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手抄報上寫什麼清楚
1、端午節手抄報內容
端午節手抄報內容如下: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端午節的習俗活動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2、端午節手抄報的字怎麼寫
端午節手抄報的字如下:
1、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有著許多習俗。比如:劃龍舟、吃粽子、佩香囊和懸掛艾葉與菖蒲。端午節不僅有許多風俗,還有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關於端午節來源的傳說故事裡,最為有名的莫過於屈原投江的故事了。
相傳,在春秋時期,秦國攻破楚國,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就要滅亡,心如刀絞。於農歷五月初五寫下絕筆之作《懷沙》,然後抱石跳入汨羅江中,以死報國。後來,人們就用吃粽子和劃龍舟來紀念屈原。
2、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民俗節日。有許多別的名稱,如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五月節、女兒節、天中節、浴蘭節等。端,始也,初也,午與五同音,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日當為、午日,所以五月五日稱端午。
3、古人此時有以蘭草湯沐浴的習俗,故叫浴蘭節。唐宋時代稱此日午時為「天中」,故名「天中節」。午時為陽辰,又叫「端陽節」。
4、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也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先秦時「午」與「五」相同。故「端午」也稱「端五」。後來由於唐玄宗的生辰為農歷八月初五,為避唐玄宗的諱將「端五」一律改稱「端午」。此外它還有許多別稱,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基本相同的。
3、端午手抄報文字
1、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人們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2、吃粽子,粽子,又叫作「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
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祝願考生考上好的學校。
3、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古時人們以為自己發病是因為妖魔鬼怪上身),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
4、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5、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但有例外,東吳一帶的端午節歷來不紀念屈原,而是紀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吳越地區以龍舟競渡在此日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更是早於春秋很久。
4、端午手抄報內容 簡單漂亮 字少
端午手抄報內容:
一、端午習俗活動
端午習俗活動圍繞祭龍為中心,以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每年端午節前後,包粽子、掛艾草與菖蒲、扒龍船、九獅拜象、游旱龍等等諸多特色節慶活動在全國各地展開,既有傳統又有創新元素,形式多樣、豐富多彩。
二、端午的傳說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三、端午節簡短祝福語
1、米飯和包子打群架,米飯仗著人多,見包著的就打,豆沙包、蒸餃無一倖免。粽子被逼無奈,情急之下把衣服一撕,大叫:看清楚,我是卧底!祝端午節快樂!
2、端午節到了,我送你一座後花園,園子里栽的是智慧樹,流的是忘憂泉,開的是自在花,搭的是幸運橋,祝願好運好心情,端午節快樂!
3、端午節到了,我送你十顆心:學習要用心,工作要上心,生活要平心,待人要真心,處事要細心,做事要專心,困難要耐心;祝你時時都開心,事事都順心。
四、端午文化影響
1、新加坡華人每當端午節到來時,人們總不會忘記吃粽子、賽龍舟。
2、越南的端午節是越歷五月初五,又稱正陽節。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
3、從20世紀80年代始,端午賽龍舟已經悄悄滲入了部分美國人的運動習慣,成了美國發展最快的流行體育娛樂項目之一。
五、端午的家國情懷
端午節里的家國情懷,更有大力弘揚的必要。對於很多人來說,端午節是個小長假,但對於醫務工作者、社區工作人員、客運工作者、環衛工人等許許多多奮戰在一線崗位的人來說,依然是「戰斗」的節奏,正是他們的默默堅守和負重前行,才有了「安康」的端午節。他們的行為本身,就是對家國情懷的詮釋,也值得全社會感念。
5、端午節手抄報寫什麼字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端午節手抄報內容文字精選,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介紹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10篇
端午節有哪些習俗活動過端午節,
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
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
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1、佩長命縷端午節時厭勝佩飾。
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
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
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綉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
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
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
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
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2、戴香包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形。」
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3、避五毒,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
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4、采葯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
《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
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葯用。
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葯蟾酥;
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
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葯之俗,源於漢代「蟾蜍兵」之傳說。
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亦采葯草之俗。
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5、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
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端午節吃粽子寓意什
1.吃粽子最開始是為了紀念屈原。每到端午這一天,大家都會用竹筒裝上米飯投入江中進行祭奠,這就是最早粽子的來源,漸漸的開始演變成用樹葉包裹飯團外纏絲線,演變成了現在的粽子。
2.還有一種說法是在近5年間,有一個長沙人,晚上的時候做夢夢到屈原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魚蝦和蛟龍進行使用,
因此以後在祭奠的時候一定要用艾草包好纏上五彩絲線,這個時候蛟龍就不會再偷吃了,因此漸漸的人們就開始製作出了粽子,驅除江里的蛟龍。
3.粽子還有一個意思,那就是求子,在端午節的時候,有的地方會互相贈送粽子,意在求子的意思,因此民間有吃了粽子之後就能夠生出兒子的傳聞。
粽子還有一種諧音是「眾子」,寓意著未來會人丁興旺。
端午節的禁忌
1、端午節忌舉行喜慶活動
端午節最重要的的內容,就是祭祀先人。而祭祀時難免產生悲傷,因此這天是不適合向別人說祝福的,當然也不適合舉行和參加開業、結婚、慶典等喜慶活動。
加上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的五月初五,這天是「楊公忌日」,決不能被選來做為辦理開張、動工、嫁娶、簽訂合同等重要事項的日子。
2、端午當天忌下河游泳
由於五月為「惡月」,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因此有些地方在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經溺死過人的地方游泳。
因為在端午節那天「溺死鬼」最凶,需要找替身「還陽」,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讓其分享免其作替身的習俗。
3、端午忌吃娘家粽子古代女兒出嫁,長住丈夫家,難得見到自己父母。
而從唐朝開始到清末,就有端午回娘家的習俗。但是在山東一帶,有流傳著出嫁的閨女走娘家,不須在端午節之前回婆家,即不能在娘家過端午節
因為民間俗話說,「吃了娘家的端午粽,死得全家都不剩」。
4、端午期間嚴禁房事
古人認為五月是九毒月,而端午為九毒首日。天地氣場不正的時候,必然會影響到人的身心,所以如在九毒日交歡房事,必須會中邪毒傷身體。
因此古訓嚴禁端午房事,並且規定從五月初一到初五,女子應該歸寧,在父母家度過,夫妻分開,並把這天定為「歸寧日」。
5、端午節防毒氣攻身前面也提到過端午節是毒月,從農歷氣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所以也是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日子。
從五行上看,任何一種五行過旺或過衰,都會形成邪氣,都會對自然氣候或人身健康,構成威脅與傷害。
因此,端午節這天需要在房門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等等。
6、端午節手抄報可以寫什麼
端午節手抄報可以寫的內容如下: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中的一個,還稱重午節、端午節。
傳說在古時候有一位受人愛戴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因故投江自盡,於是老百姓自發地劃著龍船去撈救他,還向江中拋撒粽子。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去咬屈原的遺體。後來每到端午節這一天,人們都要賽龍舟、吃粽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每當這一天來臨的時候,人們總是要把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個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我想是想讓孩子們長命百歲吧!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怪不得一到端午節,奶奶就去菜市場買許多艾草和蒜泥,在中午12:00時放在太陽底下曬,說艾草、蒜泥能消毒,還在家中用艾草煮。我想:端午節的風俗可真多呀!
7、端午節手抄報的內容寫什麼
可以介紹端午節的起源和來歷,以及飲食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但有例外,東吳帶的端午節歷來不紀念屈原,而是紀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吳越地區以龍舟競渡在此日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更是早於春秋很久。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這里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廣國之痛,千五月五日。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了--筒粽的由來。
8、手抄報端午節內容
手抄報端午節內容如下: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中的一個,還稱重午節、端午節。
傳說在古時候有一為受人愛戴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因故投江自盡,於是老百姓自發地劃著龍船去撈救他,還向江中拋撒粽子。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去咬屈原的遺體。後來每到端午節這一天,人們都要賽龍舟、吃粽子,來紀念這為偉大的愛國詩人。
每當這一天來臨的時侯,人們總是要把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個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我想是想讓孩子們長命百歲吧!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怪不得一到端午節,奶奶就去菜市場買許多艾草和蒜泥,在中午12:00時放在太陽底下曬,說艾草、蒜泥能消毒,還在家中用艾草煮。我想:端午節的風俗可真多呀!
9、端午節的手抄報內容
其內容可以有粽子,龍舟,詩歌等。
因為端午節說吃粽子的節日,會有劃龍舟的活動,這兩個也是端午節的標志性習俗。而且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應該有屈原的經典詩歌。所以端午節的手抄報內容可以包含以上內容。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等,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10、端午節手抄報上的字怎麼寫
端午節手抄報上的字可以這么寫:
1.發的是文字,收的是快樂,見的是簡訊,不見的是牽掛,打開的是健康,讀出的是吉祥,默默的是祝福,願爸媽身體健康,端午快樂。
2.端午至,夜似水,思如月,念友情更切;簡訊至,問候寄,關懷無可替;祝福情,有誠意,願你好運永不缺,幸福永不絕。端午快樂!
3.端午節到,我送你一座後花園,園子里栽的是智慧樹,流的是忘憂泉,開的是自在花,搭的是幸運橋,祝願好運好心情,端午節快樂。
4.端午節送粽子啦!我這里有:吉祥八寶棕,象徵招財進寶,龍鳳狀元粽,寓意金榜提名,養生瘦肉粽代表多福多瘦!媽媽端午節快樂!
5.偶爾的繁忙,不代表遺忘,夏日的到來,願你心情舒暢,曾落下的問候,這一刻一起補償,所有的關心,凝聚這條簡訊,祝端午節快樂。
6.悠悠艾草香,綿綿情意長;絲絲問候你,甜甜粽子嘗;美夢在悠揚,身邊有安康;龍舟駛江里,艾草掛門上;祝福我送上,端午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