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視頻
1、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一般認為,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實際上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節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眾的心裡願望而已。
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1)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視頻擴展資料
購買粽子的注意事項:
1、要選購有QS(食品質量安全許可證)標志的商品;其次,查看標簽:商品標簽上應標明商品名稱、凈含量、配料表、生產日期、保質期、廠名、廠址、產品執行標准號;食用時查驗主要原料及配料與標簽是否相符,不要購買無廠名、廠址、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的「三無」產品。
2、警惕「返青粽葉」。為保持粽葉新鮮誘人,一些商家採用化學染色手段,在浸泡粽葉時加入工業硫酸銅和工業氯化銅,讓已經失去原色的粽葉返青,使其表面光鮮、色澤鮮綠。而人體過量或長期攝入銅,會使大量銅元素積蓄於肝臟,引起銅中毒。
3、最好到正規商場、大型超市購買粽子,同時留存有效購物憑證,以備日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消費者千萬不要為了貪便宜或者方便,在一些流動的小攤販手中購買,因為其流動性較大,即使發現有質量問題,也難以維權。
4、吃粽子時若感到有發酸、發苦或餡口味不對時,千萬不要食用。細心的消費者可以發現,市場上的粽子有的是新鮮的,有的是冷凍的,還有的是真空包裝的。新鮮的粽子在現在的室溫條件中只能保存幾個小時,因此,買回家後最好當天食用,否則就可能變質。
5、消費者如果有時間,最好自己購買優質的粽葉、糯米、紅棗等材料,自己動手包粽子,吃得更放心。
2、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民間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紀念屈原
相傳公元前340,我國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不忍面臨亡國之痛,在五月五日那天投河自盡,楚國人為了哀悼他,用竹筒裝入大米投入河中藉此來
祭祀和悼念屈原,而到了唐宋年代,粽子成為節日和各種市場一種美味的食品,在長安就有專門的店面製作粽子,餡有各種原料,而到了明朝開始有了粽葉包裹的粽子。
屈原投河自盡之後,楚國人民十分哀痛,跑到河邊,開始打撈屈原的身體,深怕被魚蝦什麼動物給吃了,開始用竹筒裝米向河裡面投,或者雞蛋什
么的,好多人看見之後於是紛紛仿效。相傳又有位老醫師自己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水蛟龍水獸,要葯可以葯暈它,這樣就可以避免它傷害屈大夫。而後來
人們怕丟入河中的飯團被蛟龍所食,於是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最後成為了棕子。這個傳說在民間最為流行。
二、紀念伍子胥
紀念春秋時期楚國大將伍子胥因自己的父親和兄長均被楚王所殺,於是投奔吳國,助吳伐楚,可謂節節勝利,五戰就攻入楚都郢城,建功赫赫。可
是吳王闔廬死後,夫差繼位,大敗越國,越國勾踐請和,夫差然允之。伍子胥向夫差進言:當斬草除根,夫差不聽。此時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進讒言以害伍子胥,
夫差聽之,賜劍與伍子胥。忠良子胥在自刎而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夫差聽到這樣的話非常生
氣,於是令人掘取子胥的屍體裹在皮革里在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後來就相傳為紀念忠良伍子胥之日。
三、龍之日說
端午節的兩個主要活動都與龍有關。主要出處來自《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相傳古代吳越地區以「龍」為圖騰,每到五月初五,都會進行圖騰祭祀。
理由主要有:端午節由來中粽子投入水中卻被蛟龍所竊,和龍有關;端午節中競渡比賽用的船是龍舟;吳越地區,百姓有著斷發以紋「龍」的習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
3、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在《史記》的記載中,人們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國的大臣。屈原一心想著聯和齊國對抗秦國。然而,屈原的想法卻遭到了反對,最後屈原遭遇陷害,被貶黜。在流放期間,當屈原得知楚國被秦國攻破之後,傷心欲絕,抱石投汨羅江。
據悉,在屈原死後,楚國的老百姓都悲痛萬分。為了不讓屈原的屍體,遭到魚蝦的侵蝕。人們都自發的向江中投粽子。
在端午節吃粽子已經成為了一個特定的節日習俗,無論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會在這一天吃粽子。在這一天,人們都會通過吃粽子來祭奠屈原。
4、為何端午節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要紀念屈原。
端午節也叫重午節,一般說來是為了紀念屈原,還有一種說法是紀念吳國宰相伍子胥。端午的民俗活動很多,采草葯、佩香囊、鑄陽燧、懸菖艾、劃龍舟、端午浴、放紙鳶、拴五色絲線、食五黃、給小孩額頭塗寫雄黃字、吃五毒餅……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包粽子。
包粽子的習俗大約是在東晉形成的,當時,很多人在汨羅江畔祭祀屈原,往河裡投食物。身穿白袍、披頭散發的屈原現形後告訴人們,河裡有惡龍,可以把米飯包在蘆葉里再投下去。
這當然是一種傳說,傳說背後有著相應的時代背景。東晉時期,中國的文化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有大量平原、水田,當北方的農業技術傳到南方,促進了南方的農業生產,老百姓有了余糧,才可能做粽子。
吃粽子要注意的事
1、粽子要趁熱吃
粽子本身就不好消化,變冷之後的粽子會變硬更難消化,如果煮熟了的粽子沒有及時吃掉,那最好重新加熱蒸熟再吃,一方面放時間久了有細菌,另一方面重新蒸熟有利於消化。
2、粽子不能多吃
以前吃的粽子都是糯米做的,雖然好吃,但是不能多吃,因為糯米的黏性大不易消化,如果吃多了容易引起腹脹,胃受不了。
還有一些特定人群最好少吃甚至不吃粽子,比如高血壓、高血脂和冠心病患者等,很多老年人多少都有點這些毛病。
以上內容參考 上觀新聞-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節令美食背後有中國人的文化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