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長輩不同音
1、不能和長輩用同音字有什麼說法嗎?
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總有當父母的一天,而為孩子取一個與眾不同的名字是所有人的心願,很多人都誤以為取名字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但鮮為人知的是在取名過程中存在不少禁忌,在選擇字眼的時候也是有所講究的,例如我們聽到的民間傳說不能和長輩用同音字有什麼說法嗎?讓我來帶你們一探究竟。
雖模橘閉然說中國的漢字有千千萬萬,但是人們在取名時候的審美卻是出奇的一致,往往有很多字在人名中都是爛大街的存在,這也就無可避免的出現重名的情況。但是這其中也有所講究,與外旦裂人撞名似乎無所謂,但是如果與先祖長輩重名的話這其中就有所講究了,那麼到底怎麼回事呢?
首先如果你看過一些影視劇和文學作品的話就會發現,在古代的時候取名就有所忌諱,最常見的就是平民百姓要避諱皇帝的名號,就算是撞名了也要改掉。而平常的人家在取名的時候也會查閱三代內親族的名字,這在家譜中都有所記載,反正只要是君、尊、長的名字稱號都得避開,雍正的兄弟們通通把字輩改了,由原來的“胤伍激”改成“允”。
除此之外且不說皇帝的名諱百姓都不可冒犯,就連神明都要避諱,在唐代的時候據說為了不與李世民的名字相沖,將觀世音的名號都改成了觀音。還有如果你有所耳聞會發現在史記中通篇找不到一個“談”字,因為司馬遷的父親叫做司馬談,他為了表達尊重都會有其他字來代替。
所以說這種不能與長輩同名同音的字的說法,顧名思義就是指與長輩名字相同或諧音都不可以,從古至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是孝道,與先祖長輩同名就是不孝不尊的重要表現,在家族總譜中的輩分也會錯亂,畢竟同宗同源的情況下大家姓氏都一樣,名字再不加區別的話就很難分辨。
即使現代思想文化已經開放,很多人為了使得名字有顯著的特點,還特意取出與歷史名人相同的名字,甚至是認為與先祖長輩同名可以沾染些福氣得到庇佑,可是這種取名的方式還是在人們的意識中根深蒂固,總而言之還是有所避諱比較好,基本上重名的人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畢竟現在很多家族的家譜已經遺失。
2、給孩子起名,是不是不可以跟長輩同音呀?
孩子的名字能和長輩同音不同字,不能過於糾結,同名太多了,可能一個幾歲的孩子和幾十歲的老人同名,這很正常,況且還不是同名,只是諧音。
起名字不能過大,過大孩子福運承受不起,就會壓垮孩子的前途起名字不能過小,過小束縛孩子前途運氣。如果是給孩子起乳名,必須父母起。
傳統風俗認為乳名是孩子最重要的名字,大名可以修改但是乳名終身不能修改,誰起的乳名孩子和誰親。
(2)和長輩不同音擴展資料:
起名規范
1、根據出生的時間,列出生辰八字,分析四柱干支關系,理清陰陽五行生剋,細察季節時令特點,找出八字喜神用神。
2、按槐胡困八字五行喜用,姓氏特點,參考大運流年走勢,依照《中華現代姓名學》理論,三才,五行,數理全面考慮,找出最佳取名格局,取名數理男女有別。
3、影響人生各個階段的數理盡量全部為吉,包括:基本運勢(人格)、上半鉛念生運勢(地格)、下半生運勢(總格)、輔助運勢(外格),特別是三才的配置,除受先天八字的影響不能配備「大做逗吉」外,也一定要配「吉」數或半吉。
3、晚輩與長輩名字中的某一字不能同音,這是什麼原因?
為什麼孩子、晚輩起名時不能和長輩、上輩重名或同字呢?這是中國姓名學對社會公序良俗的規范,有其自然經濟和社會倫理的發展基礎。
大家知道姓氏的發展對於規范人類繁殖、社會倫理的發展。後來,人口的增加及文化的發展,同一氏族及區域同姓氏、同群類也很難劃分,生產生活容易混亂。名字的加姓氏雖然能進一步規范人口流動、社會生產的組織等行為,但是,宗族之間如弱同名,已然會出現社會管理和倫理的混亂。
同時,遺傳與教育的發展,人類對天地的敬畏、對經濟權利的改善,人類需要不斷吸引前世的經驗,規范後世的生產生活,敬畏權利、先人智慧體現在社會行為上,就要學習繼承它,這種精神的發展必須有物質形式的表現,譬如崇尚政權、聖人,甚至代表權利的武器、名號。
家族管理、文化繼承,不得和祖宗同名、同字,這在姓名命名中就自然而然的繼承下來。祖先的名字和長輩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諱。對於長輩,也不敢直呼其名, 甚至不能把長輩的名字告訴別人,亂了禮儀,挑戰倫理、權威,那麼是很難行世立身的。這也是人類對自身發展的規范要求。
漢族不論說寫,都忌言及祖先、長輩的名字。司馬遷寫《史記》,因其父名"談",所以 把"趙談"改為"趙同",把"李談"改為"李同";六朝時,有人為避家諱"桐"字,把梧桐樹改稱 作白鐵樹;清朝劉溫叟,因其父名"岳",竟終身不聽"樂"。可見歷代家諱之嚴。直至現時, 子女仍然禁忌直呼長輩的名字, 更不能叫長輩的乳名, 與長輩名字相同或者同音的字也有所 避諱。尤其忌諱的是,晚輩的名字絕對不能與長輩的名字相同,或者有諧音字、同音字。否則,認為不尊長,是"欺祖"的行為。晚輩稱呼長輩時,一般應以輩份稱謂代替名字稱謂,如 叫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爸爸、媽媽等等。這類稱謂可明示輩份關系,也含有尊敬的意思。不但家族內長幼輩之間是如此,師徒關系長幼輩之間也是如此。
俗話說,"子不言父名, 徒不言師諱"。不但晚輩忌呼長輩名字,即使是同輩人之間,稱呼時也有所忌諱。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出於對對方的尊敬,也不宜呼其名。一般常以兄、弟、姐、妹、先生、女士、 同志、師傅等等相稱。在必須問到對方名字時,還要客氣地說"請問尊諱","閣下名諱是什 么"等等。
譬如陝西、山西、北京、山東一帶,結婚後,別人就不再直呼其名,而是按其子女的名字,稱為"某某他爹"、"某某他媽"。漢族也多數地方妻子叫丈夫"外頭的"、"掌櫃的"、"當家的";丈夫稱妻子為" 屋裡的"、"做飯的"、"內當家的"。現在也有"某某的男人"、"某某的女人","某某的老頭"、"某某的老婆"。 雖然這樣說著麻煩,而且也指出了另一個人的名字,但因為所說的不是其本人的名字,所以 也算是做到了沒有直呼其名,因而是不犯忌諱的。
4、取名可以與長輩同音不同字嗎?
一般來說不可以。
因為人的名字是用來「叫」的,從語音中無法分辨同音不同字現象。
中國人大多為姓氏+兩個字的名,兩個字中,前一個字大多表示輩分,後一個常被用作昵稱,它們都不能同音。前一個字同音會造成輩分的誤解,後一個字同音會造成稱呼混亂。例如,某位長輩叫「張昌新」,他小時候會被其家長和鄰里呼為「新兒」。若他的孩子取名「張宜欣」,小時候也會被人呼為「欣兒」。這就是大忌。
5、給寶寶取名時為什麼不能和長輩同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