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端午節不能插艾葉
1、端午節門前為什麼要插上艾葉?
端午節門前插艾葉,如重陽插茱萸一樣,是我國民間盛傳已久的風俗,至今仍在不少農村延續著。以艾葉「懸於戶上,可攘毒氣」,是古人對端午插艾機理的科學認識。金代詞人范成大《竹葉歌》曰:「五月五日氣嵐開,南門競船爭看來」,正是對端午采艾的通俗解釋。
因此時處於小滿與夏至之間,值陰陽交接時,也正是多種傳染病的好發之時,預防疾病是當務之急。恰巧自然界艾花未開而枝葉茂,其有效的葯物成分便被民眾所充分利用起來。由此可見,端午采艾插艾習俗從衛生學看來也是大有道理的。難怪有人說端午節也是我國古代的衛生節。艾為菊科植物,最早見《詩經》。性溫,味苦、辛,生用能溫通經脈,逐寒濕而止冷痛,《本草綱目》謂其能「溫中、逐冷、除濕」。用於下焦虛寒,腹中冷痛,月經不調,行經腹痛等,常與當歸、香附配伍。單用煎湯外洗可治皮膚濕疹瘙癢。將其艾絨製成艾條,用以燒灸,能使熱氣內注溫煦、氣血透達經絡。非典時我省不少家庭曾燒艾條熏室,效果十分明顯。
2、端午節插艾葉的由來
在端午節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個民族共同的習俗。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2)為什麼端午節不能插艾葉擴展資料:
一、習俗原因:
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殺蟲防治病蟲害的農葯。端午期間,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濕,蚊蟲滋生,疫病增多。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節日一早便將艾蒿、菖蒲紮成人形,懸掛在門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其實,真正起到凈化環境、驅蟲祛瘟作用的,還是兩草的香氣。中國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葯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鬼」。
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二、端午節的傳承:
自民國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移風易俗,端午節許多舊的所謂「迷信風俗」已被人們有意無意地遺忘了,但端午節仍是民間深受歡迎的傳統節日,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佳節食品。
2006年5月20日,端午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正式將端午節列為國家法定假日,規定農歷端午當日放假1天。
3、插艾蒿是重陽節還是端午節?
插艾蒿是端午節。
插艾蒿是端午節的主要風俗,端午節插艾是為了驅病、防蚊、辟邪。在端午節,插艾和菖蒲是重要的習俗之一,具有驅蟲辟邪的寓意。 艾」又名家艾、艾蒿,莖、葉含有的揮發性芳香油會產生奇特的芳香,可驅除蚊蠅、蟲蟻,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
端午節的傳統民俗: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仲夏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此外由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根據陰陽術數,午為陽,重午為至陽。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陰邪。
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陽動於上、陰迫於下,午月純陽正氣,為陰邪所懼。
夏季也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是草葯一年裡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這天採的草葯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
由於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匯聚最利辟陰邪以及這天的草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辟陰邪與祛病防疫內容,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葯水、薰蒼術祛病防疫等等習俗。
4、農村老人說:端午節的艾草有兩不掛。你知道是哪兩不掛嗎?為什麼?
農村老人說艾草有兩不掛:第一,被陽光照了的艾草不能掛,據說被太陽照射了的艾草已經失去了辟邪的作用。第二,被蟲子咬破葉子,或者長得太過矮小的艾草不要掛,因為它幫助人類驅邪避惡的能力太差。
端午追念親人,很多網友被艾草勾起了故鄉的回憶:
我們家裡就沒有這么講究,現在菜市場好多賣艾草的,五塊錢三把,這幾天太陽大,都曬蔫了,城裡人還不是買回去掛上了,說到底就是走個形式,至於是什麼時候的草,什麼時候掛上去,都不重要。
傳統節日就是千百年來輩兒輩兒相傳下來的,求個吉祥、健康、平安、和諧、辟邪。不必講那麼多道理,也不要太拘泥細節,具體操作根據條件,達不到的也無所謂。但聽網友們說說老輩兒怎麼講究、怎麼過節的事情,讓人了解較為久遠年代的風俗習慣,回味鄉土氣息,勾起思鄉之情,挺有意思,令人感慨。
端午艾葉真是有講究,它也是中國端午傳統文化的一課,古人能流傳下來的東西必是有它留下來的道理,作為真正的炎黃子孫我們就尊重就是。
又到端午節了,很是思念自己的父母,小時候過端午節時,媽蒸了糖包子,做一盆麥仁酵子,再給每人煮一個雞蛋,就算過節,特別懷念那時的美好時光,每次想起心裡暖暖的甜甜的。轉眼五十多年過去了。時間怎麼流失這么快呢,不知不覺中自己也老了。
小時侯家庭困難,老父親是賣水的,一分錢一擔水長年累月給街四鄰挑水,到了端午這一天凌晨三四點鍾就起身出去挑端午水了,因每家每戶都要送到,我和比我少2歲的妹妹也一起上井台打水或抬水,受到鄰居們的誇獎,到了中午l2點母親就燃起蚊香放在房中在房前屋後灑雄黃,剩餘的雄黃酒就抹在我們兩姐妹頭頂旋上和耳朵眼以作為避邪,回想小時生活多有不堪卻也有溫馨,如今老人早已作古,只有懷念。
想起小時候每年的端午節天不亮就和小姑打著手電筒去割艾草的情景,回來的時候鞋子都被露水打濕了,現在的端午花個幾塊錢買點掛上,總覺得少了什麼,少了被小姑拽著起床的溫暖,少了聞著艾草的清香和小姑踏著露水回家的快樂。
農村人是初五清早去采艾草和昌蒲回來掛的,昌蒲還圍在腰上。可是城裡人初五早晨去買的,大多是頭天採的,自然就沒當天採的那麼有以上的說法,沒那麼有實際意義,俗活說:端午節百草是葯,當天的和其他天可能有點區別。但只要用了心裡就是一樣就行了。
5、你知道端午節插艾草的來歷嗎?
端午插艾草是一直流傳下來的一個習俗,是相傳在古時候,有一隻大蟒蛇為了修煉,便化成一個和尚,在城市裡散放謠言說想上天堂就得去山上的一個洞里,通過了洞就可以通往天堂了,有很多人都相信了,便紛紛去到山洞,可是沒想到這其實都是一個詭計,山洞是大蟒蛇吃人的地方,去的人都被大蟒蛇吃了,這時候當時的百姓官趙撫院為了除掉這個害人的妖精,便告訴百姓要在門上插上艾草,這樣可以抵擋蟒蛇的攻擊,
這天正好是五月五日端陽節,蟒蛇被除掉了街上老百姓欣喜若狂,齊聲稱贊趙撫院的功德。人們趕到嶽麓山趕到蟒蛇洞一看,這條大蟒大的嚇死人。後來,被吃掉的人不計其數。從此以後,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口都掛菖蒲艾葉,還要喝雄黃酒。
這一傳統也就一直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