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漢族是怎麼過端午節

漢族是怎麼過端午節

發布時間: 2023-03-20 01:04:46

1、誰知道全國56個民族都是怎麼樣過端午節的??

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除漢族之外,滿、蒙、藏、苗、彝、畲、錫伯、朝鮮、土家、達斡爾等28個少數民族也過端午節。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29個民族過端午節的習俗多種多樣。

烏丙安教授說,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天中節,其起源也有不同的「地區版本」。漢族就有祭詩人屈原、祭伍子胥、紀念勾踐或孝女曹娥等不同說法,但追根溯源它是在酷暑之前一次全民性的避瘟驅毒、防疫祛病活動,人文內容是後來陸續加進的。

擔任中國民俗學會名譽會長的烏丙安認為,端午節作為中華多民族的民俗大節,除了自古以來的避瘟驅毒、防災祛病的積極含義外,還摻雜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風俗色彩,體現著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差異,文化遺產符號和內涵十分豐富。像漢族過端午的習俗有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蒿、系五綵線等;四川小涼山的彝族群眾在端午節這一天的習俗是採集草葯,做防病治病之用;仫佬族過端午要抬著紙船到田間趕走害蟲,祈禱禾苗成長;貴州苗族端午節除舉行賽龍舟外,還舉行踩鼓舞、唱歌、趕山等活動;藏族民間過端午節,青年男女到郊野遊樂,進行賽馬、歌舞、游戲等活動。

烏丙安說,粽子是端午節傳統特色食品,但不同民族吃出了各自花樣。漢族最早是用新竹筒盛米煮成筒粽,後來才改用楝葉、菰蘆葉、竹葉、葦葉裹黏米成尖角心形狀,煮熟後食用;瑤族的粽子常用糯米配臘肉條、綠豆,形似枕頭,也有人在糯米中加紅糖、花生等製成素餡涼粽子;毛南族把端午節亦稱為「葯節」,他們用艾葉、菖蒲、黃姜等草葯作餡包粽粑食用;畲族群眾一般用箬葉將糯米包成四角,用灰鹼水煮熟後,用龍草捆紮,10個一串,可存放半月。

2、漢族節日的端午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漢朝以來定茄漏襲為農歷五月初五,沿襲至今,成為我國民間傳統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中秋)之一。
提到端午,總要與愛國詩人屈原聯系起來。據南朝梁人吳均《續齊譜記》記載,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劉秀年號)年,長沙歐回見人自稱三閭大夫,謂回曰:「見祭甚善,常苦蛟龍所竊,可以楝葉塞上,以彩絲約縛之,二物蛟龍所畏。」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做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其遺風也。此外,端午還有龍舟競渡、飲雄黃酒、懸艾及菖蒲等習俗。不過古今學者也有不同看法。
關於吃粽子,東晉范汪《祠制》載,「仲夏薦角黍」;南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夏至節日食粽搜碰」,又載,「民斬新竹為筒粽,楝葉插頭,五彩縷投江,以為避水厄。」都認為並非僅僅端午食粽,且與紀念屈原無關。
關於飲雄黃酒、插艾及菖蒲,有人認為主要是驅邪去病,與仲夏疾病流行、毒蟲活躍有關。五月自古被稱為毒月、惡月,而艾草、菖蒲以及雄黃都有驅蟲殺毒作用。
關於龍顫兄舟競渡,春秋時吳越一帶就有了。有人認為是紀念伍子胥,聞一多先生則認為是古代越人祭祀龍神的節日。
另外端午與夏至關系密切。端陽即陽氣之端,正是夏至的本義。以後兩個節日逐漸演變成一個端午節了。

3、漢族習俗 漢族端午節賽龍舟習俗簡介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世培襪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中孝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搜激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4、中國端午節的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悄隱攜啟伏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攜碰,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盡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5、端午節怎樣過?

端午節可以和家人一起包粽子,食五黃,如果有賽龍舟也可以參加或者觀看。

1、扒龍舟

扒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鳳舟是源於遠古的烏舟,有的地方還有龍鳳船。扒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既要借龍之神威,祈福、辟邪。

2、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民間認為艾草還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於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南方視為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視為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

3、洗草葯水

洗草葯水,端午習俗之一,端午這天是草木一年中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葯。端午日洗草葯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葯煮草葯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葯的葯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重要習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5、吃五黃

五黃,即是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吃五黃是漢族的民間風俗,流行於江南等地。在端午節的中午吃五黃餐,即是把五種黃顏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為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是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氣的力量,抑制霉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6、包粽子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蛤蔞、蛋黃等多種餡料。

6、我們漢族人的端午節是怎樣過的30字

朦朧中記得,有這樣一些畫面——一群人在湖上比賽劃舟;人們身上帶著個散發清香的荷包。同樣吃著清香可口的粽子……——題記
小時候的我很喜歡過各種各樣的節日,因為過節時熱鬧而又開心。春節時媽媽給我穿新衣新鞋,還可以吃餃子收壓歲錢;元宵節時可以吃湯圓……而在端午節不僅可以吃到美味的粽子還可以獲得一個香香的荷包…。端午節可以說是繼春節之後我最喜歡的節日了。
曾多次聽奶奶給我講端午節的由來,奶奶說在戰國時啊有一個楚國詩人,叫屈原。屈原他忠事於當時的楚懷王,但是卻屢遭排擠、欺侮。等到了楚懷王死後,這個屈原又因為頃襄王聽信別人的讒言,從而把屈原流放了,屈原呢很氣憤,最終投汨羅江而死。當時的百姓們聽說了這事後馬上劃船撈救但一直撈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後來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成為了現在的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好像每次我都聽得津津有味呢。
當端午節這天,父母會領我出去玩。那天是去爬山,遠遠望去山好高,連綿起伏著,像一條剛剛崛起的龍,又像剛剛從睡夢中悠悠醒來般。一點左右我們爬上了山峰,低頭看,一切都變得好渺小;晚上回到家就會吃上奶奶包的充滿愛的美味的粽子,還可以觀看電視中的劃龍舟比賽,其樂融融啊;每每這天時間好像長了翅膀飛快的前進著,不給我留一點享受的時間。但是有一點我想我必須記住那就是這是以前的端午節,而不是現在。有人肯定會奇怪吧,端午節還分現在以前嗎。嗯,端午節雖不分現在以前,但現在和以前明顯不一樣了。現在遠不如從前的盛大了隆重了。現在只是按例放假兩天,興起時或買或包些粽子吃罷了。
像端午節這樣的還有,例如:春節已不熱鬧、國慶的閱兵儀式在去也沒來到…。。是的,我想這些年,科技更加發達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隨著提高,但在提高的同時也有一些東西漸漸被人們淡漠了,甚至遺忘,成為美好的回憶。
又是一個端午節,它勾起了我的無限美好回憶。吃著平淡的粽子,望著買來的荷包,輕嗅著荷包所發散出來幽香,微笑著。

7、易門漢族端午節習俗

端午習俗俗放生積德祈安康

如果家中有病人,可以在端午節去放生,在端喊襪午節放生的開運效果相對平時的日子較為明顯。結善緣多積陰德,放生是培養慈悲之心,消除病苦的最好方法。

端午習俗插艾好兆頭

在民間風俗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門上插艾草和菖蒲,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佩戴身上用來以驅瘴、化煞。也有吃五毒餅這一習俗,象徵可以防小人,健康好運的好兆頭。

端午習俗佩戴香包驅邪瘟傳愛意

端午節佩戴香包,傳統認為有辟邪、驅瘟之效。實際上,香包裡面放入硃砂、艾葉、雄黃、香葯、石榴花,散發出清香怡人的香差罩味,對蚊蟲而言就是剋星,所以,有辟邪驅瘟的作用。香包外包用絲布,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和款式,美女們還可以用各種香味的香包送給意中人,來表達愛意。

禁忌

第一:要注意清理房間

端午節是陽氣最旺的一天,。而從五行上看,任何一種五行過旺或過衰,鄭慶激都會形成邪氣,都會對自然氣候或人身健康,構成威脅與傷害;何況這個時節,也是毒蟲壞蟲肆虐猖獗的時候;

故一天不管是租住還是自己的房子,都應該清理一下,讓房子變得生機勃勃。最好在房門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或在兒童身上灑雄黃酒,以驅蟲避邪,保障健康。

第二:不宜做大事

端午節的一個最重要最普遍的內容,就是祭祀先人。不但祭祀投江自盡的詩人屈原,有的地方還祭祀忠臣伍子婿,祭祀孝女曹娥等,這天要包很多粽子,然後把粽子投入江中,就象給死人上墳一樣,而剩下的則自己享用,所以粽子實際上也是一種祭祀供品。

而祭祀時難免產生悲傷,故此日也象清明節一樣,人為製造出很強的陰氣,而這些陰氣,與陽氣一樣,也會傷害心理與身體比較弱質的人;如抑鬱寡歡,心情不好,身體痛苦等等。

故端午節這天,是諸事不宜的,更不適合上任、搬家、動工、開業、結婚、慶典等喜慶活動;也不適合參加娛樂活動等,而歸寧父母,與家人團聚才是正確的選擇。

第三:要注意端午節的午時水

中午的午時水在五行上代表了陽氣最旺的時間的水,所以用此水來喝茶來燒飯有利於身體健康

8、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風俗習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不同地區的節日習俗可能會有一些區別,主要的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采草葯、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跳鍾馗、祭龍、、打午時水、沐蘭湯、浸龍舟水、吃龍舟飯等。
在眾多習俗中,賽龍舟和吃粽子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標志性的。吃粽子和賽龍舟的來源都與屈原有關,在屈原投江後,人們便紛紛劃船追趕想要將屈原屍體打撈起

來,但是並沒有打撈上來,於是人們為了不讓魚蝦傷害屈原的軀體,用竹筒裝入糯米投入江中,後來慢慢發展,就成為了吃粽子和賽龍舟這兩大習俗。
總結:端午節主要的風俗習慣有賽龍舟、吃粽子、采草葯、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放紙鳶、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打馬球、跳鍾馗、鬥草等,其中賽龍舟和吃粽子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標志性的習俗。

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也是漢族在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的南方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2011年5月23日,賽龍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吃粽子: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拜神祭祖:祭祖,傳統習俗,全稱是祭祀先祖,是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除、清、九、盂),是漢族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行。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

跳鍾馗:跳鍾馗,是中國一項古老的民俗表演活動,現在主要分為南北兩派,「南派跳鍾馗」,以古徽州歙縣地區最為突出,又稱「嬉鍾馗」。盛行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歙縣跳鍾馗多在端午節演出,寓意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以求驅邪降福,保佑村民平安。跳鍾馗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種內容,體現了民眾崇尚鍾馗剛正不阿、除害降福的美好願望。

祭龍:因地域等原因,各地舉行日期不盡相同,但多半在二月初三、三月初三、六月初六舉行。祭龍分大祭和小祭,小祭即殺豬宰雞,大祭則宰牛,祭禮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稱為「龍頭」的老人主持,祭壇設在「龍樹下」。各家各戶自己置辦齊豬、雞、鴨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獻祭。祭時停產三日,祭後的第一個午日,各戶派一個男性自帶酒肉去「龍頭」家聚餐,以示謝意。

采草葯:古法采草葯多數在二月、八月,這很不恰當。只是二月草已發芽,八月莖葉還沒有枯死,采葯的人容易辨認草葯罷了,對葯材來說,並不是最好的時間。大致說,用根的草葯,如果有隔年老根,必須選擇沒有莖葉時採摘。

掛艾草: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以辟邪驅瘴。

打午時水:所謂「打午時水」就是在端午節當天中午12時左右到井裡打水。在古人心中,這個時候的水是最能辟邪的,小孩用「午時水」洗澡能祛除痱子帶來健康身體,成年人用這樣的水洗澡會走好運。在台灣家家戶戶有打「午時水」的風俗。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眼睛),明到若烏鶖」,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葯吃三年」。

沐蘭湯:沐蘭湯,即端午日洗的草葯水,此俗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這習俗在西漢末的《大戴禮記》中有記載,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葯,有香氣,可煎水沐浴。

拜神祭祖:古時,這種禮俗很盛行。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

浸龍舟水:浸龍舟水,因為龍舟寓意吉祥,同時平日擺在祖宗的祠堂中,因此龍舟滑過的水村民們都認為是「大吉水」,於是另一個習俗應運而生—浸龍舟水。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前後,南方暖濕空氣活躍,北方有冷空氣南下,在江南和廣東,冷暖空氣交匯,往往會出現大而集中的降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端午節,民間又稱之為「龍舟節」,因而就把此期間這些較大的降水過程統稱為「龍舟水」。

吃龍舟飯:龍舟飯是廣東珠三角地區的傳統民俗文化,當地農民的大聚餐,是傳統的社日宴飲的繼續。宴會開支的款項來源,主要是村內工廠、店鋪、專業戶、個體戶和普通村民的捐贈,港澳同胞、華僑的贊助,其次是龍船部件的競投所得。龍舟飯它是用糯米加上臘肉丁、蝦米、墨魚丁,香菇粒做成,特別頂飽。聽介紹說最早主要是給劃龍舟的人吃的,讓他們吃了劃船特別有力氣。後來慢慢所有的來賓、觀眾等也一起吃,最後演變成熱熱鬧鬧的一種龍舟前儀式,寄寓了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和祈盼,該習俗還有凝聚民心、維系團結的作用。

9、漢族人民過端午節有哪些習組

中國漢族傳統端午節有哪些習俗?每逢端午節,中國人都會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是為了紀念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
中國漢族傳統端午節的習俗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漢族傳統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也是驅除瘟疫的節日,是為了紀念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這一天人們都會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
屈子祠內新塑造的高達三米的屈原像(拍攝於1981年)。湖南省東北部的汨羅江上,每年農歷五初五「端午節」都要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紀念兩千年前在這里懷沙自沉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
屈平(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在我國歷史上,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本文來源:奇麗女性網 http://www.71lady.com
端午佳節,當然少不了粽子這個主角。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盛唐時期,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
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節,中國百姓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夏歷五月初五日,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一天,許多有河流的地方都舉行龍舟競渡,家家戶戶吃粽子,以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棕子。端午節吃棕子,在中國已相傳兩千多年。據說,屈原死後,人民將粽子投在江里喂蛟龍,讓它不要吃屈原的身體。另一說則是將粽子投在江里以祭祀屈原,包上箬葉可以不被魚蝦吞食。新華社記者王平攝(照片拍攝於1982年)
2004年6月22日,貴陽市一位小販在一條小街上叫賣艾草和鳶尾草。當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我國南方地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節日期間家家戶戶都有在家門口掛艾草和鳶尾草的習俗。2006年5月28日,一位龍舟比賽運動員扛著槳從安裝好的龍舟旁走過。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全國各地群眾通過舉辦龍舟比賽、吃粽子等活動歡慶這一傳統節日。5月31日,宜昌市第二屆運動會暨中國秭歸端午文化旅遊節在屈原故里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開幕。
6月11日,山東省郯城縣民間藝人顏景瑞整理自己縫制的香囊,准備到集市上售賣。端午節臨近,當地民間藝人忙著用五色綵線和彩布趕制各式香囊,迎接佳節。
端午節在中國是一項傳統的節日,同時在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力。諸如韓國、日本、越南、新加坡等許多國家都會在五月初五這一天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這一節日。
端午節用菖蒲水洗頭
2010年6月16日,在韓國首爾的一家公園內,穿著韓服的婦女用菖蒲水洗頭。當天是中國農歷5月初5,即中國傳統的端午節。在鄰國韓國,也有過端午節的習俗。韓國人將「端午」稱為「上日」,意為神的日子。過去韓國人家家戶戶都會在端午節當天擺上白白的散發著艾草和糯米香味的艾子糕,用菖蒲湯洗頭求吉利,喝菖蒲水以辟邪。人們還會穿著傳統服裝參加祭祀、演出和運動會,觀看盪鞦韆和摔跤比賽。
6月13日,福建莆田城廂區第一實驗小學學生展示兩個寫有自己願望的「虎蛋」。端午節來臨之際,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第一實驗小學舉行傳統習俗「撞虎蛋」體驗活動。學生們在經五味草煮過的鴨蛋上寫下願望,然後兩兩相撞,共祈今後更加平安、健康、聰明。
湖南省東北部的汨羅江上,每年農歷五初五「端午節」都要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紀念兩千年前在這里懷沙自沉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
騷壇位於屈子祠右側,壇址為一小丘,狀如雄獅,面江而蹲(拍攝於1981年)。相傳屈原的代表作《離騷》、《九歌》即寫作於此。
2008年6月4日,一位小朋友在一家商鋪的攤位前觀看出售的小粽子。端午將至,上海大街小巷已經彌漫著濃濃的節日氣息,不少商家的粽子和香囊飾品熱銷。
6月15日,小朋友們身著學童服,在武漢東湖向湖中投粽,祭祀屈原。當日,武漢在東湖屈原行吟閣舉行端午屈原祭祀活動。本次祭祀活動由武漢大學國學班的學子等依照古禮,按照傳統祭祀儀式進行。
屈原祠外景(拍攝於1981年)。湖南省東北部的汨羅江上,每年農歷五初五「端午節」都要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紀念兩千年前在這里懷沙自沉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該祠是屈原死後不久,當地居民在汨羅江畔建立的,1745年遷至汨羅縣西12公里的玉笥山上。
2007年6月19日,在貴州省遵義市沙河小區,一名市民往自家門上掛艾草等。當日,作為端午節的傳統習俗,貴州遵義的不少市民從市場上買回艾草等,懸掛在自家門口。
福建省龍海縣農村在端午節舉辦龍舟比賽的情景。(拍攝於1985年)端午賽龍舟也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習俗,據說源於飛船拯救投江的愛國詩人屈原,另有一說是怕蛟龍傷害屈原屍體,人們駕舟擊鼓鳴鑼,以驅走蛟龍。
1961年6月17日下午在珠江舉行。廣州市郊新州人民公社的社員們,懷著愉快的心情,在龍舟上暢談。
湖北省秭歸縣向家坪上的屈原紀念館內的屈原石雕像。(拍攝於1988年)石像高103公分,重達數百斤,為明嘉靖16年(公元1537年)當地百姓捐款鐫刻的,是中國國內至今保存的最早的一尊屈原石雕像。
企鵝端午也食「粽子」 6月8日,在武漢東湖海洋世界,企鵝被「魚粽子」所吸引。當日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武漢東湖海洋世界的工作人員為企鵝准備了特殊的美食——「魚粽子」。

10、漢族的端午節問一下:漢族過端午是怎麼樣過的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一、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端午節的由來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賣旅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端午節的由來《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端午節的由來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端午節的由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端午節的由來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v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端午節的由來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端午節的由來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

二、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端午節的由來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殲配洞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v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端午節的由來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三、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端午節的由來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端午節的由來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端午節的由來。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端午節的由來

四、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端午節的由來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氏枯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端午節的由來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端午節的由來。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端午節的由來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端午節的由來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端午節的由來。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