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可以製作些什麼
1、端午節可以做什麼
在端午節的眾多習俗中,最有名的當屬吃粽子、賽龍舟。這兩項習俗都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與此同時,很多地方的人們還在端午節的時候掛艾草、菖蒲,飲雄黃酒,拴五色線,佩戴香囊。
端午節是入夏後的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在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把雄黃酒灑在牆角、床底等處,還可以起到驅蟲、清潔環境的作用。起源於漢代的五彩繩,是用青、白、紅、黑、黃等五種顏色的絲線編織而成,系在手臂上可保平安健康;掛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稱為「長命縷」。而填充了藿香、吳茱萸、肉桂、砂仁、冰片、樟腦等中草葯的香囊,佩戴在胸前、腰際、臍中等處,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
2、端午節手工怎麼做
端午粽手工作品製作。
工具:彩色卡紙、水彩筆、雙面膠 、彩泥
1、在黑色卡紙上,用藍色顏料平塗法畫出桌面。
2、用白色顏料畫出水壺,並用剩餘的白色水粉噴出點狀背景,增強美感。
3、在白色卡紙上剪下一個圓形盤子,用線描的方法進行簡單裝飾。
4、取出彩泥,捏出立體三角粽子和條形粽葉,切出粽葉的紋路。
5、把做好的粽葉纏在粽子上,並用水彩筆裝飾粽子娃娃的頭部。
6、把做好的盤子,粽子粘在畫紙上,並用綠色卡紙剪出粽葉,白色卡紙搓成筷子,放在盤子旁邊,作品就完成了!
3、端午節要做什麼
端午節要做的有以下幾項:
1、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2、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3、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4、端午節的美食有哪些
端午節的美食有以下:
1、粽子。
各地過端午節的習俗都大同小異,但吃粽子似乎卻是亘古不變的傳統,餡料和糯米的完美融合,軟糯香甜又不會膩口,細膩香滑又有一絲嚼勁,隔著粽葉都能清晰的聞到淡淡的粽葉香氣,吃粽子現在不僅是一種習俗更被當作這個節日的一種儀式,寓意生活圓滿安康,身體平安健康。
2、大蒜蛋。
大蒜蛋是河南、浙江等地端午節的習俗。將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熟,在端午這天的早晨供一家人食用,而有些地方為了增加節日氣息,還會把艾葉放在雞蛋上,煮出的雞蛋上有艾葉的圖案,寓意身體健康、端午安康。
3、打糕。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軟軟糯糯的打糕也是這個節日中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將艾草和糯米放在一個大木槽中,用長木錘不停的敲打,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製作出來的就是打糕,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也為節日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4、五黃。
「端午至,五毒出」,在過去端午是毒日、惡日,也是「五毒」出沒的季節,因此民間有用「五黃」來克「五毒」的說法,這種民間風俗大都流行於我國南方地區,這天午時人們要吃「黃瓜、黃魚、黃鱔、鹹蛋黃和雄黃酒」,以此來實現驅毒避邪的夙願。
5、鮮花餅。
雲南鮮花是雲南特有的傳統美食,因獨特的風味曾被作為皇室的宮廷御點,採用新鮮的玫瑰經過傳統工藝的加工,製作出花香濃郁的鮮花餅,香酥的外皮甜而不膩,吃完之後唇齒留香,讓人回味無窮,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歡這道傳統的美食。
5、端午節手工作品
端午節手工作品如下:
1、端午創意賀卡
每逢佳節,總少不了祝福。可以讓孩子自主創作,盡情發揮想像力,製作一張別致的賀卡,寫上「端午安康」,把祝福送給長輩或朋友。
2、端午創意彩繩玩法
五彩繩是端午節的一個象徵。在端午節佩戴五彩繩,有保平安的含義。
3、端午創意裝飾
把可愛的小粽子變成裝飾也是不錯的選擇,可以掛在包包上或者車上,一定很特別。
4、端午創意紙盒版粽子
不需要准備繁雜的綵線,也不需要高超的包粽子技巧,只需要塗塗畫畫、剪剪貼貼,也可以輕松完成一個可愛的大粽子,完全不受年齡限制。
5、端午創意「艾」心香包
香包製作和佩戴史久遠,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這說明香包早在屈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已是一種飾物了。
6、端午創意粽子葉
粽葉的紋理纖長緊致,表面光滑,加上形狀獨特,畫起畫來別有一番風韻。在包粽子之外,還可以發揮一點創意讓粽葉更有藝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