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春節後初幾接長輩
1、南方人的過年習俗與時間???
南方主要城市的春節習俗:
潮汕地區的過年習俗
除夕
農歷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發,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發美容。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鍾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著討點賞錢。初二、初三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今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游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准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准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准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里一放,它就在油鍋里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嘗嘗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稱為「拜正」。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潮汕地區春節禁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言語方面,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取水一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從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
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因為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裡帶來不祥。同時,忌該天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麼顧忌了。
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葯。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葯不斷。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西江水上人家春節風俗
在粵西北的西江肇慶段「小三峽」水面上,至今還生活著一些以船為家的「水上人家」。這些漁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們大多在船上做飯,大多依然燒木柴。漁民們還喜歡在江岸邊空地上種上番薯、油菜、蔥、蒜苗等,補貼生活。
過春節了,漁民們在住處貼上了吉祥祝福的紅幅,他們喜歡在船頭貼上「一帆風順」,在船艙上貼「萬事順意」和「老少平安」,還有獨特的金錢剪紙圖案的「紅錢」,此外還要在船頭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平安幸福。祭品主要是腐竹(福祿)、芹菜(勤勞)、大蔥(聰明)、生菜(生財)、桔子(吉祥)、蘋果(平安)和馬蹄、慈菇(皆寓生育)等等。
湛江的春節
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春節是民間最隆重、內容最豐富的傳統節日,但湛江的春節也有本地的特色。農村春節,一般從准備到結束約一個月時間,農歷十二月中旬開始作準備,內容包括整修房子、購置傢具、添換新衣裳、采辦各類年貨等。年貨有蔗糖、糯米、年畫、對聯、糖果、餅干、炮竹之類,一年所掙之錢大部分用於春節。
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熱鬧的場面是宰豬、捉塘魚、趕年晚圩,男女老少齊出動。傍晚家家戶戶貼"年紅",既有新年畫,也有傳統的"門神",對聯大多與福財之類有關,軍烈屬則在大門貼上由民政部門發的"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的對聯,廚房、豬、雞欄則貼"足食"、"六畜興旺"等橫批。團圓飯後則是分壓歲錢。12時正,家家戶戶鞭炮齊鳴,送舊迎新。
大年初一,農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殺生、忌倒水、忌掃地,部分農村尚習慣吃齋。年初二開始走親串友,你來我去。此期間大部分村莊和鄉鎮均有舞獅、游神、飄色遊行、做大戲、武術表演、球賽等,各種民間活動應有盡有,一直延續半個多月。
2、2022年春節能走親戚嗎 初幾開始走親戚
春節能走親戚嗎
春節可以走親戚嗎,走親訪友是屬於春節的習俗之一,近兩年受到情的影響,不少的地區春節期間也是不允許走親訪友的。對於2022年的春節來說是不是可以走親訪友其實主要的也是需要看情的控制情況,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2022年的春節是可以走親訪友的。具體以當地政策為主。
走親戚順序
走親戚都有哪些順序講究呢,正月初一晚輩需要向長輩拜年,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帶丈夫和孩子回娘家,在正月初二這一天女婿必須到岳父、母家,並且必須帶禮物。正月初三走其他親戚,大年初三開始之後才開始走其他的一些親戚。所以一般走親戚要先從家裡開始,先拜長輩。
正月初幾開始走親戚
正月初幾開始走親戚呢,從傳統的習俗上來看,春節走親戚是從正月初二開始,並且會一直的延續到我們的正月十六。初三是女婿拜丈母娘,女兒回門的日子。初一的時候拜完男方的親戚。初三的時候女婿拜丈母還要拜訪丈母娘那一邊的親戚。初四的時候則是拜訪男方父母一輩親戚,比如男方父母的爸媽。所以一般是從正月初二開始走親戚。
3、中國傳統習俗:過年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六,初七,分別干什麼?
大年初一:
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初一,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大年初二:
回娘家: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
大年初三:
燒門神紙: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大年初四:
迎神接神: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闆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從初一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婦女不用針線。
大年初五:
祭財神: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大年初六:
送窮鬼: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大年初七:
吃七菜羹:大年初七"人日",人人過生日,要以七種蔬菜,煮成七菜羹,也就是將七種蔬菜,煮成雜菜湯,在農業社會,大家都祈望吃了七菜羹,來年大豐收。人日吃了"七菜羹",也代表新年已告一段落,明天初八應該重新打起精神,開始努力工作了。
4、一般過年初幾走親戚合適 帶什麼禮物
<
5、春節出去拜年,初一、初二和初三分別去誰家,都有什麼講究嗎?
春節出去拜年,初一、初二、初三,分別去誰家,都有什麼講究?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分開看,因為南方、北方有區別,而且是大不相同的。即使南方或北方,各個地方也是有差異的。我是南方人,貴州遵義的,就說說我們遵義這幾天的習俗吧。
初一、不走親戚不拜年。我們過年都是大年三十過,全家人圍坐一起吃團圓飯。按照祖先傳下來的規矩,初一是吃素的,不吃油葷,早上吃湯圓,中午晚上吃面條什麼的。初一那天,家家戶戶要比早,誰家鞭炮聲響得早,說明那家人越勤快,來年運勢也比別家轉變快,就會發財。吃過湯圓後,一家人與父輩兄弟的所有家庭匯合,一起上山拜墳祭祖。一個一個祖墳分別祭拜,作揖、燒香、燒紙、點蠟燭、燃炮竹、放鞭炮,按照傳統還需磕頭,現在一班是小孩磕頭。祖墳拜完後自由行動,有的去鄉鎮集市感受春節氣氛,看戲、看電影、看民間文藝,有的匯集朋友打牌、聊天。總之一句話,初一不走親戚,自由安排一整天。
初二、正式拜年岳父家。初二開始正式拜年,首選的是岳父家,距離近的步行、騎車,距離遠的開車、坐車,按照傳統規矩,初二是必須出發去岳父家的。如果距離實在太遠了,那就另當別論。去岳父家拜年,一般傳統是提最好的豬肉,三斤五斤都行,十斤二十斤也可以,看自己的情況而定。如果孩子大了,可由孩子直接去給外公外婆拜年,大人可以不去了。但是一年難得幾聚,一般不太懶不太忙的話,大人都會去的,免得別人說閑話。
初三、姑姑姨姨家拜年。按照親疏遠近是初三去孩子的姑姑家拜年,如果孩子沒姑姑,那就去孩子的姨姨家拜年。以前的規矩,無論孩子的姑姑還是姨姨,都是非常親的親人,都需要帶肉的,只是份量比去岳父家要少。現在觀念轉變了,家家都不缺肉,就買點超市有賣的東西,比如上檔次的飲料、水果等物。一般越親密的份量越大,很多時候是提雙份禮品。
我們這里的初一、初二、初三是這樣過的,可能與很多地方都不一樣,你們那裡是怎麼樣的呢?
坐標河北邯鄲永年區,拜年習俗,初一本村長輩拜年,四點起床,四點半吃飯,給父母磕頭拜年,五點出門給自家長輩拜年,然後街坊長輩拜年,一般拜到七點,全程磕頭,腰酸腿軟!隨後上墳祭祖,回來就躺倒睡覺,初一結束,初二開始給舅,姨,姑等親戚拜年,基本上還得一天。初三本地習俗不出門,可以休息一天。初四繼續,親戚多的還得一天,另外朋友,同學,戰友間可以互訪拜年。老一輩傳下來的拜年習俗,依然保持磕頭拜年,確實夠累,但是誰也不能更改,只能延續下去了!
春節拜年,初一、初二和初三分別去誰家,這個是有講究的,但是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
俗話說得好,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嘛!
我是廣西一個小地方的人,是很南的南方了。在我們這邊初一、初二、初三去誰家都是有講究的。
首先,我們先來說初一的風俗,初一可以串門,但只能在自己家吃飯。
每年初一的時候一大早燒香拜佛放吧鞭炮以後,家家戶戶都是全家出動去串門,也就是拜年!小孩拜年的目的是拿紅包,大人拜年的目的是派紅包。男女老少拿著紅包,我們這邊叫利是。利是是順順利利的意思,討紅包也就是討個好的彩頭。
我們這里是村裡,親戚朋友走住得近,一個上午基本就走完親戚,拜完年了。
這時候我們就要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了。這是一定要回家的,把彩頭帶回家!~要是這一天有人請你去吃飯,都是不能去的。大年初一,我們只能在自己家吃飯,要是去別人家吃飯相當於你把好彩頭帶去別家了。別人家也不喜歡你去人家家吃飯,因為擔心你把人家家裡的好彩頭又帶走了。
其次,我們這初二的風俗,初二去娘家拜年!
每年初二,我們這邊的市集就特別熱鬧,因為很多女人會在這一天回娘家,需要買禮物回家的。
我們這邊要麼妻子自己回娘家,要麼夫妻一起回去。妻子一個人回去的情況很可能是因為婆家的姐妹回來了。丈夫要留在家裡招待自己的姐妹們。不然的話,丈夫也是要去岳母家的。
一年到頭來,丈夫其實很少去娘家的,這時候就需要丈夫去娘家聯絡聯絡感情的。
然後,我們這邊初三的風俗是去朋友家拜年。
到了初三的時候,已經在家呆了兩天的人,這一天開始就可以去別人家大吃大喝了。我們那裡從初一到初七,都不幹活,除了吃吃喝喝玩玩再沒大事兒了。出去大年初一和初二去娘家,初三開始基本都是在別人家吃飯或者邀請別人到自己家吃飯。
還記得很小的時候,跟著父母去別的叔叔伯伯家,都是帶上肉類和水果的。現在不一樣了,去拜訪別人的時候,基本上是一些好的酒或者什麼也不帶,帶上紅包就可以了。
其實,很多地方豐富雖然不一樣,但是目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和親朋好友聯絡感情。
我小時候,我們家這里,初一早晨三四點鍾就被爸媽從暖暖的被窩提溜出來,跟著爸爸出去拜年了,一般先去本家的長輩,平輩拜年,然後再去比較合適的鄰居家拜年,這一圈轉下來,天都要亮了,全村基本都拜遍了,然後回家吃餃子,我們這里,初一早晨的餃子裡面是有錢的,(就是在餃子裡麵包上硬幣,過去條件不好,一般一分的,二分的,五分,一毛的,現在條件好了,有的家裡為了哄孩子們高興,都把100,50元的用保鮮膜纏起來,包進去,誰吃到就是誰的呦
6、民間習俗大年初幾送祖宗?
不同地方習俗不同,河南濮陽地區是除夕前一天傍晚請回家或宗祠,講究貼對聯前請回,正月16吃過晚飯,送到地里,點蠟燭,放煙花。在家期間,除夕,初一,初五,十五,都要上供。
山東萊蕪不知道什麼時候請,正月初二下午送,送到村口,也放煙花,濰坊是除夕下午請回家,擺上供品,初一下午送走。萊州是年前請,15上墳放煙花,16送,招遠是15以後送
7、過年走親戚一般是初幾
大年初一拜完年以後,我們就要開始走親戚了。忙碌了一年的親朋好友,在這個時候得以相聚,互相走訪,增進感情,這也是一種維持親情的重要方式和難得的機會。作為老祖宗一代代傳承下來的禮儀,這走親戚也是大有學問的,尤其是在過年的期間,是要有講究,千萬不能因為自己的一時興起就隨便跑去別人的家裡面,這不僅是你沒有禮貌的行為,也讓人家的家裡面感覺到不舒服。
一般來說大年初一的這一天我們都在在自己的家裡面和家人一起度過的,但是如果有自己家附近有奶奶家這邊的親人,比如叔叔、大伯,之類的,大年初一是可以去他們家拜年的,並且這種大年初一去人家家裡拜年是不需要帶禮物去的,只要說幾句祝福的話語就夠了,並且叔叔、大伯他們會給你壓歲錢,是不是非常的開心呀!在農村裡面,大年初一的一大早是要和自己的媽媽還有嬸嬸、大娘,一起去同一個村子裡面的長輩家裡面拜年的,不過去同一個族譜的長輩家就可以,並且這種拜年是要磕頭的。
春節初幾可以走親戚 這些細節一定要牢記
一般過完大年初一我們就要開始去親朋好友家拜年了,一般大年初二是女兒回娘家的日子,大年初一是在自己的婆家裡面度過的,那麼大年初二就要會自己的娘家。這個時候是要帶著禮物去的,不能空著手去,但是也不用太貴重的禮物,畢竟過年之前已經去送過節禮了。大年初二那天回娘家之前要在自己的家門口放鞭炮,祈求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的,並且一定要在午飯之前去,然後下午吃完晚飯就要回去,這是不能夠被打破的。
春節初幾可以走親戚 這些細節一定要牢記
8、過年回娘家是大年初幾
過年回娘家是大年初幾
過年回娘家是大年初幾,正月初二,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回娘家的習俗。民間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在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娘家吃窮,只有在年初二以後才能回娘家。過年回娘家是大年初幾。
過年回娘家是大年初幾1不同地方說法不同,大部分地區是大年初二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兒一般是在婆家過年的,然後再回娘家拜年。大部分地區都是大年初二回娘家,民間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在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娘家吃窮,只有在年初二以後才能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兒們,便在大年初二這一天,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媳婦回娘家過年的禁忌
民間關於媳婦回娘家過年也有不同的說法,有的地方強調出嫁女兒回娘家摸勺不死公公,死婆婆、拿火柱不死公公,死女婿。雖然都是封建迷信,但有些長輩比較在意這些說法,所以適量的注意一下老人家的心情。新婦在回娘家的時候,最好應該遵循這些習俗,盡量不要碰這些讓人忌諱的事物。
媳婦回娘家的時間也是有說法的,有的地方有祭灶日不宜回娘家的習俗,這個需要事先了解一下。除此以外,還有一下事項需要注意一下:
1、不能跟老公同床睡。出嫁的女兒回娘家之後最好跟老公分房,如果實在沒有條件分房的話,也要分床睡。
2、不要在娘家掃地。很多地方都認為過年期間垃圾不能掃出門,不然容易把好運氣掃出去,尤其是媳婦回娘家之後,不要在娘家掃地。
3、媳婦回家不要看娘家的燈。一般過年期間晚上都會點燈,這里指的燈是過年或十五的時候,晚上點的燈,媳婦在點燈之前要回婆家,不能看娘家的燈。
4、不要在娘家久住。媳婦回娘家之後,小住幾天即可,嫁出去的女兒在娘家久住,容易影響兄弟財運,嫂子會不高興。
5、嫁出去的那天出了門不能回頭望,回頭望就意味將來在婆家過的不順,終究要回來的。
過年回娘家是大年初幾2在我國很多地方,農歷正月初二都有回娘家的習俗,嫁出去的女兒要帶上禮品回自己的父母家。
為什麼正月初二要回娘家
為什麼必須在正月初二而不能正月初一呢? 迷信觀念認定,已逝的老祖宗,年底從天上回家享受供奉。老祖宗如果看到家裡有「外人」,就不願進家了,因為,已婚女人被認為是「外人」;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裡過除夕、初一。
老祖宗享用供奉後,在初一(或初二)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女兒就可以回家了。這個規矩在舊社會特別是農村是很嚴格的,違反了就是大不敬。新社會人們雖然不相信鬼神,但仍是比較嚴格地遵守著。如果由於某種特別的原因,已婚女兒在家裡過年,那可能父母、家人都會十分的不高興。這也是一種沿襲已久,而且可能還要執行很長時間的文化現象。
正月初二回娘家禁忌
回門時日的'禁忌,是要讓新婦遵守往來之序,不該回門時一定不能回門,否則會有凶事發生;該回門時,一定要回門,否則,也會有凶事發生。一般結婚三日時,新郎新娘要回門看望二老,但是當晚必須在日落前返回夫家,因為新婚不能空新房。河南林縣一帶,新婦三天回門時要順著迎親的那條道走,所謂「三天不走兩條路」。彝族新婦回門時忌在路上與新郎交談,兩人像陌生的路人一樣。這與其不落夫家習俗有關。漢族回門時小兩口總是親親熱熱,有說有笑的。漢族民間有「回娘家」的小調流行。新婚夫婦回門帶的禮物,都是成雙成對的,忌單數。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有些新婦,受迷信思想影響,直到一百二十天(四個月)後才能歸寧,還有的要三年以後才能回家。浙江一些地方有女子命犯所謂「破娘家」的,這樣的女子,不可在家中上轎,出嫁時由男家接女出門,女穿破衣,扮作討飯模樣,在廟宇中換裝上轎,謂之「借嫁」,女家父母親屬必須避匿,一切由夫家照應。婚後一百二十天,才可歸寧。否則,娘家定會破敗或遭受不幸。還有所謂命犯「離窠」(夫妻離散)及「回頭祿」(遭天火)的,都要在四個月後,甚至三年後才能回家。
一般新婚滿一個月之後,姻親間便可自由往來。回門時,新娘可住在娘家。住的天數頗有講究。河南一些地區有幾日去的住幾天的習俗。俗語雲:「八對八,兩頭發」,「九對九,兩頭有」。就是說初八日歸寧的就可在娘家住八天,初九日歸寧的就可在娘家住九天。這樣,最多的時日是住個對月。如果是按這樣住的,對男、女兩家都是吉利的,否則便不好。不過,也有忌住八天之說,所謂:「住七不住八,住八窮娘家。」這一禁忌的形成一般是出於嫁出去的閨女不易在娘家多住的思想考慮。其中有感情的限制、道義的制約,也有經濟的壓力和生產的需求,是多種因素促成了這一習俗的約定。
如果新郎和新娘一起回娘家,那麼,他們在娘家的住宿也有不同的禁忌。在漢族和滿族中都有新婚夫婦回娘家忌同房的習俗。滿族准許姑爺住在西炕,別的客人一律不許住在西炕。但姑娘和姑爺是不能住在一起的,據說新婚夫婦在娘家同房會使娘家家道衰落。這也是性行為不潔、會褻瀆神明的觀念導致的。漢族民間常以為,男女間的事,女方總是吃虧的。出於這種考慮,女家心理方面總有一點受壓抑的感覺。再說,娘家、婆家不歸一個血統,怎麼能在娘家室內為婆家提供傳宗接代的場所呢?假如真的是在娘家懷了孕的,豈不將娘家的「人勢」、「財勢」帶到婆家去了嗎?娘家一定會因此而衰落的。所以是絕對禁忌小兩口兒在娘家同房的,這是這一風俗下的思想觀念。但是,同是在漢族,也有許多地方是不忌諱新婚夫婦在娘家同床共枕的。有時,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風俗還會並存於同一縣境之內,例如在河南林縣這兩種風俗就同時存在。
過年回娘家是大年初幾3一般是大年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回娘家的習俗。民間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在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娘家吃窮,只有在年初二以後才能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兒們,便在大年初二這一天,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哪些日子不能回娘家
已出嫁的女兒不可以回娘家。
過年的第一天如果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意指著會把娘家吃窮,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但是其中的含意是嫁去的女兒已經是別人家的媳婦了,過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來拜年,媳婦要幫忙奉茶服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
為什麼大年初二要回娘家
正月初二謂之「開年」,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帶著三牲、糍粑、煎堆等禮品,走親訪友。韶關沙田一帶殺生雞開年,取生氣十足的意思。
正月初二,是女兒女婿回娘家的日子,即是女婿給岳父母拜年,俗稱「迎婿日」。民間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在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娘家吃窮,只有在年初二以後才能回娘家。在台灣有這樣的民諺:「有父有母初二、三,無父無母門擔擔。」意思是說有父母的女兒,在年初二以後,娘家人必然來接回去團圓,只有無父無母的女兒,沒有親人想念,娘家也就不派人來接了。
中國人最親密的是血緣關系,姑爺有「半子之勞」,俗話說「一個姑爺半個兒」。大年初二,姑爺帶著貴重的禮物去看望老丈人、丈母娘,正是一年一度作為「半個兒」見「親娘」的機會,以慰問「二老」。有的地方稱新女婿為「嬌客」。對於「嬌客」拜年,岳父母家無不盛情款待。