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古人怎麼對待中秋節

古人怎麼對待中秋節

發布時間: 2023-01-23 20:09:50

1、古人怎麼過中秋節 古人如何慶祝中秋節

導讀:古人沒有現在的交通工具,沒有現代的手機電腦等高智能,更沒有現在登月條件,那麼古人遇到中秋節這樣的節日是怎麼度過和慶祝的呢?古人過中秋有什麼娛樂活動呢?想知道古人怎麼過中秋節,古人如何慶祝中秋節,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古人怎麼過中秋節

從時令上來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獲了,古人在這一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慶祝豐收。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早在周代,就有了每逢中秋夜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魏晉之時,民間就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盛行異常。

到了宋代,除了「拜月」,還要「玩月」,「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大人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這一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的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到了明代,互贈月餅成為新的習俗。月餅又被稱為「團圓餅」,「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賞月之餘,品嘗月餅逐漸成為中秋節的一個民俗符號。

古人如何慶祝中秋節

1、賞月,走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中秋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2、吃月餅

《洛中記聞》說,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於月餅的記載。蘇東坡曾經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有學者認為可能宋代就有月餅了。但直到明朝,贈送月餅才成為普遍的中秋節俗。清代袁枚在《隋園食單》中還記載有月餅的做法,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3、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美景,美不勝收。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在《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中描述說,中秋節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樹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古時中秋燃燈之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4、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大賦名篇《七發》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5、飲桂花酒

桂花,十里飄香,沁人肺腑,古人贊雲:「雖無艷態驚群目,卻有清香壓九秋」。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每逢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佳節的一種美的享受。

6、猜燈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7、玩兔兒爺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8、偷瓜摘菜

在古人看來,秋收季節蘊藏著生育和繁殖的希望。唐宋以前先民會在秋收後舉行祈求生子的活動和儀式。明清時期,湖南和貴州地區有一種中秋之夜偷瓜摘菜的活動。人們會在晚上「偷」上一些冬瓜或南瓜,在它們表面上描繪上嬰兒的模樣,送給多年不孕不育的夫婦,希望他們能早日生子。

在黔東南地區還有摘菜的風俗。他們會選擇在中秋之夜這天,跑到自己心儀對象的菜園子中摘幾顆菜,以引起戀人的注意,從而能夠摘上美滿的戀愛果實。

9、吃田螺

民間認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之所以一定要在中秋節食之,是因為此時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10、吃芋頭

芋頭是美味時令小吃,由於蝗蟲不食的特點,自古便有「平時菜蔬,荒年糧」的美譽。廣東有些地方過中秋節時,要吃芋頭。此時家家都要煨一鍋芋頭,合家團聚,一邊賞月,一邊齊享芋香之美味。中秋食芋,還有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2、中秋節是什麼節日?古人是怎麼過中秋的?

中秋節是什麼節日?

中秋節是屬於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而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為: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中秋節為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古人是怎麼過中秋的?

古人中秋要祭月
祭月在我們是屬於中秋古老的習俗之一了。《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古人中秋有宴俗
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徵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像。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古人中秋要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
古人中秋要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

3、古人怎麼過中秋

一、上古時期

在古代農耕社會,一開始並沒有中秋節一說,先人們會在秋分祭月,以求得豐收和護佑。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祭月也逐步演變為了後來的賞月、頌月活動。

二、漢代和兩晉時期

作為史上第二個大一統的朝代,漢代是南北方經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時期,也是在漢代成書的《周禮》上最早出現了有關於中秋一詞的記載。

不過漢代的中秋並沒有現在的賞月、玩月活動,大部分為敬老、養老的活動,兩晉時才出現了有關中秋賞月的文字記載,不過也只在南方地區盛行。

三、唐朝

唐代時中秋節才開始在全國普及開來,尤其是作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長安,無數的文人墨客在中秋佳節齊聚,品酒斗詩,懷月作詞,抒發心中的所思所想。

在這些才華橫溢的詩人筆下,涌現了無數關於賞月寄情的詩句。查看全唐詩,唐朝的八月十五賞月詩共111首,出自65個詩人之手。

根據傳說,月餅一開始名為胡餅,是太宗犒勞遠征歸來的李靖時吐蕃商人所奉,在玄宗時,因楊貴妃望著皎潔的明月有感而發才變名為月餅。

四、宋朝

說起宋朝,人們想到的是靖康之恥、岳飛精忠報國、割地賠款等一系列神操作,但不可否認的是,宋代在古代封建王朝中絕對算富庶的一個朝代,人們的生活水平等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時,就將春節、端午、中秋定為三大節日。所以,每逢中秋佳節,都會舉辦各種盛大的慶典,場面浩大,熱鬧非凡。

拋開皇宮不談,民間亦有在中秋節期間通宵達旦飲酒作樂的習俗,除了賞月之外,宋代還有賞燈的習俗,而且主要是在江河之上放水燈,以求江神、河神保佑。

五、明清

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與春節並駕齊驅的重要節日,再加上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已經由人文性向社會性轉變,逐漸演變成渴望團聚、康樂。

4、古人是如何過中秋節的50

祭拜月神

《禮記》中記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據有關史料考究,在周代,每逢中秋都要舉辦迎寒和祭月的儀式。魏晉,民間開始有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

拜月

中秋賞月

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開始變成一件時時髦的事。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賞月

中秋吃餅

唐高祖年間,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歸來。李淵正好獲得吐魯番商人獻供的餅,李淵便將此餅分給李靖和群臣品嘗,從此就有了中秋吃餅的習俗

李淵

由此看來,在唐朝,「中秋節」獲得了里程碑式的發展!

中秋團圓

到了宋朝,中秋節就成了當時的「狂歡夜」。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秋」條稱,「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讓大家聚在一起玩,是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也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

中秋送月餅

中秋月圓之際拜親訪友,饋贈糕點、鮮果的「走月」活動在元末之前出現。元代,蒙古人對民間集會控制極嚴,朱元璋就利用八月十五「走月」,將約定起義時間的紙條塞進月餅送出,完成起義總動員。因此,「送月餅」在明代開始廣泛流傳。

5、古人是如何過中秋節的50字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自古便有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節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6、古人是怎麼過中秋節的?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那時,每逢中秋夜人們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絕不能少,西瓜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由此看來,古代人過中秋遠比現代人要講究得多。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古人過中秋常做的十件事。

一、吃月餅

《洛中記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可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也更加精緻。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後粘貼在餅面上,後來乾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

二、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美景,美不勝收。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懸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三、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巔峰。

四、玩兔兒爺

近人金易、沈義羚所著的《宮女談往錄》中,記述了一位叫榮兒的宮女講述的故事。當時正是八國聯軍進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後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這位太後慌亂之中亦未忘舊禮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貢院中舉行了祭月之禮。

故事說,晚飯後按著宮里的習慣,要由皇後去祭祀「太陰君」。這大概是沿襲東北的習慣「男不拜兔,女不祭灶」吧,「太陰君」是由每家的主婦來祭的。在庭院的東南角上,擺上供桌,請出神碼來(一張紙上印一個大兔子在月宮里搗葯),插在香壇里。香壇是一個方斗,晉北的斗不是圓的,是方的。街上有時偶然聽到晉北人唱「圓不過月亮方不過斗,甜不過尕妹妹的溫柔。」可見,晉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滿新高粱,鬥口糊上黃紙,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盤月餅,月餅疊起來有半尺高。

另外,中間一個大木盤,放著直徑有一尺長的圓月餅,這是專為祭兔時做的。四碗清茶,是把茶葉放在碗里用涼水沖一下。宮女榮兒說:「就這樣,由皇後帶著妃子、格格和我們大家行完禮,就算禮成。我們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點禮儀不周,得罪了神鬼,給自己降下災難。所以一有給神鬼磕頭的機會,都是爭著參加。」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宮廷中祭拜月兔的規矩,雖說是在逃難之中,香壇只好用晉北的方斗來替代,但從心理角度說,因為在難中,所以對神則更為敬畏虔誠。

從這個故事看,清代宮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的。然而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這種稱呼雖不如稱太陰君嚴肅莊重,但卻顯得更為親切。而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游戲有餘,盡管略顯得對神不大尊敬,但卻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變化。

五、熬夜
民間相傳,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長壽,但更多現代年輕人藉此機會玩個通宵。
六、偷蔥偷菜

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台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七、吃鴨

我國西南的仫佬族講究在這一天買餅子,殺鴨子。南京的什麼桂花鴨、鹹水鴨、樟茶鴨也往往在這個時候賣得很旺。如果你什麼都沒找到,拎一隻北京烤鴨回家吃,估計味道也不賴。

八、吃田螺

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後經查,螺肉所含的維生素A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可見此說法言之有理。但為什麼一定要在中秋節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九、吃芋頭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所以,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十、飲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但到了現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7、古人怎麼過中秋節?

古人在過中秋節的時候,往往會在月光下賞月,通過吃水果,喝酒小酌或者看歌舞等,然後再即興的做一首詩

8、古代中秋節有什麼風俗

古代的中秋節有祭月、賞月、追月、吃月餅、玩花燈等風俗。
1、祭月
祭月在中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拜祭月神,拜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2、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不論時代如何更替,人們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而且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
3、追月
追月也是中秋一習俗,所謂「追月」,即是過了農歷八月十五,興猶未盡,於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約親朋好友,繼續賞月,名為「追月」。據清人陳子厚《嶺南雜事鈔》序雲:「粵中好事者,於八月十六夜,集親朋治酒餚賞月,謂之追月。」
4、吃月餅
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供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
5、玩花燈
中秋節,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