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到初五是晚輩給長輩拜年
1、春節初一到十五的風俗是什麼?
1、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初一早晨,人們要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人們早早起床,打扮整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正月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
2、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被稱為「正月不空房」。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還會祭財神。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過去,老北京的大商號會在這天大舉祭祀活動,祭品還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發大財。
3、正月初三
在全國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時間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東等地,卻是初三才「回娘家」。北方一些地區將初三稱為「掃帚日」。因為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掃帚打掃房間了,而且在打掃的時候要從外往裡掃,表示聚財的意思。
在南方地區,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長約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的吉利話,貼在前門和後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挑出外面倒掉。
4、正月初四
按照傳統習俗,正月初四是諸神降臨人間的日子,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因此,初四下午,家家戶戶都要將三牲、水果、酒菜等供品備齊,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
5、正月初五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
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在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這一天也是傳說中財神的生日,也是迎財神的吉日。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6、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被稱為「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這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北京地區,家中的婦女偶爾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門上的掛箋也可摘下來同時扔出去。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稱六六順。
這天也是店鋪開張的日子,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舊時,老闆和店員們會在這一天猛搖算盤,用秤桿敲打秤盤,讓店內響聲一片,取「響響當當,大吉大利」之意;門板也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以示吉利。
7、正月初七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高中狀元。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南方一些地區,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里,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啊!發啊,發啊!」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8、正月初八
相傳正月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初八這天也叫順星節,傳說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
長輩還要向兒孫講「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保持「慎獨」的重要性,因為「流年照命星宿」時刻在監視著每個人的一舉一動。
9、正月初九
民間認為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謂的「玉皇誕」、「天公生」,亦稱「天日」。這一天,道觀要舉行盛大的祝壽儀式,誦經禮拜。家家戶戶於此日都要望空叩拜,舉行最隆重的祭儀。
此日待人處事皆講求和氣,不可冒犯天神。民間的祭天儀式自初九的凌晨開始,一直到天亮為止。在這一天前夕,全家人必須齋戒沐浴,以庄嚴敬畏的心情舉行祭拜。
10、正月初十
相傳,正月初十是石頭節,為石頭神生日,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這一天不準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否則會傷了莊稼。這一天還忌開山打石和以石蓋屋,並有向石頭焚香祭拜、午間供奉烙餅的習俗。
11、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相傳在西南地區,尤其是湘西,深受壓迫的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多迎祀於家,占卜諸事。正月十一還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
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12、正月十二:搭燈棚、烤火節、過老鼠節、包餃子、「點丁」日
這一天的漢族民俗活動有藏剪刀,收舊鞋,捏老鼠嘴,搭燈棚等。在石家莊南部一些地區的漢族民間,至今還保留沿承著正月十二烤柏火的風俗習慣。
北京的習俗有抖空竹(和諧之聲)、搖風車(歡樂之聲)、敲鑼鼓(太平之聲)等游樂活動,人們還可以走親訪友、結伴出遊、製作燈籠、排練花會……
13、正月十三:燈頭生日、滾龍燈、扎彩燈、吃湯圓、祭祀關公、做「聖蟲」、祭海、放海燈
漢族風俗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
14、正月十四: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吃麥流、吃「糊辣羹」、伏羲誕辰日、守財神、偷青、走大橋、卜紫姑、卜流花
正月十四即農歷正月第十四天,作為漢族傳統農歷節日之一,這一天的漢族民俗活動有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等。到了這一天,年基本已經過去了,之後便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過後,年就宣告結束了。
15、正月十五:元宵節、燈會、吃元宵、演社火、走百病、偷菜、捏生肖、祈娃娃、拜晚年、游燈、聽香、燒旺火、猜燈謎、搶燈裘。
2、過年走親戚一般是初幾
大年初一拜完年以後,我們就要開始走親戚了。忙碌了一年的親朋好友,在這個時候得以相聚,互相走訪,增進感情,這也是一種維持親情的重要方式和難得的機會。作為老祖宗一代代傳承下來的禮儀,這走親戚也是大有學問的,尤其是在過年的期間,是要有講究,千萬不能因為自己的一時興起就隨便跑去別人的家裡面,這不僅是你沒有禮貌的行為,也讓人家的家裡面感覺到不舒服。
一般來說大年初一的這一天我們都在在自己的家裡面和家人一起度過的,但是如果有自己家附近有奶奶家這邊的親人,比如叔叔、大伯,之類的,大年初一是可以去他們家拜年的,並且這種大年初一去人家家裡拜年是不需要帶禮物去的,只要說幾句祝福的話語就夠了,並且叔叔、大伯他們會給你壓歲錢,是不是非常的開心呀!在農村裡面,大年初一的一大早是要和自己的媽媽還有嬸嬸、大娘,一起去同一個村子裡面的長輩家裡面拜年的,不過去同一個族譜的長輩家就可以,並且這種拜年是要磕頭的。
春節初幾可以走親戚 這些細節一定要牢記
一般過完大年初一我們就要開始去親朋好友家拜年了,一般大年初二是女兒回娘家的日子,大年初一是在自己的婆家裡面度過的,那麼大年初二就要會自己的娘家。這個時候是要帶著禮物去的,不能空著手去,但是也不用太貴重的禮物,畢竟過年之前已經去送過節禮了。大年初二那天回娘家之前要在自己的家門口放鞭炮,祈求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的,並且一定要在午飯之前去,然後下午吃完晚飯就要回去,這是不能夠被打破的。
春節初幾可以走親戚 這些細節一定要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