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端午節什麼意思
1、什麼是大端午節
小端午是五月初五,大端午是五月十五
小端午和大端午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老黃縣周圍民間每年農歷五月過兩個端午,五月初一為小端午,五月初五為大端午。
大端午,即端午,古稱端午,瑞陽,是「我國傳統的民間節日。亦以紀念相傳於是日自沉汩羅江的古代愛國詩人屈原」。
小端午源於膠東地區一則動人的民間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棲霞有戶李姓人家,老兩口暮年得子,十分高興,誰知小孩子生下來以後竟是一條黑龍,媽媽當時就嚇死了,他爹見狀,順手操起一把斧頭,用力向龍身上砍去,不料只砍下一條尾巴,黑龍忍痛一溜火線直奔北海而去,一年到頭也不敢回家,只是每年春秋兩季回來給媽媽上墳,因為沒有了尾巴,人們都叫它禿尾巴老李。後來禿尾巴老李到了東北的一條大江里,江里住著條稱霸一方的白鱔,為爭奪地盤黑龍和白鱔打了起來,一連幾天不分勝敗。後來禿尾巴老李托夢給闖關東的膠東老鄉,求他們在五月初一這天,到江邊助陣,看到江水發黑的時候,就往江里扔吃的東西,幫它打敗白鱔。住在那裡的膠東人飽受白鱔欺悔,聽說家鄉來的黑龍要為民除害非常高興,到了五月初一這天,一大早就拿著准備五月初五日過端午的食品來到江邊,看江水發黑了,就一齊往江里扔雞蛋和粽子給禿尾巴老李吃,結果趕走了經常危害百姓的白鱔,黑龍從此便住進了這條大江,人們把這條江稱為黑龍江。自從禿尾巴老李鎮守黑龍江之後,這一帶年年風調雨順,歲歲五穀豐登,為了報答黑龍的恩德,每年農歷五月初一日,附近闖關東的膠東人都要煮雞蛋,包粽子送到江里給禿尾巴老李吃。經朝歷代,相沿承襲,逐漸衍變成為膠東人的小端午。直到如今龍口(舊稱黃縣)民間每年都過兩個端午節,習稱小端午、大端午。
黃縣的端午節雖然有大小之分,但兩個節俗都是一樣的。過去節日期間「民快(舊官府專管緝捕的差役)鄉兵角技於演武場,為演柳」,「婦女妝艾虎簪、艾葉、榴花、佩朱符,以避邪。是日多蓄艾」(清同治《黃縣志》、民國《黃縣志稿》)。
早年間的端午節被人們塗上了一層濃郁的民俗色彩,使得這一古老的節日顯得神秘而又有趣。節日前幾天,女人們先把苘麻染成黃色,然後用紅線勒成約一寸長的小掃帚和小炊帚。巧婦們還用各色花布做成石榴、桃子、小老虎、小老鼠等花樣各異,玲瓏精巧的香荷包,里邊裝上中草葯,節日期間佩戴在身上,據說可以祛病。
端午節這天早晨,將新鮮的艾枝插在門楣中央,習稱插艾。有小孩的人家還要給孩子在手腕上束像手鐲似的五彩絲線,名為「五絲線」、「縷束線」,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到雨水裡沖走。
節日這天人們還飲雄黃酒,或是把雄黃水抹在孩子的耳朵、鼻子里,也是為了避免瘟疫蟲豸的侵害。
有的人家在日出之前,用桃木刻成小刀、小劍,說是日後可用來避邪。民間盛傳,端午節這天早晨捉一隻青蛙,把一錠墨塞到它的肚子里,以後用這墨研成墨汁,用筆醺著抹到患處,可以用來治療脖子上的火痼子。有趣的是民間還有一則口訣:「赫赫揚揚,日出東方,神筆在手,萬病消亡」。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如今的龍口人摒棄了往昔的舊俗,但仍然過兩個端午。節日這天依舊插艾枝、包粽子、煮雞蛋,設家宴,禿尾巴老李那古老而美麗的神話故事,也一代接一代地在民間廣為流傳。
2、大端午節和小端午節有什麼區別 大端午節和小端午節區別是什麼
1、大端午和小端午的區別主要體現在過節時間和過節內容上,小端午就是中國的端午節,也就是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要劃龍舟、吃粽子、洗艾葉菖蒲澡、給小孩子脖子上掛香包等;大端午節是在農歷的五月十五,這一天根據民俗主要是用來進行慶祝和祭祀、祈禱來年風調雨順。
2、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3、農村不僅要過大端午還要過小端午,兩者有何區別?
大端午和小端午的區別主要體現在過節時間和過節內容上,小端午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端午節,也就是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要劃龍舟、吃粽子、洗艾葉菖蒲澡、給小孩子脖子上掛香包等;大端午節是在農歷的五月十五,這一天根據民俗主要是用來進行慶祝和祭祀、祈禱來年風調雨順。
小端午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端午節,只有荊楚地區也就是湖南、湖北的人們才把端午節分成的大、小端午。端午節這天的習俗很多,過節的前幾天,人們就會停下手裡的農活,著手准備過端午節的各項事情,最重要的當然是賽龍舟了,如今這也成為了許多城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很高的觀賞性。其他的習俗就是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在門前屋後掛上艾葉、登山、用艾葉菖蒲等草葯燒水給孩子洗澡、喝雄黃酒等。
據說端午節是一年之中濁氣最重的一天,很容易影響人的身體正氣,所以就要喝雄黃酒、洗艾葉澡來祛除體內的濕氣和邪氣,同時在房前屋後掛上能夠避邪的艾葉,希望家人能夠健康和平安。有一些農村地區蛇蟲比較多,人們會找來各種香料、艾葉製成香包掛在孩子們脖子上,會起到一定驅蟲殺菌的效果,對孩子的健康有益,孩子們也樂得把五顏六色的精美香料包掛在身上,時不時的拿起來聞一聞香味,非常開心。
大端午就是農歷5月15,比初五大上了10天,所以被稱為大端午。這一天的習俗相對來說要少一些,主要是用來祭祀和慶祝,舉行一些盛大的儀式送走瘟神,祈禱今後的豐收和家庭安康幸福。當然了,這一天肯定還有其他的一些節目,比如讓年輕強壯的男子們在喝了雄黃酒之後,跳到江里游泳展現自己的水性,也有的地方會在這一天把粽子投進江里,然後在江岸邊宰殺豬羊,祭祀自己的祖先英靈。
4、五月十五日大端午節是什麼節
大端午節是端午節另外的一個時間,在我國的一些省份,端午節分為大端午和小端午,大端午是有一些地方才過的,而小端午就是我們俗稱的端午。
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十五日。 還有,在屈原故鄉秭歸有三個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為「頭端陽」,五月十五為「大端陽」,五月二十五為「末端陽」。
秭歸人從農歷四月底就開始忙碌:泡糯米,殺雞鴨、掃庭院,備鑼鼓,修龍舟……到了五月初五頭端陽這天,人們開始包粽子、煮雞蛋、吃大蒜、喝雄黃酒,還采來白艾和菖蒲用紅紙條紮成束後懸於門前。
到了農歷五月十五這天,各家各戶備下佳餚接女兒、女婿回家同享,俗稱「過大端陽」,這期間的重頭戲包括劃龍舟、投粽子、辦詩會,這種熱鬧的節日氣氛一直持續到農歷五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末端陽」,前後長達20天。為什麼那一帶的湘西人過五月十五大端午?據說原因有二:
其一:紀念屈原。屈原名篇《涉江》有以下文字:「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苟余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入漵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因此,辰、漵一帶的湘西人視屈原為半個鄉人。當年,屈原過鄂渚(湖北武昌)、入洞庭、溯沅水、經枉陼(湖南常德武陵)、至辰陽(湖南辰溪)、入漵浦,不久又下沅江、入洞庭、渡湘水,到了長沙附近的汨羅江,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於農歷五月五日投江自盡(大概是公元前278年,屈原當時約62歲)。
噩耗傳到湘西,已過十來天,所以湘西一帶的端午節比別的地方遲10天。
其二:戰爭使然。據傳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武威將軍劉尚帶兵征湘西,全軍覆沒。在朝廷無將可使之際,年逾六旬的伏波將軍馬援主動向漢光武帝劉秀請戰(「大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和「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都是馬援的名言)。
馬援舉兵之時,正值農歷五月初五,士兵面帶難色,馬援厲聲說:「端午佳節,蠻酋必醉,進可成功。今日乃小端陽也,後將與諸將過大端陽。」
當即進兵,果然守兵過端午喝得酩酊大醉,毫無防範,馬援因此勢如破竹,不幾日便降服了湘西一帶。五月十五日這天,馬援殺豬宰羊,犒勞將士。自此,湘西一帶就過五月十五大端午了。
5、大端午是哪一天 什麼時候是大端午
1、大端午節應該是農歷的五月初五,因為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有歷史記載的。
2、比如,在《荊楚歲時記》中就把五月初五記載為「端陽節」,而在更早的時候,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就把五月初五作為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節日,後來,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抱石跳入汨羅江中自盡,又把這一天當成了紀念屈原的日子,再後來,國務院將五月初五端午節列入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同時,又把這一日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通過種種信息表明:農歷的五月初五才是真正的端午節。
6、農村還分大端午和小端午節,小端午指的是哪天?
在有些地區,農村會過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指的是五月初一,大端午也就是我們平日說的五月初五。
端午節距今已經有很長時間的歷史,是我國非常傳統的一個節日,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會懸掛艾草、包粽子、賽龍舟等。
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其實在有些農村地區,還有大端午和小端午之分,我們常常把農歷的五月稱為“毒五月”,因為這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一個月,人們常說“物極必反”,所以這一個月也被稱為“毒月”,在這一個月中,各種毒蟲的活動也比較頻繁。
農歷五月的第一天,也被稱為小端午,很多家裡的老人會在小端午的前一天晚上,把用五色絲線搓成的“五束”綁在小孩子的手腕、腳腕和脖子上,而且在小端午的這一天還會用艾葉掃一掃孩子的手腳之處,並把艾葉裝在五束香囊里讓孩子佩戴,目的就是防止孩子被蚊蟲叮咬,保佑孩子平安健康。
據說要等端午後第一場大雨的時候,才能把五束摘下,並讓它順著雨水流走,越遠越好,據說可以把孩子的疾病帶走。
大端午,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端午節,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是棕葉飄香的季節,據說,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就是在這一天跳江自盡,楚國人為了不讓魚兒吃掉他的身體,所以把粽子投進了江中,後來人們在包粽子的時候總會想起詩人屈原。
不過關於端午節,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傳說,有的說是紀念屈原,有的說是紀念伍子胥,還有的地方是紀念曹娥,也有一些地方會舉行龍圖騰的祭拜活動。
在很多地方,端午是個很熱鬧的節日,這天往往會有很多活動內容,例如劃龍舟,喝雄黃酒,佩戴香囊懸掛艾草,人們的目的大多也是祈求全家健康平安。
7、端午節是什麼意思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等,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天,處於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祥日子,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端午節,本是上古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8、端午節到了,你聽過小端午和大端午的說法嗎?
關於大端午和小端午的說法,其實是區域性的,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這個說法,比如我們當地這邊,就只過五月初五這一個端午節,沒有所謂的大小之分。
而那些有大小之分的區域(南方的朋友是不是聽到的比較多?),小幫手搜尋了一些相關資料,發現也是有區別的,比如,從日期上來說,有些地方五月初一是小端午,五月初五是大端午,而有些地方,五月初五是小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不知道按什麼分的),從人群來分析,有些小端午是小孩過的,大端午是大人過的,也有的小端午是平常人過的,大端午是當官的過的,這些規矩當然不是大部分區域的,不知道這樣設置的目的是什麼。
不過,不論是大端午還是小端午,在習俗上面看,基本是差不多的,吃粽子、劃龍舟、掛艾葉等,說起端午節有大小之分,問下大家,農村大家所說的「鬼節」不知道當地都是什麼時候,有說是陰歷七月十五的,有說是陰歷十月初一的,也是時間不同,但是在其他方面沒什麼不同的,估計是當地所流傳下來的時候,因差異性就是這樣的。
其實,端午節不論是什麼時候過,不論是大端午還是小端午,作為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大家還要傳承發揚的,從紀念屈原可以延伸出,我們要有愛國的意識,以及大家互相團結,有抵禦外來侵略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