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端午節有什麼活動
1、廣州端午節的習俗
廣州人對端午節也是很重視的,舊俗於農歷的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節之舉。年輕「新抱」(媳婦)們,用「全盒」六個或四個,盛以粽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長輩賀節。到了端午節那天,姑娘和兒童們還要掛香包。香包多以五色絲線編織,也有用綉花絲線縫制或用毛線織成。一般均為新媳婦所送,一方面體現新媳婦的賢良,一方面體現新媳婦的手藝,俗稱「新抱手藝」。香包中裝有檀香粉、花椒、八角、茄楠粉、硫磺等。端午午飯後,家家貼「午時符」。符用寬約一寸,長近一尺的黃紙條,上面用硃砂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官非口舌疾病蛇蟲鼠蟻皆消除」等字樣。店檔里也有現成的符出售。正午時分,用水果、粽子拜家神,燒艾草熏屋角,稱「驅蚊蟲邪魔」。用雄黃酒調硃砂,在孩子的額上、胸口、手心上點一紅點,以示避邪……
廣州端午習俗從傳統走向現代龍舟賽重氣氛。
端午節前,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廣州珠村迎來兄弟村的60多條龍舟「走親戚」。這項祖輩相傳的傳統節慶活動,如今平添了強烈的現代色彩:劃龍舟不再只是男人的專利,婦女們也敲鑼打鼓劃龍舟。
在廣州珠村,因為劃龍舟只允許男人參與,端午節曾經被稱為「男人節」,就算是吃「龍舟飯」,也不允許婦女上桌。如今,這種禁忌被打破了。婦女們大方自然地與男人圍桌而坐,有了她們溫婉的笑語聲,「龍舟飯」也更加趣味盎然。
「讓婦女參與龍舟活動是端午習俗適應現代社會的一種進步。」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潘劍明說,隨著時代的演變,一些傳統節俗逐漸擯棄了與時代不相適應的元素。
潘劍明說,以前龍舟經過橋底時,因為怕有人站在橋上看龍舟「壓了龍頭」,龍舟上的人會往橋上甩鞭炮驅趕,經常發生傷人、引起爭執。現在的做法則文明得多,和諧得多。村民們事先用編織布把橋兩側遮擋住,市民在河兩旁觀光,雙方都高興。
廣州民間龍舟賽通常在村與村之間進行,以往每個村都要爭第一,為的是光宗耀祖,揚名四方,但因為鄉村民間比賽缺乏嚴格的規則和裁決,時時會鬧紛爭。現在,龍舟賽演變成一種友誼賽,志在參與,無論誰勝出,主辦者都會為每個參賽村送上一面「第一名」的錦旗,賽龍舟變成了民間狂歡節。
龍舟賽不再論成敗,但其競技的意味卻沒有消失。每年端午節前後,廣州市政府都會組織國際龍舟邀請賽,吸引海內外眾多龍舟隊參加,廣州民間龍舟隊也在邀請賽上一展身手。
廣州珠村珠吉街文化站站長楊靜說,民間龍舟賽看重的是過節的歡樂氣氛,而政府主辦的龍舟賽是一項正規賽事,二者互相補充,相得益彰,使劃龍舟這種傳統習俗能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傳承下去。
2、端午節哪裡有賽龍舟活動
<
3、端午節有什麼風俗活動?
端午傳統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已流傳兩千多年。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2、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3、懸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4、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葯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古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6、吃粽子
粽子也是葯膳的一種。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和荷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