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州中秋節是怎麼樣的
中秋節是團圓節,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中秋節又稱「八月節」,與被稱為「五月節」的端午、正月初一的嘩擾元旦並稱為一年中的「三大節」。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
中秋節這一份念想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團圓是中秋的主題,也是中國人文化心理的最終歸宿;無論是寄託給滿月的願望,還是中秋夜各種有趣的風俗,最終都在家人的笑臉中凝成永恆的快樂。
中秋節、國慶節,亂液旦抽出兩天時間回家看看老爸老媽,帶著一家妻兒老小去旅遊,把國慶節、中秋節過成「旅遊節」,更是一種幸福體驗,一種獲得感。
(1)連州中秋節是怎麼樣的擴展資料: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祭月,歷史久遠,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二十四節氣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普及於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
「中秋」一詞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文獻,成書於兩漢之間的《周禮》(世傳為周公旦所著,實際上成書於兩漢之間)中說,先秦時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
據記載,在漢代時,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的活動。晉時亦有出現中秋賞月之舉的文字記載,不過不太普遍,晉時期中秋節在我國北方地區還埋啟不很流行。
2、中秋節的習俗是哪些?
拜月
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岩尖變的。岩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如今,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博餅
起源於泉州,是閩南地區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對歷史的一種傳承。近些年傳至廈門、漳州、金門等閩南地區。博餅據傳是民族英雄鄭成功所創。當年,鄭成功為了鼓舞思鄉將士們,命令其下屬發明此游戲。經過幾百年的變遷,成為一種獨特的中秋文化。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博餅文化逐漸推廣到台灣地區,成了台灣老百姓喜愛的一種中秋文化活動。
閩南博餅風俗,講究的就是一個開心,就是博一個好彩頭,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這當然是因為博餅活動里傾注了人們的感情寄託,其中尤以廈門地區為甚。所以,閩南人總是對中秋節格外重視,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
3、中秋節的連州普遍習俗有什麼
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