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端午節為什麼要在門口插艾草還要掛紅葫蘆

端午節為什麼要在門口插艾草還要掛紅葫蘆

發布時間: 2023-01-22 22:30:34

1、為什麼端午節家家門頭都有掛艾草的習慣?都有這習俗嗎?

應該是大多數地方都有在端午節,插艾草的這個風俗習慣。因為人們認為艾草不光能治病,還能驅蟲蚊,甚至還能起到驅鬼辟邪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能保佑家人們身體健康平安。所以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早早起床,去山上采一把新鮮的艾草,插在門框上,並在艾草條上系個紙葫蘆,這成為端午節日的典型象徵。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可見艾草是端午節的節日象徵。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除了吃粽子,南方還有賽龍舟的習俗之外,人們還要在門上插上艾草,在一些農村地方,將艾草稱之為“野蒿子”。民間流傳,在端午節採摘的艾草,不僅是最新鮮的,也是能起到最好的葯物作用的。一些心靈手巧的女人們,還把艾草製作成漂亮的香囊,給自己的孩子和丈夫佩戴。據說在身上佩戴裝有艾草的香囊,可以驅除蚊蟲,防止蚊蟲的叮咬,還可以辟邪,用來祈禱保佑身體健康平安。因為艾草屬於葯物性的草本植物,它的功效有祛濕散寒和消炎止血。端午節後,進入夏季,空氣潮濕,可以用艾草煮水,進行泡腳,據說這樣,還可以去除腳氣。在民間,艾草還被一些奇人異士用來當做辟邪的用品,將艾草點燃,進行燃燒時,可以防止鬼怪靠近自身,因此雄黃酒和艾草成為了驅邪的專用物品。如今艾草的功效以及它的重要性漸漸被人們所意識到,人們將艾草製作成艾炙貼和艾炙條,中醫用來給病人進行調理時使用。嬰幼兒不方便吃葯時,就可以貼一些外用的艾炙貼,進行輔助治病。艾草還可以用來熬粥食用,因其具有葯物性,可以進行調理身體。

2、端午節為什麼要在家門口插艾草呢??

懸艾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這些節俗圍繞著祭龍、祈福、攘災等形式展開,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

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端午節期間通過各種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民俗活動:

過端午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拜祭祖先不僅涵蓋了中國所有的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民俗節日永遠的主題。

劃龍舟(隱寓蒼龍)與食粽(拜神祭祖貢品)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端午習俗

3、為什麼端午節要掛葫蘆插艾蒿呢?

每年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在我們東北各地,家家戶戶都有掛紙葫蘆和插艾束的習俗,在門旁掛上五顏六色的紙葫蘆,在插房檐下插上艾葉。說是為了避難,以求吉利,保佑平安。據說這里邊還有一段傳說的故事。
掛葫蘆的傳說,據老人們講,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個昏庸無道的皇帝。不知從哪聽來的消息,說要殺十萬個人,用這十萬個人的頭祭天,就能長生不老。於是就派一個叫賈勝的大將,帶領五千名御林軍去殺人。賈勝領旨,點齊兵士,三聲炮響,沖出城去。一路上不管老、弱、婦、小,見人就殺,只殺得屍骨成堆,血流成河。可一點人頭數,還是不夠十萬顆。
這天正是五月初四,賈勝率領士兵正走著,忽然看見一個農婦背上背著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手裡領著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顯然她已經筋疲力盡了,跌坐在地上。賈勝追上去問道:「村婦,你為什麼背著大孩子,卻領著小孩子呢?」村婦哀求著說:「大的是我弟妹的孩子,這小的是我孩子呀!」說著說著跪在地上哭了起來。賈勝一聽,覺得這個村婦的心地太善良了,就對她說:「我看你心眼兒挺好的,決定放你們回家去。」賈勝他又轉念一想,不行!便對這個婦女說:「那麼多人家,我們也不知道哪個是你們的家呀?」賈勝靈機一動說:「明天你在你家房檐下掛上一個葫蘆,只要看見房檐上的葫蘆,就知道是你的家。」村婦千恩萬謝地走了。
第二天,正是五月初五,賈勝帶領人馬來到這個村子,一看,家家戶戶的房檐上都掛著葫蘆。賈勝一看恍然大悟,知道是好心的村婦回村後把消息傳開的。於是,賈勝就對士兵們說:「兄弟們,哪個村子的人不都像村婦那樣善良呢?你們跟我都犯下了大罪!但是,這不怪我,也不怪你們,只怪那皇上,他昏庸無道,還想長生不老。從現在起,咱們不要再殺人了,我們都各奔前程吧!」士兵們原來也不願意殺人,聽賈勝這么一說,把兵器摔的摔,扔的扔,然後都各自回家去了。
插艾束的由來,據說,燕王打了幾次敗仗,氣急了,發誓要把沿途村莊殺得雞犬不留。老百姓都逃光了,燕王大怒,催馬加鞭,終於追一個婦女背著個大孩子,牽著個小孩子,累得快走不動了。「這年頭還偏心眼,為什麼背大不背小?為什麼吃穿不一樣?」婦女說:「侄兒大,衣服穿新的,穿小了給兒子穿,只有一個白面饃饃,兩人你推我讓,最後,兒子搶到了窩頭,把饃饃塞給哥哥……」,燕王說:「你不怕耽誤了時間,被大軍追上性命難保嗎?」婦女說:「一個人只要心好,就是碰到了不幸,死了也不懼怕,請大王開恩饒我侄兒一命,也對得起死去的哥嫂了。」燕王拔下路邊一束艾蒿說:「把它插在你家房檐下,大軍過時就不會找你麻煩了。」這天正是五月端午,她們三人奔走相告,家家門前全部插艾束避災。
從這以後,一到五月初五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用各種色紙疊成葫蘆,掛在門上,到山上采來艾束插在房檐,比喻來避過災難,一直傳流到今天。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那就是只要心地善良可以逢凶化吉,遇難成祥

4、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端午節為何要掛艾草

1、吃粽子

2、掛艾草

3、賽龍舟

4、吃五毒餅

5、鬥百草

端午節中掛艾草是為了驅瘴避邪,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物,植株有濃烈香氣。主根明顯,略粗長,直徑達1.5厘米,側根多;常有橫卧地下根狀莖及營養枝。莖單生或少數,高80-150(-250)厘米,有明顯縱棱,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草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枝長3-5厘米;莖、枝均被灰色蛛絲狀柔毛。

5、端午節為什麼要在門口放艾草

端午節門口放艾草是為了辟邪防瘟疫疾病。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端午節這天采艾草為人形,掛在門口,可以去除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5)端午節為什麼要在門口插艾草還要掛紅葫蘆擴展資料

端午節掛艾草的由來

端午在門上懸掛艾草、菖蒲的習俗,據說來源於這樣一個傳說。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這年五月,黃巢大軍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在一個村外的路口,遇見一位年輕婦女,背背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小孩,另一隻手卻抱著一位年紀較大的男孩,正慌忙逃路。

黃巢以為這個婦女不仁,抽刀欲斬,經詢問,方知原來大孩子是婦人大哥的遺孤,小孩子是婦人所親生,她寧願讓自己的孩子受苦,也不願讓侄兒遭罪,為的是不負大哥託孤之意。

黃巢一聽,對這位年輕婦人肅然起敬,認為她是天下少有的義婦,於是揮劍砍下路旁艾草菖蒲,讓她拿回家去掛在門上,並嚴令將士:「進軍途中,如遇門掛艾蒲者,須加保護。」

婦人聽了,半信半疑,但她回到城裡後,還是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左鄰右舍。第二天正是端午節,黃巢的軍隊攻打鄧州城,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了艾草菖蒲。黃巢果然信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領兵離去。從此,端午節掛艾草菖蒲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6、端午節為什麼要在門口掛艾條?

因為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傳統,端午節在古代又叫“衛生節”,在這一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插上艾條,打掃院落和自己的家,這樣就可以防止生病或者是受到妖魔鬼怪的侵擾。並且,艾條也有驅邪的作用,艾條在端午節的時候,一般都是插在窗戶上的,也相當於驅邪劍,所以古代人一般都會認為艾條有驅邪的作用同時還能保平安。

艾條又叫艾草,因為氣味比較獨特,所以艾草可以用來驅蚊蟲或者收是凈化空氣。在中醫上,艾草還可以祛濕、理氣血以及暖子宮等功效,對於女性來說,還是不錯的一味葯材。古人在家裡插艾條的話,一般都會有防病的作用,並且小孩子的手上都會帶上一個艾草的香包,有驅邪防病的寓意。

在古代的針灸之法中,一般都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不過,也有在房屋的前後來種植艾草,有保平安的寓意。新鮮的艾草一般都會有驅蚊蟲的作用,所以一般都是將艾條直接插在窗戶上,等到艾條的味道都散去後,就會將已經幹掉的艾條裝起來,然後等到冬天的時候,就會用來泡腳,對於人體而言,有祛寒濕的好處。

所以,很多人在端午節的這天都會插上很多的艾條,其一便是保平安,其二則是將艾條收集起來,等到冬天的時候,就可以驅寒了。即便是現代,也有很多的人會沿襲這一習俗,將艾條插在窗戶上後,等到艾條完全沒味道之後,便會裝好等到冬天用來泡腳。

一般用過艾條驅寒的人都會知道艾草的祛寒濕的效果非常好,並且對身體也沒有什麼壞處,所以長期用艾草泡腳的話,還具有養生的效果。

7、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

掛艾草是為了防病治病以及祈福。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在端午節,將艾草掛在門上,預示一家人一年中身體健康,好運隨身。

據說艾有驅毒辟邪的作用,古代常用它來占卜,特別是在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懸掛或插上用紅紙紮好的艾草,以保佑家人的吉祥平安。端午時值仲夏,而端午日是草木葯性在一年裡最強的一天,這天採的草葯治皮膚病、去邪氣最為靈驗、有效。這時人們就要採集艾,用艾來驅毒辟邪。

據晉代《風土志》記載,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人們就把艾草紮成人形,或編織成虎形,也或用彩布剪成虎形,端午掛艾草然後再用艾草貼上去,這樣編成或剪出的物件被稱為「艾虎」。婦女們則在端午節這一天開始把「艾虎」別在發際,男人則將「艾虎」佩戴在胸前或掛在腰間。

在這天,人們還把採摘的艾葉和糯米一起製成「蒿子糍粑」,寓意食後可「攘病保安康」。南朝學者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五月初五「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以攘毒氣」。

8、端午節有哪些習俗,為什麼會在家門口掛艾草??

端午節的習俗有吃粽子、賽龍舟、佩香囊、懸艾葉等習俗,一般在家門口掛艾葉是為了除蟲避穢。

1、吃粽子。

這個習俗是我們十分熟悉的,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咱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我們都知道,屈原是楚國的大臣,他的理想抱負就是聯合齊國來對抗秦國。但是,屈原的這個想法並沒有得到認同,反而因此遭到陷害,最後還被貶黜。當屈原在流放期間得知楚國被秦國攻破,傷心欲絕,於是抱石投了汨羅江。

據說,在屈原死後,楚國的老百姓都十分悲痛,為了不讓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傷害,於是就用竹筒裝入糯米扔到江中,後來慢慢發展,吃粽子就成了五月初五端午節的一大習俗。

2、賽龍舟。

據說賽龍舟也是因為紀念屈原。相傳楚國人因為捨不得屈原跳江,於是很多人就劃船趕去救他,無數的船爭先恐後,最後也還是沒有尋到屈原的蹤跡。之後每年五⽉五⽇就舉行劃龍⾈比賽,以此來表達對屈原的不舍。再者也是借劃龍⾈驅趕江中的魚蝦,避免他們去破壞屈原的身體。

但其實賽龍舟在戰國時代就已經出現了。伴著鼓聲,劃著刻成龍形的獨⽊⾈,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後來,賽龍⾈除了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們還賦予了不同寓意。

3、佩香囊。

佩香囊是古時候人們的習俗了。一般,香囊中會放一些硃砂、雄黃、香葯等中葯材,用絲布包好,然後用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出各種不一樣的形狀,結成一串,佩戴在身上,既好看又有股清香。佩香囊一是作為裝飾,二是傳說有辟邪驅瘟的作用。

4、懸艾葉。

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在家門口掛艾葉也是重要的習俗之一,寓意是除蟲避穢。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艾葉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了很久,主要就是因為艾葉具備醫葯的功能。

所以,在門口掛艾葉的寓意也就是祈求平安健康。可能還有很多地方會有不同的習俗,但是大多數都是為了圖一個平安順遂。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