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要飯
端午節吃粽子主要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的一位英明的大臣。相傳,他不忍看到自己的國家滅亡,投身到峨羅江中。他死後,當地人非常悲傷,去河邊弔唁。漁民劃著小船,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和其他食物扔進河裡,希望魚、蝦和螃蟹不會吃掉屈原博士的屍體。後來人們怕飯團被蛟龍吃掉,就把飯團用樹葉包起來,外面再用彩絲包起來,久而久之就發展成了現在粽子的樣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有很多種,最主要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相傳屈原跳河以後,人們為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身體,所以紛紛往河裡扔粽子。慢慢延續下來就變成了在端午節要吃粽子,食粽子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端午節的習俗
每逢端午,吃粽子已然成了常態,不少地方,還有賽龍舟等節目,熱鬧非凡。因此使得端午,早已與粽子、龍舟密不可分。不吃粽子的端午,算不上完整的端午節。即便在這個車水馬龍的時代,粽子依舊是傳統節日無可替代的食品,端午又名端陽、天中、重午等,各年代、各地區叫法不一,只有日期卻格外一致,都是農歷(陰歷)五月初五,這種傳承彌久、日期固定的古老傳統節日,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是息息相關的。吃粽子其習俗如賽龍舟、食粽等,也在上古之時早已存在。
每個節日都有來歷和背景,這就是端午習俗,在端午節里吃粽子是我們中國文化流傳下來的一個習俗,也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各種各樣的粽子也是一度刷新我們的思想文化。
2、端午節習俗、飲食的資料
端午節習俗:
1、賽龍舟:
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2、食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2)端午節為什麼要飯擴展資料:
端午節由來:
1、端午節的由來主要還是與節氣、與古代生產、生活有關。端午節又稱重午節、端陽節、浴蘭節等,是夏季里最重要的節日。
2、端午又叫女兒節,古人認為,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太極生兩儀,這兩儀就是陰陽。陰和陽是相對的,如男和女相對一樣,因此古人在許多問題的設計上都是二極思維,在節日設計上也是這樣,所以一年有男人的節日,也有女人的節日。
3、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呢?
是的,過端午要吃粽子,這是端午節習俗。可是,為什麼端午要吃粽子呢?
祭祀屈原?說對了一半,的確是為了祭祀,但不是祭祀屈原。至少,在魏晉之前,粽子不是為了紀念屈原。
黍崇拜到以黍祭祀
早在先秦乃至更早的時候,人們的主食有黍、稷、稻和麥等。這些主食中,黍不僅可以做飯,還能釀酒,做糕點等。在當時人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由此也產生了農作物崇拜,即用祭黍和用黍祭祀先祖、鬼神等。
先秦文獻中,多次提到過用黍祭祀的事情。
《禮記·月令》載:仲夏之月,農乃登黍,月也,天子乃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
這段話怎麼翻譯,有爭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天子祭祀先祖的時候,用到了黍。這里的黍自然不是生黍,肯定是煮熟後的。
角黍為何是牛角狀?
煮熟後的黍飯,要用菰葉或者其他葉子裹成牛角形狀,稱之為"角黍"。為什麼要做成牛角形狀的呢?
原來,古代天子祭祀的時候,要用牛羊豬三種動物。這三種動物在准備祭祀前,要放在牢中養著,所以也稱之為"牢"。但是天子和諸侯的牢,有區別。諸侯只能用豬羊,稱為少牢;天子用牛羊豬,稱為太牢。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牛在古代一直都用於耕地,如果殺牛太多,那麼用來耕地的牛就會少了。而中國又一直是農耕國家,耕地種地太重要,為了保護牛這種生產力和生產工具,歷代皇帝都禁止殺牛,如果偷偷殺牛或者吃牛肉還會被懲罰。
又不能殺牛祭祀,又必須用牛,怎麼辦?
古代聰明啊!他們用代替物,比如牛角狀的東西來代替牛,這樣既能表達祭祀之禮,又沒有真的殺牛,一舉兩得,完美!
於是,黍就被做成了牛角狀。
南北朝時期,隨著南北方飲食交流,角黍和南方筒飯的結合,形成了粽子。
為何要在端午吃粽子紀念屈原?
最初的時候,是夏至日吃粽子,這個在《荊楚歲時記》中有記載,當時和屈原還沒有關系。
4、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在《史記》的記載中,人們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國的大臣。屈原一心想著聯和齊國對抗秦國。然而,屈原的想法卻遭到了反對,最後屈原遭遇陷害,被貶黜。在流放期間,當屈原得知楚國被秦國攻破之後,傷心欲絕,抱石投汨羅江。
據悉,在屈原死後,楚國的老百姓都悲痛萬分。為了不讓屈原的屍體,遭到魚蝦的侵蝕。人們都自發的向江中投粽子。
在端午節吃粽子已經成為了一個特定的節日習俗,無論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會在這一天吃粽子。在這一天,人們都會通過吃粽子來祭奠屈原。
5、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的賢臣,相傳,他不忍看到自己國家滅亡便投入汨羅江自盡。他死後,當地百姓都非常悲痛,紛紛前往江邊憑吊。
漁夫們劃起小船,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入江中,希望讓魚、蝦、蟹不要啃食屈原大夫的身體。後來,人們害怕飯團被蛟龍所食,就用樹葉包住飯團,在外面纏上彩絲,久而久之,就發展為現在粽子的模樣了,也形成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的主要構成。
粽子的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和箬葉。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