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昌端午節買什麼草葯
1、五月節那天的艾葉有什麼說法嗎?
五月節那天的艾葉是為了防病祛毒。五月在俗信中被認定為惡月,也稱「毒月」,從科學的觀點來解釋,也就是此時氣溫迅速升高,天氣暑熱,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毒瘴滋生,所以導致人極易生病。
為了應付惡月,安度暑日,民間便在端午這天,選吃一些營養價值較高的食物,並採集一些草葯懸掛、佩戴或服用,以此防病。
五月節的其他習俗。
五月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而最傳統的當屬紅豆糯米粽了。紅豆不僅含有多種營養物質,而且具有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等功效,是夏日清利濕熱不可多得的佳品。
古時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把從田野採回的艾蒿、菖蒲懸掛在門戶上,有的用艾葉、菖蒲、大蒜燒水洗澡並噴灑房前屋後,或用艾葉或菖蒲浸制葯酒飲服。一些地方的人還喜歡將艾葉、菖蒲研成末,包上布,製成香包(又稱香袋、香囊)佩飾,以其香氣避免蟲菌侵擾。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端午節的那些事:插艾葉或者菖蒲有哪些科學依據?
2、端午節香包裡面的香料怎麼配?
香包最早稱容臭,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當時的香料是辟芷、秋蘭。在明朝仍有容臭的稱呼。中國傳統的香囊多用綢布製成,內裝雄黃、熏草、艾葉等香料。一說香包可以避邪,端午節時多會配掛香包。
端午節香包裡面的香料
買川芎10克、白芷10克、細辛10克、薄荷8克、冰片2克,先將前四味中葯搗碎成綠豆大的顆粒,再與冰片混勻,裝入1個或兩個小的綢緞或布袋中。也可選擇其它的中葯,如藿香、菊花、桂皮、辛夷、佩蘭、橘皮等。
(2)在德昌端午節買什麼草葯擴展資料:
有些地方還有新嫁娘贈送親友香包的習俗,國人認為新娘子帶有喜氣,由她親手做的香包,更能袪邪解毒,所以在她新婚的第一年的端午節,新嫁娘必須縫制香包分送親友,這一送,少說要送一,二百個,除了送給親友之外,當然多半還是送給小孩子們佩戴,這是出自上一代對下一代的關愛,希望兒童能夠順利成長,諸邪遠避,同樣地也可以送給長輩以示尊敬和孝思。
至於送給情人的香包含意就更深遠了,一針一線都蘊涵了無限柔情。在以前,婦女們在子女情人要出遠門時,都會縫制香包讓他們帶在身上,一方面保佑他們旅遊平安,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提醒他們,家鄉有人倚門守候,應該早日歸來。這種溫馨的習俗,在現代就比較少見了。
一來因為如今醫葯發達,靠香包袪邪避毒的功能已經消失,再則在工商社會,人們的生活步調緊張,職業婦女也越來越多,她們無暇研究女紅手藝,因此每年端午節前後,就會有大量製作的香包在市面上出售,雖然圖案也綉得相當漂亮,但不免有些匠氣,而且採用的香料大多是化學物質,不但香味無法持久,更重要的是由於大量製造,已經失去了傳統香包,為人們生活帶來的情趣和其中的溫馨。
3、端午節香包裡面放什麼
端午節香包里放的是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葯,如艾葉、蒼術、山奈、白芷、菖蒲,也有放麝香、蘇合香、冰片、牛黃、川芎、香附、雄黃、香草、辛夷等配成的香料,通常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
佩香囊,是端午節傳統習俗之一。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節,是集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習俗活動圍繞敬龍酬龍、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端午百草都是葯,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都有熏艾葉、佩香囊等習俗,中草葯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為什麼人們都會在端午節買艾草,到底有什麼說法?
<
5、→端午節為什麼要燒艾草?
你好!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如果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6、端午節香包里裝些什麼?
端午節香包里裝的通常為艾葉、蒼術、山奈、白芷等中葯,也有些是裝的雄黃、香草等配成的香料。
裝入的這些東西不但有中葯的香氣,還能起到提神、醒腦等保健作用,在中葯店均可以購買到。
端午的香包又稱為香囊,荷包。有的用五彩絲線纏繞而成,有的用各式碎布拼湊而成,上面還會縫制各種動物、植物圖案作為紋飾,形狀各異、大小不等。加上填充的香料草葯戴在胸前既香氣撲鼻,又能阻止蚊蟲叮咬,去除毒害。
(6)在德昌端午節買什麼草葯擴展資料:
端午節的習俗
一、吃「五黃」。端午節當天,在江南人的傳統中,必吃五黃——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黃酒(本是雄黃酒,因雄黃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黃酒代替),因而該月又稱為「五黃月」。
二、吃「五白」。端午節民間還流行用「五白」來搭配,即白切肉、白蒜頭、白斬雞、白豆腐和茭白。端午食「五黃」,再配上「五白」,可清熱降火,健脾胃。
三、吃面扇子。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面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四、吃茶蛋。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五、吃打糕。端午節也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槌打制而成的米糕。
7、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
古人認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陽氣旺,且艾、菖長勢茂盛,每年端午人們有在門上掛菖蒲或艾草辟陰邪的習俗,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艾節」。
在端午節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
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艾草的其他習俗
在中國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團子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參見艾糍)。即: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再將之蒸熟即可。在中國北方,人們會採摘初生的艾蒿葉與麵粉摻在一起做食品。
在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冬季和春季採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廣東梅州客家人最喜歡的做法將老艾草曬干留存。可以將一把干艾草塞進雞肚子里,加一些薑片,就可以用電壓力鍋蒸熟。也可以揉下艾葉蒸切好的小雞塊,普通鍋蒸熟即可。還可以用小沙袋裝好,煲雞湯,加入桂圓肉、枸杞、黨參等。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端午節
8、端午節做的香包裡面放的是什麼香料啊?哪裡有賣?
葯房有賣。
香包慣用的是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葯。如白芷,川芎,芩草,甘松等中葯,可添加了山萘,熏草,澤蘭,艾葉,磨研,提煉成粉狀,縫製成香包。
簡單配方:白芷,蒼術,甘松香,菖蒲,蒿本,桂枝,高良姜,丁香,沉香各2錢(6克)冰片0.5克(冰片其實是發散劑)
其餘可放入香囊的中葯有:佩蘭,艾草,木香,川芎,檀香,陳皮,肉桂,藿香,川椒,薄荷,雄黃,乳香,白豆蔻,肉豆蔻,桂官,益智仁,小茴香,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蘇合香等。
(8)在德昌端午節買什麼草葯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端午節香包選用的中草葯具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之功能,且大都含有揮發油,氣味清香純正、持久,多數中葯有效成分對多種細菌和病毒、黴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殺滅功能,從而起到了避邪驅瘟的作用。
研究表明,這些芳香物質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可興奮神經系統,刺激機體免疫系統,促進抗體的生成,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生長的作用,可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同時葯物氣味分子被人體吸收以後,還可以促進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液,從而提高了消化酶的活性,增強食慾。
9、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
端午節掛艾草原因如下:
1、消災防害
端午節是整個熱天的開端,我們熟知的「五毒」也開始活躍。而且很多人認為端午節位於春夏之交,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所以大家在這一天會特別注意消災防毒,艾草是具有驅蚊蟲以及凈化空氣等多個作用,所以大家在端午節掛艾葉也成為了一個傳統習俗。但實際上這種習俗不僅僅只是對節日的點綴,它的存在是具有一定科學依據的。
2、驅邪
在古人看來,艾草會散發香氣,而這種香氣可以起到驅邪、辟邪的作用。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
3、招福治病
艾草的功效作用非常多,還可以入葯治療很多疾病。艾草能芳香通竅,常聞能令人頭腦清晰、耳聰目明、記憶力增強,可預防感冒,還能活絡通筋。同時,還可以燃點艾條用作治病,稱為艾灸法。所以在端午節將門口掛上艾草也是為了達到身體健康的作用。
10、端午節那種放在荷包里香香的草叫什麼名字
端午節那種放在荷包里香香的草是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混合製成的。
介紹: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作用:香囊,裝在特製的布袋中,外包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佩戴在胸前、腰際、臍中等處,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香囊選用的中草葯具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之功能,且大都含有揮發油,氣味清香純正、持久,多數中葯有效成分對多種細菌和病毒、黴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殺滅功能,從而起到了避邪驅瘟的作用。研究表明,這些芳香物質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可興奮神經系統,刺激機體免疫系統,促進抗體的生成,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生長的作用,可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同時,葯物氣味分子被人體吸收以後,還可以促進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液,從而提高了消化酶的活性,增強食慾。經常將香囊放在衣兜、枕旁,可預防流感、白喉、水痘、流行性腦膜炎、麻疹等傳染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