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端午節應該怎麼裝飾才好

端午節應該怎麼裝飾才好

發布時間: 2023-02-18 23:24:29

1、端午節一般需要做些什麼?

1.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2.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3.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4.懸艾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5.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6.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2、端午節都有哪些習俗?為什麼要綁五綵線?

端午節日出前,人們為了擺脫厄運,用冷水洗臉,然後成群結隊上山採集艾葉。因為艾葉有清除蟲子的作用,所以人們把艾葉放在門上是為了避免瘟神。婦女們把裝著艾草的袋子掛在孩子身上,插在上衣上。為了拒絕瘟神的到來,人們還盤踞著道地和折紙葫蘆,這也被稱為紙印。相傳,呂東彬在端午節使用了葫蘆葯,並秘密地向世界表明,可以消除誤讀。當天,孩子們的手腕和腳踝用五顏六色的繩子捆綁在一起,通常被稱為「生繩」,其功能也是拔病毒。

一到中午,人們就會把這些衣服扔在路邊。滾雞蛋也是端午節的重要節日。今天早上,奶奶把煮雞蛋放在小孫子的肚子上,想滾來滾去,嘴裡說:「餃子吃了雞蛋,災難性地離開了。」這個端午節的習俗到20世紀90年代還在民間流傳。近代錦州天橋海口也有蒙古族端午節的習俗令人驚嘆。從5月5日到5月11日,來自承德和通遼的許多古代蒙古游牧民族在海水中洗澡祈禱,有時達到45000人。祈禱後,他們把瓶子裝滿海水,帶回家,撒在鄰居身上,這樣他們就能在海里獲得幸福和好運。

五綵線,以前被稱為五色販子。端午節本來是女孩的節日,是中國的女兒日。這是宋代的古老習俗。用紅、綠、黃、白、黑的粗線編織綵線,系在女人的胳膊和脖子上,稱為長壽光線和長壽光線。明代友誼《帝京五日歌》說「五線譜可以支撐」,就是指這個習俗。韓英社《風俗通》《5月5日,胳膊上戴著「五彩蛇,名手」」,後人稱之為「生命的延續」。因此,這一習俗在漢朝繼承了2000年。傳統習俗取五綵線,揉搓成一般,綁在孩子的胳膊上。

5月5日至7月7日,「七媽」生日與金君一起解開,一起燒掉,還有一件事,端午節以後的第一個下雨天,剪綵線仍在雨中,會給你一年帶來好運。我們總是用又細又長的熟悉的草。幾乎沒有人用繩子!漫長的人生一縷,對端午節戴飾品感到厭煩。也被稱為「延長線」、「延長線」、「長壽線」,名字不同,形狀和功能也基本相同。端午節的習俗是用五種顏色的絲綢捆綁、掛在門口、掛在孩子脖子上、綁在孩子胳膊上、掛在床上的帳篷、搖籃等。據說可以避災除病,保安江,延年益壽。這個結有五種形狀。用繩子把簡單的五色線擰成一條線綁在胳膊上。用五顏六色的繩子裝飾金石飾品掛在脖子上。綵帶折疊成正方形,裝飾在胸前。肖像畫寫著各種各樣的結。用綵線綉出太陽、月亮、星星、黑色動物等。這種習俗始於漢朝。

3、端午節的裝飾品大蒜五色線怎麼做

五綵線是用五種顏色的線製成。

而五種顏色不是隨便用哪五種顏色就行,而必須是青、白、紅、黑和黃色。這五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

同時,分別象徵東、西、南、北、中,蘊涵著五方神力,可以驅邪除魔,祛病強身,使人健康長壽。製成的五綵線佩戴時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腳脖上。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
漢代應助《風俗通義》有記:「五月五日,賜五色續命絲,俗說以益人命。」《荊楚歲時記》載:「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另外又有稱長命縷、續命縷、辟兵紹、五色縷、朱索等。據說也是因屈原而起,可以驅除災害。

為什麼五彩絲線有這么大的威力呢? 在東晉葛洪的《抱朴子》中又記述有將五色紙掛於山中,召喚五方鬼神的巫術,大概是以五色象徵五方鬼神齊來護佑之意,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

另外,可能源於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俗。《漢書·地理志》記越人「文身斷發,以辟餃龍之害」。晉人劉義慶《世說》等書,記以五色絲纏繞粽子,以投入江中,為蚊龍所憚。雖系傳說,卻透出了一絲值得玩味的信息。五色絲系於臂上,或為文身遺俗,另外還有其他佩飾之物。

比如,《太平御覽》引《風俗通))佚文:「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條達,即彩色織絲帶,亦與五色絲相行。又有佩贍賒以辟兵之俗(此俗久已失傳,僅《太平御覽》中有記載)。

這些習俗傳到後世,即發展成許多種漂亮好玩的香囊等飾物。如《東京夢華錄))記北宋開封過端午要購,「百索、艾(多年生草木板物,葉子有香氣,可入葯,內服可做止血劑,又供灸法上用。也叫艾篙或蘄艾)花、銀樣鼓兒花」。是佩戴飾物。

《武林舊事》記南宋杭州時賜予後妃諸臣:「翠葉、五色葵榴、金絲翠扇、真珠百索、釵符、經筒、香囊、軟香龍誕佩帶。」清《帝京歲時紀勝》:「幼女剪綵疊福,用軟帛緝縫老健人、角黍、蒜頭、五毒、老虎等式。」是在端午制小人形(由古代艾人發展而來)、粽子、蒜頭、五毒、巷虎等形的小香囊佩戴。

《清嘉錄》中記有另一種健人:「市人以金銀絲制為繁纓(古代帽子上系在領下的帶子)、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為之者,供婦人插鬃,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婦女也於髻上戴艾,插石榴花朵,既可驅邪,又兼裝飾。

應劭的《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五彩縷有叫「五色線」、「朱索」、「百索」等,是端午節必備的物品。陝西風俗,端午節當天把彩色絲縷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和脖頸上,據說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這種彩色絲縷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裡讓水沖走。
由戴五綵線而演變出戴香囊的風俗習慣。香囊俗稱香布袋兒,也是端午節人們必戴的物件。香囊由各種花色的布縫制而成,內裝由丁香、香草、白芷、甘松、蒼術和雄黃等製成的香料粉,用五綵線作索戴在小孩身上,其作用也是祛病避邪。如今,香布袋的形狀種類繁多,體現出時代特色。當然,在小孩子身上塗雄黃酒也是為了避邪強身。正因為有這么多的作用和意義,所以,端午節戴五綵線、香布袋兒和塗雄黃酒仍延續至今而不衰。

4、端午都用什麼飾品

現在端午節的習俗中,仍有不少和消毒避疫有關。自古民間有許多夏令衛生運動,均摻雜在過節的習俗中。諸如:肚臍塗硃砂、燒蒼術雄黃艾葯驅蟲蟻、門楣戀蒲艾、貼硃砂午時符、喝雄黃酒、五色草浸水沐浴、孩子襟頭掛香包等,並插「蒲劍」、戀「艾虎」以避邪驅瘟,後來騷人墨客,有作蒲艾圖系於堂中者。但蒲艾作圖,過於單調,為求配合天中之數,於是以菖蒲葉、蒜頭、榴花、龍船花等合作成圖軸,名曰「天中五瑞」。以下便就端午的飾物及習俗略作敘述。蒲劍———菖蒲相傳不僅可以驅鬼,吃了也可長生成仙。漢武帝為求長生,也曾連吃菖蒲兩年。菖蒲以一寸九節者最佳。艾虎———艾,葉互生如長卵形,羽壯分裂,下生密毛,成灰白色,嫩葉可供食,老葉製成艾絨,可用來灸疾除病。蒜頭———端午節附於蒲劍上,系於戶外,可有避邪殺鬼之效。蒜葉與鱗莖,均可供食,但味腥臭甚烈。榴花———榴花與艾葉,都是婦女在端陽節,用以簪插鬢邊而避邪氣者。蓋石榴根與皮可作驅蟲葯劑,可減少疾病傳染。龍船花———本名山丹花,五月盛開,粵人名為龍船花,喜將之系於蒲劍上,兼備點綴、除瘴之效。佩香囊———《采風錄》雲:「兒童五月佩香囊,以爭奇鬥巧,蓋香囊制自閨中,以五色絲或綢布編綴成禽犬瓜果等形,中實香料,系衣襟上,琳琅可愛,且行動時,清香洋溢,情趣盎然。」午時符———端午張貼午時符,可避邪驅病,驅除不祥。朱墨寫於黃色長紙條上,上書「五月五日午時書破官非口蛇蟲鼠蟻盡消除」字樣,字上蓋有一個八卦圖,兩邊又有「艾旗迎百福」「蒲劍斬千邪」各五字。多是木刻板,與道家符之秘文有關。書頭———《閩越搜奇談》雲:「五日,以雄黃浸水,醮書『王』字於兒童頭上,揮漬於屋隅,以祛百毒。」《清嘉錄》雲:「……又以余酒染小兒頭,手足心……」午時水———正午時刻家家准備容器汲取井水或自來水,嚴加封蓋,把它藏起來,這種水俗稱「午時水」,相傳可醫治熱症。飲雄黃酒———雄黃本屬礦物,含有三硫化砷,能溶於苛性鉀液及硝酸。舊俗多以雄黃和酒塗於小兒體頭,可以驅邪毒。

5、端午節的配飾有什麼

例如五色縷、香包、彩葫蘆等。

1、五色

五色縷,由赤、青、白、黑、黃五色絲縷製成,又有「長命縷」、「辟兵繒」、「朱索」、「百索」等稱謂。

關於它的稱謂與功用,在漢代之際已有記錄,至南北朝、唐宋仍見此風,但樣式歷代略有差別。

《後漢書》說「朱索」並非漢朝創始,先秦已有成例。漢代的人們綜合歷代遺制,在五月五日,揉五色成「朱索」,並連桃印,懸於門戶——象徵把鬼物邪氣捆綁起來,再以桃印壓服。

隨著時代的發展,五色縷的使用方法也逐漸脫離桃印,而單獨使用。除了飾於門戶,亦可系於手臂。

南北朝時期的女子,以五色絲染練成日月、星辰、鳥獸之形狀,上刺文綉、金縷,系於臂上。可見,五色縷的製作日益精細,其用途除了辟邪鬼物與瘟疾,也越來越追求美觀與裝飾之功能。

五色縷的歷史源遠流長,其名稱則隨時空的變遷略有不同。至明代,人們以「端午索」稱之,使用方法也略有出入,可系於手臂或腳脛,亦可掛於頸項,但其實都是同一種東西。

現今端午的五色縷,即承漢制而來。它的本意在辟邪,進而有納吉之意。但由於樣式發展至後來越形精巧,辟邪物日久便淡化其意義,反而成了裝點的飾物。

2、香包

端午節前後,正值仲夏疾疫與毒蟲盛行的季節。由於香包具有驅毒防疫、防病強身之效,便成為夏季個人隨身保健物品。

香包又稱為「香馨」、「香囊」,是端午節的特殊配飾。香包多製成囊狀物,內塞棉花,且沾些檀香、雄黃粉之類的粉末,再縫合成為立體造型,以驅除蟲害。

中國人佩戴香包的歷史久遠,屈原曾寫道:「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離、辟芷、秋蘭均是香草。這說明,在屈子所處的戰國時代,人們已有佩戴香包的習慣。

但現有關於古代節日的史料,如《荊楚歲時記》、《歲華紀麗》、《歲時廣記》等,在描述端午節時,皆不見「香包」、「香馨」、「香囊」之稱。我們只能從其形式與功能,找到相似的佩戴品。

如《歲時廣記》中提到的「道理袋」,「道理」即是「稻、李」的諧音。南方地區到了五月便有早稻收獲,李亦是端午節前後盛產的水果。古人裝稻於袋,配以李,蘊含著「嘗新」的古意。

如果在綉囊內裝入雄黃或五穀,佩戴之,亦有避毒的作用。

3、彩葫蘆

彩葫蘆也是端午節除瘟去病的飾品,多用彩紙折疊、剪裁而成。

葫蘆在道教中具有特殊地位——它是仙境的象徵。

在《後漢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費長房在市集中偶遇一老翁懸葫蘆賣葯,市集結束後,老翁便跳入葫蘆中。之後,費長房隨老翁進入葫蘆,發現葫蘆內「玉堂嚴麗,旨酒甘餚」,別有洞天,老翁自稱「我神仙之人」。

可見,葫蘆正是人們對仙境的追求。

在道教中,葫蘆常與靈葯相關,是仙人隨身攜帶的法器,例如鐵拐李、南極仙翁等,他們身邊都有葯葫蘆、酒葫蘆。

葫蘆的形象用在端午節,是古人試圖借著其辟邪的象徵,來避鬼收瘟。

端午彩葫蘆多用紙剪雕而成,葫蘆的基本造型象徵「福祿」,其上還刻雕出蓮花、雙魚、壽桃、牡丹等象徵吉祥平安的圖案。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