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漢服對長輩謙恭
1、穿漢服見長輩必須佩戴簪子嗎?
我覺得穿漢服見長輩不必須佩戴簪子,但是佩戴簪子效果會更好一些。
2、在街上遇到同袍一般會如何打招呼呀?
遇到陌生同袍後
人和人之間的差距還是hin大的
各種可能會發生的狀況都有
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一下
居然能分出九大類型:
一言不合撲上去型
日常招呼型
相視一笑型
對口號型
兩眼放光型
含情脈脈型
審時度勢型
半路變慫型
不可描述型
1、一言不合撲上去型
不管怎麼怎麼樣,先撲倒雹臘再說!
不過提醒一下要記得保持分寸哦~
聯系方式不要強求。
漢家瓦舍 森森
遇到過,直跑過去,追了20米,要微信要qq,聊天。
清明爺叫若雪
昆明的同袍挺多的,可惜還沒有遇到,如果遇到的話肯定上去就是一個大大的擁抱,先抱了再說,遇同袍這種事不能慫!
風花雪月小玩子
有一次在公交車上遇到了,我坐在最後,她站在車頭,仔細端詳了一番發現確實是漢服,然後按耐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還沒到站就追著她下車了,然後聊了一會,心裡好開心。
2、日常招呼型
就好像是看到了最稀鬆平常的事。
在路上打個招呼聊聊天,一切都隨緣吧。
秋秋君
【拍肩】嘿!你的漢服真漂亮!
隔壁墳主在逗貓
一般近的話會上去打個招呼,順利的話可以加個QQ,如果他不理我的話,那就作罷。
玥鸞 灼華
遇到後再說?? 要是穿著漢服就作揖道:在下這廂有禮了。
沒有勢力—萬
校內遇見,如果有時間就勾搭; 校外的話,路過就好了,穿漢服上街明明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何必驚訝呢(?? . ??)
漠陌
今天在學校里看見一個同袍,是個漂亮的小姐姐,她穿了一件上衣嫩黃下裙粉紅的齊胸。她當時穿著校服,看見她的裙子,我還以為是什麼衣服,往正面一看,還真是漢服。這是我第一次在生活中看見同袍,我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沖上去對她喊了一句「同袍!」,就這樣,我們成為了好朋友??
3、相視一笑型
天下同袍是一家,相視一笑,你懂我懂。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遇到同個學校的就勾搭,如果是在街上遇到的笑笑就過去了,說實話遇到很多袍子都是沒興趣跟你交流的(:3_ヽ)_我比較隨和,大家聊得來有意就互換個聯系方式嘛,歡迎大家隨時來勾搭~
沒節操小松鼠
兩人相視一笑,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相逢何必相識?若是有緣,那就再會!
知道有和自己一樣,堅持的人,足以!
4、對口號型
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
雖然我不應該把這個拿出來,但是咱們不用說暗語。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是多麼響亮的口號!
大膽自信的說出來。
甘瑜未寧
有次在學校飯堂見到一個穿漢服的學姐,上飯堂二樓的時候拉住學姐的衣服,學姐一臉蒙蔽,我喊了一句:豈曰無衣!學姐馬上答:與子同袍!微笑便是莫大的支持!!!
5、兩眼放光型
不好意思小編看到這里很不厚道的笑了
總感覺被打招呼的那個人會背後一涼(破涕為笑)
南氏巧薇
有一次在街上看見穿著馬面裙的袍子,我的兩眼開始放光……
弦斷·陌挽
今天地鐵遇到一隻,兩眼放光啊,然而我只穿了漢元素,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想去打招呼的,結果她同伴問袍子我是不是也跟她一樣,袍子果斷的說了句不是,然後我就默默去找個了角落……
6、含情脈脈型
明明心裡很想打招呼,可是人家就是害羞……
只好用眼神暗示你:看到我含情脈脈的眼神了嗎?
其實我也是同袍……
瓏華
干不出來撲上去啃一口的行為,只好當做假裝沒看見,然後其實又好想告訴她自己也是袍子昂。。。
夏蟬冬鳴
求電話號碼求合影!我有一次在商場里看見了一對老年夫婦,他們穿著漢服,最重要的他們還是我的老鄉!我身處異鄉,竟然還能見到老鄉的同袍!當時聽著他們操著方言,都激動傻了,眼淚直往下墜。最後怕我衣冠不整嚇壞了老人家,所以目送他們離開。現在老年人參與漢服復興運動已經很難得了,真的很感動!
君華
偷偷欣賞,不敢打招呼。我一個大男人在這方面還是很羞澀的。
7、審時度勢型
看自己有沒有穿漢服,再決定打不打招呼。
冰雪
同穿漢服的情況下~我會拉著袍子拍照~一起秀朋友圈~沒穿漢服的情況下我會說句袍子好吖~
8、半路變慫型
熱情就好像一把火,燃到最旺的時候……
突然……下雨了。
暗蝶
讓我想起上次遇到同袍妹子,腦袋卡殼了就興沖沖的跑過去打招呼,等妹子看著自己的時候反而不知道怎麼面對就跑了。
千玲
第一當然先激動,扯著閨蜜袖子原地蹦啊,然後故意走過去裝偶遇握孝啊,超級熱情地說「同袍!同袍你好呀!」當時那兩個小姐姐正聊天呢結果突然就不知所措,懵在原地。因為人家沒回就尷尬了趕緊逃走嘍╮(╯▽╰)╭坐標蘇州平江路,因為跟長輩去的沒有穿我的漢服,可能人家小姐姐沒反應來呢,也可能是我閨蜜說的因為我太熱情嚇到人家了。
還有還有,上次坐電車遇到段肆稿一個小哥哥,我一眼就看出來他穿的是重回的紅色上襦搭日常褲子鞋子,旁邊還有個朋友幫忙拿外套,就刻意坐的離他很近然後到面對面一米處,然後就偷偷看呲牙呲牙因為覺得小帥就偷拍了,結果在同站下的,一前一後我隨著他走了一會兒還是沒鼓起勇氣勾搭啊,然後覺得偷拍什麼的很不禮貌就果斷刪了orz可惜那天還是沒穿漢服啊╮(╯▽╰)╭
9、不可描述型
勾搭有風險,撩袍需謹慎!
小王幾
之前跟認識的袍子出去浪,遇到不認識滴袍子就過去搭訕,結果超高冷不理人,再也不想勾搭了。
褚詡
果斷上去搭話呀~袍子們大部分很友善,有一小部分會很……不可描述,比如上次碰到一個同袍打過招呼之後聽到她和朋友說她穿漢服比我好看_(:з」∠)_好吧好吧我了解了我又矮又胖。順帶提問萬能的小薈遇到這樣的同袍要怎麼處理呢?
3、著漢服,行古禮的古禮是怎麼樣的
男生做揖,左手與右手四指相疊,兩手大拇指垂直其餘四指,指尖相對,兩臂伸出呈環抱狀。平輩擾頃行半禮,腰略彎,長輩行全禮,腰半彎。注意區別於日本的鞠躬!女生雙手握拳,右拳置左拳上,雙拳置此李孫腹部,頭略低,視線落於對方腰部上森鏈下。
4、婚宴的敬酒服想穿漢服,不知可行否
可行;
婚禮及婚禮宴席、包括婚鬧時期,大家是一種比較輕松、嚴肅、活躍的場所;
嚴肅是要尊敬長輩,活潑輕松活躍是去掉了往日的很多束縛,例如說的結婚三日無大小。
因此,婚嫁三日內,穿著中,只要美麗、大方、艷麗、活潑等,只要自己喜歡的款式衣服,只要得體不傷風敗俗,均是受歡迎的服裝;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段前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嘩含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里的冠服體系;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握蘆清,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3] 。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 ,源自黃帝制冕服 。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7] ,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 。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5、穿漢服的基本禮儀與禮節是什麼?
穿漢服的基本禮儀與禮節具體如下:
1、穿漢服禁忌衣冠不整:話說「君子大都衣冠楚楚」,穿漢服一定要整潔大方與得體,參差不齊、皺皺巴巴的會給人一種萎靡不振的形象。所以在穿著漢服時,必須要保持漢服服飾整體的整潔,服飾要沒有污跡和褶皺。
2、選擇適合身形的漢服:個子嬌小的可能要少穿齊胸,骨架大且豐滿的則要少穿宋制,氣場偏弱的要注意明制的選擇。
3、穿著方式:穿上漢服後交疊衣領,右衣領在上,左衣領在下,右領壓住左領使左右兩衣領形成交叉狀;到腰部將右領下角的衣帶與左腰側的衣帶系在一起打上結;穿上漢服後不用交疊衣領直接將左右衣領上的衣帶系在一起打成結。
4、選擇適合場合的漢服:穿著深衣玄端做背包客總有些違和,莊重場合裋褐半臂又太顯隨意。
5、顏色的選擇:顏色的選擇是漢服的重要標志,一般是按性別分類:男子的衣緣(顏色)主要是單一的一種顏色,通常所取的顏色應為像棕黑、青、灰這樣凝重扎實的深色調,少用些亮色、花色、淺色。女子的衣緣(顏色)上可綴有各種圖案如刺綉等等,如果是單一顏色的話則多選擇鮮艷的顏色。
6、漢服的搭配要合理:漢服一般都是多個部件組成,穿整齊,穿正確,你就成功了一大半。至於配色款式是個人審美,這里就不多說了。可以穿深色西褲,不能穿牛仔褲和帶條紋的運動褲。在鞋子方面,提倡穿漢服時穿著布鞋,男士的布鞋一般為黑色,女士可以穿除了純白的任何布鞋。男女的搭配也是不同的,女士穿漢服時,配飾的選擇同樣以服裝風格為准:滿頭珠翠適合禮服,清新典雅配合常服。
6、成人禮穿漢服有什麼意義?
通過還原古代禮儀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通過「成人禮」的儀式增強當代青冠笄之禮與華夏禮儀
冠笄之禮在華夏文化中究竟佔有什麼樣的地位?《禮記》說,「冠者禮之始也」。華夏文化是禮儀的文化,而冠笄之禮就是華夏禮儀彎殲的起點。
禮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核心,華夏禮儀分為「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五種類型,冠笄之禮屬於嘉禮的一種,它是一個新的成人第一次踐行華夏禮儀,冠笄之禮也是冠者(笄者)理解華夏禮儀的起始,進入華夏禮儀系統的起始。《禮記·內則》把一個人的生命劃分為不同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二十而冠,始學禮」,二十歲,是學習和踐行華夏禮儀的開始,一個孩童,經過了冠笄之禮的教育和啟示,獲得新的思想導引和行為規約,在冠笄之禮數此的引導下,真正進入華夏禮儀的語境。
《禮記·冠義》篇系統闡述了「冠禮是禮儀的起始」的觀念。它說: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
是故古者聖王重冠。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故冠於阼,以著代也。醮於客位,三加彌尊,加有成也。己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人而與為禮也。冠玄端,摯於君,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以成人見也。
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與。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後可以治人也。故聖王重禮。故曰冠者禮之始也。
簡單地說,舉行冠禮就是要提示行冠禮者: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踐孝、悌、忠、順的德行,才能成為合格的兒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輩,成為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只有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人,也才有資格去治理別人,才能繼承和發揚華夏禮儀文明。因此,冠禮就是「以成人之禮來要求人的禮儀」。換句話說,冠禮是華夏禮儀在華夏成員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礎工程」,所以,儒家將冠禮定位於「禮儀之始」,給了它極高的文化地位。
自然,對於「君臣正」之類的「冠義」,我們無須照搬。但是,傳統冠禮中儀式的莊重、對責任、志向等積極價值的強調、對成年者的激勵,這些積極的訴求已成為值得繼承的文化傳統。我們現在學習、揚棄和實踐冠禮,就是為了繼承這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為了讓民族傳統禮儀對振奮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明、激勵青年人的成長發揮應有的作用。在繼承傳統冠禮對青年人負責、立志、仁義、孝廉等正面激勵價值的基礎上,在冠(笄)之禮中啟發青年人愛國、進步、理性、奮進等應有的精神品格。傳統冠笄之禮值得在當代繼承和弘揚。
少年的責任感華夏先民是如何看待冠笄之禮的意義和價值,或言,冠禮之於華夏、華夏文化的意義的呢?
·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周禮》
·冠者,禮之始也。——《禮記·冠義》
·夫禮始於冠、本於昏、重於喪祭埋畢沖、尊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禮記·昏義》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禮記·曲禮》
·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禮記·內則》
·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儀禮·士昏禮》
·昏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禮記·樂記》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男子幼,娶必冠。女子幼,嫁必笄。——《白虎通》
·女子十五而笄,許嫁而笄。——《古今韻會舉要》
·笄冠有成人之容——《通典》
·冠禮,人倫之所重者也——《六藝綱目》
·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三苗髽首,羌人括領,中國冠笄,越人劗鬋——《淮南子·齊俗訓》
·首服既加,而後人道備,故君子重之,以為禮之始矣。——《五經要義》
·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論語·堯曰》
·冠者表成人之容,正尊卑之序——《通典》
* 冠笄之禮衍生的漢語名詞:
冠歲:男子二十歲
弱冠:剛成年
冠者:成年人
冠字:男子二十而冠,並賜以字
冠士:已行過冠禮的成年之士
冠子:已行過冠禮的男子,指二十歲成年男子
及笄:女子到了成年行笄禮的年齡
笄女:成年的女兒
笄年:及笄之年,成年
笄冠:女子及笄,男子加冠,指成年
* 家庭教育的畢業典禮——古代冠禮的教養意義
摘自已故國學家,台灣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周何著《古禮今談》
《儀禮》十七篇的第一篇就是《士冠禮》,足見那個時代對於冠禮是非常的重視。
那個時代無論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都有冠禮,身分既有高低,冠禮的內容應該有所不同,所以《禮記·玉藻》篇里提到天子之冠,《大載禮記·公冠》篇記載有諸侯的冠事。可惜這些數據,如今只剩下零星片段而已,比較完整的也只有《士冠禮》這么一篇了。
依據《士冠禮》的記載以及鄭玄的注,可知士的家庭鶪,一個男孩子長到二十歲的時候,必須為他舉行非常隆重的加冠典禮,以表示從此以後,他不再是個「童子」,而是一個成年人了。所以冠禮也可以稱之為成人之禮。
所謂成人之禮,並不是說經過這些儀式節目之後,就像變戲法似的,一個童子一下子就可以變為成年人。人的成長固然有一段過程,而初步的成熟則更需要教育的培養和生活的歷練,不可能是點鐵成金,一蹴而成的。所以如果把冠禮看作是一種表示成人的形式,不如說是家庭教育的畢業典禮來得更為恰當。在這一天之前,家中的父老長輩們自是不斷地教導他,從穿衣納履,行坐姿態,言語動作,儀表風度,生活意識,行為道德,以及一般做人處事的基本原則等,都會以身作則,耳提面命地,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體會領悟而接受下來。十幾年的生活教育,到這時候應該可以告一段落了,所以特地為他舉行的加冠之禮,實際上等於是家庭教育完成後的畢業典禮。
這時候,孩子身心都應已具備了成人的條件,尤其在行為道德方面,更應有充分的准備。《禮記·冠義》篇說:「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所謂禮義也者,絕非意味的只是虛浮的抽象概念而已,而是可以落實到對人有分寸,和對事有是非的具體行為上。如果一個人經過長期家庭教育的調教,能夠懂得認定自我的身分,把握對待他人親疏遠近應有的分寸,而且對事懂得堅定自己的立場,明辨善惡是非,應該可以認為這份家庭教育已經完成,應該可以為他舉行成人的大典了。
期望一個不懂事的孩童,逐漸懂得把握分寸,明辨是非,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有長期的調教培養是辦不到的。調教孩童,應該從哪裡著手,《冠義》篇有明確的指示:「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教導孩子讓他能夠懂得禮義,首先就在於這三件事。第一是要求容貌體態的端正。記得小時候常聽老人家教我們:「立如松,坐如鍾,卧如弓。」或者說「站要有個站相,坐要有個坐相」,意思都是一樣。如果蹺個二郎腿,再輕輕抖搖幾下,或者是斜倚著站立,歪扭著走路,一定會挨罵的。站要挺直,坐要穩重,這是行為端正最起碼的要求,如果這些都做不到,哪能再談其他的約束檢點呢?其次是指臉上的顏色表情必須齊一。齊一有兩層意義:一是指表情不許有太多的變化,一是指誠於中、形於外的表裡如一。一則要求外表的端莊穩重,不可流於過份的情緒化;一則要求誠懇朴質,不可流於詭譎奸詐。這些都是「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禮記·儒行》)標准典型的基礎教養。第三則是指言語辭令方面,必須要求和順。所謂「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禮記·祭義》),這是最淺顯的道理,所以做父母的總是管教孩子,不許說臟話,不許罵人。再則同樣是一句話,可以說得溫和委婉,也可以說得硬梆梆的,但效果反應則完全不同。還有敦厚朴實的表現方式,必然會給予人良好的印象,伶牙利齒,甚至尖刻銳利的言辭,難免會傷人。所謂言為心聲,期望孩子的心性淳樸厚道,自會先從言辭的委婉和順上作基礎教養的要求。一個孩子的成長,家裡的父老長輩,隨時注意其容體、顏色、辭令等方面的規正,奠定生活行為正確觀念的良好基礎,隨著年齡的逐漸長大,再適時地教導以許多做人處事的原則,加上實際生活的歷練和體驗,到滿二十歲的這一天,相信他已經確實具備了成人的條件,今後獨立自主的生活,也已具備了充分的准備和適應的能力。為過去十幾年家庭教育的完成,為一個新的成人的誕生,一生只有這一場的冠禮的舉行,確實是非常有意義的。同時,經歷過這樣隆重的典禮之後,給當事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必然會了解從今以後,我不再是個孩子了,任何言語行為都必須自己負責,在面對現實生活時,已無所依賴或逃避,自然激起自我獨立的意識和責任感,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地邁向未來的人生。
冠禮的舉行一直延續到宋代;元代的宮廷中沒有這一套,民間的漢人家庭倒依然保存著古禮。明代還是非常的盛行,如《明史》、《明會典》、《明集禮》等史料,都有朝野遵行冠禮的記載。清人入關之後,宮廷內冠禮不行,見於《皇朝通典》。民間則有仍依行《文公家禮》者,有參照《士冠禮》而行者,還有附帶放在婚禮之中一並舉行者,已經相當的零亂而不受重視。到清末民初,西風東漸,冠禮全亡。如今我們時常為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不懂事而感慨,或者為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高而訝異,其實該感嘆、該責備的應該是我們這些做父母、做長輩的人,沒有盡到教養子弟的責任,終使家庭教育瀕臨破產,造成時下年輕人不明是非、不知分寸的行為差失。仔細想想,成人之禮的久廢,應該是重要因素之一
7、漢服的場合穿著禮儀
<
8、漢服有什麼禮儀
漢服基本禮儀
一、立容:
賈子曰:固頤正視,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閑二寸,端面攝纓。端股整前絕足,體不搖肘,曰經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肅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參考文物,經立時正身、平視,兩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從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著、拄著東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國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筆挺,所以手臂要柔軟,切忌僵直——這樣漢服才會順勢鋪成柔和的曲線,展示出華夏之美。
我們常見夫子行叉手禮的像——但這個動作應當是配合磬折來表達敬意的——也就是說,腰應當同時彎曲大概三十度。當然,處於藝術上的考慮,畫家還是畫成了直身。
應用:竊以為經立是漢服同道必須注意的,對師長應當共立。鑒於現在人不行大禮,我們可以根據情況增減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頭示敬是必須的。
二、坐容:
賈子曰:坐以經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
參考文物,漢代的經坐(這在古人就叫坐,現在為了區分,專稱雅坐)是膝蓋並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對於胡坐,道理一樣,端正,兩腿不得叉開,雙手放在膝蓋上。雙手可以握拳,沖前方;也可收攏抱在腹部。
應用:隨著漢文化的復興,會有越來越多的場合需要雅坐。若在這種正規場合,您只能通過稍稍上下膝蓋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勞。當然,對於友人聚會等生活場景,大家箕距(臀部著地,兩腿叉開)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盤腿)都行。
三、行禮:
1、正規揖禮: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里,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手放下。
2、一般揖禮:直立,兩臂合攏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兩臂自額頭下移至胸,同時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規場合,對朋友。
3、拱手:類揖手孫鬧,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動。
4、頷首致意。
5、正規拜禮: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後直身(這段叫鞠躬),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雙膝同時著地,緩緩下拜,手掌著地,額頭貼手掌上(這叫拜),然後直起上身,同時手隨著齊眉(這叫興)——然後根據禮節,平身或再拜……平身時,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後手放下。
6、一般拜禮(用於雅坐時):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蓋支撐身體,然後拜手(手至地,頭貼手)或叩頭(頭扣地)或稽首(時間長)或頓首(時間短)。
7、女子行禮:本著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禮。但處於忍讓的風度——女子行禮兩手合攏放胸前,微屈膝,微低頭即可;若拜禮,上身直,膝著地,攏手下垂,頭微低,即可。
應用:5用於一般用於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場合。6用於雅坐時。1到4,應當作為漢服時的日常行禮,依據具體情況——對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體場合容許你表現禮節的程度……現在人缺少禮儀觀念,不必過分要求,但拱手應當能做到。如果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又有人來,當注意問候時要根據身邊人的情況,決定行禮的程度。
四、迎賓:
古人迎賓講究衣冠嚴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門口不期而遇,那麼主人會裝作不認識,不理不睬地把門關上,等換上衣服再開門迎賓。迎賓時,主人立在門右(其實就是主人在東,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門左。迎客進門以後,為客人指慧凱姿路,每到拐角,要說「請」,客人答「請」,要為客人開門、掀簾子……主人請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邊的椅子上),客人請辭——最終看情況決定坐次。
今天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於現在建築布局多樣,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後主人行,是應當把握的精神。
五、宴請:
東道先說「請」,客人辭讓,東道固請,同時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過分謙讓。
喝茶、飲酒時,用左手的大袖擋住杯子,以求雅觀。
總之,原則是:心安則行之,可以行則行之——其他不強求。
9、漢服的禮儀動作
立容。賈子曰:
固頤正視,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閑二寸,端面攝纓。端股整足,
體不搖肘,曰經立;因以微磬曰共立;
以磬折曰肅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經立時正身、平視,兩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從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
甚至持著、拄著東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
注意:
中國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筆挺,
所以手臂要柔軟,切忌僵直——
這樣漢服才會順勢鋪成柔和的曲線,
展示出華夏之美。
我們常見夫子行叉手禮的像——
但這個動作應當是
配合磬折來表達敬意的。二、坐則拿容
賈子曰:坐以經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
視平衡曰經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
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
廢首低肘曰卑坐。
漢代的跽坐(這在絕悉古人就叫坐,
現在為了區分,專稱雅坐)
是膝蓋並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
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
對於胡坐,道理一樣,
端正,兩腿不得叉開,雙手放在膝蓋上。雙手可以握拳,沖前方;
也可收攏抱在腹部。
1、正規揖禮:
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
手藏在袖子里,舉手加額,
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
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
然後手放下。
用於一般用於祭祀,
或非常敬重的場合。
------------------------
2、一般揖禮:
直立,兩臂合攏向前伸直,
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
兩臂自額頭下移至胸,
同時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規場合,對朋友。
應當作為漢服時的日常行禮,
依據具體情況——,
決定行禮的程度。
3、女子行禮:
本著平等的精神,
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禮。但處於忍讓的風度——女子行禮兩手合攏放胸前,微屈膝,微低頭即可;
若拜禮,上身直,膝著地,攏手下垂,頭微低,即可。
4、宴請:
東道先說「請」,客人辭讓,
東道固請,
同時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過分謙讓。
喝茶、飲酒時,用左手的大袖擋住杯子,以求雅觀。
5、正規拜禮:
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
然後直身(這段叫鞠躬),
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
然後雙膝同時著地,
緩緩下拜,手掌著地,
額頭貼手掌上(這叫拜),
然後直起上身,
同時手隨著齊眉
(這叫興)——然後根據禮節,
平身或再拜……平身時,
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後手放下。用於一般用於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場合。
6、女子立容。
應當作為漢服時的日常行禮,
依據具體情況——對
方孫宏搭受尊敬的程度,
和具體場合容許你表現禮節的程度……
現在人缺少禮儀觀念,
不必過分要求,
但拱手應當能做到。
如果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又有人來,
當注意問候時
要根據身邊人的情況,
決定行禮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