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要在門上插艾蒿
1、端午節為什麼要在門口掛艾條?
因為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傳統,端午節在古代又叫“衛生節”,在這一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插上艾條,打掃院落和自己的家,這樣就可以防止生病或者是受到妖魔鬼怪的侵擾。並且,艾條也有驅邪的作用,艾條在端午節的時候,一般都是插在窗戶上的,也相當於驅邪劍,所以古代人一般都會認為艾條有驅邪的作用同時還能保平安。
艾條又叫艾草,因為氣味比較獨特,所以艾草可以用來驅蚊蟲或者收是凈化空氣。在中醫上,艾草還可以祛濕、理氣血以及暖子宮等功效,對於女性來說,還是不錯的一味葯材。古人在家裡插艾條的話,一般都會有防病的作用,並且小孩子的手上都會帶上一個艾草的香包,有驅邪防病的寓意。
在古代的針灸之法中,一般都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不過,也有在房屋的前後來種植艾草,有保平安的寓意。新鮮的艾草一般都會有驅蚊蟲的作用,所以一般都是將艾條直接插在窗戶上,等到艾條的味道都散去後,就會將已經幹掉的艾條裝起來,然後等到冬天的時候,就會用來泡腳,對於人體而言,有祛寒濕的好處。
所以,很多人在端午節的這天都會插上很多的艾條,其一便是保平安,其二則是將艾條收集起來,等到冬天的時候,就可以驅寒了。即便是現代,也有很多的人會沿襲這一習俗,將艾條插在窗戶上後,等到艾條完全沒味道之後,便會裝好等到冬天用來泡腳。
一般用過艾條驅寒的人都會知道艾草的祛寒濕的效果非常好,並且對身體也沒有什麼壞處,所以長期用艾草泡腳的話,還具有養生的效果。
2、端午節有哪些習俗,為什麼會在家門口掛艾草??
端午節的習俗有吃粽子、賽龍舟、佩香囊、懸艾葉等習俗,一般在家門口掛艾葉是為了除蟲避穢。
1、吃粽子。
這個習俗是我們十分熟悉的,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咱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我們都知道,屈原是楚國的大臣,他的理想抱負就是聯合齊國來對抗秦國。但是,屈原的這個想法並沒有得到認同,反而因此遭到陷害,最後還被貶黜。當屈原在流放期間得知楚國被秦國攻破,傷心欲絕,於是抱石投了汨羅江。
據說,在屈原死後,楚國的老百姓都十分悲痛,為了不讓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傷害,於是就用竹筒裝入糯米扔到江中,後來慢慢發展,吃粽子就成了五月初五端午節的一大習俗。
2、賽龍舟。
據說賽龍舟也是因為紀念屈原。相傳楚國人因為捨不得屈原跳江,於是很多人就劃船趕去救他,無數的船爭先恐後,最後也還是沒有尋到屈原的蹤跡。之後每年五⽉五⽇就舉行劃龍⾈比賽,以此來表達對屈原的不舍。再者也是借劃龍⾈驅趕江中的魚蝦,避免他們去破壞屈原的身體。
但其實賽龍舟在戰國時代就已經出現了。伴著鼓聲,劃著刻成龍形的獨⽊⾈,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後來,賽龍⾈除了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們還賦予了不同寓意。
3、佩香囊。
佩香囊是古時候人們的習俗了。一般,香囊中會放一些硃砂、雄黃、香葯等中葯材,用絲布包好,然後用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出各種不一樣的形狀,結成一串,佩戴在身上,既好看又有股清香。佩香囊一是作為裝飾,二是傳說有辟邪驅瘟的作用。
4、懸艾葉。
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在家門口掛艾葉也是重要的習俗之一,寓意是除蟲避穢。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艾葉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了很久,主要就是因為艾葉具備醫葯的功能。
所以,在門口掛艾葉的寓意也就是祈求平安健康。可能還有很多地方會有不同的習俗,但是大多數都是為了圖一個平安順遂。
3、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
掛艾草是為了防病治病以及祈福。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在端午節,將艾草掛在門上,預示一家人一年中身體健康,好運隨身。
據說艾有驅毒辟邪的作用,古代常用它來占卜,特別是在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懸掛或插上用紅紙紮好的艾草,以保佑家人的吉祥平安。端午時值仲夏,而端午日是草木葯性在一年裡最強的一天,這天採的草葯治皮膚病、去邪氣最為靈驗、有效。這時人們就要採集艾,用艾來驅毒辟邪。
據晉代《風土志》記載,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人們就把艾草紮成人形,或編織成虎形,也或用彩布剪成虎形,端午掛艾草然後再用艾草貼上去,這樣編成或剪出的物件被稱為「艾虎」。婦女們則在端午節這一天開始把「艾虎」別在發際,男人則將「艾虎」佩戴在胸前或掛在腰間。
在這天,人們還把採摘的艾葉和糯米一起製成「蒿子糍粑」,寓意食後可「攘病保安康」。南朝學者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五月初五「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以攘毒氣」。
4、端午節為什麼要在門上插一束艾草?起源於何時何地?有何典故?
傳說端午節插艾草的習俗,起源於我國的晉朝時期,艾草是中葯的一種,古人一直都認為插艾可以預防疾病。而且就以前來講,因為醫療水平不發達,葯物缺少等都會認為傳染病是邪祟作怪,而很少會考慮病毒學和醫學意義上的防病。
在古人的眼中「五日」是犯禁忌的日子,大家都認為五日是毒蟲盡出的日子,所以大家在五月初五並不稱「端五」而成端午。而相傳端午節就和現在的衛生節,勞動節相似,人們在這一天打掃家庭的衛生,灑掃庭院,然後掛上艾草,飲雄黃酒,在那個防疫意識缺乏的時代,他們認為這樣的做法可以防病殺菌清除毒害,進而得到一年的幸福安康。而端午佳節大家一般不說端午快樂而是說端午安康就是這個原因。
艾草在古人的眼裡有百福而且可以治病,大家在缺乏那個防疫意識的年代,都認為掛上葯草就可以去除百病,使身體健康。而且艾草古代開始就是針灸和熏葯用的植物,針灸裡面的很多方法都是以艾草作為主要成分,在穴位上燒制來治病的。關於艾草的葯用價值,在各種醫學典故,比如《本草綱目》等醫學著作里都有顯示,而且在古代的瘟疫期間,大家缺乏相應的意識,都會認為是邪祟作怪,很多醫者都會採用熏艾的方式來消毒殺菌,久而久之,平民百姓便會認為艾草有驅邪的功能。
艾草可以驅邪的說法,其實已經流傳了很多年,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用途非常廣泛,治療范圍很廣,而且葯用價值比較高,還很便宜,平民百姓也可以用得起。再加上很多醫者的推崇,所以久而久之就傳出了艾草可以驅邪治病的說法。
5、端午節為什麼要在門口放艾草
端午節門口放艾草是為了辟邪防瘟疫疾病。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端午節這天采艾草為人形,掛在門口,可以去除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5)端午節為什麼要在門上插艾蒿擴展資料
端午節掛艾草的由來
端午在門上懸掛艾草、菖蒲的習俗,據說來源於這樣一個傳說。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這年五月,黃巢大軍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在一個村外的路口,遇見一位年輕婦女,背背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小孩,另一隻手卻抱著一位年紀較大的男孩,正慌忙逃路。
黃巢以為這個婦女不仁,抽刀欲斬,經詢問,方知原來大孩子是婦人大哥的遺孤,小孩子是婦人所親生,她寧願讓自己的孩子受苦,也不願讓侄兒遭罪,為的是不負大哥託孤之意。
黃巢一聽,對這位年輕婦人肅然起敬,認為她是天下少有的義婦,於是揮劍砍下路旁艾草菖蒲,讓她拿回家去掛在門上,並嚴令將士:「進軍途中,如遇門掛艾蒲者,須加保護。」
婦人聽了,半信半疑,但她回到城裡後,還是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左鄰右舍。第二天正是端午節,黃巢的軍隊攻打鄧州城,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了艾草菖蒲。黃巢果然信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領兵離去。從此,端午節掛艾草菖蒲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6、端午節插艾葉的由來
在端午節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個民族共同的習俗。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6)端午節為什麼要在門上插艾蒿擴展資料:
一、習俗原因:
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殺蟲防治病蟲害的農葯。端午期間,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濕,蚊蟲滋生,疫病增多。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節日一早便將艾蒿、菖蒲紮成人形,懸掛在門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其實,真正起到凈化環境、驅蟲祛瘟作用的,還是兩草的香氣。中國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葯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鬼」。
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二、端午節的傳承:
自民國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移風易俗,端午節許多舊的所謂「迷信風俗」已被人們有意無意地遺忘了,但端午節仍是民間深受歡迎的傳統節日,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佳節食品。
2006年5月20日,端午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正式將端午節列為國家法定假日,規定農歷端午當日放假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