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端午節官方有什麼指亍

端午節官方有什麼指亍

發布時間: 2023-04-22 23:33:44

1、端午節還有什麼稱呼

問題一:端午節有幾種叫法?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問題二:端午節有哪些名字 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

問題三:端午節還有什麼別的稱呼 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等等

問題四:端午節有哪些別稱 夏節 浴蘭節 女兒節 天中節 地臘 詩人節 端陽節 午日節 五月節 艾節、端五 重午 午日 龍舟節

問題五:端午節為什麼要叫端午節?它還有 哪些其他的名字?端午節究竟從何而來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配頃或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問題六:為什麼要叫端午節,端午這兩字是什麼意思?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所以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

問題七:端午節的名稱是什麼 端午之名,端,正也,始也。本為五月的第一個五日。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如將一年比一天,歲中五月恰如一日之正午,或許就是後來「五」漸漸通為「午」的原因了,故端五又即端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 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的豐富,起源的紛紜。 除漢族外,還有滿、蒙、藏、苗、彝、畲、錫伯、朝鮮等約28個民族慶祝這個節日。我國的端午節很早就傳入了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這些國家至今還在歡度端午佳節。

問乎豎題八:端午節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端午節的名稱由來: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培伍里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雲:「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紀年通用天乾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農歷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與端五同義。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端午的多個名稱叫法:
1.端午節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2.端陽節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3.重午節
午,屬十二地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4.龍舟節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廣東地區,廣東地區稱之為扒龍船。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歷史悠久,已流傳兩千多年,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5.當五汛
在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域,如奉賢、南匯等地區,習慣上稱「端五節」為「當五汛」。
6.天中節
此名稱根據陰陽術數而來。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日本以五月五日為「男兒節」,可能也是據天中節而來,因其認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氣。
7.浴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8.解粽節
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9.女兒節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10.端禮節
在湘南地區沿古俗,於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11.菖蒲節
端午節除是古代圖騰祭祀節外亦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叫法達二十多個,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問題九:端午節還叫什麼節 端午節的別稱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身死,又成為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自古便有食粽、飲雄黃久不息。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2、端午節有什麼風俗 端午節的傳統

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講,每一個傳統節日的到來都要給予高度的重視,尤其是端午節到來的時候,不管自己處於什麼樣的一種條件之下,還是要去及時的慶祝的。那麼對於每一個人來講,自己的身邊端午節到來的時候有什麼樣的風俗文化傳統存在呢?

端午節有什麼風俗
1、賽龍舟
端午節賽龍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活動,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已流傳兩千多年。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2、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3、懸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鋒純歲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來驅趕霉運,帶來好運。
端午節的含義
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在傳統節日當中,論民俗之繁多復雜,或只有端午節能和春節可比擬,兩節都有著祈福、消災等禮俗主題,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消災的美好的願望。

端午節有什麼傳統
在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褲擾,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銀睜、日本及東南亞等等一些國家,而且深受各國的喜愛。

3、端午節是幾月幾日 端午節有什麼風俗活動

5 端午節是幾月幾日

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老慶桐舟節、天中節等,本是上古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侍坦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因此將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

6 端午節的由來

為了紀念屈原。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差跡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人們還用飯團等食物丟入水中,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後來人們將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4、端午節又稱什麼節 端午節的節日別稱有哪些

端午節又稱什麼節 端午節的節日別稱有哪些

端午節又瞎敗叫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 、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是我國節日名稱最多的一個節日。

端午節的節日別稱

一、耳熟能詳:

粽子節:因為端午節吃粽子,對於吃貨來說這種事情肯定不會缺席,因此這個名字從誕生開始,就被人們普遍的笑核認知。

端陽節:五月中的第一個午日,因五月也是午月,這一天是仲夏,天高氣爽,是適合出門踏青的好天氣,因此又被稱為「端陽節」。

龍舟節:相傳是由越王勾踐以嬉戲和娛樂的模式訓練軍隊,擊敗了吳國,為了慶祝越國的勝利,後來就演變成了端午這天賽龍舟。

正陽節:端午節傳入越南,按照越歷的五月初五定為越南端午節,被越南人稱為「正陽節」。

屈原日:為紀念屈原的愛國情懷,百姓在每年的端午這一天將粽子投入江中紀念屈原,同時將這一天定為「屈原日」。

二、很少聽說:

解粽節:來源於民間在端午節這一天做的小游戲,大家包的粽子解下粽葉,比較誰的粽葉比較長,誰就勝出。

夏節、五月節:五月五日這一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仲夏之日。這天之後,氣溫開始上升,因此得名。

重午節:因為端午節是五月五日,按照古人的說法,雙午為「重」,因此這一天也被稱為「重午節」。

端禮節:南方多蚊蟲,一旦開始變熱,蚊蟲很容易傳染一些疾病,古人就在這一天,將艾葉掛在門上,用來驅趕蚊蟲,祈求能夠安全的度過夏天,因為有洗禮身心的含義,故而稱之為端禮節。

五黃節:古代在端午節這一天,有食用五黃的習慣。因為五月五日過後,天氣開始悶熱,人的氣血不順,需要調整氣血,故而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和黃酒共同服用,以健脾潤肺,通常心脈。

三、這個就考驗你的知識了

龍日節:這個與龍舟有關,龍是古代吳越部族的圖騰。在易經上,五月五日這一天是蒼龍飛天之日,表示陽氣鼎盛之意。

沐蘭節:端午這一天是疾病高發的季節,但碰神掘是端午在中醫中卻是一味中葯,民間在這一天用端午沐浴,可以祛除濕熱和身體了陰邪之氣,因此稱為「沐蘭節」。

菖蒲節:菖蒲在古代被認為有鎮宅的作用,可以驅除邪氣,因此古代人在這一天掛上菖蒲,求保平安。

躲午節:古時候有些地方認為五月是一個災禍頻出的月份,不吉祥,因此會把孩子送到親戚家躲避災厄,因為這種行為被稱之為「躲午」,也就誕生了「躲午節」這個名字。

地臘節:五月五日是道教中的地,這一天五帝會與南方。因此道教認為這一天最為適合祭祀祖先。

當五汛:五月五日這一天,海面會出現潮汐高漲的情況,因此這個名字是從古代沿海城市流傳出來的。

女兒節:在古代,端午這一天的時候,出嫁的女子都會回娘家,所以這一天也被稱為「女兒節」。

天醫節:端午這天,民間會在兒童的腹部或者是額頭,用硃砂和露水混合點個紅點,用以表達祈福驅邪的意思。古人則是在這一天祭奠中醫的始祖:岐伯和。

天中節:五月五日這一天,太陽達到了一年之中的最高點,因此被稱為「天中節」。

5、端午節被稱為什麼節日 端午節的節日別稱有哪些

1、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中帶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2、其起源涵蓋了古老賣首蘆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芹毀,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3、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6、端午節象徵著什麼寓意和意義

端午節象徵著祈福平安、驅邪消災的寓意和意義。

從古時候起,端午節就有著祈福平安的內涵寓意,古人會在這一天集體進行聚午宴、佩戴長命縷、畫額、洗草葯水等等活動,以便能夠祈福家人和自身平安。端午節還有一項重要寓臘扮意,那就是驅邪消災。所以每當端午節來臨的時候,我們都要掛艾草、掛菖蒲、貼午時符、系百索子等等,以此來化解災劫。

「端午」輪毀灶的「端」字本義為「正」,「午」為「中」,「端午」,「中正」也,這天午時則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乾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天之道,地支承載地之道,設天乾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紀元通用天乾地支。仲夏午月午日飛龍在天,此時龍星處在正南中天,為全年周天運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歷史淵源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根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余模精神。

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先秦時代端午節的節俗活動鮮見於中原文獻記載,就現存文獻沒法直接考證其源流。關於端午節的相關文字記載,「端午」二字,最早出現在晉代的《風土記》中,但端午的習俗卻早已有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端午節

7、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端午節象徵什麼?

端午節的習俗有:

賽龍舟

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2011年5月23日,賽龍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沐蘭湯

沐蘭湯,即端午日洗的草葯水,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這習俗在西漢末的《大戴禮記》中有記載,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葯,有香氣,可煎水沐浴。

掛艾葉菖蒲

掛艾葉菖蒲是中國民間節日習俗,在端午節以艾葉懸於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榻, 有驅魔法鬼之神效。

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 艾葉、 榴花、 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

8、端午節又稱什麼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日期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端午節的習俗有

1、吃粽子

粽子作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但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則是在晉代,這一時期,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了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2、拴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