節的代表食物,一說是為了投入江中,以免魚蝦噬咬屈原遺體;罩緩二說是因為粽子的稜角像一把刀子,可亮滑以將疾病、災害鏟除。
端午節吃粽子,不僅承載著家國情懷,更蘊含著家人朋友相聚團圓的濃濃真情,粽子被稱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
二、采艾草
傳說遠古時候神仙與水怪約定,只要門前懸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都不可冒犯,於是人們端午節喜歡採摘和懸掛艾草,意欲驅散妖魔,保衛家族。
艾草本身具有散寒除濕、溫經止血等功效,其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蠅,凈化空氣。艾葉煙熏時產生的煙氣可抑制病毒和細菌在空氣中傳播。
三、賽龍舟
屈原含恨投江,楚國人民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由此賽龍舟也成為端午最傳統的風俗之一。
每年端午,賽龍舟比賽是不可錯過的年度盛宴,眾人齊心劃槳的「嘿呦」聲鼓舞著隊員們,也振奮著岸邊觀戰的群眾。
四、戴香囊
古人在端午節這天還會戴香囊,為了清香、驅蟲、避瘟,香囊中常會填充一些具有「芳香辟穢」功能的中葯,如丁香、白芷、藿香、紫蘇、薄荷等,可以提神醒腦、振奮精神,通九竅,防瘟病。
五、系五彩繩
在古代,人們迷信端午節這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氣最重的日子,所以,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孩子手腕上帶上五彩繩,就是用紅、黃、藍、綠、紫五種綵線編成的線繩,以辟邪驅瘟、逢凶化吉。
端午的名字介紹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我國已經存在了上千年。西晉《風土記》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這是「端午」一詞最早的出處。
端午節還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浴蘭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等。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端午節還有「女兒節」這個別稱。從五月初一到初五,家家戶戶都給家裡的女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折一支石榴花簪在頭上。當時這被認為是避五月的「毒」,為家中女孩子祈求健康的一種儀式。即便家中女兒長大嫁人,這天也要回娘家和父母一起過節。所以,端午節也稱「女兒節」。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幾個關於端午節的習俗以及端午的名字的簡單介紹物鍵模了,小夥伴們你們還知道哪些習俗呢?歡迎補充,咱們在評論區里相見吧~
7、端午節有什麼風俗活動?
端午傳統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已流傳兩千多年。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2、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3、懸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4、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葯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古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6、吃粽子
粽子也是葯膳的一種。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和荷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