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的稱呼有什麼好處嗎
1、有必要讓孩子見到長輩就叫叔叔、阿姨的稱呼嗎?
開口叫人,是一個家庭教育孩子的必修課程。還記得我們小時候,鄰里之間的關系都非常和睦,父母也總喜歡帶著我們去挨家挨戶的串門,叫人就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父母最值得攀比的一件事。
誰家孩子嘴叫的最甜,那這孩子就是眾多家長心目中的那個乖乖仔,喜歡的不得了,所以,見到長輩會叫人,真的有糖吃。
然而,現在的鄰里關系並沒有過去這么緊密,家長帶孩子去串門的幾率也少了很多,親戚朋友之間大多也都是在節假日才能聚集在一起,這樣無形之中減少了孩子「叫人」的機會,所以父母就要想辦法的去創造機會,比如說:見到鄰居,要叫「叔叔、阿姨」;見到親戚,要叫對應的稱呼;見到老師,一定要打招呼;
總之無論是在任何地方(家裡、學校、馬路上及其他任何場所),只要見到認識的長輩,打招呼就是一個基本禮儀,中華民族的「禮」一定不可廢。
在場的長輩人數不多的時候,每一位長輩都必須要叫,避免厚此薄彼。在場的長輩人數較多的時候,可以統一稱呼「叔叔、阿姨們好」,然後及時退回到父母的身後。
晚輩喊長輩,必須要看著長輩的臉,面帶微笑的叫,等到長輩回應後再離開。和長輩說話,一定要使用敬語,「叔叔,您好!」
什麼時候開始教孩子叫人呢?應該是孩子會說話開始,就要下意識的帶著孩子認識不同的人,教會他們一些不同的禮儀稱謂,所以,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建議將「稱謂」這一課用心梳理。
2、長輩的雅稱
長輩的雅稱有父親、母親、祖父、祖母、祖翁、祖姑等。雅稱與俗稱相對,一般可以表示人們對於被稱呼人的尊敬,聽起來比較正式,屬於書面語,俗稱比較隨意,例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
長輩的雅稱
長輩一般是指輩分較長,照顧晚輩成長,無時無刻不關懷備至的人,可以是有親屬關系的人,也可以是鄰居等。
如果是稱呼別人的長輩,可以用令尊、令堂、令親、尊上、尊親、高堂、先考、先慈等詞,其中先考和先慈一般用來稱呼對方已經逝去的父親和母親。
除了稱呼長輩以外,普通老人可以用老蒼、花甲、古稀、耄耋、期頤等詞語稱呼,按照年齡順序,從花甲到期頤一般指的是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一百歲的老人。
3、老人和長輩的區別,區別在哪裡?而且什麼場合的稱呼?
老人和長輩既有相同點,又有區別。
具體到區別,有以下幾點:
老人是從年齡上來說的,一般只有年長的人才說老人。但是長輩是從輩分上來說的,只要這個人的輩分高,不論他是什麼年齡,都是長輩。比如有的人的媽媽的弟弟,爸爸的弟弟,年齡都沒有自己大,但是自己還是要喊舅舅或者叔叔,因為這些人輩分比較高,是長輩。
長輩含有尊重的意味,但是老人卻沒有,只是一種中性的說法。因為中國人的輩分觀念比較嚴重,將人當做長輩,就是最大的尊重,所以說電視里認輸求饒的時候都會說自己是孫子,別人是爺爺等。但是說老人的時候,就比較普通了,比如說,一位老人正在樹下乘涼。
使用的場合不同,一般情況下,比較嚴肅或者正式的場合,使用長輩,但是日常生活中使用老人。
4、長輩用『』您『』稱呼晚輩合適嗎?
當然不合適!
你和您都是第二人稱。「你」為本義字,「您」為疊床架屋字,代替「你」表示對人尊稱。
在漢語中,「你」和「您」兩者的使用是有差別的,主要是體現在輩份與地位上。「你」一般是用於和同輩分的人或者比自己輩分低、地位低的人(對於年長而地位低的長者也有人使用,這種時候僅僅表示針對說話對象的一種稱呼,不表示尊敬)。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尊卑等級的觀念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您」是眾多敬辭中的重要一員,它表示對說話對象的一種尊稱,主要是一種對對方的尊重,地位高的或德高望重的老人尤其能用這個稱呼。
另外,長輩對於晚輩(即便晚輩的地位較高),仍然只能用「你」,而不能用「您」來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