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什麼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1-23 21:10:56

1、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一、吃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節最經典的傳統習俗。每年五月初,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子種類也很多。甜粽餡料有棗、豆沙、花生等、咸粽有鮮肉、火腿、蛋黃、香菇、栗子、花生等多種餡料。吃粽子是端午節最經典的傳統習俗。每年五月初,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子種類也很多。

二、劃龍舟

是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習俗之一,起源於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投江的故事,許多人劃船尋體。之後每年五月五日便以劃龍舟來紀念屈原,藉此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三、游龍舟水

你是否發現,在端午節當天,泳池、海灘都會比平常更熱鬧呢?因為大家也會趁這個特殊的日子「游龍舟水」。跟劃龍舟類同,人們都相信游龍舟水可以帶來好運,再加上到了黃歷5月,游水也有助消暑,使得游龍舟水成了大受歡迎的端午節活動。

四、驅五毒

有諺語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五毒是指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這五種毒蟲。

五、系五彩繩

五彩繩又被稱為續命繩、百索子、長壽繩五色源於五行,將金木水火土聚為一體,有祈福避災之意。

2、粽子節是幾月幾號2022

2022年的粽子節是6月3日,周五,農歷五月初五。粽子節是端午節的別稱,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叫法達二十多個,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等。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習俗

粽子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粽子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仲夏端午是龍升天的節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祖是端午節俗的核心內容,此外由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根據陰陽術數,午為陽,重午為至陽,斗指正南,卦象為離,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屬火,時在仲夏之月,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

因此古人認為重午是天地純陽正氣極盛的吉祥日子。侗族粽子節,當地一些別具特色的節俗活動,如吹蘆笙、對歌、鬥牛等,此外還有鄰里之間的拜訪、鄰村之間的相互拜訪等等。這種互訪活動很是隆重,無論主寨、客寨男女老少都著民族盛裝、吹蘆笙、唱侗歌等。

3、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劃龍舟,還有什麼習俗?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劃龍舟,還有很多習俗,如:

1、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古時人們以為自己發病是因為妖魔鬼怪上身),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2、懸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3、懸鍾馗像

跳鍾馗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4、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也有的說可以讓五色絲線扔到河裡後變成龍,帶走瘟疫和疾病。

5、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葯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陝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4、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的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懸鍾馗像,掛艾草喜蒲祈求平安,佩香襄,飲雄黃酒殺毒避邪,拴五色絲線,滾吃雞鴨鵝蛋,驅五毒,游百病。

1.賽龍舟: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龍舟比賽在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特點。在浙江有著斷發紋身的風俗;在江蘇每年龍舟賽之後會把龍舟沉到河裡,將龍威露出水面,待來年比賽時再撈起;在江西龍舟的龍頭需要用雄雞的雞冠血點睛,據說這樣可以讓龍舟轉化成靈性的神龍,更容易在比賽中取勝。當然各地的風俗不同,但是龍舟賽帶來的節日氣氛,以及給大家帶來的歡樂總是不變的。到現在為止龍舟賽已經發展成一項體育賽事,推動人們的生活。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端午節劃龍舟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說在這小小的龍舟里,寄託了人們對值得敬佩的人的不舍之情,更體現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奮發向前的精神。龍舟——已然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無比重要的符號。

2.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屬"籺"的一種,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古人以柊葉、箬葉或菰蘆葉包裹稻米(或黍)煮成,尖角,如心之形,曰糉(粽)。逢年過節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傳統習俗。《山海經.南山經》:凡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之禮:毛,用一璋玉瘞;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瑩為席。粽最初是作為端午節拜神祭祖的貢品;到了晉代時已經普及到全國各地並被正式定為端午節慶食物。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而今人們又漸漸的賦予了粽子越來越多的新寓意。「粽子」諧音「宗子」,吃粽子就是祈求傳宗接代,後來在粽子里包栗子,以及用綵線串成「九子粽」等都是這一說法的延伸。以紅棗作餡,稱為棗粽,諧音「早中」,將粽子做成筆的形狀,寓意「必中」,明朝參加科考的學子們都會在考前吃上幾個這樣的粽子,討個吉利。時至今日,這個習慣仍然興盛不衰,中高考前,家長們還是願意給孩子吃幾顆粽子,討個「高中」的好兆頭。

3.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言,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守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裝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泰日: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煎,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人們在端陽節懸掛鍾馗像,用來鎮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4.掛艾草喜蒲祈求平安: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營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營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營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5.佩香襄:小孩佩香襄,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襄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泰,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襄來表達愛意。

6.飲雄黃酒殺毒避邪: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也與屈原有關。傳說屈原投江以後,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就紛紛往江里拋入粽子。有一位老醫生,將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蛟龍。過了不久,水面上果然浮起一條蛟龍。人們於是就把蛟龍拖到岸邊,抽筋剝皮,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脖子和手腕上,然後用雄黃酒塗抹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希望孩子們能夠免受蟲、蛇的傷害。而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必須慎用。

7.拴五色絲線: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端午節日清晨,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壽蟲的傷害。

8.滾吃雞鴨鵝蛋 : 全國各地均為流行。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為節日的一種嬉兒游戲。基亡地區均以意食為主,據說原為投入河水中飼喂魚蝦而拯救屈原,後演化為煮食紀念

9.驅五毒 : 五毒是指蠍子、蜈蚣、毒蛇、蝦螈壁虎五種毒蟲。"端陽節,天氣熱;五壽醒、不安寧。「所以到端陽節這這天人們便在門上貼上紙剪的五毒圖象,以避其委。有些地方還要把五壽圖的頭上再紮上一根針,表示要把它釘死除掉。驅五毒反映了人們除害防病的良好願望。

10.游百病:貴州地區端午風俗。端陽節這天男女 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帶上食品到外面遊玩一天,並在山間田野採集野花香草,晚上帶回用水煮後洗澡。當地人稱此舉為游百病或洗百病,並認為這樣做會使一年內吉利平安。

在古代,每年的端午節有祛病防疫的意義,後來演變成了紀念屈原的意義。同時端午節促進了民族文化的認同,幫助各族人民在不斷地奮斗中,發揮自己的能力,最終實現國家的富強和統一。端午節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可以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還可以很好的傳承傳統文化。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