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怎麼過潮汕中秋節
1、饒平中秋習俗是怎樣的?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因此日恰是三秋之半,故名「中秋」。潮汕之地的饒平,有中秋拜月娘、燒瓦塔、燃煙堆的習俗。
中秋之夜,婦女們沐浴更新衣,忙著在能望見月亮的天井、門樓、廳前擺起桌子,紮上綉滿祥禽瑞獸、富貴花卉的床裙,把洗干凈的水果、月餅、雲片糕、芋頭擺上去,並用紅紙剪成各式各樣吉祥物,一一貼在糕餅、水果上面。
擺放妥當後,就點上紅蠟燭,焚上高香,開始恭候月亮升上中天。未婚少女焚香拜月,祈求配上如意郎君;新婚婦女祈求早得貴子、丈夫寵愛;中老年婦女祈求家庭和睦,老少安康;丈夫在外謀生的家婦更為情切,托月寄思。
月光普照,一排紅燭高燃,香火旺盛,燈光輝映,火樹銀花的景象。「拜月娘」拜到月上中天才結束。
天真無邪的孩童,自從牙牙學語,就纏著奶奶講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們金色的夢。於是到了中秋節,大人們就用竹篾紮成了腳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邊紙糊成一輪滿月。
中秋夜,孩子們在這「月娘」肚子里點上蠟燭,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遊在朦朦朧朧的深巷中。老遠看去,儼然是月娘下凡間,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除了拜月娘,有的農村還要燒瓦塔、燃煙堆。
潮汕燒塔多為青少年玩樂活動,中秋前幾天,青少年們就忙碌起來,四處撿拾殘破瓦片,積聚枯樹枝、廢木片木塊,於中秋下午就開始砌瓦塔。
塔的大小高低,依據積聚瓦片的多寡及參與者的年齡層次而定,10歲左右的孩子砌的是小瓦塔,一般只有兩三尺高。
青年砌的規模較大,因為他們年齡大些,會從四方八面搬來瓦片,故砌的瓦塔往往有五六尺至一丈多高。瓦塔累砌也有講究,大瓦塔的塔基要鋪上紅磚條或灰磚塊,然後按「品」字形的格局構建。
塔的形狀有「圓形塔」、「方形塔」、「多角形塔」等,且各有其吉祥寓意,如圓形塔寓意為「中秋月圓人也圓」,一般有親人旅外的人家多砌設圓形塔;方形塔狀似田丘,呈四方形,寓意四通八達;多角形塔寓意生財多道,生意興隆。
砌塔的工藝也相當講究,有密封形、開窗形。開窗形的塔身上的「窗」有方形、菱形、梅花形等,千姿百態。
塔的頂端是開放式的,像大煙囪,其大小高低也不一而足,矮的有兩米多高,高的有四五米高的,直徑從幾十厘米至一米多。
為了使塔身通風透氣和造型美觀,大的瓦塔常是兩片瓦片合在一起按「品」字形架放。塔下留出相對的兩個門,一個用於投放燃料,另一個用於掏出木灰。
塔的上端留出空口,供吐火舌、火煙之用。砌建瓦塔地方,大都在曠場上。
塔砌好了,就把枯枝、乾草、牛屎架在塔里。月上中天,當村裡婦女們在案前對月禱祝、火化元寶時,長輩就在塔門點起了火,慢慢地,塔頂躥出了一串串火舌。
為了讓塔火更旺,更加絢麗多彩,人們不時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硫黃、松香粉,引焰助威,更多的是潑粗粒的食鹽,讓燃燒得通紅的塔體發出噼里啪啦的響聲,有聲有色,有的還燃放煙花爆竹助興,極為壯觀。
於是,孩子們繞著火塔又唱又跳,大人們喝茶吃糕餅,談古論今,直到瓦塔燒成了通體透明、閃閃發光的金塔。
當地民間還有賽燒塔規則,誰把瓦塔燒得全塔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中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品或獎金。
至於燃煙堆,就是把各家各戶送來的柴草在村裡空曠地堆成小山的柴草堆,拜月結束時,也像燒瓦塔一樣把柴草堆點燃。
祭祀用品
2、潮汕人的中秋節有什麼習俗?
1、盪鞦韆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當銀盤樣的月亮(俗稱「月娘」)升上中天,穿著節日盛裝的少男少女便紛紛聚集到鞦韆前。按這里的風俗,女的不能盪鞦韆隻能觀看。能大顯身手的,就是小夥子們了。他們爭著盪鞦韆,比賽誰盪得高,轉得快。
在圍觀者的歡聲笑語中,單座和雙座鞦韆向月娘拋出一道道彩虹,「十」字鞦韆騰空飛旋箍著一個個花環。盪得最高轉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漢,從而獲得她們的愛情。
2、游月娘
天真無邪的童男童女們,自從訝訝學語,就纏著奶奶講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們金色的夢。於是到了中秋節,大人們就用竹子劈成材蔑,紮成了腳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邊紙糊成一輪滿月。
中秋夜,孩子們就在「月娘」肚子里點上蠟燭,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遊在朦朦朧朧的深巷中。老遠看去儼然是月娘落下凡間。金色的夢變成童男童女們捉得住摸得著的現實,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3、拜月娘
這天晚飯後,婦女們沐浴更新衣,忙著在能望見月娘的天井、門樓、廳前擺起桌子,紮上綉滿祥禽瑞獸富貴花卉的床裙,把洗干凈的水果、雲片糕、月餅擺上去;男人在一旁用紅紙剪成各式各樣吉祥物,一一貼在糕餅、水果上面。一切停妥之後,就點上紅蠟燭,焚上高香,開始恭候月娘升上中天。
入秋之後,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紅梨、菠蘿、香蕉、林檎、龍眼、楊桃、紅柿、牛心柿等競相上市,琳琅滿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節又被人們稱為「水果節」、「齋節」。
從前窮人省吃檢用也要買上幾塊月餅,實在買不起的會感到羞愧難當,拜月娘時淚流滿面,再三請求月娘恕罪。供品除了水果、糕餅,還必須供蒸熟的芋頭。
4、互贈月餅
潮汕地區的中秋節,不僅有吃月餅之俗,還有相互饋贈月餅之舉,這就促進了潮汕月餅製作工藝的發展,由最初的家庭製作發展到專門作坊製作,潮汕月餅更被稱為潮式月餅而著稱於世;
而意溪月餅、蘇南月餅和貴嶼月餅等早已聞名遐邇,與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和津式月餅並列,成為五種全國聞名的月餅之一。
5、燒瓦塔
除了拜月娘,有的農村還要燒瓦塔、燃煙堆。早晨,孩子們起床之後,到處拾瓦片、磚頭,然後抬著、挑著、抱著送到長輩指定的曬谷場上集中,由富有經驗的大人把這些瓦片、磚頭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圍一人不能合抱,下面還留出塔門,只是上面沒有造塔剎。
然後把各家各戶派來的稻草、劈柴、青金樹葉填進塔里。月上中天,當村裡婦女們在案前對月禱祝、火化元寶時,一位長輩就在塔門點起了火,慢慢地,塔頂躥出了一串串火舌。
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們不時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食鹽,爆發出一陣辟哩啪啦的響聲,不一會,火舌變成了火龍直沖霄漢,映紅了半個天邊。孩子們繞著火塔又唱又跳,大人們喝茶吃糕餅,談古論今,直到瓦塔燒成了通體透明閃閃發光的金塔。
6、燃煙堆
各家各戶把稻草、劈柴分別在村裡幾個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結束時,也象燒瓦塔一樣把柴草堆點燃。
3、潮汕中秋的習俗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在潮汕地區,
「拜月」是中秋節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那麼,潮汕人拜月有什麼特殊的風俗呢?
拜月娘
潮汕人多稱「拜月」為「拜月娘」,
因為月屬陰,叫太陰娘,民間管叫月娘。
潮汕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拜月的主體主要為婦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進行叩拜。
拜月都在露天場所,城市居民,在陽台天台或自家庭院進行;鄉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裡的大埕祭拜。
拜月的貢品主要有柚、柿、楊桃、石榴、油甘、菠蘿、林檎、芋頭等果蔬以及月餅、糕點、煎堆、油餅等。在農村,婦女常常在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藝,如用糯米飯、米飯條砌塔山,用剪紙貼柚,用帶枝葉的油甘紮成孔雀等。
除了這些,還有形式多樣的紙貢品,裡面除了平時拜神都會用到的「大金」和可以折成元寶的「皇金」,還有印有八仙過海圖案的「案頭簾」、像桶一樣的「貢」,以及做成蓮花、菠蘿、仙桃等形狀的花籃。
潮汕有首歌謠唱道:
「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團團圓。好夫婿,結良緣。今年團圓,明年團圓,年年團圓。」
潮汕待出嫁姑娘拜月的重要心願是尋求一個好夫婿。
不少潮汕小孩在中秋拜月都喜歡在供桌上安放新文具和新本子,祈盼月娘保佑自己讀書聰明,成績優秀。
有時大人還要撮一點香灰,慎重地包在紅紙上,然後用「井心水」(剛從井裡打上來的水,打水水桶不能碰到井沿)送服,說這是月娘恩賜的「仙丹」,喝了能使人變得聰明、健康。
潮汕人拜月娘的供桌上不能少的就是「芋頭」。傳說是百姓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芋頭」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燒瓦窯
中秋夜燒瓦窯(即「燒蟻窯」)是潮汕的另一習俗。燒瓦窯有兩層意思:一是紀念當年潮州人民燃放煙火約好殺掉元兵的信號;二是因潮音瓦與「蟻」同音,燒瓦塔讀成燒「蟻」塔,把蟻燒死。俗稱中秋燒塔會把各家各戶的螞蟻燒去,來年不再有螞蟻或減少螞蟻的危害。
起火「燒蟻窯」的時候,也是大人們擺好香案拜月娘的時候。燒火的時候,大人們向「蟻窯」撒點硫磺粉,火焰變成淡藍色,特別好看,或是用噴農葯的噴霧器,抽點些油向「蟻窯」噴出去,增加火焰。
等燒到瓦片變紅的時候,草差不多,油和硫磺粉也差不多的時候,各家各戶都會拿一把鹽,朝著「蟻窯」撒去,發出一陣陣悅耳的響聲,這和火在燒死白蟻的聲音一樣,意為燒白蟻。
4、不同地區過中秋節的習俗?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不同地區過中秋節的習俗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相關文章:農歷一月為何又稱之為正月春節吃年夜飯都有哪些講究?| 春節的傳說「熬年守歲」 解讀:春節的傳說「熬年守歲」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個贊或者在線咨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5、潮汕的中秋習俗
1,當銀盤樣的月亮(俗稱「月娘」)升上中天,穿著節日盛裝的少男少女便紛紛聚集到鞦韆前。按這里的風俗,女的不能盪鞦韆隻能觀看。能大顯身手的,就是小夥子們了。他們爭著盪鞦韆,比賽誰盪得高,轉得快。
2,潮汕地區的中秋節,不僅有吃月餅之俗,還有相互饋贈月餅之舉,這就促進了潮汕月餅製作工藝的發展,由最初的家庭製作發展到專門作坊製作,潮汕月餅更被稱為潮式月餅而著稱於世;而意溪月餅、蘇南月餅和貴嶼月餅等早已聞名遐邇,與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和津式月餅並列,成為五種全國聞名的月餅之一。
3,除了拜月娘,有的農村還要燒瓦塔、燃煙堆。早晨,孩子們起床之後,到處拾瓦片、磚頭,然後抬著、挑著、抱著送到長輩指定的曬谷場上集中,由富有經驗的大人把這些瓦片、磚頭砌成一座空心塔。
(5)在外地怎麼過潮汕中秋節擴展資料
中秋節起源: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及世界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中秋節別的地方怎麼過的?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為中秋節,俗呼為八月節。街市繁盛,果攤泥兔攤所在皆是。十五月圓時設月光馬於庭,供以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蘿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諺雲:「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畢,家人團坐,飲酒賞月,謂之「團圓節」。又將祭月之月餅按人數切塊分食,謂之「團圓餅」。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學生也不上課。而所謂「泥兔攤」,就是賣兔兒爺的。前十年,北京中秋還有兔爺賣。現在很少見了。似乎只在春節廟會上見過。中秋節祭的就是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只大耳朵,亦謔亦諧。有曲為證"莫提舊債萬愁刪,忘卻時光心自閑。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掙擺兔兒山"。過中秋,家裡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氣氛。 中秋節,正值秋果上市,特別豐富。《春明采風志》里有「中秋臨節,街市遍設果攤,雅爾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蘋果、海棠、歐李、鮮棗、葡萄、晚桃,又有帶枝毛豆、果藕、西瓜。」過去的果子市在前門東,八月十三、四兩日燈火如晝。並有吆喝:「今兒是幾來?十三四來,您不買我這沙果蘋果聞香的果來,哎!二百的四十來」現在,這些秋果街上都買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變成的人的最美時刻。美中不足的是蘿卜有點貴,和蘋果一個價。難免有老年人痛斥這沒有道理的價格。值得一提的還有毛豆,過去中秋並不常見,今年在北太平庄副食店的月餅攤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鍋,而且確實是帶枝的毛豆。 從習俗上看,和過去中秋靠近的還有送禮。「中秋,大家互送禮節……,賞奴僕錢,鋪戶放帳帖,每節如此」。北京這兩年似乎又興起了中秋送禮大行動。節前,弄兩輛車,滿滿的裝上月餅果品,挨家挨戶送。當然,這里的家和戶是指商家客戶。送禮,自然是為了聯絡感情,結款要生意。兩年前做這事時還想,現在到底拜的是那裡的兔兒爺。今年這風氣恐怕更盛了。 @pagebreak@ 現在講究廣式月餅,過去「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它初不足食也。供月月餅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能放半年的,肯定不會是廣式月餅。 月餅源自民間祭祀,同樣,北京人常吃的點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於民間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從製作工藝上說,油炸、蜜餞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連餃子,也是春節供後的食品。 其實,不僅僅吃食是這樣,延順這個思路推廣開來,藝術的誕生(謹慎的人在這里會用某些藝術門類這個概念)一樣離不開民間祭祀的。還記得上學時曾對這個問題發生興趣,翻看一些河南、山東地區的考古資料,至今仍能刺激自己頭腦的是一柄出土於山東日照的玉斧,當然真的玉斧無緣得見,但是單單就那圖畫已經足以讓人驚訝了。那斧薄得能夠透過光線而上面精緻的一條夔紋是很難讓人簡單地以「活靈活現」這個詞將就形容的,在石斧的時代,它的存在又能夠說明什麼? 與其說玉斧是斧,倒不如稱之為一種語言,描述著艱難的砍砸者同上天對話。或者稱之為精靈,這是一個屏棄了功利取捨的精神的精靈。於是由了它,藝術方才出現。更於是人才徹底地脫落成為人。 中秋節真好,好在又一次讓我想到了這些已經好久不想的問題。當然節日本來就是人們精神的節日,與此時偶爾察覺月餅與烙餅的差異,也並不奇怪。你瞧,人不就是這個樣子么。給自己做吃的,為了填飽肚子沒一個認真。饅頭包子幾百上千年從不變化,但凡加上點精神追求,就能花樣翻新。 看來糕點如此,藝術作品和其他許多事情,確實也都是這個樣子。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 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 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雖然祭月的習俗開始年代無法確定,就現有的文字資料來看,漢代枚乘的《七發》中說,「客曰: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並往觀潮於廣陵之曲江」,這或許是今天中秋後觀錢塘潮風俗的由來。大約到了魏晉之時,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待到宋時,才正式定為中秋節:「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月餅被列為節日佳品,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佳句。南宋中秋節活動,則更為豐富多彩: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舉,或攜湖海,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並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可觀。明清以來,「賞中秋」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還形成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等特殊習俗。至今,每逢中秋佳節,民間仍盛行賞月、吃月餅和團圓飯以及舞龍、點塔燈等習俗。 ●北京 老北京的傳統月餅有自來紅、自來白和提漿月餅。提漿月餅是指月餅皮面的一種製作方法,說通俗點「提漿」就是熬糖漿,另外在皮面中還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大油,以起到酥鬆的作用。有回民購買時,就把大油換成黃油。這種月餅的特點是皮酥、餡香,「老北京」中秋特愛吃。 菜式上,八月秋高蟹正肥,中秋正是品嘗螃蟹的時節,北京尤其講究品嘗醉蟹。 ●福建 福建人有中秋吃鴨子的習俗,因此時正是鴨子最肥壯的季節。福建人用福建盛產的檳榔芋和鴨子一起燒,叫檳榔芋燒鴨,味道非常好。 ●山東 即墨等地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 ●山西 潞安人在中秋節會宴請女婿。大同縣月餅稱團圓餅,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 ●陝西 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pagebreak@ ●上海 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蘇 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則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浙江 杭州的蒓菜鱸魚燴之所以成為中秋家宴上的菜餚,不僅僅是因為這一時節的蒓菜鱸魚好吃,更是因為晉代張翰借思鄉的「蒓菜、鱸魚」,棄官返回故里的史實,這一故事不僅成為千古美談,並使蒓菜成為思鄉的象徵。 蒓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時令菜羹。蒓菜又稱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葉草植物。蒓菜的根、莖、葉不僅碧綠清香,鮮嫩可口,而且營養豐富。蒓菜為春、秋二季皆可摘取,但以秋蒓為多為好。 ●四川 除吃月餅外,四川人也在中秋節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 @pagebreak@ 在川西地區,煙熏鴨子是中秋節必備佳品,因那時當年生鴨已長大,肥瘦適宜。師傅選當年生的仔鴨,宰殺後褪盡羽毛,開膛取出內臟,洗凈後,去翅尖、鴨腳,加鹽碼味腌漬一夜後,入沸水中略燙至皮緊,撈出抹乾水分,置熏爐中,用稻草煙熏至呈茶色,出爐放入鹵鍋中鹵熟,食時改刀裝盤,色澤金紅、肉質細嫩、煙香濃郁的煙熏鴨即成。製作煙熏鴨,鹵水的調制極為重要。鹵水要用老鹵,每次鹵時加入適時的香料,食鹽、糖色,鹵制時要用重物將鴨子充分壓入鹵水中,鹵制時間一般以20分鍾左右為宜,時間過長鴨肉質老,影響質量和口感。 ●廣東 潮汕中秋美食品種頗多,這與潮人過中秋節的文化內涵、潮地氣候、農事生產有很大關系。主要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糕餅類,潮汕各地月餅,甜的、鹹的、葷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樣種類繁多。還有面餅、軟糕、雲片糕均為中秋節糕餅,為潮人送親戚之佳品,可說潮人送月餅是睦親的習俗;二是潮地中秋節季,天高氣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時,柚、柿、楊桃、菠蘿、石榴、橄欖、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類美食;三是農產的芋頭、南瓜,潮人用其製作芋泥、瓜漿也是潮人喜歡的。其中,中秋月餅是潮人一年一度的傳統食品,過中秋節,沒有一個潮汕人不品嘗一下月餅的滋味的。雖然月餅可以有各種形制,潮汕各地也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要求是正圓形。芋頭、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貴州 黔式月餅不同於廣式月餅,它是用烤的方法,用麵粉500克、豬板油、糖稀、清水拌勻 揉成水油皮;麵粉250克與豬油拌合擦成「干油酥」。分別下劑後,將干油酥包入水油皮中,開暗酥製成40克一個的酥皮坯劑子,再將每個劑子按圓餅皮子備用。芝麻、瓜子肉、核桃烤熟,剁成細粒混合,加入熟火腿末、大棗、瓜蓉、熟粉、冰糖、鹽拌勻成餡料。 @pagebreak@ 將適量的餡 料包入皮坯劑中,收口朝下,壓成扁圓形,放入刷過油的烤盤中,入烤爐用面火210℃,底火180℃的爐溫烤15~20分鍾至表面金黃、裡面成熟即成。色澤金黃、外殼酥脆,層次分明;餡心甜中帶咸,香甜爽口,營養豐富。師傅說酥層要開得薄而均勻,月餅坯子入烤盤時要墊上一張白油紙。 ●台灣 高雄縣飼養水鴨的風氣很盛。中秋節前後正是水鴨公初長最嫩的時候,美濃地區的客家人往往於中秋節宰食水鴨公加菜,成為當地中秋的特色。宜蘭地區中秋節除了吃月餅外,還吃一種叫「菜餅」的食物。菜餅以麵粉為材料,中間抹上黑糖烘焙而成。台南地區則有在中秋節吃麻薯的習俗。 近年來,台灣的中秋節又發展出一種新的活動———烤肉。 此外,台灣一食品公司根據消費層次的不同需求和中秋節期間暑氣未消的特點,推出全新概念的中秋雪月餅。何為雪月餅?雪月餅就是冰淇淋月餅,清涼降溫,口感滑爽,內餡分三種口味———香檳甜心、夏威夷派對、維也納咖啡。此款月餅還全面採用日式精緻包裝、具有保溫作用的保力龍包裝盒,保證雪月餅在一定時間內不融化。
7、潮汕中秋節傳統風俗
潮汕中秋節傳統風俗:
一、賞月拜月吃月餅
中秋節各地都有賞月和吃月餅的習俗。關於中秋吃月餅相傳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是傳說唐太宗在征邊勝利後將月餅分給百官品嘗的故事。
另一是說在元朝末期,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者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但朝廷官兵戒備森嚴,消息傳遞十分困難,他們便把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於月餅中,各路義軍見字即揭竿起義。潮汕的中秋吃月餅主要是源於此說。
二、芋頭祭祖,吃芋頭
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
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三、燒瓦塔
中秋夜燒瓦窯(即「燒瓦塔」)是潮汕的另一習俗。瓦窯高1至3米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瓦窯要用磚塊砌到一定的高度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瓦窯的下方要留一個窯門口,以供投放燃料。近年來,一些地方砌的瓦窯,則全部用磚條砌成,瓦窯的高也超出了3米,有兩三層樓之高,更是吸引了四方的人前來觀看。
四、降神
降神活動也是中秋夜一個神秘有趣的活動。據說,一到中秋,諸神也都出遊賞月。因此,這一天,人們只要通過特殊的降神儀式或咒語,就可以使神袛顯靈。於是人們往往在這一天搞降神活動,主要有關戲童、請籃姑等等活動。
潮式月餅
燒瓦塔、關戲童、關阿姑,都是中秋節普遍舊俗。帶有娛樂性的現在還保留著。瓦塔是用廢磚瓦片在曠地上砌成的小塔,大小高低不等。塔頂留孔洞,塔心裝柴草,青少年燒塔以為樂。起火後,撒松香助燃,火光直沖塔頂引為壯觀;再撒鹽,噼啪作響,如放鞭炮。
有的地方還有賽燒塔之俗。凡燒得全塔通紅而不倒者勝。揭陽炮台等地,則有搭竹塔之俗,塔高有達數丈者。燃燒時,全塔盡燒,火勢猛烈,更為壯觀。
8、潮汕的中秋習俗
在潮汕,自古有中秋節有拜月的俗,但拜月是潮人婦女和孩童的事。「女不祭灶,男不圓月」,古已成例。潮人拜月稱為拜月娘。月屬陰,叫太陰娘,民間稱為月娘。婦女拜月的重要心願還在尋找一個好夫婿。潮汕有一首民謠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團團圓。好夫婿,結良緣。今年團圓,明年團圓。年年團圓。」
在潮汕,中秋節將到來的時候,各家各戶的主婦便忙著用糯米碾成粉末兒,然後摻上白糖漿攪勻,再用一個個木模子,把它們壓在鏤凹進去的部分裡面。壓結實了,磕出來,便成了一塊塊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月糕」。「月糕」花紋漂亮、清白如雪,一些動物形狀的月糕更令孩子們愛不釋手。此外,還有一種用花生炒熟了加麥牙糖捏成桃形的「地豆桃」,尤其香脆無比。中秋節當天下午,家家戶戶還要祭祖。所以一些人家中秋節這天一大早,甚至提前一兩天就開始忙開了。鹵鵝、做果、購買貢品,忙得不亦樂乎。
當三五之夜到來、玉兔東升時,人們就將大方桌擺在院子中央,然後,拿兩根甘蔗在方桌上扎一個拱門,稱為月宮門。祭月時,常讓小孩子供上新買的文具——筆、課本和書包等,祈求「月娘」保佑孩子讀書聰明,成績優秀。並撮一點香灰,慎重地包在紅紙上,然後用剛從井裡打上來的「井心水」送服,說這是「月娘」恩賜的「仙丹」,喝了能使人變得聰明、健康。聽眾朋友,您是否記得您的母親將您的新文具放上祭壇那虔誠的表情呢?那是母親對子女最真誠的禱告,希望「阿娘」能保佑自己的子女學業有成,出人頭地啊。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可是父母們的期盼。他們會從祭壇取下一點煙灰,小心冀冀的用心包住,泡在「井心水」,讓小孩喝下。說那是「阿娘」賜予的靈丹妙葯,喝下後會機智靈敏。這樣的說法雖不可信,但這卻反映了長輩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夜漫步潮州城鄉,還能聽到咚咚咚的謎鼓聲和悠揚的弦樂聲,人們穿梭於各個街道、社區的燈謎台,駐足在涼亭內、祠堂前聽潮樂,熱鬧非常。
暮色降臨,玉兔東升,潮人賞月的活動也就開始了。中秋賞月,根據各自不同的愛好和條件,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形式。潮人或設家宴於月下,為孩子們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等古老的神話故事,共賞天倫之樂;或陳月餅、酒饌、柚、柿、楊桃、菠蘿、石榴、油甘、橄欖、香蕉、芋頭等食物於庭院、樓台,全家人在銀色的月光下一面聚談,一面品嘗節日的佳品。拜月都在露天,城市樓上居民則在陽台天台,面向月娘。假若碰到「雲蓋中秋月」的情境,也要等著有點月光才祭拜,總盼望月娘能給光彩。在農村,婦女常常在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藝,如用糯米飯、米粉條砌塔山,用剪紙貼柚,用帶枝葉的油甘紮成孔雀,用柚牙裝扮白鴿等等,在汕頭則較少見。現代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購物方便,不象從前工巧。或爭先佔坐酒樓玩月,以先睹月色為快;或到汕頭港灣、中山公園、金砂公園等地駕輕舟泛江海作月夜之游;或徘徊於街市,以睹節日晚市熱鬧的場面;潮人的婦女們也盛裝出遊,互相往來,嬉戲在在月光下。
9、潮州人如何過中秋
拜月是祭祀月亮神太陰星君,潮諺「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說明拜月專由婦女負責。潮諺又有「可留女一秋,勿留女中秋」,是說回娘家的女兒必須在節前趕回夫家,因為中秋是團圓節。月圓,一家人也要團圓。拜月祭品最主要是月餅。月餅象徵團圓、吉祥,節前親友多互贈月餅,以表深情厚誼。祭品還常用雲片糕、芋頭和各種果子。潮州是水果之鄉,秋熟果子柚子、紅柿、石榴、龍眼……紛紛登場。家家都選購多種果子,貼上用紅紙剪成的雙喜圖案,成為拜月佳品。潮州人又稱中秋節為果子節。
「月到中秋分外明」,拜月之後是合家賞月。賞月時先吃月餅,其意義像除夕時吃團圓飯一樣。由家中主婦按一家人數將一大塊月餅均分成幾份,每人吃一小塊,以此來慶祝月圓人也圓。若有家人在外地的,就為他預留一份,這也表達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深意。接著,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賞月,一邊品嘗香茗佳果,共享清風明月,共敘天倫之樂。
潮州人中秋節吃月餅、吃芋頭、燒瓦塔等風俗,傳說與抗元起義有關。公元1278年,南宋安撫使馬發領導潮州軍民抵抗元軍,城破,元將唆都下令屠城三天。接著又進行殘酷統治,為怕漢族人民反抗,每十家派一元兵監督,每十家合用一把菜刀。潮州人民極其痛恨元兵,想群起反抗,但傳遞消息異常困難。元末,百姓想出辦法,借中秋節前互贈月餅之機傳遞消息,在(月勞)餅防油漬的墊紙上寫「殺」字,號召人民起來殺元兵,推翻元朝統治。在潮汕飲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齊名。許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見識了潮汕工夫茶的。不管是因為口味不合而淺嘗輒止,還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細呷,這一小盞酣香的熱茶,總會給你留下深深的印象。中秋之夜,一家團圓品嘗月餅,當然也少不了喝喝工夫茶了。 燒瓦塔「燒瓦窯是潮汕民間游樂之一,相傳元朝末年,每10戶人家要養一個胡人,人民受盡胡人欺凌,為推翻胡人的野蠻統治,各地誌士密謀,在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以月餅傳送情報,以燒瓦窯煙火為號,並在「書冊糕」(一種和月餅一樣的中秋節日糕點,僅在中秋時候有,形狀象書本,因此叫書冊糕)裡面夾紙條作為暗號,揭竿起義。 元朝統治中國80多年,據說潮州抗元一直不斷!主要活動在桑蒲山,沙溪,彩塘一帶!後人於每年中秋夜,皆做月餅、燒瓦窯為紀念。此項游樂一直為潮人延續至今。燒瓦窯時,往瓦窯里撒一些鹽,即現金光四射景象。
如今,「燒瓦窯」成為潮州民間的一種傳統活動,中秋之夜,一些農村會有孩子們用磚頭、瓦片等砌成一座塔窯,窯里塞滿稻草,窯外蓋上草垛,點火後,有些還淋上煤油、甩上鹽巴,瞬時塔窯火光沖天、噼里啪啦作響!熊熊的火焰寄託著人們追求幸福、祈求生活紅紅火火的祝願。 潮人稱月亮為太陰娘,簡稱月娘,因此,潮汕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例俗。祭月的主角是婦女孩童,他們將新買的書本和文具擺在供案的最前面,因為聽老人說用這些祭拜之後,月娘能保佑學童讀書刻苦,成績優秀。鄰居未出嫁的姑娘,也點燃了長長的龍香,跪在地上對著月亮祈禱,有潮汕歌謠這樣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團團圓。好夫婿,結良緣。
中秋祭月特別是拜官服的起源,都是祖上傳下來的,至於為什麼只有在中秋夜才有此俗,就更語焉不詳了。傳說中的林監丞是福建人,宋代的潮州知府,到潮任職後作威作福,每次出行都前呼後擁,百姓不勝其擾。有一年中秋,恰好官拜當朝龍圖閣大學士(相當於丞相)的潮州意溪人劉昉回鄉省親,為殺殺林監丞的官氣,劉龍圖特意在門外曬官服,晾官靴,讓前來拜見的林監丞以為大官在上,對著官服官靴長跪不起、磕頭不止,最後才悻悻而去。後來,惱羞成怒的林監丞,居然為報此仇而大破潮汕風水,潮人至今仍將劉龍圖之後潮汕沒有出過丞相級高官怪罪於他。但這個故事,卻大大長了潮人的志氣。因此,中秋夜拜官服在寓意「天官賜福」的同時,可能也是對這種古老的傳說的集體記憶的強化,更是對潮汕近千年來沒有出丞相級高官的一種心理上的補償,於是終於慢慢衍變成了中秋祭月的一種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