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為什麼不能站在河邊
1、中元節,又稱「鬼節」,在這個節日有哪些禁忌?
每年的農歷7月15日就是一年一度的中元節,這個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一樣,是我國傳統的祭祖節。中元節這一天,還有燒鈔票、放河燈、送羊等習俗。一般來說,中秋節期間,忌穿紅衣,忌亂發,忌談鬼怪,忌踩紙錢。
中元節禁忌去河邊走。
中元節是祭祀的節日,水在傳統上被認為是陰,加上晚上陰氣增加,這樣的日子不適合在河邊散步或在水中游泳。也有人說,中秋之夜,一個人沒有把衣服掛在外面晾在家裡過夜,因為中元節的夜晚比較沉重。露水很容易受潮損壞。
中元節禁忌去別人家。
中秋節是祭祀的日子。這樣的日子不適合去別人家玩。尤其是晚上,不能直接叫別人的名字。因為很多人認為在這一天回家被你的名字叫著是一種晦氣。中元節是一個悲傷的日子。這樣的日子,自然是不可能互相打招呼的。畢竟在祭祀日和“鬼節”上跟別人打招呼似乎太不合時宜了。
中元節禁忌偷吃貢品。
7月15日是祭祖的節日,除了燒鈔票外,還會有蘋果、香蕉等供品,一般不會帶走。如果你看到一個供品,不要吃它,假裝你沒有看到它,然後就去吃它。除了這個祭祀之外,按照俗話說,先祖的先祖會餓死,然後才會有報應,也就是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中元節作為一個傳統節日,是祭祀祖先緬懷故人的節日,一方面可以表現出對祖先的虔誠,另一方面也可以延續揚己利人的善行,為人厚道。每個傳統的節日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都是因為尤其獨特的節日文化。活在當下的我們,要有一顆回憶、尊重、感恩的心,才能繼承、繁榮、活得好。
2、中秋節有什麼風俗習慣?
1、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2、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
3、拜月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
4、吃桂花鴨喝桂漿
「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
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5、打中秋炮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
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發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3、中秋節有哪些風俗?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而中秋節的來歷是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也是古代人們對月的一種崇拜體現。早在唐朝,中秋節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
在今天,這些傳統的風俗習慣也得以流傳。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
南京人中秋除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而廣東潮汕各地均有中秋拜月的習俗。另外少數民族關於中秋節的風俗也是多種多樣,如舉行歌舞聚會、祭祖靈、迎新谷、送檳榔、送茶訂下婚約等等。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