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說端午節怎麼讀
1、朝花夕拾《端午節》讀書感悟
朝花夕拾《端午節》讀書感悟(一)
《端午節》就是魯迅先生運用輕松幽默的方式對「方玄綽」這類表面上進步,骨子裡落後的舊知識分子的辛辣諷刺。
3、人物形象:《端午節》塑造了一個表面上進步,骨子裡落後的舊知識分子"方玄綽"的形象。方弦綽是「這些因循守舊,看不慣新的事物,總是喜歡在過去的世界裡思考問題的人物代表。」
(1)從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僅廁身於高等學府,喜歡發發奇談怪論,而且又混跡於官場,扭扭捏捏地做個政府的小官。這個知識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說話做事充滿矛盾,——「索薪」事件,更是使他不尷不尬,左支右絀,顏面盡失。
(2)從他的文化角色上看,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著《嘗試集》咿咿唔唔。但骨子裡淺薄、市儈,在家裡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長」,在社會上是袖手旁觀,靜觀待變的「看客」,是個披著新衣的舊式文人。
4、語言:魯迅在這篇小說中採用的是輕松、幽默的諷刺筆調。通過描寫方玄綽的行為、語言和心理,讓主人公自己的小丑表演來使讀者發笑,沉思。
朝花夕拾《端午節》讀書感悟(二)
現今端午節將至,讀到魯迅先生的作品《端午節》讓我想到了每年過端午節時那喜慶的日子。
每年的端午節都有龍舟大賽看,每年的端午節都有大大的粽子吃,香噴噴的,特別是我家鄉肇慶的粽子,那可是香噴全國的粽子。以前每年過端午節學校都會放假,其他各行各業也都會有相應的假期,因為這端午節是國家法定的節假日,銀行也不例外。在民國時期也一樣,節假日銀行都不開門的。但過節誰家都會要用錢,我們現在的銀行不開門那還有ATM機,可在民國時期是沒有ATM機的,想要取錢就得等到銀行開門才能夠取到錢,所以方玄綽要等到初八才能能拿到他那一點點的俸錢。
《端午節》發表於一九二二年六月上海的《小說月報》上,那時正當五四運動的落潮期,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激發起了民眾反封建的革命熱潮,但這種狂熱隨著軍閥政府與封建勢力的鎮壓,暫時退了下去,新舊勢力的交鋒出現了此消彼漲的狀況。在這種狀況下不但一些封建的遺老遺少們開始大行其道,就是一些接受了新文化洗禮的人也回到了舊的軌跡上來了。還有一些貌似進步,實則落後的人物趁機轉向。而魯迅先生更是審時度勢地創造了一個表面上進步,骨子裡落後的舊知識分子「方玄綽」來諷刺當時的社會現象。
方玄綽是一名教員,同時也是政府的一名小官員。他既表同情教員的索薪,也贊成同寮的索俸,然而他仍然安坐在衙門中,照例的並不一同去討債,這使他在同事面前顏面盡失。他表面上是一個新式文人,天天捧著《嘗試集》咿咿嗚嗚,但他骨子裡淺薄、市儈。在家裡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長」,在社會(m.tzhqw.com)上是袖手旁觀、靜觀待變的「看客」,是個披著新衣的舊式文人。
在當時的社會,如果每個人都是「方玄綽」,那社會將不社會,國家也將不復存在。身為中國人,看到同胞們都在為自己國家存亡而努力地去討伐帝國主義侵略者,自己卻當「看客」,有這樣的「文人」民國時期又如何能使中國獨立呢?
所以,要國強,當自強!
朝花夕拾《端午節》讀書感悟(三)
本文的主人公方玄綽是一個「表面上進步,骨子裡落後的舊知識分子」形象。他既是一個高等學府的老師,又是一個官場上的小官吏。這樣他的性格就有了兩面性,既同百姓一樣對「欠薪」這一行為十分痛恨,心中暗含對普通百姓的同情,又極力維護官家,甚至在做講座時為官僚做辯解.他既清高,又懦弱.當索薪大隊需要他的時候,他卻不肯出面;當生活中的場景使他憤憤不平時,他卻用他的」差不多」學說來搪塞,他自以為很是辯證,是一種換位思考的好方法,實際上,這是他不敢與惡勢力斗爭的懦夫舉動.他的釋然真正意義上卻代表著他的逃避與無奈的變通.當欠薪由於他人的努力發放了,他也可以厚著臉皮地拿到手中;當發放欠薪需要親領時,他又放不下他的身段,久久不肯去,直到山窮水盡時,他才低下他那自視不清高的頭.他是一個教師,是一個知識分子,原本應是思想進步的,但他卻骨子裡淺薄,市儈,」在家裡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長,在社會上是袖手旁觀,靜觀待變的看客」,他既反對買彩票這類新興事物 ,卻又有對此的駐足和躊躇.可見在他身上的餓戲劇性和矛盾.
2、魯迅的端午節讀後感 100字
魯迅端午節讀後感
周作人和魯迅的文章都讀過幾篇,兩人的共同點是深有國學淵源。從小說來看,魯迅遠比周作人更令我心折。魯迅的小說通常立意深刻,布局嚴謹而筆墨凝練。兩年前因為跟同事辦讀書會,將《阿Q正傳》又讀了一遍,感覺是他老的水平遠遠超過同代的任何人。就是在今天,中國作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之後,仍然沒有能寫出跟正傳比肩作品的。我認為它的成功不在常說的刻劃了「國民性」,而在成功地刻劃了一種人類共同的心理現象。這篇小說不僅有思想力度,而且在寫作技巧上相當成熟。我認為魯迅以後的小說也沒有超過這篇的。
相比之下,我讀過的周作人的小說則多無足觀。不在語言或情節,而在立意過於平庸。
周作人大約是玩學問的,他的文章多考證,少激-情,老兄似乎應該去讀一下周作人早期的作品。功力見於平淡之中。而魯迅是神情生動的人物,他把激-情和國學功力結合起來,造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奇觀。幾年前六·四發生後,和幾位朋友杯酒相聚,一時興起,把那篇「墨寫的謊言,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翻出來,讀一句,嘆一句,這樣的文字,揭示統治者殘忍的一面,過去,現在,將來,大約是永遠不須改動的。學魯迅的作家不在少數,不是沒有他的國學,就是沒有他的激-情,最主要的是沒有他思維的力度。我看過幾篇胡風和聶紺弩,跟魯迅多少有點形似,可以明白地看出在學,但是相去何以道里計。李白、蘇東坡、魯迅這樣的才致,大約是永遠學不來的。至於周家兄弟在歷史上的高下,各人喜好不同,我得投魯迅一票。
魯迅的自信力很強,我唯一讀到他落敗的文字是《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一文。那篇文章中他的對手是梁實秋,梁說他譯的蘇聯文學是「硬譯」,確實很客觀。我也曾讀過魯迅譯的那篇小說,水平之低可說是慘不忍睹。梁譏笑說讀那翻譯,必須跟看地圖似的,用手指加以指點,大概算是很厚道的了。魯則大怒,說真正會看地圖的人,並不須用手指點的。話說到此,勝負已分。我推想若不是魯迅那時身體不好,梁是占不了這個上風去的。
一作品如一華廈,翻譯了或者從洋房變成中式瓦房,但總是一房子。如果成了一片殘磚斷瓦,則不免凄涼之慨。魯迅先生譯的蘇聯革命文學,讀之便有此意。以先生文筆,本應多寫幾篇傳世的雜文,我不解先生何苦為他人作嫁,去弄那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翻譯。
我說魯迅先生如果身體好,梁占不了便宜去。並不是說先生在理,只是覺得先生那篇文章精神有不足的樣子,彷彿生了玻假如沒病,則或推枰認負,或繼續收官,至少不會輸了風度。先生是場面上的人,這種初段的判斷力不是沒有,不過因病而臨場發揮不好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