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端午節要蒸粽子
1、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原因?
端午節吃粽子的原因有:1、紀念屈原;2、紀念伍子胥;3、紀念孝女曹娥;4、源於古越民族等。
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是最廣為流傳的,因屈原悲痛投江,人們為表示對屈原的尊敬和懷念,保護屈原的身軀不受魚蝦的侵蝕,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逐漸形成了最早的粽子。端午節之所以要吃粽子是為了對屈原表示懷念。屈原是戰國時期極具知名度的一個愛國詩人,他入仕之後一直想要推行變法改變楚國的積弊。楚懷王起初對他其實較為信任,但是後來在兒子子蘭以及其它貴族、朝臣的挑撥下日漸疏遠屈原。這些人之所以針對屈原,其原因在於屈原所推行的變法是為民謀利,為達到這個目的勢必要以損害上層貴族的利益為代價,因此子蘭等人才會針對屈原,反對變法。被疏遠的屈原被流放至漢北,與此同時楚懷王受秦國張儀蒙騙主動放棄與齊國共同攻伐秦國的計劃。受此蒙騙的楚懷王心有不甘接連兩次出兵攻打秦國,但是均未取得勝利戰果。不僅如此,楚國還反遭到秦國的進攻,漢中郡也因此被秦侵佔。為此楚懷王又將屈原召回,並命他出使齊國,希望與齊國共結聯盟。不過待屈原從齊國回來之後,楚懷王再一次疏遠了他。這時屈原已經從漢北歸來,但是他剛回來沒幾年就又再次被流放至江南。就在此次流放期間,屈原在聽聞楚國都城被破的消息之後便投江自盡了。當地百姓雖極力打撈他的屍首卻始終沒能尋到,最後他們只能往江中投擲飯團,希望江中魚兒不要破壞屈原的屍首。這件事情便是端午吃粽子的起源。希望可以幫到你
2、為何端午節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要紀念屈原。
端午節也叫重午節,一般說來是為了紀念屈原,還有一種說法是紀念吳國宰相伍子胥。端午的民俗活動很多,采草葯、佩香囊、鑄陽燧、懸菖艾、劃龍舟、端午浴、放紙鳶、拴五色絲線、食五黃、給小孩額頭塗寫雄黃字、吃五毒餅……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包粽子。
包粽子的習俗大約是在東晉形成的,當時,很多人在汨羅江畔祭祀屈原,往河裡投食物。身穿白袍、披頭散發的屈原現形後告訴人們,河裡有惡龍,可以把米飯包在蘆葉里再投下去。
這當然是一種傳說,傳說背後有著相應的時代背景。東晉時期,中國的文化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有大量平原、水田,當北方的農業技術傳到南方,促進了南方的農業生產,老百姓有了余糧,才可能做粽子。
吃粽子要注意的事
1、粽子要趁熱吃
粽子本身就不好消化,變冷之後的粽子會變硬更難消化,如果煮熟了的粽子沒有及時吃掉,那最好重新加熱蒸熟再吃,一方面放時間久了有細菌,另一方面重新蒸熟有利於消化。
2、粽子不能多吃
以前吃的粽子都是糯米做的,雖然好吃,但是不能多吃,因為糯米的黏性大不易消化,如果吃多了容易引起腹脹,胃受不了。
還有一些特定人群最好少吃甚至不吃粽子,比如高血壓、高血脂和冠心病患者等,很多老年人多少都有點這些毛病。
以上內容參考 上觀新聞-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節令美食背後有中國人的文化密碼
3、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的賢臣,相傳,他不忍看到自己國家滅亡便投入汨羅江自盡。他死後,當地百姓都非常悲痛,紛紛前往江邊憑吊。
漁夫們劃起小船,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入江中,希望讓魚、蝦、蟹不要啃食屈原大夫的身體。後來,人們害怕飯團被蛟龍所食,就用樹葉包住飯團,在外面纏上彩絲,久而久之,就發展為現在粽子的模樣了,也形成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的主要構成。
粽子的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和箬葉。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
4、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吃粽子的來歷
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一個食俗,而為什麼在端午節要吃粽子呢?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粽子香,香廚房。 艾葉 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 糯米 ,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 火腿 粽、鹹蛋粽等等。
人們還會煮 糯米 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因怕糯米飯或蒸粽糕被魚兒吃掉,所以要用竹筒裝著,以後又改用箬葉包著米代替竹筒盛飯。慢慢就形成了端午吃粽子的習俗。 吃粽子的來歷 關於粽子的源起,人們普遍認為是為了追念偉大詩人屈原。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愛國為民,被讒言所害,於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羅江。楚國人沿江苦尋屈原蹤影,又害怕江魚吃掉屈原,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由此風習相傳,人們為緬懷屈原,每年五月初五這一天便以粽子投江。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中,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後,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於水中祭弔的故事。
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是在晉代;到了唐代,粽子已成為節日和民間四季出現於市場的風味小吃;明清兩代,粽子更是成為一種吉祥食品。
5、端午節為什麼要包粽子
為了紀念屈原,人們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要過端午節。端午節要吃粽子、賽龍舟。人們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紀念屈原呢?
傳說投汨羅江之後,有天夜裡,故鄉的人忽然夢見他回來了。他峨冠榑(fu)帶,一如生前,只是面容略帶幾分憂戚和憔悴。鄉親們高興極了,紛紛擁上前,向他行禮致敬。屈原一邊還禮,一邊微笑著說:「謝謝你們的一片盛情,楚國人民這樣愛憎分明,不忘記我,我是死而無憾了。」敘舊之間,眾人發現屈原的身體已大不如過去,就關切的問道:「屈大夫,我們給你送去的米飯,你吃到了沒有?」屈原嘆了口氣說:「遺憾啊!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給魚蝦龜蚌這般水族吃了。」鄉親們聽後都很焦急:「要怎麼樣才能不讓魚蝦們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說:「如果用箬(ruo)葉包飯,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鄉親們記住了屈原的話,第二年過端午節時,用箬葉包成許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節過後,屈原又托夢說:「你們送來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還有不少給水族搶去了。」大家又問他:「那還有什麼好法子呢?」屈原說:「有辦法,你們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龍的標記就行了。因為水族都歸龍王管,到時候,鼓角齊鳴,槳橈(rao)翻動,它們以為是龍王送來的,就再也不敢去搶了。」角黍,就是現在的粽子。從此,端午節包粽子、劃龍舟的習俗,就由屈原的故鄉傳向了全國,並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6、端午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這個端午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端午的習俗有很多,吃粽子就是其中一個,那麼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呢?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後,龍顏大喜,贊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子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用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兒媳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 得兒子的說法。
清代詩人吳曼雲也寫有一首贊美九子粽的詩:“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扎重重,青菰褪盡雲膚白,笑說廚娘藕復松。”
粽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而且各地的風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兩種。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棗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豬油粽、棗泥豬油粽等。鹹味有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肉丁粽等,但以豬肉粽較多。另外還有南國風味的什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還有一頭甜一頭咸、一粽兩味的“雙拼粽”。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異彩紛呈。
由於飲食文化的傳播,早在古代時,我國製作粽子的技術就傳到了國外,因而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有吃粽子的習俗。
秘魯人是在聖誕節吃粽子的,全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歡慶聖誕節,一邊吃粽子,甚至連一些已經出嫁的女兒,在這天也要趕回娘家,再來嘗嘗母親親手製作的粽子。
緬甸人也愛吃粽子。在端午節,他們用糯米作主料,用熟香蕉和椰蓉作餡,這種粽子香氣誘人,軟軟的,甜甜的,別有風味。
日本的端午節是在陽歷的五月五日,他們包粽子的主料是米粉,其形狀酷似鍾形。
馬來西亞人包的粽子,形狀很像我國廣東的粽子,其特點是個頭較大,除鮮肉粽、火腿粽外,還有豆沙粽和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菲律賓的粽子是長條形的,風味與我國浙東的粽子相同。粽子還是菲律賓人過聖誕節必不可少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